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快乐生活58招
5196900000002

第2章 快乐生活是一种选择(1)

1.懂得快乐生活很重要

幸福和快乐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罗曼·罗兰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千姿百态,有的人虽然没有惊世之才,却能够快乐地生活.只要稍稍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你的人生也可以很快乐.

快乐是一种潜能,而潜能非常不可思议,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开发,就难以具体化.就好像有先天性白内障的人,如果等到了成人阶段再到医院做手术,就算眼睛可以看得见,但判断物体的形状对他们来说会很吃力;或者是在完全学不到语言的环境里成长,一直到成人阶段才开始学习,也会变得很难开口.这些人原本都具有看得见和开口说话的潜能,但是因为没有在适当的时期开发,潜能也就跟着生锈了.从这层事实来看,儿童时期的教育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管是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付出努力,是不会明白是否具有潜能的.因此,勇于挑战值得鼓励,也许还可以因此找到属于你的成功之路.

通过各种事物发掘潜能,而且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才是最棒的事情.

试着想想,也许你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才能,这可是人生中最快乐的经验之一.但是,很多人可能会烦恼着,虽然参加了各种学习,却仍不具备任何才能.面对这种情形,虽然只能选择暂时放弃,但在沮丧前,别忘了看一看四周,就你的角度来看,一定还有些人的才能更不如你,但他们却比你活得更快乐,这正是你真正需要学习的地方.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并不是有没有才能,而在于能不能快乐地生活.如果真的会这么想的话,或许你能够放弃世俗的某些偏见而快乐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才能.那些为没有才能而烦恼的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对世界的看法,或许就能发现人生的真谛.

2.快乐是我们赠送给自己的礼物

不是你拥有太少,只是你的希望太多.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一剧中写道:"快乐和行动,使得时间变短了."不论时间的长短,让你的时间充满愉悦的铃声.对于快乐,一部分人一笑置之,他们是无知的一群,他们不懂快乐的真谛.

快乐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除非获得你的允许,没有人能够令你苦恼.

你每天都应该记住:快乐是你赠送给自己的礼物,不是新年节日的点缀,而是整年的喜悦.

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一项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觉也更细微.人进人快乐的思维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视力可以立即得到改进;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正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犹太教和基督徒都把欢乐、喜悦、感恩、开朗列为通向正义和美好生活的途径,这也是很值得重现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

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耶鲁大学对"挫折"做过十年研究,结论是,我们所说的不道德和对他人的敌意,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惟一药方.看来,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快乐不是争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

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应"进行快乐思维的时刻,你很可能产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乐的不快乐思想.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乐,相反,我们享受快乐才能抑制欲望.”追求快乐并不是自私.很多人不敢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转向自己以外的东西,不注意自我反省、自己的过错、烦恼,或"自满"的骄傲,而且使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人类最快乐的东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想到自己很重要,很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到更多的快乐.然而,如果我们从快乐中探讨道德问题,认为它可以作为无私的一种报酬,那么,他们就很可能因为得到快乐而觉得有罪.快乐是存在和行为的自然附属物,不是一种报酬和奖品.如果我们因为无私而得到报酬,那么下一个逻辑的推理是,我们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们就越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想要快乐必须不快乐.

如果牵涉到什么道德问题的话,这个道德问题应与快乐和不快乐无关.

詹姆斯说: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还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感更卑下、更不值钱的呢?还有什么能比不快乐的表现更容易伤害别人?还有什么比不快乐更不利于克服困难?不快乐的态度只能加剧和延长困境,使不利的情况更加不利.

快乐不在未来而在现在.很多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企图按照一个难以实现的计划而生活.他们现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他们以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后,买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一概都以失望而告终.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性格,如果不在现在加以了解和实践,将来也永远体会不到.快乐不是在解决某种外在问题后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快乐吧,不要"有条件"的快乐,而要把快乐当成自己的一种心理性格.

3.快乐的人生要靠自己

一切法从想生.

——佛经

有一个女孩子,她生性乐观积极,也很懂得过日子,更知道要如何排解自己的不快.

清晨醒来,她会对镜中的自己大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即使昨天的坏情绪尚未恢复,她还是会大声地说.

然后刷着牙,想着刷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牙齿将变得洁白干净,不会受到蛀虫的侵袭,口气清新.

洗脸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因为清水的湿润,会使脸上的皮肤感到无比的舒畅.这都使她的脑细胞感到无比快乐.

她把细胞快乐论告诉人们,如果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很快乐,我们自身当然也会非常地快乐.因为人的身体是由60—70兆个细胞组合而成的,所以让所有细胞和睦相处,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桩大事.

在我们的细胞之中,有的会若无其事地看着我们痛苦,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和这些细胞和睦相处的缘故吧.

女孩的细胞快乐论正是告诉人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去爱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不停地与它们对话,让这些原本就健康、活跃的细胞更新苏醒,并发挥正常的功能.

虽然有人觉得这种与细胞对话的方式有些可笑,不过既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就值得试试.渐渐地,你的生活模式就会发生改变.

每天清晨起床,对镜中的自己说:"今天将是美好的一天."总是保持着笑容,变得比以前开朗,不再把事情看得太严重,反正天塌下来还有别人顶着,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积极地挑战明天.开始懂得与大家和睦相处,而不是明争暗斗,从心底去爱人,而不是做做表面工夫……不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将工作、赚钱的行为视作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把它当做游戏般去处理.

当消极心情出现时,要让自己的心情转换成积极心态;当忧郁心情出现时,要立即想办法将自己的心情调适到开朗的地步.

当身体有苦痛时,除了休息及看医生外,还要时常与自己的细胞对话:

"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摆脱生理困境."自己一定要具备比以往更坚强的意志力,并试图回想让心情愉快的往事.

面对各种竞争与挑战,都要先深深吸一口气,然后做好积极应付的准备.

要知道,人不可能在一时之间就改掉长久的恶习,不过,只要有进步就可以了.而每天不间断地跟自己的细胞对话,会使我们更加认识内在的自己.

小柯曾因为房屋贷款之事而将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每月的高额贷款压得他整天闷闷不乐,身体也愈来愈糟.可自从开始与自己的细胞对话后,他认识到借贷已是事实,不可能凭空消失,也不可能因自己的烦恼就立即减少数额.闷闷不乐不过是自寻烦恼,就算当时决定买房子是错误的,现在烦恼也为时晚矣.与其烦恼不堪,不如轻松生活,努力工作,早日把贷款还完.

人生只有一次,无可取代,为什么要因身外之物而烦恼,无辜损伤了自己的细胞.

不论外在环境是否狂风暴雨,只要心中有阳光,人生永远充满希望.当消极心情出现时,要让自己的心情转换成积极心态;当忧郁心情出现时,要立即想办法将自己的心情调适到开朗的地步.

4.生活是由你的心灵塑造的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欢乐,我们的一切幸福,我们的一切希望都只和生活相联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活的快乐与否是由思想塑造的,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

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观的,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非常害怕;如果我们想到的是不好的念头,恐怕就不会安心;如果我们想的净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旁人也都会可怜我们.也许有人会说,这么说是不是告诉我们:对于所有的困难都应该用盲目的乐天态度去看待呢?

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不过我们仍然鼓励大家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生活.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切自我的问题,但不是忧虑.关切和忧虑之间的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再说明白一点.当我们要通过交通拥挤的道路时,此时就会很注意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可是并不会忧虑.关心的意思就是要了解问题在哪里,然后很镇定地采取多种步骤加以解决.

美国著名导演罗维尔·汤马斯雇用几名助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影片记录了劳伦斯和他那支多姿多彩的阿拉伯军队,也记录了艾伦贝征服各地的经过.他那个穿插电影中的演讲——"巴勒斯坦的艾伦贝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伦敦和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伦敦的戏剧节因此顺延了六个礼拜,还安排他在卡文花园皇家影院演讲这些冒险故事,并放映他的影片.他在伦敦声名大噪,又四处游历了好几个国家.然后,他筹备了两年的时间,准备拍摄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纪录片.但是一连串的时运不济使得他破产了.

从那时起,他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餐馆去吃廉价的食物.要不是一位知名的画家——詹姆士·麦克贝借钱给他,他甚至连那点粗陋的食物也吃不到.

当汤马斯面临庞大的债务而感到极度失望的时候,他很关心他目前的处境,可是他却不忧虑.他知道,如果他被霉运弄得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他在人们眼里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尤其是他的债权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办事之前,都会买一朵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阔步地走在牛津街上.积极而勇敢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不被挫折击倒.对他而言,挫折是整个人生训练的一部分——是你要攀登高峰所必须经过的训练.

我们的精神状态对我们的身体和力量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哈德飞在他的著作《力量心理学》里,对这件事有着惊人的说明.他写道:"我请来三个人,用来实验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我们以握力计来度量.要他们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尽全力抓紧握力计.在一般的清醒状态下,他们的平均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实验测将他们催眠,并告诉他们,他们非常地虚弱.结果他们的平均握力只有29磅——还不到他们正常力量的1/3.吃饭后再让这些人做第三次的实验:之后,告诉他们说他们非常强壮,结果他们的握力平均达到142磅.可见当他们在思想里很肯定自己有力量之后,他们的力量就增加了50%."这就是令我们难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为了说明思想的巨大力量,以下是一件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的真实事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信仰疗法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曾有一段时间她认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们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抛弃她,和一个有夫之妇私奔.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使她不得不在儿子8岁那年就把他送给别人抚养.

她的生命的转折点,是发生在麻省的安理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走路时不小心滑倒了,摔倒在结冰的河上,昏了过去.由于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使她不停地痉挛,甚至连医生也认为她活不久了.医生们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她也无法再行走了.躺在一张看来像是送终的床上,艾迪翻开她的《圣经》.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句子: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瘸子到耶稣跟前,耶稣就对瘸子说:小于,放心吧,你的罪被赦免了……起来,拿你的被褥回家去吧!而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

她发觉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赐给她的力量.

她立刻下床,开始行走.艾太太说:"这种经验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棵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要怎样地好起来,以及怎样地使别人也能做到这一点.

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内心的思想."我们深信我们内心的平静,乃是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是什么人,与外在的条件并没有任何关系.思想的运用和思想本身,能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造成地狱.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例证.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却对圣海莲娜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一天是快乐的."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活是这样的美好!"爱默生在他那篇叫做《自信》的文章里这样结尾的:一次政治上的胜利,收入的增加,病体的康复,或是久别好友的归来,或其他纯粹外在的事物,即能提高你的兴致,让你觉得你眼前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千万不要去相信它,事情绝不会是这样的.除了你自己以外,没有别的人能带给你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