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5208300000055

第55章 庆贺之礼(1)

生活之中有许多值得庆贺的事,如生儿育女、乔迁之喜、老人做寿等等,往往在此时,人们都要进行庆贺,因此,懂得一些庆贺之礼也是十分必要的。

充满象征意味的诞生礼

新生儿呱呱坠地,迎接他(她)的就是一系列诞生礼俗。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成人社会的风俗习惯,便开始强有力地影响这个幼小的生命,使他(她)渐渐走上现实的人生之路。形形色色的诞生礼,寄托着长辈们对新生儿的祝福和希望。

报喜生儿育女、添丁进口,是家庭和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所以当婴儿一落地,孩子的爸爸就要到外婆家、亲友家和邻居家去“报喜”(有的地方叫“报生”)。按照传统习惯,我国各地报喜都要带喜蛋(也叫“红蛋”)。有的地方报喜还要带上糕点、糖、菜肴和鸡。一家报喜,众人祝贺,欢迎新生命的降生。

报喜时,带什么鸡很有讲究。送鸡不仅是送礼,更重要的是报告诞生的新生儿是男还是女。如果送的是公鸡,就表示生了男孩;要是送母鸡,则表示生了女孩。

悬挂标志 旧时生孩子都在自己家里生,到医院生孩子是最近四五十年的事。孩子生下后,除报喜外,还要在自己家门口悬挂标志。这种习俗一方面是防止生人闯入,带来邪气或风寒,影响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另一方面则以此标志新生儿是男还是女。古时候,生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悬挂一把弓,生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丝巾。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如在山西省西北部,生男孩在门外贴一对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贴一对梅花剪纸。东北满族人家生孩子后,生男在门口悬挂小弓和箭,生女挂红布条,这同古俗就差不多了。

婴儿降生,断脐、洗净,就要包起来。这里也有不少风俗习惯。汉族地区一般都用父母的旧衣裤来包裹婴儿。男孩用父衣,女孩用母衣。俗话说,“先着线,后着绢”,意思是先苦后甜,长大吃得起苦,才能出人头地。宁波和上海崇明等地还将婴儿裹上旧衣裤放到狗窝里去躺一下,俗称“蹲狗窝”,意在狗猫命贱易活,预示孩子将来能顺利成长。

三朝酒新生儿诞生后的第三天要请长辈吃“三朝酒”,还要举行“开奶”和“洗三”等仪式,这就是所谓“三朝礼”,也叫“做三朝”。这是诞生礼中第一个重要礼仪。(有的地区,如陕西等地称“三朝礼”为“洗三”。即在婴儿生下第三天,产妇的母亲带上鸡蛋、水果、红糖等去看望产妇。)

开奶所谓“开奶”,就是新生儿吃第一口奶。江浙一带开奶时,大人大多先要黄连汤蘸几滴让婴儿尝一尝。如上海崇明地区,还要事先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妇女一边滴黄连汤,一边念:“好乖乖,好乖乖,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将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食品做成汤水,依次蘸一点儿让婴儿尝尝,同时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婴儿吃一口从别的妇女那里要来的乳汁。俗以为婴儿吃了多子女妇女的奶,便可消灾无病,容易养活。到此,开奶仪式才算结束。

洗三是人生第一次洗礼,这种风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在安徽寿县,婴孩三日后,必为之洗净身体,谓之洗三朝。置红色公鸡和母鸡于床前,使产妇焚香祷告,谓之拜床公、床母。若产妇有病,令洗婆代拜。北京地区的“洗三”,清代以来受满族的影响很大。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把接生婆或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用车接到家中,沐浴前大铜盆里装上用槐树枝、艾蒿叶熬成的热水。趁着水冒热气,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将带来的铜钱、鸡蛋、花生等放入水中,一边放一边说些吉利的话,俗称“添盆”。添盆后,由姥姥给婴儿洗身,边洗边说:“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再用姜片和艾蒿涂抹脑门和身上各个重要关节,据说这样就能使孩子不得病,体格健壮。 新生命在长辈们的注视下,举行了诞生礼,这象征着人生拉开了帷幕。

欢欢喜喜庆满月

刚生过孩子的妇女,一般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这一个月的休息,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一般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能出门。这一个月对母亲和婴儿的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孩子满月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仪俗。

做满月 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过满月”,或者叫“做满月”,祝贺婴儿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满月这天亲友们要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款待宾客。满月之后,产妇不用再“坐月子”,可以正常地行动,许多禁忌也可以解除了。但在满月当天,产妇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比如苏南一带,这天产妇要吃七顿饭,不做事,认为这样才可消除坐月子的病痛。有的还把扁担放在门槛上,产妇在上面躺一会儿。正所谓:“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酸;满月睡扁担,到老腰不弯。”不过,满月当天的活动主要还是围绕着婴儿展开的。

满月酒满月那天,一般家庭都要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这天,亲朋好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特别是外婆,更是要事先准备好各种食品和孩子的衣裤鞋帽,早早赶来,看望小外孙或小外孙女儿。在江苏、浙江一些地方,生活富裕的家庭,不但要摆满月酒款待亲友,还要张灯结彩,请来艺人演唱助兴。陕西一些家庭做满月时还要请来皮影戏班,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剃满月头满月礼中,最重要的仪俗要数“剃满月头”。有些地方也称做“落胎发”。这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剃发。新生儿的胎发受之于父母,因此自古以来,剪胎发受到格外重视。

在浙江宁波,落胎发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来抱婴儿。在上海郊区,则由祖父来抱。还有许多地方,满月剃头的礼仪要请婴儿的舅舅来主持。在浙江绍兴,剃发一般在堂屋进行,舅舅怀抱婴儿坐中央,请来的剃头师傅先将一把嚼烂的茶叶抹在孩子头上.据说这样以后就能长出像茶树一样浓密的头发,并且不容易生疮。剃头也不是将头发全部剃光,额头要留一块方方正正的“聪明发”,脑后要留一绺“撑根发”(北方称“百岁毛”),而眉毛倒要全部剃光,据说这样日后男孩子能长成浓眉,女孩子能长出秀眉。

剃下的胎发,一般也不随便扔掉。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床头,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可以替婴儿压邪。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线绑好,挂在床头镇邪。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毛笔,留作纪念。人的一生中只有胎发的顶端呈针尖状,所以胎毛笔就十分珍贵了。

戴长命锁剃过满月头后,妈妈给孩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并把外婆送来的长命锁、关刀、梳子、圆镜等佩挂在孩子身上。这些小玩意儿各有不同的含义:圆镜能照妖,关刀可驱魔,梳子能辟邪,长命锁则能护佑孩子长命百岁。

走满月 孩子满月后.身体适应了周围的新环境,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民间有满月后舅舅或外婆来接婴儿母子回娘家小住的风俗,俗称“走满月”、“过满月”或“搬满月”、“叫满月”。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湖州一带“婴孩满月剃头之后,须与舅父怀抱前走,姑父撑雨伞遮于婴孩头上随之,赴街游行一圈”。安徽寿春等地婴儿满月剃头后,也要请舅父抱着到大街上走一趟,如遇见行人就同婴儿说:“认得吗·不要怕。”这种习俗都是让婴儿外出见见世面,将来不怕生人,举止大方,出息能干。

满月挂红 旧时抚养一个孩子长大很不容易。满月,标志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最为脆弱的阶段,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表示喜庆的特别风俗。在陕西等地,做满月有个特殊的习俗,叫“挂红”。这一天里,谁都可以给婴儿的爷爷、奶奶脸上抹红或者涂黑。宾主、老少均可以任意笑闹。在陕西,满月要吃红蛋,酒席上要有红肉。卧室里要挂红门帘,以示喜庆红火。祝愿孩子一生都兴兴旺旺,红红火火。

给孩子庆百日

婴儿降生100天为“百日”,古称“百啐”。又称“百岁”、“百禄”。旧时婴儿出生100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同时,在我国文化观念中,“百”含有圆满的象征意义.所以民间在这一天往往进行庆贺,叫“过百岁”、“做百日”等。过百岁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流行。《梦粱录》说:“生子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此后兴盛不衰。

对于一个出生满百日的婴儿而言,家长对他的最大希望莫过于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了。所以各地的过百日礼俗,都突出了这一最质朴也最美好的祝愿。

蒸“套颈馍”山西大部分地区,过百日时,都讲究蒸“套颈馍”,有的地方也叫“牛曲连”、“串铃”、“面围囵”,圆圈状,大的可以套在婴儿脖子上,小的可以拴在项链上,有拴住套住以求婴儿长命之意。晋中一带的“面围囵”,用面必合“8”数,8斤或者18斤等。上有枝叶盘根、各种生肖动物形象、九个石榴和一个佛手,十分美观。

穿五毒兜兜 在河北唐山的农村地区,有给小孩儿过百岁穿五毒兜兜的习俗,在婴儿贴身穿的小兜兜上用彩线绣上蝎子、蜈蚣、壁虎、蛇、癞蛤蟆五种毒物,再绣上一个小葫芦,葫芦嘴朝向五种毒物。俗信穿这样的兜兜,可以避免毒物的侵害,保佑孩子平安长寿。

送“长命百岁” 山东地区过百岁,多在婴儿出生的第九十九天,一般由小孩儿的姥姥、姨或妗子等来送礼,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也有前来庆贺的。胶州一带,亲朋好友给小孩儿过百岁,必须要做件或买件衣服,举行穿衣仪式。当天上午,主家把别人送的衣服放在一个筛子里,端到一棵大柳树下,再找一个盛粮食的斗靠柳树放好,让小孩儿坐在上面,叫做“倚着柳,坐着斗,小孩儿活到九十九”。然后由小孩儿的姑和姨给小孩儿穿上新衣,叫“姑穿上,姨穿上,一活活到八十上”。最后还要戴上缝着“长命百岁”字样的帽子,由姑或姨抱着绕村庄一圈。临朐一带过百岁,一般是姑姑送裤,姨送袄,妗子送鞋帽,所谓“姑送裤,姨送袄,妗子送鞋绕街跑”。济南一带说:“姑做裤,姨做袄,妗子做鞋跑不了(即长命之意)。”临清一带说:“姑家的裤,姨家的袄,妗子的花鞋穿到老。”莱西一带则说:“姑姑的裤子,姨姨的袄,舅舅的帽子戴到老。”胶东地区,除送衣物外,还要送一种叫“岁”的面食。用发发的面做成长条形,中间粗,两头细,类似线穗(谐音“岁”),上面染上红点或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就是“岁”了,通常作为小孩儿过百“岁”的礼物。姥姥家送的岁可多达一百个,取意“长命百岁”。莱州地方过百岁时,要做100个面塑花饽饽,盛在柳条编的斗中,蒙上红布,到大街上高喊:“我家小孩儿过百岁啦!”并向各方撒花饽饽,任人拾取。

百家锁和百家衣 百家锁和百家衣是过百岁时富有特色的物品。百家衣用从许多人家敛来的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精心缝制而成,有的地方做百家衣时,必须用与长、命、富、贵谐音的四姓人家的布料,以为这样才能真正取吉利之意。百家锁通常是银质的锁形饰物,上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俗以为挂在小孩脖子上,可以避邪,并锁住小孩儿,令其长寿。在苏州地区,主家用红纸包米七粒、茶叶七片,分送亲友,亲友则回送钱币若干,用此钱购得的锁饰就是“百家锁”。百家锁也不全然是银质的,从前在山东莱阳,就有一种用从各家敛来的制钱制成的百家锁,用红线将制钱编成长串,挂在小孩儿的脖子上。

拍百岁照20世纪中期开始,尤其是城市里,时兴在百日这天为孩子拍百岁照,留作纪念。

过百岁是婴儿成长过程中又一重要礼仪,在这一礼仪中,同样凝聚着亲友的祝福和呵护。这些祝福和呵护寄寓在他们的话语里,也寄寓在各式各样的富有象征意义的食品、衣物、饰品中。幼小的孩子就在亲友的祝福和呵护中渐渐地长大。

有趣的“抓周”

孩子出生满周岁时,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初懂人事,十分逗人喜爱。

千百年来.我国广泛流行一种“抓周”的习俗,就是在孩子周岁这天,在他(她)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占卜、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性情和前途。现在大部分家庭当然已不会相信抓周会有如此神妙的功能,但抓周作为一种富有童趣的游戏,仍为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