书城历史欲望是把双刃剑
518400000006

第6章 落榜(5)

仔细比较一下,上述猛人,似乎也有微弱的同中之异。

宋徽宗时,宋江聚集三十六人,打得官军闻风色变,受挫后招安。此处以文学形象与洪秀全比,从史学研究角度来讲,并不严谨,但为更清楚地看到洪秀全的性格,可以作此思考。

洪、宋二人,除了自负有才,在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比较含蓄、坚忍,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下定最后的决心,放弃科举,走上“梁山”。宋江是在杀了阎婆惜,发配江州,在浔阳楼上写下反诗被人告发,获救后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洪秀全是在四次科考之后,受《劝世良言》影响,转而信奉上帝,后来才逐步走向反清道路的。

相反,黄巢反唐则更显得干脆利落,他也曾应试数次,每次都名落孙山。自负才高的他,当即写下反诗,决心起兵反唐。

显然,如果从性格上来看,洪秀全属于慢热型,黄巢属于速热型。

洪秀全在受落榜重创前,性格开朗,性情温和,没事儿喜欢开开玩笑,这种乐观的性格,一般不会在瞬间变为偏激。

相反,黄巢的激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据说他在八岁的时候,就写过一首让他父亲叹为观止的《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第一句平平,是他父亲所吟,后面三句是黄巢即兴接口所作。张口读来,一个自负而霸气的孤傲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实在难以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联系起来。

话说洪秀全和黄巢,都是因为科考失败,这才走上造反之路,搅得天下震动,风啸雷动。

这是简单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着深刻而隐蔽的肇因?

一群男人的科举情结

要想揭晓这个谜底,得先来考察一下这群男人所参加的考试——科举。

从本质上来说,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或者叫做古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中国,选官制度由来已久,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

从夏启开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天下变成了私人财产,国家变成了私人武装。贵族之位,代代相传,平民百姓,无缘染指。

西周时期,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并以宗法制来保证分封的财产和权力始终在血缘关系网内延续。天子、诸侯、卿大夫****贵族,世世为官,代代食禄。

唯有最低级的贵族——士,可以通过地方推荐和群众投票(乡举里选)产生。

说到底,不少人称赞的三代时期,在选官这个问题上,对普通百姓实行了全面封锁。

出身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才有机会向仕途进军。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残酷的社会竞争,需要的不是高贵的血统,而是出众的才华和能力。

民间私学的流行,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打破了贵族垄断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特权,老百姓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春秋争霸,战国争雄,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舞台,也激发了老百姓用拳头或者舌头来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激情。

武艺高强的,用拳头立军功,称为武士;能说会道的,用舌头说服人,称为辩士;舞文弄墨的,用笔杆子作文章,称为文士;谋略过人的,用脑瓜子算计人,称为谋士;旁门左道的,用神仙糊弄人,称为方士。

放眼望去,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混乱的年代,选官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算得上是条条大路通官场。

比较定型的选官制度,始于汉代。

汉代选官办法较多,最主要的是察举制,全称是察举征辟制。

察举是从下至上,地方推荐到中央;征辟是自上而下,中央主动招聘人才。

汉武帝时,正式开始推行察举制,要求各郡各封国(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每年按时推举孝廉。此后,中央和地方官考察推举人才,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作为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年终工作考核,作为奖惩升黜的重要依据。不推举或推举上来的人不中用,轻则免官,重则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