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5210800000020

第20章 批判性思维与新闻敏感(1)

一、新闻敏感的表象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是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含量、角度、层面的一种综合能力。就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一种超级表现力,因为在每一次的实际操作中,它都是以一种复合的形式快速显示在我们面前的。它极为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与元气之说相提并论。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伯·约斯特在他的名作《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中,新闻敏感是一种需要培植的神力,在迷茫混乱之中,给我们行动的方向,甚至具体内容。一般认为,新闻敏感的价值有: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及时判断某一事件是否能引动读者的兴味;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系统感知它的深刻影响力;及时判断在众多表征中何者最有价值;迅速判断事实的可能趋势。

典型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是最好的说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赵敏恒在南京路透社中国分社工作,上午9时半国民党中央要人忽然打来电话,问赵西安方面有没有电报来?又问路透社在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赵回答日没有,对方挂断电话。赵敏恒思前想后,依据几日前蒋介石飞往西安,到了华清池,陇海铁路只通西安以东的华阴等情况,迅速地判断出:西安可能发生兵变。当人们还在纷纷猜测时,他第一个向国内国外报告了“西安事变”。相反的例证来自《纽约时报》记者迪姆士·泰勒的早期实践。某晚,这位记者受命去采访一部歌剧的首场演出,当他到剧院后却获悉当晚演出已经取消。这位记者回家大睡,半夜时分,怒气冲冲的编辑打来电话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告诫泰勒:“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取消,本身就是大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新闻敏感不仅帮助记者感知、发现,而且,在具体的运作中,也能透过现象捕捉到真正的内涵。这是一种应当拥有的力量。下面两则导语所描述的是同一次会议,但境界却悬殊万千。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7日召开座谈会,畅谈对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感想,积极建议与台湾邮电部门通邮通电。

·路透社北京1月8日电 据新华社今天报道,北京已建议就恢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通邮通电的业务问题进行商谈。

它们显示了新闻敏感在突出与选择,甚而写作结构上的价值。

但必须说明的是,新闻敏感与新闻报道之间仍有一段距离。记者可以凭敏感嗅出一些气息来,但却不能偏信自己的敏感。忽视认真考证的价值,必会受到惩罚。

努力培植新闻敏感是一切有志于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人们的志向,从根本上来说,它源于人们的努力。例如,一个记者生命空间的广博,一种联系与挖掘的自觉,一种熟知情报之后纵横自如的分析力,一种深湛的理论认知……都将使记者增加智慧,养成惊人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的培养可以源于多种途径,它的实际内核在于新闻价值的判定能力。认知新闻价值十分必要。然而,这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空间,主观性与个人声音比比皆是。

麦尔文·曼切尔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因素有:影响——很可能影响很多人的事件;时间性一一最近发生的或者正在进行的事实;声望——涉及著名的人物和机构的事件;接近——发生在传播或广告地区的事件;冲突——反映人们之间或组织之间的冲突的事件;⑥异常——极其偏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和想象的事件;⑦传播——正在被谈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

《全能记者必备》的作者朱利安·哈瑞斯等人则认为,任何有报道价值或对现状的潜在变动,都是具有下列新闻价值的事件的结果:

事件内在特征:

1.冲突(紧张、惊异)。

2.发表(胜利、成功)。

3.灾害(挫败、毁灭)。

4.重要(对于一定的群体)。

5.显著(突出)。

6.新奇(异常甚至怪异)。

7.人情味(情感背景)。

其他合适的条件:

8.及时(新鲜、有新意的)。

9.接近(地区性吸引力)。

一般的兴趣:

10.性。

11.动物。

而新闻重要性的估量,则直接关涉下述条件:

1.现状的变动程度(强度)。

2.受事件影响的人数(广度)。

3.事件的接近程度(接近性)。

4.事件的新近程度(及时性)。

5.事件结果涉及的范围(影响和意义)。

6.事件中新闻价值的丰富性。

英国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定,以下列举的特点可以用来测试提供给受众的算不算新闻:相关的;重要的;悲剧性的;不寻常;最新的;⑥最贵的;⑦迅捷的或紧急的;⑧有趣的;⑨有争议的;⑩第一个;⑥最大的;⑩可笑的或讽刺的。

中国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总结了国内判定新闻的价值标准:时间上“最近”的;规模上“最大”的;数量上“最多”的;质量上“最优”的;效益上“最佳”的;⑥进程上“最先”的;⑦水平上“最高”的;⑧心灵上“最美”的;⑨影响上“最坏”的;⑩观念上“最新”的。

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甘斯在他的新闻学名作《美国新闻评论学》中指出:新闻的价值难得清晰了解,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于记者大都不是蓄意将价值输入新闻,因而新闻的价值只能被推知。就实体而言,新闻价值分为时效性价值和持久性价值两种。甘斯的部分论说在第一章已有介绍,他的历史性贡献是将历时观照的指导原则明朗化,交给我们传统价值观以外的一种新的、历史性的路向,也代表了最新和最有价值的评判。

我们并不排除传统的新闻价值观,我们更希望能介入历史的眼光、人类社会学的意识,从而使新闻报道在更高意义上步人“绿色化时代”。

1.新鲜为基本价值要素。这里包含时间新和内容新两重意思。因为只有新近发现的、新的内容存在,才能有推动当下格局、存在状态变革的力量。一切旧的东西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历史同化,分解后的力量远没有满足解构所要求的份额。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时间新与内容新也应由时效性与持久性两种层面来理解。另一方面,人们欢迎最为新鲜的信息,像《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罗伯特·赖斯特所说的,“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这是生命世界对外在的关切特质的投射,

生命的原始本能;一方面,人们也对那些缺乏明显时间特性却使人类有所觉悟的事实产生兴趣,就像“新新闻主义”的历史际遇那样。新鲜总是相对的,也是复杂与暧昧的,我们绝不可使新闻工作者忘情地变成时间的猎物。“新闻报道是个需要大量的证据、数据和观察的活儿。如果记者们不得不疲于奔命去寻找更多的‘新闻’来充斥报纸版面、广播电视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时间去追踪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新闻事件,也没有时间为新闻报道添加素材。新闻只好永远处于待续状态。”

2.重要性乃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一个新闻事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改变当下的状态。

西方的新闻学家认定“重要”的意涵是:人物社会地位、名望越显著,其活动重要性则愈加重要;影响和危及国家利益的程度愈大,其重要价值也就愈大;事情发展的结局越糟糕、越坏、越凄惨,重要值也就越大;读者、听众、观众越关注的新闻,重要值愈大;新闻事实对过去或未来的影响意义越深远,其重要性越大。

在我们看来,这里的“重要性”应当由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来解释,亦即由一个绝对的价值等级体系来观照。例如,一个国家领导人吃一顿饭、睡一觉就没有多少新闻价值,除非因为这一餐或一眠造成历史性的扭转效应。重要性过分地关注一种严肃感,追寻真实历史上的差异可能性: (1)开启或闭合新趋势;(2)对一般的社会生活产生支配作用;(3)有关各群体所具有的世界意象的、内在构造原则的变动;(4)接近完美状态或最贫瘠状态;(5)人为性与自然状态有侧重的移动;(6)对诸内驱力的抑制或对诸内驱力冲动的释放;(7)由根本上颠覆社会精神特

可以是一种气息、一个事件、一句话语,也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比尔·克瓦克(Bill Kovach)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汤姆·罗森斯特(Tom Rosenstiel)在合著的《极速》(warp Speed)中谈到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1964年,当时的联邦调查局长胡佛欣喜若狂地弄到了一批录音带,上面记录了马丁·路德·金婚外恋的证据。胡佛邀请了一批记者去听那批带子,结果所有与会的新闻记者没有一个将此事公之于众——尽管其中不乏与胡佛私交甚好,甚至讨厌金的新闻工作者。这并不能说明这些记者是愚钝的,而是反映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在许多时候是能够坚守社会健全发展信念的。这才是最为珍贵的一种敏感,它与现代的猎奇、一鸣惊人心态有天壤之别。

3.接近性充分满足人类的关切意志,是构成新闻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这里意指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接近两种。人们总是对接近自己生活的问题较为感兴趣,这是由人类与时空的关系所决定的。在这一重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毛泽东1931年、1948年的两次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报纸上,本地新闻应占十分之六七,国内新闻占十分之二三,国际新闻又次之。

另外,对读者的调查也显示,读者总是对自己目击、参与其中的事件报道更感兴趣。这或许与我们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相吻合,也与我们希望反观整体事态的欲望相关联。借着这种认知,西方的一些新闻学家主张应当把新闻“地方化”,从而使尽可能多的读者从切身利益上关心事态及其发展。例如,1974年美国几家航空公司飞行员罢工,要求提高待遇,是全国性的新闻事件。而林肯城日报却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报道角度:

邮政局长肯尼丝·李卫斯今天说,航空公司员工全国性大罢工对本城邮政影响极小。

他说,没有参加罢工的航空公司,可以提供足够的航班,把从本城寄出的邮件全部运走。

真正碰到问题的是全国性运输中心,如丹佛、堪萨斯城以及欧哈玛等地。在这些地方,邮件的递送往往耽搁24小时以上。

现在,邮件的运输任务由没有罢工的航空公司承担,它普遍增加了航班。然而,美国邮电部副部长威廉·哈迪根警告说,这个应急的时间表不可能维持下去,有些额外增加的航班可能要被取消。各航空公司,包括受罢工影响的在内,都严守与军方签的合同。因此,寄给驻守在东南亚和欧洲的美国军人的邮件,基本上一切照旧,不受罢工影响。

不论怎样理解,都不排除这其中另一重更为深远的存在力量,亦即对“他在”的关注,甚至是遥遥万里之外的某次地震、某场水灾,都让每个人焦思忧虑。

因此,我们认为,接近性包括地理空问上接近、影响关系上接近、人性关切接近三大构成。它们是记者应当尽可能努力追寻的所在。

4.有趣味的事情容易满足人类好奇的天性,因而,早已成为新闻价值的有机构成。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基·根思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周刊》和《时代》杂志的新闻内容做过系统而科学的调查,这次调研发现,趣味性新闻在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56%。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缘由在于变幻莫测的人性。它们能引动读者忍俊不禁,暂时忘却人间悲剧;也能在窥视的合法空间里充分宣泄自身的重压。这种新闻构成大多是轻松的。例如,人们可以报道某演艺明星的第几次婚恋,可以描写科尔总理第十三次减肥;可以采访报道百岁老翁娶妻生子的故事,可以写一次著名的体育竞技中的妙人妙事,可以写某一“动物餐厅”专事动物饮食消费,可以写60岁老妇争当警官,可以是即将被处死的一囚犯愿意向电视台出卖其被处决时的放映权……在西方新闻学家看来,以下若干方面更有注意的价值:

1.新鲜。人咬狗。出人意料。熟悉的形式但用一种新的方法。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时装的趋势。

2.事关个人。一般读者对婚姻、儿童、房价、新学校、廉价汽车等方面的消息都会感兴趣。对于与他们类似的人的报道,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比较的机会。

3.地方新闻。你知道所涉及的人或地方吗?那些地方性的事件更惹人注意。

4.金钱。财产的得失。商品价格。提高工资。

5.犯罪。特别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凶杀案。如果我们内心中把自己比作刑事犯会这样吗?或者想起我们如果是受害者会感到害怕吗?

6.性。美女照片。罗曼蒂克的爱情。结婚离婚。

7.冲突。战争。罢工。登山。探险。

8.宗教。例如一些宗教改革运动等。

9.灾难和悲剧。

10.幽默。有意无意的幽默对单调乏味的生活总是一味调节剂。

11.人情味。别人生活的秘密。生儿育女和婚丧喜庆。邻居们的事情。人们的幸福或苦难。儿童或小动物的消息。

12.失意的人。

参考杜荣进:《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281—283页。

13.神秘。一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人们极想知道犯罪的一个谜就是谁是凶手?

14.健康。大家关心的事。这种关心甚至可以导致疑心病。我们大多数人会问朋友:“你身体好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题目。外科手术的奇迹、医学咨询专栏、著名的残疾人。

15.科学。我们会对科学下一步会创造什么感到惊异。

16.娱乐。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我们期待通过阅读文艺、娱乐界消息得到一次享受。

17.名人。我们的政治家在干什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公开的和非公开的生活。他们的外貌如何。

18.气候。自然现象也是人们极有兴趣关注的问题之一。温度、风向都值得关注。

19.饮食消息。可以使人高兴,也可引发焦虑。富人筹划宴会,穷人只考虑吃饱喝足;食品短缺和过剩;收成和前景如何……都是人们关心的。

20.栏目消息。每个国家都充满着少数派的利益。虽然只有10%的读者是棋类爱好者,但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会看棋类专栏。定期用一小块篇幅报道宗教、民族、经济或社会上居少数地位的人和团体的消息,就会使他们感觉到存在是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也要对此抱怀高度的警惕,因为它们极有可能滑入无聊的境地,成了堕落人性的帮凶。关键在于介入的角度。一个理想的记者完全可以使上述角度的事件成为一个向纵深探测的工具,唤起读者的本能,促使社会有关方面的觉醒与改革,使他的趣味报道具有社会伦理特征。

新闻价值的判定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但也有绝对无法掩盖的文化特质。粗略而言,中国社会的侧重点在于追求和谐,关注好人好事,正面建设,而西方则聚焦于黑暗、分裂、对抗的一面。然而,这些现实表现不能与真实的发展画等号,在社会学层面而言,针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健全性标的是永恒与唯一的。

二、批判性思维与发觉力之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