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欲望是把双刃剑
518400000008

第8章 落榜(7)

宋代的科举,更加火暴,录取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多。同时,考试也更加严格,保密制度走向成熟,通过隔离封锁(锁院)、隐藏姓名(糊名)、重新抄写(誊录)等办法,防止考官泄题和考生舞弊。

经历了元代的冷清之后,科举在明、清两代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

明清两代,文武高官,几乎都要经历科举的洗礼。即便做到中央高官,出将入“相”(明初之后,明清两朝不设丞相一职),如果没有经过进士科考试,身上的光环也要大打折扣。

在官本位的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考试,带给人们的记忆是永久性的。历经千百年沉淀,考取进士,博取功名,踏上仕途,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几乎成为读书人自启蒙那天起的终生奋斗目标。

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及第,不但凝结成了文人的科举情结,也给整个民族文化心理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每一个家庭,都在期待着子孙后代文才出从,素质超群,十年寒窗后一举成名。因为,在那样的年代,弱势群体要想摆脱困境,跻身上流社会,进入帝国官场,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以上说了这么多,最后这句话才是最重要的:从三代到清代,对于社会底层的草根们来说,考试,几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只有明白了这些,你才会理解,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疯掉。

黄巢和洪秀全,都是古代读书人中普通的一员,都曾经带着这个梦想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当他们发现这扇门已经对他们宣告关闭的时候,他们的梦想也随之灰飞烟灭。

从美丽的云端跌落到残酷的现实,黯然神伤的他们,只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实现心中的抱负。这是他们在科举失败之后,走上另一条极端道路的根源。

黄巢、宋江、洪秀全这仨人,除了前述“五有”人才这一共同点外,还有一点也是相同的:他们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得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当时并没什么人把洪秀全这个奇怪的梦当成多大回事儿。

大家都以为洪老三这次受的打击太大,精神失常而已,说出来的话最多属于狂想症的病象——白日做梦。

传教发烧友梁发

洪秀全的白日梦,除了与落榜有深刻联系外,还与一件偶然的小事有关。

还得从洪秀全的落榜史说起。

洪秀全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抗落榜打击能力已经大大增强。第四次落榜后,他没有发高烧,也没有出现暂时性精神病征兆(可能看淡了,可能习惯了,也可能麻木了)。

此时,摆在洪秀全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考,活到老考到老,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二是退出这场游戏。识时务者为俊杰,何必在这棵树上吊死?

洪秀全有自知之明,自己还真不是块读书的料。

洪秀全在第四次落榜后,用广东话骂了句粗话:“丢你老姆嘿!”(广东式国骂:去你妈的!不考了!什么鸟科举!)

这句话是真话,洪秀全不愿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有歌为证:就这样算了吧,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我总该为自己想想未来!

下面这句应当是洪秀全的气话:

再也不考清朝的科举,将来我自己开科取士!

有人说这时洪秀全就有了造反的心思。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这时洪秀全说的这些话,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但可以肯定的是,洪秀全绝不会甘于平凡和碌碌无为,他有雄心壮志,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理想固然重要,可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1843年夏,洪秀全来到莲花塘的表兄家,到村上私塾教书,挣口饭吃。

表兄名叫李敬芳,闲来无事,常到洪秀全的村塾逛。无意中,他看到了一本奇怪的小书,一时兴起,借去阅读。

这本书名叫《劝世良言》,是洪秀全第三次去广州参加考试时,路边一位基督教传教士赠送的(类似今天发广告、传单)。

正是这本书,将彻底改变洪秀全的命运,甚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