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刘邦:从布衣到天下共主的博弈之道
5192100000025

第25章 奠定帝国博弈的根基(3)

张良劝刘邦说:“陛下出身布衣,就是靠着这些部属才夺得天下的啊!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而到目前为止,所有得到封赏的都是亲密部属和陛下所喜爱的人,平生有仇怨的也都遭到诛杀。若真的依照这几年军史上的计功簿,天下的土地和财物是无法平分封赏给有功部属的,这些将领一方面害怕陛下无法全部给予封赏,更担心平日的过失可能成为被诛杀的借口。”

刘邦觉得张良的话有道理,封赏之事若不尽快解决,迟早会出事的。于是立刻举办酒宴,晋封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什方侯,并当场嘱咐宰相、御史等,尽快评审每个人的功劳,以为哲封的依据。

酒宴结束后,群臣皆高兴地说:“连雍齿都封为侯了,我等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就这样,功臣间彼此争功的情绪很快平息下来。不久,这些功臣也各自得到了应得的封赏。

分封总算完成了,刘邦松了一口气。但是,接者又要评定“元功”,即功劳簿的排行榜。“元功”主要体现为荣誉上的褒奖,相当于后世的最高军衔(比如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等)。

有资格参与“元功”评选的有18人,即萧何、曹参、张敖(张耳子,继承其父之功劳)、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

大部分将领认为晋封时曹参食邑最多,理应获得排行第一,因而均表示:“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伤,攻城略地,计功簿上功劳最多,理应排行第一。”

关内侯鄂千秋独排众议,主张萧何排行第一。鄂千秋说:“曹参虽有野战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一切只能算一时的功劳。萧何的功劳,却是长期的,其影响力远远要大于曹参。想想看,陛下和楚军相持五年之久,损伤无数军队,只身逃亡的情形都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却源源不断地从关中为陛下补充军力,常达数万之众,陛下因而能重振军威,屡败屡战,这并非陛下诏令他这么做的,他却多次在陛下困乏绝望之时把几万士卒派到了前线。汉、楚在荥阳对峙了好几年,军中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从关中漕远粮食,供应军队食用,从来不曾缺乏过。陛下虽然数次败亡于山东(指中原)地区,萧何却始终保全着关中以等待陛下,这是千秋万世的功劳呀!如今,即使缺少了上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朝又有什么缺损呢?而要是没有萧何,情况很有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怎么可以拿曹参的一时之功,和萧何的万世之功相比呢?所以,依愚臣愚见,箫何应排第一,曹参排第二。”

刘邦非常赞同鄂千秋的看法。于是,列萧何为“元功”排行榜第一名,特许他可以带剑上殿、入朝不必跪拜的特殊尊荣。为了褒奖萧何的伟大功劳,刘邦在当天还对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进行了封赏,皆有食邑,并加封萧何食邑二千户,和曹参、张良并列为万户侯。

刘邦封赏功臣的做法,很值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借鉴和学习。在现代企业中,经营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协调好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有效地协调好公司上下的利益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效能,否则,公司将矛盾重重,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被科龙兼并的美菱电器公司,由于没有有效地协调好公司上下的利益关系,在薪酬设计上搞平均主义,结果导致骨干人员、技术人员纷纷流失,一些关键部门的管理人员趁机捞取灰色收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原美菱电器公司,总裁的年薪是12万元,副总裁10万元,处长是7万一8万元,差距太小;脑体倒挂,保安、后勤人员甚至比技术人员的工资还高,后勤人员拿3000元,技术人员却只能拿2000多元,干好干坏差不多,干多干少一个样。

这样的薪金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芙菱年产值达20多个亿,总裁年薪才12万元,而科龙的一个科长年薪就有12万元,显然,美菱电器公司的这种薪金设计缺乏激励性

在一个企业里,毎一个人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贡献拿不一样的薪水,这才符合公平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必然会导致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尤其是那些能力突出的人将“咸不安其位”,纷纷跳槽而去。一个企业要是留不住人才,还谈什么发展呢?

在给诸将评功时,刘邦的心里是最有数的。在诸多功臣中,萧何虽然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但是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通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前线将士很难感觉到他的重要性,只有刘邦和主要幕僚清楚他的功劳。但是,要让这些浴血奋战的功臣宿将心服口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刘邦采取了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他先是以猎人和猎狗作比喻,突出萧何的重要性,设定萧何在功劳簿上的位置;然后,将萧何和武将中的魁首曹参进行对比,并通过鄂千秋的说明,彰显萧何的功劳。并由此得出结论,诸将所立之功,不过是一时之功,而萧何所立之功是万世之功,所以,萧何应功居第一。

马上得天下者,不能马上治天下。在战争时期,武将们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天下太平后,文官的才能更应该得到重视,也只有文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一系列的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刘邦封赏功臣所体现出的博弈智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值得后人玩味和借鉴的。

§§§第五节 制定礼仪,确立皇权尊严

刘邦出身门第不高,本来就不讲究繁文缛节,加上追随他的那些文臣武将大多数的出身也不高,所以,平常彼此之间相处比较随便,直接的感情更重于礼节。进入关中后,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秦朝的苛严法令,一切以简易为主。因此,在刘邦博弈天下的过程中,他与下属之间的相处是比较随便的,并不注重什么礼节。

当然,这种大大咧咧的作风,在战争年代对于凝聚人心,争取大家的好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天下一统后,帝国上下必须要形成井然有序的秩序,君臣之间再这样随随便便相处,肯定是不行的。

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后,那些功臣武将还是和以前一样,眼里没有什么尊卑等级,他们在刘邦面前动作粗野,在争功时,彼此闹得脸红耳赤,甚至在大殿上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心里比较郁闷的功臣,常常借酒浇愁,醉了便大声吆喝,拔剑击柱,弄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

这种不讲究礼节的场面,使一向大而化之的刘邦也有些接受不了。但是,他又不好呵斥功臣,于是经常有意无意地逃避上朝,影响了朝廷事务的处理。

看到这样的情形,丞相萧何便推荐鲁国儒生叔孙通前来制定礼仪。不过,礼仪却是刘邦最不喜欢的事。

叔孙通拜见刘邦后,向刘邦进言说:“儒生虽在进取方面的力量有所不足,不适合于乱世,却颇有利于守成,擅长在和平时期凝聚各种力量为朝廷效力。如蒙皇上恩准,微臣将征调鲁国的儒生,配合微臣的弟子们,共同来拟定朝廷礼仪。”

刘邦说:“这样做是不是太麻烦了?”

叔孙通说:“五帝和夏商周三王在礼乐仪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礼仪是因时世和人情的需要而制定的,可繁可简。微臣认为,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古礼,抛弃秦朝那套繁文缛节。”

刘邦见叔孙通说得不是那么麻烦,便对他说:“可以试试看,但要尽量简单,要考虑我能够做到!”

于是,叔孙通便征调鲁国的儒生30余人,配合数位有经验的朝廷礼仪官员,再加上弟子数百人,西入关中,先在野外设营帐,专门研究和制定朝廷的仪式。不久,一套完备的朝廷礼仪形成了。

两个月后,新建的长乐宫落成,诸侯和群臣前往举行朝贺仪式。

在朝贺仪式上,所有诸侯、大臣、将领都先在宫殿门外等候。由宫廷的侍从人员,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次序引入宫殿门,并分东、西两边排列。侍卫的郎中和中郎执戟侍卫,分阵排列,林立于廷中。他们全副武装,手持兵器,旗帜鲜明,由殿门到皇帝主殿间,共有数百人,气氛严肃。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依次排于西方,面向东方。文官由丞相率领,依官职高低排列于东边,面向西方。

紧接着,司仪官宣吿皇帝辇车出房,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依次序逐一奉贺。

此时,每一个人都为礼仪之庄严而震恐不已。

朝礼毕,置酒宴,依礼节,不得饮至酒醉。诸侯百官坐殿上,先低头敬礼,再仰头行祝酒礼,以尊卑之秩序,一个接一个向皇帝敬酒。

每人饮九杯后,侍从官便宣布罢酒。这时,御史举法为评判,如有动作不合礼法者,便喝令离去。君臣置酒终日,无人敢失礼喧哗,与往常的酗酒滋事完全不同。

刘邦大为感动,当廷说:“我到今天才真正明白了身为皇帝的尊贵啊!”

于是,刘邦任命叔孙通为奉常,掌宗庙礼仪,并赐金(指铜)500斤。此后,叔孙通又向刘邦建议说:“诸弟子跟随我很久了,对礼仪颇为熟悉,这次的仪典也有不少是他们共同设计的,愿陛下赐他们以官职。”

刘邦又将所有儒生都封为郎官,负责朝廷礼仪。

为了彰显皇威,萧何还奏请修建了长安城主殿——未央宫。未央宮在长安城西南隅,周边长达二十八里,和东南的长乐宫并立。宫殿南向,但上书、奏事、谒见者均由北阙进入,而且公车、司马等皇帝御用交通工具亦停留在北阙附近。这样,北阙成为了正门。只有东阙,可联系丞相府。北阙名为玄武,东阙名为苍龙,都极为壮观华丽。前殿(皇帝办公位置)、武库(武器储存室)、太仓(粮储存室)均极为豪华。

刘邦看了,心里颇不以为然,埋怨萧说:“连续数年的战乱,影响生产,臣民均陷入痛苦的生活中。我虽努力经营,成败犹未可知,为何要花费这么多钱财,来盖这么豪华的宫殿呢?”

萧何从容答道:“就是因为天下未定,皇权未稳,更需要以宫殿来象征天子的威权!天子是以四海为家,统治权广被天下,非如此壮丽无法代表其尊贵和力址!而且,开国皇帝的宫殿最好一次就把规模拟定,以免后代还要增建,对祖先有不敬的心态。”

刘邦听了,也觉得有道理,才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未央宫的规划。

为了巩固皇威,刘邦还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这样,就能够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忠孝观念,以便从思想上巩固皇权。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刘邦逐渐改变了以前大而化之的习惯,强化了皇权,树立了皇威,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宿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和放肆了,天下老百姓普遍都提倡忠孝观念,汉王朝的统治渐趋于稳定。

在现代商海博弈中,像刘邦一样,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巩固组织的凝聚力,是一个企业能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企业一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往往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

在一个企业里,员工队伍是否具有凝聚力,与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有关。企业管理者在培养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时,需要向他们不断灌输共同的理念,让他们认同和理解本企业的文化,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标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去干,尽最大能力去干。

老干妈公司的老总陶华碧的企业之所以能越做越大,就与她重视培养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有关。陶华碧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得高深的管理理论,但是她深知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性。她在培养企业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时,采用了既朴素又管用的“绝招”:实行管理亲情化,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她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人、体贴人。她的公司有一个厨师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孩子读书要花钱,但是他喜欢喝酒抽烟,每月工资都被花掉了。陶华碧知道后,对其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诲,劝他戒酒戒烟,并替他保管除每月200元零花钱外的钱,以备他家里急需。

对老干妈公司来说,感情就是凝聚力,感情有时甚至就是生产力!凭着最朴素的感情,凭者企业家最精明的直觉,陶华碧虽然没上过一天学,却把一个民营公司做成了产值达13亿元的大企业。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领导人都希望自己的部下和员工具有“忠诚、勇敢、服从、完成”的品质。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一旦在员工身上形成,就能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够团结一致,竭尽全力扑向目标。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刚进入企业时可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能不会像经营者那样有明确的使命感和远大的目标,但是可以通过培养,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传达企业的使命,讲述企业的远大目标,或者利用感情的力量,激发他们朝这一目标努力前进。经营者在培养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时,需要明白这些道理。

刘邦的性格一向比较豁达,为人处世比较随和,一向讨厌那些繁文缛节。但是,当他登上皇位以后,面对一大帮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却不知礼法的功臣宿将的纷争场面,他感到汉王朝的管理正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以强制的力量刹住他们的威风吗?这显然有伤和气,而且会授世人以柄,说他忘恩负义,心里容不得人。于是,经过慎重考虑,他接受了丞相萧何的建议,让叔孙通制定汉朝礼仪。以儒家礼仪和忠孝思想来规范和约束天下臣民,并亲自带头实施。这样一来,上行下效,大臣们懂礼仪、讲规矩了,老百姓以孝悌相劝勉,上下和睦,井然有序,汉王朝渐渐向盛世王朝迈进。

§§§第六节 北抗匈奴,继以和亲政策

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战国末期,匈奴趁中原诸侯内斗、无暇北顾之际,逐渐南侵,占领了大片土地。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数度北伐,收复北河之南44县,“却匈奴七百余里”,匈奴有些害怕,十几年不敢南下。秦朝灭亡后,匈奴又南侵,并渡过北河,骚扰中原的北方地区。

匈奴的单于冒顿弑父自立后,趁机灭掉东胡,赶走大月氏,又向南并吞楼烦、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了当年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与中原军队以原来的河南边塞为界,直至朝那、肤施两地,进而侵扰燕地和代地。

当时,正好是刘邦和项羽对峙于荥阳之际,中原内部疲于内战,根本无暇顾及边防。在这种形势下,冒顿单于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张,他所统领的游牧骑兵多达30余万,北方诸国均被纳入其管辖下。

刘邦称帝后,在分封诸侯时,就考虑到防御匈奴的问题,派韩王信到原赵国的北部为王。

韩王信进入晋阳以后,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匈奴。但就在他在马邑建立防寨时,冒顿单于率大军南下,包围了韩王信在马邑的营寨。

冒顿的骑兵速度极快,韩王信来不及准务,只好派遣使者数度和冒顿谈判,寻求和解。

刘邦听到马邑危急的消息,立刻派军前往协助。而韩王信有心归向匈奴的情报也为汉朝援军所截获。虽然无法判断韩王信是否真心投降,但刘邦以前线主将存有二心,将危及国家安全为由,正式派特使指责并警告了韩王信。

韩王信深怕刘邦追究贵任,便率全军向冒顿投降。冒顿单于趁机率军南下,攻陷了句注及太原,直抵韩国都城晋阳。

皇权既已确立,刘邦决定集中力量对付勾结匈奴叛变的韩王信,以便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大汉王朝的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