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
5198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新形势,新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实践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已经充分认同了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受管理者关注的程度则更高。

中国企业普遍面临“内忧外患”。所谓“内忧”主要是由于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通货膨胀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复杂因素带来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压力巨大。所谓“外患”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美国经济衰退、某些国家以各种借口损坏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抵制中国产品等原因,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需求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的薪酬激励工作无疑更加困难:一方面必须承受更加严峻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必须面对员工越来越强烈的加薪愿望。《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薪酬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更加明确的要求,例如,薪酬制度设计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同工应该同酬等,这对于中国企业的薪酬管理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中国企业面临的这些压力和挑战,企业要实现薪酬的保障和激励功能,必须要制定更多的对策。一方面企业必须要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例如,“同工同酬”的规定要求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必须清理企业的职位体系和薪酬体系,避免“以身份定工资,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还必须按照法律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引入整体报酬的理念。显然,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原来“基本工资+可变薪酬+福利”的简单模式来理解薪酬激励,就很难解决“内忧外患”形势下的员工激励问题。

引入整体报酬的理念和激励方式则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按照美国薪酬协会的界定,所谓“整体报酬”包含五个要素:薪酬、福利、绩效与认可、学习和发展机会、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些要素的引入显然更加有利于全面地解决员工的激励问题,而且所需要的财务成本很可能要低不少,而起到的激励效果却更加全面。可以预测,整体报酬的理念和实践必将成为企业薪酬管理工作的趋势。当然企业激励和挽留核心员工还有一些其它的新办法,例如,建立差异化的雇主品牌,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等。

“可变薪酬”的设计成为企业更加关注的问题。这主要由于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在员工激励和企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要求更加强烈,此时可变薪酬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可以预期,在传统的薪酬领域当中,可变薪酬必将成为更受关注的问题。

本书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思路:第一,整合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工作衔接是非常紧密的,但目前许多专业书籍习惯于就绩效管理来谈绩效管理,就薪酬管理来谈薪酬管理,这样实际上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割裂,而本书将在整体上打通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第二,深入细致地剖析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经历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洗礼”,这些企业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但是,进一步的问题出现了,比如,研发人员、销售人员、职能部门人员的绩效应如何管理,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等问题。显然,企业不能再指望靠一套体系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本书将对这些重要类别的员工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理念和工具进行剖析。第三,分析当前企业关注的趋势和热点问题。如前分析,整体报酬是企业薪酬管理领域的趋势,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实践的影响是许多企业都特别关注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都将进行深入剖析。

作为一名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咨询实践者,我在工作中非常信奉一句话,“真正的商业管理知识在企业实践,真正的管理理论来源于思维的碰撞”。我自身的专业经历在不断地印证这句话。我期望能够以本书更好地反映我这些年在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方面的一些理论沉淀和经验积累,也期望把自己在研究和管理咨询实践中所看到和总结的一些教训与读者分享。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员工尤其是高层和基层员工的工资增长机制以及合理的工资差距的问题,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个人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说,企业的工资增长机制关键是要解决依据的问题。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员工的生活成本变化,二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员工的生活成本变化姑且可以用CPI指数作为依据,尽管这不是一个好依据,但在缺乏其他权威的、更加能够反映员工生活成本的依据的情况下,姑且用它吧。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更多地用企业的利润指标进行衡量,而不应该是规模指标,因为规模并不代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

由于作者的知识积累和精力所限,本书框架、内容和规范可能存在一些不周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如果您有相关的专业问题需要沟通和讨论,也希望您能和我联系,这也是我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