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刘邦:从布衣到天下共主的博弈之道
5192100000003

第3章 刘邦博弈的历史机遇(1)

§§§第一节 再强大的对手也有其软肋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背景和机遇,刘邦的成功博弈也是如此。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始皇继位的那一年。秦始泉在统一六闻的前后执政达38年,也就是说,刘邦的前半生是生活在强秦的统治之下。按常理讲,刘邦博弈天下的背录和机遇对他来说非常不利。不过,这不利之中却孕育着有利的一面。因为秦统一六国后,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其治国方略,依然穷兵黩武,严刑酷法,施行暴政,正所谓“天下苦秦久矣”、“刑戮者相望于道”,被灭国的六国诸侯后裔心有不甘,都在待机而动,以图复国;而老百姓对秦王朝的暴政更是怨声载道。强大的秦王朝实际上面临着深重的社会危机。

秦国历来有尚武的传统,在社会组织结构上一直维持者部落式的战斗组织。为强化各部落的机动性和独立性,他们在管理上相当松懈,完全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来整合,因此,自建国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军队的战斗力虽强,但国力未有大幅度的提升。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郡县制,传统的战斗部落正式解散,各部落的武装部队改由秦王直接指挥,军队实现了国家化,秦王朝走上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道路。这不但是秦国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经验,也完全不同于华夏族传统的平行政治组织,就算周公旦所创制的宗法和封建制度,在结构的严密上也无法和其相提并论。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无论是在国力上还是版图上,都开始急剧膨胀,统治人员也迅速增加。不过,随着版图的的增加,各地方的结构也日益复杂化,再加上历代秦王注重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在政治规划和行政管理上没有花太多的工夫,于是中央集权式的统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由于占领区急剧膨胀——特别是较远的齐、燕、楚等地,秦王朝根本无暇对这些地方进行系统的行政规划,更谈不上如何因地制宜,只得暂时维持军事占领的方式,未曾将其纳入中央集权的体制中。

同时,统一六国的政治规划,一直控制在外籍政团(即六国之士、比如李斯、尉缭等,他们通常比较开明)的手中,而真正指挥作战的将领又大多是本土派的部落领袖。他们在完成征讨后,负责镇守新占领区。为了能够保守住新占领区的领土,他们大多也能和被征服国家的残存政治势力保持相当程度的合作。因此,这些保守势力更容易形成气候。按照论战功行赏的旧制,这些将领也是最有资格成为新占领区的统治者的。而此时,秦采用的中央集权制度却阻碍了这些将领实现梦想的道路。

秦始皇称帝后,本土派就主张实行分封制,而外籍政团则主张彻底维持现行的郡县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官僚系统,以保住自己主政的机会。经过一番辩论,外籍政团的李斯以雄辩之姿促使秦始皇做出了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决定。他下令:“多数服从少数”,新纳入秦国版图的地方一律实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邵守、军事长官称郡尉、司掌一郡之监察权的长宫称郡监。郡下设县,县的行政长官称县令,并设县丞辅佐具令。所有百姓和各国族民均称为“黔首”,地方官吏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统一管理,形成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本土派的军事将领们对于郡县制并不感兴趣,他们长期驻扎在各诸侯国中,对各闻社会结构的差异性感受较深。在交通不便的环境中,在国内来取得一致认识的情况下,就在一些偏远地区实行郡县制,很容易造成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隔阂,使中央政府的命令难以有效地贯彻执行,尤其是在遥远的齐,燕及荆楚大地,要想强行推行郡县制,实行法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有效地统治并管理这庞大而又复杂的地区,实行分封制是比较合适的。

而身处咸阳的秦始皇对齐、楚等国的距离遥远和地区复杂性,是无法亲身感受的,更何况此时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正沉醉在大成功的高度自信中,他认为既然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地让秦国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那么也必然能有效地统治这个国家。而事实上,秦始皂也非常倾心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

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廷议争辩后,秦始皇裁定:遵循国家主义原则,力行“天下国家化”的政策目标。接下来,秦始皇开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等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

华夏文明原本就是多种族、多元化的。每个地区的语言、文字、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度量衡和货币也非常杂乱。秦始皇刚刚完成了军事统一和政治统一后,便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使得东方六国很不适应。在实际改革中,那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旧制度和老习惯很难一下子改掉,因此,改革并不顺利。尽管秦始皇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效果并不明显,远不如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相反,秦始皇强行快速推行这些改革,使得天下老百姓越来越觉得他是个“暴君”。

可见,秦的统一里面暗藏着许多危机,至少东方六国诸侯和大多数老百姓并不认可秦王朝的统治,因为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因此,刘邦虽然生活在秦王朝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但是这个鼎盛时期正在给那些反秦的英雄孕育机会,而高明的刘邦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从不利中发现了有利的一面,并使事态一步步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现代商海的博弈中,无论哪一行业,无论哪一个企业,它强大的背后也总存在着不足,要与这些行业或企业展开竞争,必须要善于发现它们的不足,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它们展开竞争,为自己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小赵是一家方便面企业的销售员,负责安徽某地级市的市场开发和管理。该市场基本上是企业准备放弃的市场。但是,经过小赵努力后,产品在该地级市农村市场中的销量迅速攀升,很快成为当地农村市场销量第二名的品牌。但遗憾的是,该产品在市区的市场销量几乎为零。由于经销商在市区几乎没有网络,公司又不提供运作市区市场的相应支持,那些向市区内供货的二级批发商又不要货,因此,如何运作市区的市场,是小赵面临的一大难题。

小赵对市区市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他发现,在市区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品牌产品是顶新国际的康师傅和福满多、统一的好劲道、南街村的南徳等。相对于农村市场来讲,市区的竞争要缓和得多,但市区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要高。不过,小赵发现这些品牌只对超市和市区的批发部供货,而且售价相对较高,很少直接向终端零售商送货。这就给自己从终端零售拦截和倒推运作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此外,小赵发现自己的产品资源针对福满多和好劲道的产品优势很明显,虽然知名度没有他们大,但质量却不比他们差,而且价格和促销力度比他们大得多。于是,他写了一份报吿送给了经销商,提出了开发市区市场的想法。

经销商有些犹豫,虽然他也想做市区的市场,但是除了小赵的报告外,公司不能给运作市区市场提供其他支持,而且终端的配送成本高,城区还是一片空白,市场风险实在太大。

针对经销商的顾虑,小赵分析了各种竞争产品在城区的销量和单件的利润情况。他认为,相对于农村市场来讲,市区市场不仅销量可观,而且利润相对较高,同时市区市场做起来后,不仅对公司的品牌形象,而且对经销商的品牌形象,都是很大的提升,史何况市区市场的运输半径要比农村市场小。再者,市区销售网络建起来以后,其他大商家和品牌比较好的商家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听了小赵的分析,经销商心动了,便同意派一些业务员协助小赵运作市政市场。

通过市场调研,小赵发现市区的人在没事时喜欢打扑克,而公司正好有扑克牌(牌上印有公司的广告),便打起了利用扑克牌宣传产品的主意。此外,小赵还申请了一定量的pop宣传画和条幅,想办法搞到了该市区内终端零售店的资料、学校的资料以及各菜市场和工矿企业的位置和规模。

各种资源到位后,小赵就在菜市场等人多的地方开展直销活动,让人们逐渐接受产品。几个月下来,市区内的月销售额迅速突破了十五万元。此时,小赵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要运作大型商场,超市。经销商听到此建议,说了一句“你能给公司争取就尽量争取点”,就自己去找这些商场、超市谈判,自己出费用进了部分大型商场,超市。

此外,小赵还加紧培训了经销商的业务员。不久,他们实现了正常的铺货和送货,小赵的市区销售网络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了。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巨无霸,面对这些巨无霸,其他有意参与竞争的企业或个人,很有可能认为自己没有立足和发展的空间。其实,市场永远是有空间的,就看你善不善于去发现,善不善于去争取,有没有信心在市场博弈中赢得胜利。

当年,刘邦生活在秦王朝的鼎盛时期,面对着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要想博弈天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刘邦却从大秦帝国的强盛中看到了其外强中干的一面,认为大秦帝国并非铁板一块,并非不可战胜。于是,他在暗中积蓄力量,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自己的领袖魅力,时机一到,便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建立了刘姓大汉王朝。刘邦在博弈天下的过程中,善于从不利中发现有利的一面,并抓住时机,使事态朝者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毕竟,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不利的环境我们随时都可能碰到。

§§§第二节 秦始皇的致命失误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向原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以及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于是,他决定巡游天下,传播自己的皇威,促使那些被征服的地方执行中央的政策,从统一后的第三年起,步入中年、体力逐渐转弱的秦始皇,开始了一系列巡幸天下的活动。

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他最后生涯的九年间,曾四次巡幸天下,以致最后病死于途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而累死的。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是在统一天下后的第三年。当时秦始皇出巡的路线为:咸阳→峰山(山东省邹县)→泰山(山东省泰安县)→黄(山东省黄县)→腄(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成山(山东省文登县)→之罘(山东省烟台市)→琅琊(山东省诸城县)→彭城(江苏省徐州市)→衡山(湖南省湘潭市)→湘山祠(湖南省湘阴县)→南郡(湖北省南部)→武关(陕西省商县)→咸阳。

统一后第四年,秦始皇又一次出巡。这一次的路线为:咸阳→阳武(河南省阳武县)→之罘→琅琊→上党(山西省长治市)→咸阳。

统一后第七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路线为:咸阳→碣石(河北昌黎县)→上郡(陕西省北部)→咸阳。

统一后第十一年,秦始皇进行了最后一次出巡,并病死在出巡的途中。第四次出巡的路线为:咸阳→云梦(湖北省云梦县)→海诸(安徽省相城县)→钱塘(浙江省杭州市)→会稽(浙江省绍兴市)→吴(江苏省苏州市)→琅琊→劳山(山东省青岛市)→成山→之罘→平原津(山东省平原县)→沙丘(河北省平乡县)。这次出巡尚未完成,秦始皇就病死在沙丘。

有人认为,秦始皇大规模巡幸天下,是为了游乐以及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实,这是后人的误解。秦始皇不是隋炀帝,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深知天下初定,一切都得重新开始,统一的帝国之内,还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如果他仅仅是为了游乐,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辛苦地跑得那么老远(阿房宫里的景致和数不清的天下佳丽足够他享乐),况且他巡幸的地方几乎都是最不稳定的齐地和楚地。

事实上,在巡游的过程中,一向勤勉的秦始皇更加忙碌了。为了在原东方六国推行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他日夜不停地忙碌着。据《史记》记载:“天下大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得休息。”也就是说,秦始皇每天必须批示的文书,重达一百二十斤(一石)。试想一想,每天有这么多的政事需要处理,即使他想游山玩水,对于一位勤勉的皇帝来说,也是没有心情的。

此外,秦始皇还常常微服出巡咸阳。统一后的第四年,秦始皇微服私访时,在博浪沙遇剌;在统一后的第六年,秦始皇在微服私访途中又险些遇害。但是,即使这样做有危险,为了在各地贯彻中央政府的决策,他仍然不得不以皇帝的龙威去慑服各地。而在长途跋涉中,庞大的工作量也是他不得不继续坚持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氏和政务的繁忙,秦始皇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慢慢地,他对自己的身体失去了信心,因此也就更加迫切地想把自己的一揽子理想与计划向天下人推广实行。此外,秦始皇小时候作为秦国的质子在赵国生活了相岀长一段时间,他从小就养成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自尊心,致使他在政策的制定和推广上倾向于完美主义,常常强制下属在执行政令的过程中一定要彻底。但是东方六国毕竟是靠武力征服的,无论是六国贵族,还是当地的老百姓,在心理上普遍都难以接受秦王朝的统治。所以,天下初定,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这无疑使秦始皇遭遇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心理挫折。

于是,在出巡的过程中,秦始皇作出了一系列劳民伤财的决定。为寻找不死之仙丹,他派徐福到东海求仙;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因为术士一句“亡秦者胡”的谶语,他就派大军北征匈奴,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万里长城,使国家元气大伤;为了统一国内的思想,维护和推行自己的法令,他又轻易地相信了李斯的话,焚书坑儒……这些残暴的举动,既是秦始皇当权无力的反应,也是秦帝国面临重重危机、行将崩溃的征兆。

在内忧外患的处境屮,秦始皇的情绪已处在严重失控的状态,没有人敢对他提出反对意见。长子扶苏基于人道的立场,向秦始皇规劝道:“天下初定,远方的老百姓尚未从内心里服从朝廷的统治,那些读书人都是口诵孔子的孔门中人,吾皇降以重罪,恐怕会使齐、楚间的百姓更为不安!希望皇上明察。”

不过,情绪已极度失控的秦始皇,无法接受扶苏的不断进谏。为了让自己的耳根清静,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边境安全的需要,他下令扶苏到边疆去监督蒙恬的北征军。其实,扶苏的个性很像他父亲年轻的时候,而且心胸比他的父亲更为开朗,颇受宗室族人的喜爱,秦始皇对他也相当信任。但是,秦始皇把扶苏派往边关,却使他失去了惟一可以相信的儿子,并进一步使自己陷入了更严重的孤独和挫折之中。两年不到,秦始皇便猝然死于东巡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