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5208300000056

第56章 庆贺之礼(2)

古人非常相信抓周的灵验性。《宋史》中记载了一则十分灵验的抓周事件:曹彬周岁时,父母将“百玩之具”放在席子上,看他到底抓什么。好个小曹彬,左手抓了干戈,右手取了祭祀用的礼器,接着,又爬过去抓了一个印,而对其他东西就跟没看见一样。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异。干戈是武器,意味着能征善战;礼器表示执掌祭礼,有很高的地位;大印则是权力的象征。曹彬长大后,果然“以武功挂印,为节度使”,后又成了曹武惠王、韩王,终成大业。《宋史》对曹彬的评价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宝玉的那次抓周也十分有趣。宝玉的父亲贾政为了测试一下儿子将来的志向,便在宝玉周岁那天“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伸手只将那些粉脂钗环抓来玩弄。贾政很不高兴,说此儿“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

有意思的是,有人曾做过仔细的研究,发现曹雪芹竟然是曹彬的后代。

由于抓周是以叫小孩儿抓物的方式来测试小孩子的未来,所以在古代又叫“试儿”。试儿的风俗十分古老,据史料记载,可上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到了唐宋时代,抓周的习俗则更为流行。当时,富贵人家将抓周搞得十分隆重,不仅要铺锦席子中堂,还要烧香,席上放各种物件,将小孩儿放在这些东西中间坐着,然后看其先取什么。这天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同时接受亲朋的礼物,有的还要演戏助兴。

清代,皇宫中也举行抓周礼仪。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一件当年供皇子抓周用的啐盘。这个啐盘是雕漆器,长方形,盘口外撇,制作极为考究。皇子、皇孙、公主抓周,用具虽然极其讲究,但其旨趣却与民间抓周没什么两样。

古今传统成年礼习俗

小孩儿渐渐长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将被成人社会所接纳。成年礼便是少男少女成年时举行的仪式。在古代,男女成年也叫“成丁”,所以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成丁后,就有了交赋税、服劳役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成丁年龄的规定,各代不同。《礼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礼书,记载了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据《礼记》上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冠礼”和“笄礼”都是古代的成年礼。到隋代,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之年,在唐代天宝年间则规定男子二十三岁为成丁之年。

冠礼 冠礼以加冠来象征男子成年,有一套严整仪礼。周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家族就要在宗庙举行冠礼。男青年的父亲先用占卜的方法来决定行礼的吉日,然后再用占卜来决定请哪一位贵宾来为青年加冠。到举行冠礼的那天,早晨将一切都准备好,让被加冠的青年立在房中,父亲请贵宾进门,进入宗庙规定位置,然后青年也出房站到指定位置,向贵宾和长辈行礼。加冠时,贵宾将规定的帽子和服饰给青年换上。加冠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称为“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称为“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顶帽,称为“三加”。加冠时由专人唱“祝词”。加冠后,贵宾拿酒向青年表示祝贺,然后青年去拜母亲,拜见后再回来,由贵宾给他起一个字(成年后的名字),这样,冠礼就算结束了。

仪式结束后,青年的父亲送贵宾出庙门,摆酒席款待,最后还要送他束帛、鹿皮等礼物。而被加冠的青年要先去见自己的兄弟姊妹,随后再去拜见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乡先生是曾外出做官,后退休还乡教学的老人)等,以取得各方面对他成年的认同。

从此,这个青年便有了服役和参加祭祀的权利,并且也可结婚成家了。

笄礼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仪。古代无论男孩女孩,孩童时头发都自然下垂,称为“垂髫”;有的把头发扎成两撮,垂于脑后,称为“总角”,所以“垂髫”、“总角”后来就成为童年时代的代称。女子到十五岁时,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笄即簪子簪上,表示已经成人。这也是一种象征性的仪礼。

冠礼和笄礼都是古代一种象征性的成年礼仪。这种成年礼在贵族之家受到格外重视。中国传统社会素来重男轻女,所以冠礼要比笄礼隆重得多。

开脸 冠礼和笄礼也许太复杂烦琐了,因此在汉族地区很早就废弃不用了。冠笄之礼的某些内容则融人了婚礼等礼仪之中。比如现在有些农村还有在结婚前新娘要“开脸”的习俗。所谓“开脸”,就是将额头和脸庞的汗毛修去,后来又加上理妆、加钗等内容,明显地留有古时笄礼的痕迹。

中国人过生日或做寿的礼俗

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孩童和年轻人的生日称为“过生日”或“做生日”,而对老年人则称“做寿”、“庆寿”、“贺寿”。一般来说,逢十的生日,如十岁、二十岁,是比较重要的生日,要办得格外隆重一些,而每年一次的生日则简单一点儿,一般不请客,就在家里自己庆贺一下。

吃长寿面 西方人过生日的传统是吃蛋糕,而中国人的传统是吃面,也叫吃长寿面,意思是祝过生日的人今后能长命百岁。

唐人笔记小说里有这么个故事:唐玄宗当上皇帝后,渐渐冷落了自己的患难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用一件过去的事情来提醒玄宗:“你忘了当年我脱下新背心去换了一斗面粉,为你做面条过生日的事吗?”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生日吃面条的风俗最迟在唐代就已经流行于世了。面条,细白而绵长,可象征长寿。所以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杭州和江苏北部一些地区,一般是中午吃面条,晚上摆酒席。杭州人在吃面条时,每人从自己的碗里夹一些面条给寿星,称作“添寿”,每人必须吃两碗面条,但忌盛满,以为不吉利。

吃面做的寿桃传统做寿少不了面做的寿桃,这里也有个故事。相传某年七月七日,西天王母娘娘来到人间,送给汉武帝四颗仙桃。这仙桃的味道鲜美无比,武帝吃后连声叫好,随后小心翼翼地收起桃核。西天王母问武帝何故,武帝说:“我想留着再种。”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才结果,中夏(中夏,犹指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薄,种了也无用。”武帝无奈,只好作罢。这寿桃后来便成了长寿的象征。桃子当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于是用面粉来做寿桃便相沿成俗。

此外,做寿还有其他一些礼节。

寿联。寿联因男女性别、年龄等不同,措辞、用典也有区别。例如男八十寿联:“渭水一竿头试钓,武陵千树笑行舟。”女七十寿联:“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双寿联:“花放水仙夫妻偕老,图呈王母庚婺双辉”等。

寿幛。用整幅或大幅布帛题以吉语贺辞,祝贺寿辰。一般大小如中堂,多金色或红色。从明代起盛行幛词,并形成寿幛。

寿屏。一种祝寿用的书画条幅,上面题以吉语贺辞或寿星老人、寿桃、八仙人画之类。一般为四条幅、六条幅或八条幅联列成组,挂于壁上。也有为雕刻镶嵌的祝寿用座屏或插屏,陈列于几案上。

寿图。祝寿用的画图,其中有八团图、子孙万代图、龙风图、百寿图、寿山福海图、富贵耄耋图、福禄寿图等。

八团图。为寿器的一种油画图案,两面各画四个大圆圈。圆圈中画花卉或一个篆体“寿”字,寿字四周画五只凤凰,象征“五福(福与凤谐音)捧寿。”

龙凤图。是寿器的油画图案,寿器左边画一条龙,昂首腾舞;右边画一只凤,展翅飞翔。

子孙万代图。祝贺老年妇女寿辰的礼品。图面多呈圆形,上一大葫芦,两侧各一小葫芦,葫芦根蔓相连,有葫芦叶数片,葫芦蔓很长很长,民俗以此象征“万代长久”之意;大葫芦下种生小葫芦,寓意“子孙不断”,整个画面即为“子孙万代图”。

“猴寿”。草书猴形的寿字。

百寿图。摹写古今各字体寿字一百个,组成百寿图,用以祝寿之用。有的是一个大“寿”字的笔画中,布满一百个各不相同的寿字,或用各种不同的字体,写一百个寿字,此俗明代以前就已流行。

寿山福海图。图中一大海、海中有岩石及飞来的蝙蝠。岩石代表山,蝠谐音“福”。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

富贵耄耋图。是为七十到九十岁老人祝寿的礼品。图中下方画盛开的牡丹花一株,飞蝶于花中缭绕,有猫几只,作欲扑蝶之状。“耄”,据《 礼记·曲礼》 中注释:“八十、九十日‘耄’”。《 诗经·秦风·东邻》 :“逝者具耋”。“耋,老也,八十曰耋。”“耄”、“耋”者皆长寿。牡丹花俗称富贵花,猫谐“耄”蝶谐“耋”,三者组成图,即为“富贵耄耋图”。

福禄寿图。为寿星家中堂悬挂的祝寿图,图中一老人持桃伴鹿,上有飞蝠。鹿谐“禄”,作官升意;蝠谐“福”,喻好消息;寿星老人,喻被贺者万寿。通常画面上寿星后面有一小童翘首仰视蝙蝠飞来状,称作“翘盼福音”。

旧时民间的“借寿”与“避寿”

旧时民间还有“借寿”之俗。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像钱财一样可以出借。要是家人生了病,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期已到,这时若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于是,子女、至亲就斋戒沐浴,亲往宗庙表示自愿借寿给病人。

俗传此举一定要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要是病家请托或他人说合,就不会灵验。如果病人偶然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天上的神祗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酬谢上苍;如病人还是不行了,自愿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祷告上天,以取消前愿,免得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民间向来有“避寿”之俗,避寿,俗称“躲生”。即受祝者在诞辰日为了逃避祝寿活动而暂时离家匿居他处。受祝者避客不见,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受祝者喜安静、厌喧闹;二是受祝者为避免劳亲动友、铺张浪费;三是有些廉洁的官员,为了提倡节约新风或阻止巴结逢迎者乘机馈赠厚礼。避寿是一种良好的风俗,并非对客人的冷落或不恭敬。

虚岁与做寿

有人这样说,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很容易让人迷惑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一般只用于男人,此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如此算来,这个孩子到了满实岁一岁时,按虚岁就已经是三岁了。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一岁。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到两岁了。那种单纯认为虚岁就是周岁加一岁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往往会提前两年过自己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

民间温锅庆乔迁的习俗

人搬到好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谓之“乔迁”,源自《诗·小雅·伐木》的“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原指升迁,现在人们多用来指代迁入新居。“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喜事,除此之外,乔迁也算人生一件大的喜庆事了。所以每逢谁有乔迁之喜,其亲朋好友总免不了要前往祝贺一番。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锅”。“温锅”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流行,只是说法略有不同,如因地域不同又有“暖锅”、“温居”、“暖居”、“暖房”、“烧炕”、“添囤”的说法。具体地,说,温锅是指自建新房落成或购买新房后乔迁,或兄弟婚后分家独立成户迁进新宅,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携带礼品前去庆贺乔迁,主人设宴款待来贺者的习俗。温锅中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俗语说“温温过得红火”,意思是说乔迁新居温锅后新家沾了人气很快会温暖起来,充满了家的味道,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

温锅的起源与当时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关。以前,普通人家生活不富裕,盖房是一件大事,有些家庭几乎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盖完新房后,很多人常常会出现经济拮据的状况。在此情况下,亲戚朋友、街坊四邻们会送来一些食物、礼品,帮着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助他们渡过难关。当然,主人要炒菜设宴做饭招待客人。由于迁入新居,锅灶当然是新的,同时也是凉的。这一炒菜做饭,锅灶就热起来了,所以叫“温锅”。同时也寓意这个新家从此步人正轨,红红火火地过日子了。

实际上,温锅就是亲朋邻里相助,众人添柴火焰高,乔迁新居的生活困难暂时就缓解了。对于婚后分家独立成户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新成立的家庭,刚刚自立,毕竟财力有限。通过温锅,一方面大家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大家送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助安锅立灶,解决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困难。这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使新户主备感温暖,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极大的安慰。

此外,有些地方温锅时希望人越多越好,他们觉得人越多人气越旺。特别是搬到一个新地方之后,人们更希望有众多的人前来温锅,其想法是“人多势大不受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