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刘邦:从布衣到天下共主的博弈之道
5192100000028

第28章 与异性诸侯王的博弈(1)

§§§第一节 迁天下豪族于关中

汉朝创立之初,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尤其是与那些异姓诸侯国的关系。当初晋封时,除楚王韩信外,对其他几个异姓诸侯王的分封几乎都只是对既有力量的承认。对此,刘邦心有不甘,因此,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不够。

韩王信离开原来的封国,被迫迁到北方与匈奴接壤后,心里一直有被中央皇权欺压的感觉。当时,诸侯王和汉王朝中央政府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因此,韩王信内心的不满,也只好向其亲信或部属透露。

但是,他的不满很快就传到刘邦这里,刘邦对这位武勇强悍的诸侯王担心不已,便派出使者谴责,适逢匈奴入侵,韩王信怕刘邦深究其责任,便投靠了匈奴。

面对匈奴的侵扰,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原本以为可以顺利解决匈奴问题,没想到在平城遭到冒顿单于的围困,险些丢掉了性命,不得不暂时撤军,让韩王信成功地背叛了汉王朝。

归途中,经过赵国,刘邦心情不佳,无意中又得罪了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让赵国宰相贯高非常不满,引发了一场争端。

对此,刘邦感到非常恼火。在那年冬天,塞北天气异常寒冷,匈奴无法出兵。趁此大好时机,刘邦再度御驾亲征,攻击韩王信留在塞内的余党,并在东垣地区完全歼灭了他们,致使韩王信的力量完全撤出了中国。

刘邦安排刘敬负责处理匈奴的事情,但刘敬最关心的不是与匈奴的和谈问题,而是关中防守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年,刘敬劝刘邦定都关中的长安,由于其他将领纷纷表示反对,这个建议差点胎死腹中,幸亏有张良的全力支持,才侥幸获得通过。从这件事后,刘敬得了刘邦长期的重用。

刘敬非常希望关中能够像当年的秦国一样,拥有统治天下的实力。由于刘敬巧妙地骗过了冒顿,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外交谈判,暂时化解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因此,刘邦对他信任有加,比较乐意接受他的意见。于是,刘敬决心劝告刘邦全力强化关中地区的力量。

从匈奴回国后,刘敬立刻去见刘邦,对他说:“匈奴所辖的河南白羊和楼烦等边疆国家,离京城长安不到700里。如果匈奴骑兵轻装奇袭,大约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长安。关中自秦朝灭亡以来,居民减少了很多,但是这里土地肥沃,生产潜力大,拥有养活大量人口的自然条件。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兴旺起来,人的因素是主要的,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人力。齐国当年的富强,全靠诸田氏的支持,楚国当年的强大,则是靠昭氏、屈氏、景氏三大人口旺族的支撑。如今,陛下虽然雄据关中,建立了政治中心,但关中的人口因为战乱等原因大量减少,远不如当年秦国时期,现在东方又有六国的旺族,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陛下如何去应付这些变局呢?那时,陛下又如何能高枕无忧呢?因此,微臣斗胆建议,陛下应该先将六国王室后代及其豪族、名家迁徙到关中来。国内无事时,可以利用他们的人力物力抵御匈奴等外族的入侵;一旦国内有变,又可以率领他们出关讨伐心怀不轨的诸侯。这才是强本弱末的最佳策略啊!”

刘邦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认为把六国王室后代及其豪族、名家迁徙到关中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监督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无法坐大,并逐渐同化他们;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发展关中地区的经济。于是,刘邦重赏了刘敬,即刻着手规划充实关中人口的计划。

当年12月,刘邦迁徙齐国及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等五大族和六国豪杰名家到关中,并大兴农田水利、住宅,总共增添了十余万人口。

对于汉王朝来说,关中地区是全国的中枢所在,只有治理好了关中,增强了关中地区的实力,汉王朝才有足够的底气对天下郡国发号施令,郡国才不至于蠢蠢欲动。

同样的道理,在现代社会里,经营管理者要想办好自己的企业,首先必须要搞好自己的中枢建设,即管理层建设。如果管理层都缺乏身先士卒、开拓进取的魄力,那么,要想基层员工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拼死拼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许多民营企收创业之初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板能够身先士卒,忘我工作,给员工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使得整个团体很富有朝气。但是,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老板逐渐失去了身先士卒的作风,追求起享受来,管理层也纷纷效仿,失去了当初的锐气,而基层员工对此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上行下效,将这种不思进取的作风落实到行动上,结果企业再也看不到一丝积极进取的迹象了,等待他们的是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命远。

事实上,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笑傲群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管理层建设,非常重视发挥管理层的模范作用。日本的松下公司就是如此。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不仅要求管理层要成为基层员工的表率,而且亲自做员工行为的表率。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在门口向上班的员工问早安,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员工们看到老板如此努力工作,也就很自觉地努力了。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被誉为“世界经理人的经理人”,但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和尊重,并非是因为他在管理学基础理论上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而是作为通用电气总裁的他非常重视与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杰克·韦尔奇经常手写一些“便条”,并亲自封好后给基层管理者甚至普通员工,他能叫出1000多位通用电气管理人员的名字,并亲自接见了所有申请担任通用电气500个高级职位的人等等。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感染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所有员工,使这些员工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为榜样,像他一样努力工作。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层决定着本企业的工作作风。他们的言语、行为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最高决策人长说,要想便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必须加强管理层建设,尤其是管理层的工作作风建设。只有管理层这一中枢部位具有了活力,才能激发出广大基层员工的活力。

刘邦是通过与众多诸侯博弈,才登上皇帝宝座的。他深知,诸侯是天下动乱的根源,如果不加强对诸侯的管理,增强中央的实力,那么就很容易引发天下大乱。于是,刘邦便对天下诸侯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把一些有号召力的地方大族迁徙到长安,一方面可以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另一方面可以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只要管好了这一帮人,就等于控制了天下动乱的源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加强对诸侯的监管措施,也是在抓“管理层”建设。事实证明,这一招是很管用的。

§§§第二节 刘邦惹怒了赵王部下

刘帮在解了白登之围后,从前线返回长安时,途经赵国,张敖亲自迎送刘邦,以女婿之礼对待刘邦,刘邦却并不尊重这个女婿,他屈膝而坐,十分傲慢,一点儿也不把张敖放在眼里。

张敖对此倒无所谓,可是他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却对此十分生气。他们都是张耳的朋友,是张敖的长辈,见刘邦这么慢怠他,他还对刘邦十分有礼,都认为张敖太软弱。于是对张敖说:“天下群雄并起,有才能者自立为皇帝,刘邦有什么了不起!你对他这么恭敬,而刘邦却对你粗暴无礼,我们看不惯,非把刘邦杀了为你出这口气不可。”

张敖十分软弱无能,他听了贯高等人的话,非常害怕,马上把手指咬破发誓说:“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父亲被陈余赶出国,得到刘邦的支持才得以复国。刘邦对我家的功德,我们子孙万代也不能忘。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怎么能反对刘邦呢?请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贯高等人素知张敖胆小怕事,他们听了张敖的话后,十几个人在背后商量说:“我们把杀刘邦之事向张敖说了,是自讨没趣。张敖身为赵王,不忍背叛刘邦。我们是出于义愤,不愿他受刘邦的侮辱,所以才想杀刘邦,为什么非要连累张敖呢?不如我们独自行动,如果杀了刘邦,功劳归张敖;如果未杀成而事败,我们独自承担罪责,不要牵连张敖。”

第二年,刘邦在东垣(今河北石家庄市)击败韩王信以后,返回长安,在回朝途中经过赵国的柏人县(今河北内丘县东)时。赵国宰相贯高谋划刺杀他。但是,因为刘邦突然改变了行程,躲过丁这一劫。

由于贯高个性高傲、倔强,在赵国为相得罪了不少特权豪族。他的仇家得知他曾在柏人县行馆埋伏敢死队之事,便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向刘邦密告。

不久,刘邦就接到了赵国宰相贯高阴谋剌杀皇帝的控告。

由于证据确凿,刘邦下令逮捕赵王张敖,以及所有参与谋杀的臣属。赵午等十余名主要分子,因害怕受审,先后自杀而死。

贯高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地说:“是谁要他们自杀的啊?赵王就不知道这件事,如今赵王也被牵连了。他们都争着赴死,还有谁能证明赵王的清白呢?”

于是,贯高就把自己绑了起来,坐上槛车,陪同张敖一起到长安受审。

对于这件事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赵王张敖是否参与谋刺一事,也就是说这件事情的性质是诸侯造反的政治事件,还是仅属部分官员谋刺皇上的不法刑事案件。

贯高表示一切责任都在自己,他对审判他们的狱吏说:“这只是我们几个人因气愤而产生的个别阴谋,和我们的大王完全没有关系。”

狱吏不相信他的供言,就对他施以笞刑,硬要他供出是赵王指使的全部明谋。鞑答了数千下后,贯高身上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但仍坚持自己才是真正的指使者。

吕后担心事件会牵连到鲁元公主,多次对刘邦说:“我相信张敖不会干这种事的,他是我们的女婿,怎么可能会主使谋杀皇上的阴谋呢?”

刘邦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不要忘了,假如张敖杀了我,占有了天下,女人有的是,还缺少你的一个女儿么?”

就这样,审判的重心仍毫不放松地指向了张敖。但贯高一口咬定这事与赵王张敖无关,廷尉审问不出结果来,只好向刘邦辞职。刘邦驳回辞呈说:“硬的不行,不妨设法用熟悉的朋友,私下劝他说出真伪来。”

中大夫泄公仗义说:“臣的儿子和赵国的臣属素有交情,对这件事也曾私下探查过,他们大多认为,这件事起于赵国臣子不忍心君王受到欺侮而产生的报复行为,确实并非赵王指使的叛乱事件。”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侦查、审问,刘邦心里也有所感悟,便派泄公代表自己,用私下探询的方法,向贯高探问实情。

泄公来到监狱,坐在贯高的竹床上,如同相知故交般地劝贯高说出实请。他亲切地说:“我相信赵王未参与阴谋,但你能否提出较有力的证据来?”

贯高泪流满面,叹息说:“哪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父母和妻子的?我若自承主谋,罪夷三族,父母妻子及家人均将受到诛杀。难道我会为了袒护赵王,而牺牲我的家人吗?赵王的确是不知情。我不忍心牵连他,这确实是我们几个人的私下阴谋啊!”

泄公便将贯高的话照实转述给了刘邦。刘邦深为感动,下令赦免张敖死刑,但仍以纵容属下不忠朝廷之罪,废为宣平侯,而以代王刘如意继任为赵王。

这件事到此告一段落,但刘邦对贯高的勇气和人品非常敬慨,有意赦免他,便再令泄公到监狱中,告诉贯高赵王已被释放的消息。

贯高非常高兴地说:“赵王真的已经出狱了吗?”

泄公说:“是真的!”

贯高这才松了一口气,立刻跪拜谢恩。

泄公说:“皇上非常欣赏你的为人,也有意赦免你啊!”

贯高叹息说:“我所以忍受酷刑,一直到现在未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并无参与谋刺的阴谋!如今,赵王已无罪,我的责任也完了,死也没有什么遗恨的了。况且为人臣者有篡弑的罪名,又有何面目再事奉皇上呢?纵使皇上不杀我,我能无愧于心地苟存下来吗?”说罢,贯高就自杀了。

刘邦在听到泄公的报告后,非常感动,不但赦免了其他人员,而且也暗自警惕,决定今后在行为上不再有欺侮失礼的现象。

贯高事件发生初期,刘邦曾下令赵国的臣属和宾客有坚持跟随张敖者,皆诛三族。赵国郎中田叔、孟舒乃剪掉头发,扮成奴隶模样跟随张敖于监狱中。

等张敖赦免后,刘邦肯定田叔和孟舒等的忠诚,特别召见,并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想不到田叔和盂舒等人见解之精辟,远超过朝中许多大臣。

刘邦发现追随张敖来长安的十几个臣子个个都是很优秀的人才,于是把他们全部拜为郡守和诸侯宰相。赵王谋反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后,为了加强朝廷统理天下的能力,刘邦将中央政府的宰相萧何提升为相国,以象征其地位及权力更高于各诸侯宰相。

在一级组织中,有时候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或者说,下属在工作中擅自为之,管理者并不知情,但是出了这样的问题,管理者仍然脱不了干系,至少他负有监管不严的领导责任。

为了加强管理,避免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同时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上级领导应采取恩威并施、赏罚分明的做法,在适当追究管理者责任的同时,对其他参与者应视其情节轻重,分别予以不同的处理,而对于有立功表现的,应予以宽容或奖赏。

刘邦在处理赵王谋反事件中,明显使用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他对部下督管不严、导致谋杀事件差点发生的赵王进行了处罚,这对其他诸侯王起到了杀鸡吓猴的威慑作用;然后对赵王的臣属进行赦免,并加以重用,对他们示之以恩宠,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不计前嫌、惟才是举的英明领袖的形象,使天下的才智之士都能够忠心耿耿地为汉王朝服务。刘邦的这一举措,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达到了削减异姓诸侯王的目的,二是收买了天下人心。这就使他在与功臣宿将的博弈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节 陈豨举起反叛大旗

刘邦罢免了赵王张敖后,晋封自己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做了赵王,无奈赵王刘如意的年纪太小,刘邦担心自己岁数已大,可能无法照顾他成人,再加上吕后个性嫉妒、强悍,生怕在自己死后,刘如意会遭到吕后的伤害。于是他和群臣商议,以求万全之计。

符玺御史赵尧建议说,可以为赵王找一位强有力的丞相辅佐他,而这位承相的人选最好是能让吕后、太子和群臣都非常敬畏的人。

刘邦问道:“那么,你认为哪个人最合适呢?”

赵尧认为,御史大夫周昌最合适,他能够保护刘如意的安全。

于是,刘邦就任命周昌为赵王的丞相,命他立即保护刘如意一起赴赵国上任,以避免刘如意留在长安遭到暗算。

而此前,赵国的丞相是陈豨。

陈豨原是韩信的部将,后来随刘邦讨伐燕王臧荼有功,被任命为赵国的相国,同时代替樊哙(樊哙是重臣,不宜长期留在外面。)负责赵、代等地的防务,防止已投降匈奴的韩王信侵扰。

陈豨是有名的兵法家,文武全才,是刘邦手下善于独当一面的大将之一。他非常崇拜淮阴侯韩信,公开称淮阴侯韩信是天下第一军事奇才,经常向韩信讨教历代战役的得失,相互切磋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