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花叫不谢
5210200000018

第18章 以我为骄傲

16岁那年,他升入了兴凯湖畔的一所极为破旧的乡村中学,那所各方面都过于寒伧学校,似乎从来就没有培养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人才。学习成绩好一点的或家境好一些的同学,都纷纷转到县城那些好学校去了,剩下不多的同学,与其说是在那里读书,不如说是在打发一段平淡的时光。因为不少老师和学生们一样,再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校园中,对似乎注定的前景一片茫然。

但那位叫刘忠厚的跛脚老师,改写了学生们和那所学校的命运。

初二时,刘老师调来做他们的班主任。望着萎靡不振的他们,刘老师没有讲任何大道理,而是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作为孤儿的他,15岁那年才开始读书,而他读的简直不能算作是学校――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室,牛棚、山洞、游船甚至村前的老榆树下,都曾经是他读书的课堂……世界上最简陋的学校也莫过于此了。

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告诉在逆境中坚持求学的学生们――“虽然你们不会从眼前的学校中获得骄傲的名声,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优秀,使这所学校名声远扬。”

老先生那耐人寻味的教诲,深深地激励了那些渴望上进的穷学生。后来,他们果然以超乎人们想象的勤奋,克服了如今讲来仍颇让人唏嘘不已的困难,纷纷地成才、立业,竟然让那坐落大别山深处的本来默默无闻的学校蜚声海内外,因为从那所简陋的学校里,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工程师、教授、作家……

后来桃李满天下的刘老师在深情地讲述中一再谦逊地说:“自己是最差的一个,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学校以自己为骄傲。”

此时,颇为敬佩刘老师的才识与人品的学生们,在听过刘老师那“特别的一课”后,望着黑板上那“以我为骄傲”的五个刚劲大字,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思索诸如“人生、追求、价值”这类平时总不以为然的问题,并从此像刘老师当年那样掀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

数年以后,已小有名气的他重返母校时,惊喜地发现:一排排地挂满教室和走廊的,不是人们在别的学校常见的那些古今中外的伟人们的画像,而是从他们那一届起,陆续地从母校走出的、如今正活跃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精英们的照片。

刘老师的夙愿实现了,他们用各自的努力与成功,让那所中学和那美丽的兴凯湖一样,有了自己骄傲而响亮的名声。

一位外国哲学家曾有这样一段隽永的论述:一个人只有懂得不靠别人创造的骄傲来增添自己的光彩,而是学会用自己的优秀,为自己生活过的环境、为他人、也为自己赢得一份骄傲,他才会不断地进取,才会充分地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才会取得令人仰慕的成就。

确实如此,即使是再贫瘠的土地,也会生长希望,也会诞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