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怨幸福总是离你很远,很多时候,幸福更喜欢在转角处等你。只要你足够聪明,足够勇敢,把握好时机,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地转弯,你就一定会遇见幸福,会拥抱幸福。
疼痛过后,他们选择相爱
2002年,艾弗森大学毕业应征入伍,第二年便参加了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在进入伊拉克之前,他对这个国家古老的文明历史,充满了向往之情。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居然端着冲锋枪,带着说不清的疑惑和恐惧,踏进了战火刚刚洗劫过的巴格达市。
尽管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了,大规模的抵抗已不复存在。但战争的阴云仍未散尽,各类爆炸、袭击、恐怖活动仍时有发生,艾弗森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位战友,在巴格达市中心被汽车炸弹炸得粉身碎骨,而就在十分钟之前,他们还谈笑风生呢,还提到回国后的打算呢。
2004年春天的一个周末,艾弗森奉命随一支五人小分队在大街上巡逻。忽然,有人引爆了安放在街角一个垃圾箱旁的炸弹,几位平民被炸倒。匆忙赶往出事地点时,艾弗森不慎崴了左脚,落在了后面。他并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危险正向他涌来——那位激进的年轻人,从一个水果摊后面,轻轻一扬手,一把锋利的水果刀,呼啸着朝他后胸刺去。
听到响声,他机警地一闪身,水果刀擦肩而过,扎到路旁一棵大树上。他端枪朝前搜寻过去。就在他快到水果摊前时,一枚自制的手榴弹,甩到他的脚下,他迅速地上前一脚踢飞冒烟的手榴弹,随着一声爆炸,那个血肉模糊的袭击者,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
他慢慢走到近前,看到袭击者的手里,还握着一个被鲜血染红的信封,未合上的双眼仍望着天空,显然,他对这世界还有难舍的依恋。
他小心翼翼地拿过那个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照片和一封信。他不认识上面的阿拉伯文字,但从照片上那个美丽的女子深情的眸子里,他猜测她一定是死者最亲近的人。
很快,艾弗森的猜测得到了证实,那封信是那位袭击者未婚妻米吉写来的,他们的婚礼定在了下个月。
一段美好的姻缘戛然而止。都是可恶的战争,才……好长一段时间里,艾弗森的脑海里始终晃动着米吉那甜甜的笑靥,还有她躺在血泊中的未婚夫那带着稚气的脸。是不经意间的一次遭遇,他夺走了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他竟有了这样无法解脱的负罪感。
如果那天他不落在后面,如果他没有遭到袭击,如果那枚手榴弹不被踢回去……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他懊恼而遗憾地做着一个个假设,仿佛自己犯下了深重的罪孽。
两年后,他回国,退役,拥有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奇怪的是,那张沾满血污的脸和那女子灿烂的笑容,常常会浮现在他的眼前,如此强烈地告诉他——那件事非但没有被流淌的时光冲淡,反而在记忆深处变得更加清晰了。
几经踌躇,他终于做出了一个连自己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的决定:重返伊拉克,去找寻照片上那个美丽的女子。
他辞掉了薪酬优厚的工作,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巴格达,一边在朋友的公司打工,一边悄悄地找寻那个叫米吉的姑娘。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见到那个明眸善睐的美丽女子,仿佛她也从巴格达彻底消失了。
朋友不解地问他:“即使找到了,你又能怎样?想告诉她自己就是夺去她未婚夫生命的人吗?若是那样,还不如不见她呢。”
艾弗森默默无语,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见到米吉时该说些什么,又能说些什么。然而,他仍热切地期望见到她,即便她将他看作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也不会争辩一句的。
那天,他正在平静的巴格达市郊漫步。忽然,他听到有人喊米吉的名字,他赶紧回头,失望却再次涌来——眼前这位步履蹒跚的老妇,也叫米吉。
一晃,他又在在巴格达生活了五年,他结识了许多伊拉克的朋友,他请他们帮助寻找米吉。
2010年,一位在纳杰夫工作的朋友告诉他,米吉去了那座城市。
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纳杰夫,站在米吉面前时,他惊讶地发现:昔日美丽的米吉,脸上已满是沧桑。
米吉平静地告诉他,她早已知道未婚夫遇难的经过,她曾试图阻拦过他当初的冲动。
“可是,他还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也许,我不该作为一名参战士兵来到这里。”艾弗森愧疚地回忆了六年前那令人痛心的一幕。
“不该发生的战争,伤害的不只是伊拉克人,还有美国人,每一个战争中的死伤者,留给其家庭的,都是难以形容的伤痛。”米吉瘦消的身子,在夕阳中显得楚楚可怜。
“你说得对,虽然我从没想过参加这场战争,但我这一生也摆脱不了战争的梦魇了。”艾弗森了解到米吉的父母,都是在美军最初对巴格达的轰炸中丧生的。
“可以铭记,但不要仇恨。”米吉泪眼婆娑。
“我多么想为你做一点什么,来弥补内心的愧疚。”艾弗森真诚地握住米吉的手。
“我不会怪罪你,如果我的未婚夫杀死了你,你的亲人同样也会十分痛苦的。”
“我知道,所以我必须到这里来,不单单是向你请罪,还想……”艾弗森抬起头来,眼睛里盈满了热切的渴望。
米吉望着他,一颗善良的心被感动了。
两个月后,一个鲜花店在巴格达市中心的一条街上开张了。卖花的正是米吉,负责进花、运花、送花的,则是艾弗森。往昔的仇恨和悲伤,已悄然退去。两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了爱的光泽,他们心心相印,生活多了幸福的斑斓色彩……
这是一位前往巴格达采访的记者,向我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听罢,我不禁深有感慨:他们似乎应该成为彼此无法原谅的仇人,然而,刻骨铭心的疼痛过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爱,因为唯有不断涌动的爱,才能冲淡仇恨,才能捧出更多芬芳的花朵,才能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疼痛过后,他们毅然地选择相爱。他们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阔大的胸襟,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更是一种纯净的品性。
爱是一杯卡布奇诺咖啡
就像让一块岩石碎裂的,或许只是几粒细小的草籽。有时,一杯卡布奇诺咖啡,变足以改变爱情的走向。
她不是一个物质至上的女孩,偏偏遇见了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记得第一次约会,他选了市中心的一个很有品位的咖啡屋,伴着轻柔的钢琴曲,啜饮着上好的咖啡,两人相对而坐,他说话不急不徐,偶尔的一两句幽默,让她不禁莞尔。
他有过四年的海外留学经历,举手投足间,流露着一个成熟男人高雅的气质。
从他为她一掷千金的慷慨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她的好。认识她不久,他便开了奔驰车,亲自接送她上下班,他始终乐呵呵的,心甘情愿地做她的车夫;那会儿,她为自己编写的教材出版已犯愁好长时间了,他说了一句“小事情,交给我吧。”拿了那书稿交到出版社,不过短短一个月的工夫,他便将装帧和印刷都很精致的书籍,放到了她的手上。
在他凌厉的爱情攻势下,她似乎没有理由不束手投降,因为他对她的爱,阳光一样无遮拦,连一向清高的女友都动了心——这么优秀的男人不嫁,还要等什么?
她依然矜持着,不是心里不爱,而是还有一份特别的情怀,属于青春岁月中的另一个男孩。甚至在与他约会的时候,她也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有点儿青涩的男孩,会暗暗地在比较着,两人似乎各有优长,就像同时面对一支红玫瑰和一支白玫瑰,而她必须从中挑选一支,这是一个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难题,天生浪漫的她一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那个男孩,是她偶尔的一次江南旅游时结识的。细雨轻风的苏州小巷,浓郁的花香,熏得她诗情洋溢。暮色深了,她仍倚栏而眺,恋恋地不肯归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背后突然传来的一语,仿佛窥见了她细密的心思。蓦然回首,那翩翩的少年,眸子里含着青春的单纯。
于是,由一首词开始,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一点点地沉浸到古典的意境当中,直到夜色阑珊,仍意犹未尽。第二天,两人又相约一同游览了苏州的园林,一路上,两人相谈甚欢,颇有些千里遇知音的意味。
回到彼此的城市,她与他借助网络和电话,继续谈诗论文,他寄给她的那些情意绵绵的诗歌,有一种飘渺的朦胧美,让她在凡俗的生活里,获得了一种超脱的感觉。她的喜欢,洋溢在认真地回给他的一封封邮件中,融入到她精心编写的一条条短信里。
或许年轻的喜欢也是一种爱,像琼瑶小说里诗意的情节,也像金庸笔下侠客们的似水柔情,那无言的浪漫,只有他们心知肚明。
直到遇见倾心的他,她才惶惑地意识到:自己无意间已走到了爱情的十字路口,前行,抑或转弯,必须马上选择。
男孩似乎已感觉到了她的犹豫不决,一次次焦虑地追问她,她是不是他今生的白日梦?其实,她和他一样,这段时间一直困惑着,一直被煎熬着,她也不知该给出怎样的答案。
终于,男孩坐不住了,他决定走出文字的青纱帐,要亲手拨开诗句的帷幔,直接走到爱的前台,坦言相问:她究竟选择进,还是退?
在男孩选定的那个人声嘈杂的避风塘,她再次见到了让自己心意千转百回的他。面对男孩急切的目光和失声的催问,她心里十分纠结,两个心里同样喜欢的人,她一时不知该放弃哪一个。那一刻,似有一团火,在灼烤着她,让她焦渴难耐。
她冲着服务生脱口喊了一声:“请给我来一杯卡布奇诺咖啡”,猛然惊醒,眼前所在不是讲究品位的高档咖啡屋,这里只有劣质的冲泡咖啡。
在服务生的呆愣中,男孩有些窘迫地递给她一杯五元钱的简易咖啡。
捧着那杯一看便知那是粗制滥造的咖啡,她的眼前一片迷蒙。她不由得想起了他带她去的那些咖啡屋,她每次都会点一杯卡布奇诺咖啡,五十元一小杯的那种,用银质的小匙,轻轻搅动,那氤氲的气息,荡在笑靥相对的两个人中间。
她想起了他买的法国名牌的手袋,他买给她的耀眼的钻戒,还有他那装修得堪称豪华的居室,一如他给她的爱:富有的,舒适的,雅致的。正是遇见了他,一直在城市里漂泊的弟弟,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也正是他的悉心呵护和宽容大度,她才能够在那个浪漫的世界里走了那么远,那么久。
男孩赠她的诗句和玫瑰,的确有令她感动的爱。然而,他给她的却是一生无忧的爱,让她能够摆脱柴米油盐的烦扰,能在柔和的灯光下,躺在舒适的床上,慢慢品味那些经典之作,将幸福的日子过得精致一些,高雅一些,一如那品质非凡的卡布奇诺咖啡。
她将那杯咖啡放下,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花,转身与男孩道别。
从此,他是她唯一的最爱,她的小资,她的凡俗,都展示在他的面前,喜欢被他宠着,也喜欢把一份小女人的爱,淋漓尽致地撒向他。他们成了周围的人们羡慕、赞叹的神仙眷侣,结婚那么多年了,还美好得一如初恋时节。
而那个男孩,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模糊了。她丝毫不曾后悔当年那毅然的抉择,如果那天,男孩递给她的是一杯卡布奇诺咖啡,后面的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
人生不相信假设,爱情亦是如此。
让爱转个弯
彼时,男孩在大学中文系读二年级,在那次全校的演讲大赛上,他认识了那位艺术系的女孩,她来自江南水乡,典型的小家碧玉,秀气、清纯、温婉、聪慧……男孩对她一见钟情,随后便发起了一轮轮爱情攻势。
女孩对男孩只是比较欣赏,但她不爱他,甚至连喜欢他也谈不上。遇到冷落的男孩并未气馁,他希望自己可以用满腔的痴情来打动女孩,没想到他近乎偏执的爱,反让女孩产生了畏惧和厌恶。男孩心里很受伤,可他仍不肯放手,甚至听到女孩明确的拒绝时,他仍幻想着有朝一日会“峰回路转”,赢得女孩的芳心。直到那天见到女孩有了男朋友,两人说笑着在校园里并肩而行,男孩才黯然地低下头来,却仍无法从“一往情深”中转过身来。
那个情人节,男孩独自去了一家小酒馆,把自己灌了一个烂醉,跌跌撞撞地回校园时,撞到一台停在路旁的面包车上,左臂骨折,住进了医院。
望着打了石膏的胳膊,数着寂寞的输液滴,男孩又想到了那个女孩,不禁潸然泪下。
对面病床上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脸慈祥地问他为什么而伤感。他便将内心郁结已久的情思都讲与了老人,老人听罢,微微一笑:“孩子,你为什么不让爱转个弯呢?”
“让爱转个弯?”男孩有些迷惑地望着老人。
“是啊,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你为何固执地一个人朝无望的方向走呢?”老人似乎早已品透了人生。
“可是……”男孩想说这个道理自己似乎也懂,可就是始终难以付诸行动。
“转个弯,你就会发现很多爱的秘密。”老人很自信地告诉他。
随即,老人讲了自己的爱情经历。原来,已年过八旬的老人,年轻时比男孩爱得还痴情,曾为令自己动心的女子,忍受其家人无数的呵斥和羞辱,曾因求爱不成而喝过农药、割过手腕,还曾一度想了断尘缘。是五台山一座寺院的那位高僧一句“转过这个墙角,你会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令他醍醐灌顶,毅然放下了让自己伤痕累累的那段“痴情”。不久,他便遇见了现在的老伴,两人你侬我侬,恩恩爱爱地走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甜美幸福得令无数人羡慕而赞叹。
老人深有感触地告诉男孩——最初感动自己的,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爱,是一种自我折磨。等自己转身再去找寻时,才发现爱的天地那样广阔,只要心存爱意,就一定能品味到爱情甘美的琼浆。
听了老人娓娓动人的讲述,男孩阴郁的心空,骤然撒入了温暖的阳光。后来,他也遇到了一位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女孩,像老人说的那样收获了幸福无比的爱情。
昨日,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已签约即将进入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因为女友突然提出分手,心里一时难以接受,竟残忍地将女友杀害了,随即自己也从22层高楼纵身跳下。他对“爱”的一时偏执,不仅毁掉了两个青春灼灼的生命,还让双方的父母长时间陷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中。对此,笔者不由得扼腕痛惜——又是一场典型的不懂得让爱转弯的悲剧。
很奇怪,有些爱明明不属于自己,为何还要固执地去追求?有些爱明明已经走远,为何还要苦苦地挽留?须知:痴情一定要用对时间,用对地方。否则,傻傻地做一个执迷不悟的“情种”,不仅会累着自己,伤着自己,还很可能会殃及爱的对象,这实在有违爱的初衷。那种“一根筋”的钻牛角尖的爱,其实一点儿都不可爱,倒是有几分可怜,有几分愚蠢。
的确,有些人喜欢用痴情去感动对方,从而赢得自己一份想要的爱,但仔细端详,便不难发现:在那些经过了美化的痴情里面,其实颇有些“爱情计谋”的意味。难怪一位作家在谈到“如何赢得幸福爱情”这个话题时,不无深刻地说:“我可以为爱而感动,但决不为感动而爱。”这位女作家真的很聪慧,她懂得——“感动”与“爱”根本就是两回事儿,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分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