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5210800000032

第32章 采访的方式及复合实践(5)

典型调查亦即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要求,在综合掌握调查对象情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某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单位而做的比较周密系统的调查。一般说来,这些被选为受访对象的人或单位,在定性与定量方面都应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例如调查农户媒介拥有情况,可分别选择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的一些典型县进行调查;为了调查全国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情况,可分别择取国家教委直属大学、省属高校、民办高校中的典型学校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即采用随机(概率)抽样方法(即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时,不掺杂个人的任何主观判断,使总体中的每个样本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中),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在取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数据统计原理,用这一部分单位的数量去推断整个现象总体的数量。

随机抽样的抽样方式主要有三种: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调查统计中的基本抽样方法。研究者为抽样名单上的每一个体编码,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取样。假如抽样名单可以输入计算机,则更为便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法,是从名单上每隔一定的数轴抽一个样。其中的间隔数可以用总体数目除以样本单位数目得到,公式为:K(问隔数)。例如要在10000人中取1000个样本,只要先给这10000名编上序号,然后求出抽样间距:K10,每隔10人抽取一样本。由于定下间距后抽样,所以不能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体均有机会被抽中,所以有人采取随机抽取开头第一个样本作为起点,然后再按间距等距抽取样本。这些即可减少人为的可能偏差。也就是说,假如确定了间距K,就先从1一K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字r作为起点,样本的组成即为:r,r+K,r+2K,r+3K,r+4K……r+(n一1)K。上面的例子中,先在1~10人中随机抽取一个号码,假设为第7号,那么从第7号开始,每隔10人取一样本,这样,由7,17,27,37……等1000个号码所代表的人即构成一个调查样本。

系统抽样的关键是能否得到一个详尽准确的总体表。

分层随机抽样是另外一种抽样方式,它回避了前两种抽样形式中的误差,更具有代表性。这是一种先将总体单位按某种特征或属性分成若干层,然后再从各层中按各自的比例(各层比例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抽取样本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偏差大、总体里类型悬殊条件下的调查项目。假如要从某大学的12000名学生中抽出1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这时可按不同年级把学生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4个层次,然后再按各年级学生数目所占总数的比例多少,抽取出样本。人数多的年级多抽,人数少的年级少抽,保持各层次样本容量与样本总容量之比等于各层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假设该校一年级学生有2000名,二年级有2500名,三年级有4000名,四年级有3500名,则依据上述方法一年级的样本数×1200—200名,二年级的样本数×1200—250名,三年级的样本数n。一×1200—400名,四年级的样本数×1200—350名。这是按各层所抽比例相同原则所做的抽样。假设每个年级均抽出300样本,则各年级所抽样本数的比例就不再相同。

3.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至为重要,社会研究中使用问卷的场合特别多。

问卷的内容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标题。以最为简要的语言标示调查标题,例如《关于××问题的调查问卷》。

(2)说明。类似于调查者致被调查者的简短书信,用来说明调查者身份、调查目的、意义、期望合作的意愿、感谢与奖励等。

(3)填答范例或指导。对一些填答事项进行说明,如果可能,尽量予以示范。

(4)问题。这是问卷的主体。围绕问题的主要内容设计提问,关系到提问顺序、问题形式几个方面。

多数问卷都是要求答问者从一组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最好用方括号或圆括号限定答案的空间,而不要留下一片空白让答问者随便乱划。也可以让受试者在答案中圈出他要选择的答案。后续性问题指那种在答问某些问题时延伸性问题。一般格式为:

你吸过大麻吗?

[]吸过[]没吸过假如吸过,你吸过几次?[]1次[]2~5次[]6~lO次L]11~20次[]20次以上

上述问题可以称之为封闭式问题。另一些问卷则完全由受试者自己发挥,例如: “你认为学习知识和新时代就业的关系是什么?”

半封闭式提问是一种既给出一定可能答案,又可让受试者进行补充回答的一种提问方式。它尤其适合于对问题基本了解又不能完全把握、封闭的调查。

有关提问顺序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但由一开始即引起对方的兴趣,则是不二的共识。

(5)编码设置。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问卷设计者往往会给问题或答案编上数码,用这些数码来代替问卷中的问题或答案。例如:

您的年龄:

[ ]15—25岁[ ]26 35岁[]36—55岁[]56岁以上

(6)一些必要的信息,例如姓名、地址、电话等。

4.新闻统计资料的整理。

这里主要包括初步审核、归类分组、制表绘图等。

(1)初步审核的主要任务是对大量的、杂乱的资料进行甄别、鉴别和修正,使其合乎科学、准确、适宜的要求。其中主要涉及:可靠性鉴定;准确性核查;逻辑关系审查;计算方法等审查。

(2)归类分组即对资料大致归类整理。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问题——分组标志问题,它是分组的依据。所谓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与特征的概念。它又细分为反映与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品质标志和其数量方面特征的量的标志。选择分组标志的主要规则是:依据研究主题和目标来选择;选择能充分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标志;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标志。分类标志一经确认,下一步须是具体的分组工作,亦即如何对材料进行汇总的问题。

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差异,可以划分为品质标志组(如性别、职业、地区、社区等)和数量标志组(如人数、收入额、年龄)。分组中只涉及一个标志的叫做简单分组,分组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者称为复合分组。

分组完成后,如何对总体单位进行次数配置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所谓组内配置的问题。假如分组标志不止一个,就要编制次数分配数量。依据标志性质区别,分配数列常见者为两种:品质分配数列和数量分配数列。品质分配数列是由组的名称和各组单位数(频数)组成的。下表所示,即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按品质标志(所有制类型)划分的次数分配数列:

数量分配数列是将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后所形成的分配数列,又叫变量分配数列。它由变量值和各组单位数两个因素组成。变量分配次数数列由数量上反映了总体在一定时期中的量变态势或量变过程,因而,更为直观地显示意涵。依据各组的变量值是一个固定值或是变量的区间范围值,数量分配数列又分为单项分配数列、组距分配数列几种。

(3)制表与绘图的工作是为了便于受众接受信息而努力寻找出的一种兼具审美意涵的表现形式。将数据资料按一定顺序填列在相应表格内就形成了统计表,用几何图形(点、线、面)和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数字资料的就是统计图。

统计表的构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象总体内容及其分组标志,一般被称为统计表的“主词”;另一部分是说明总体的若于统计指标,一般称为统计表中的“宾词”。另外,加上相应的单位和编表序码,也有加附说明短文的。

四大企业产销利税一览表(总标题)

统计表又可以分为对对象总体不分组的简单统计表、按某种标志对总体分组的分组统计表,以及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所成的复合统计表几种。

统计图广泛应用于各种新闻调查类文体中,一般分为条形图、频率图、曲线图、圆形图、象形图几种,它们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显示着信息,并有效地传播意涵。

5.新闻统计资料的处理。

新闻统计粗分为描述性新闻统计与推测性新闻统计两大类。描述性处理指运用各种统计描述方法(总量数、比率数、平均数、变异数,图表法、简单相关分析方法等),对说明和反映新闻事实、事件和现象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形成最终信息包。推测性处理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以随机抽取的样本所计算出的各种数量值(总量数、百分数、平均数、变异数、相关系数等),去推测相应的研究总体数量值的一系列分析方法。相比较而言,描述性新闻统计的应用更为广泛。这里略作介绍。

描述性新闻统计的主要内容有:

(1)基本趋势分析——总体特征概述,增加或下降趋势的描述。

(2)集中趋势分析——指社会现象趋于中心位置的一种均衡态势。它的重点在于采用各种平均数来描述对象一般发展的一些特点。平均数所能发挥的基本作用有:概括总体特征;进行时空对比;分析依据关系。

(3)离中趋势分析一一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离开中心位置的不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4)相关关系分析——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确认、测定。

(5)表现——以正文描述或列表展示、图形描绘、频数表等形式予以展示。

描述性新闻统计的应用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数据之准确、新颖、公开。

(2)数据之全面完整、系统。

(3)数据之及时、重要,与读者接近、有趣味。

(4)写作要规范。1975年,美国民意测验研究协会(AA—P()R)建议在报道民意测验时应对8个方面情况作出说明:样本数;负责机构;抽样误差;抽样总体及抽样框;访问方法;⑥测验时间;⑦问卷问题;⑧研究结果的依据并非全体样本时应加以说明。

十四、网络采访

利用网络采集和分析新闻信息,早已成为了一种趋势。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记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采访手段分别为:面对面采访占61%,电话采访占22%,而电子邮件采访名列第三,占13%。在中国,一种广泛使用的趋势正在到来。

网上采访具有它天然的优势:它费用低廉,却可以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人士意见,可以得到较为及时、较为全面的回答;它相当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而且最新内容可以得到及时补充的图书馆,各种必要的背景材料随手可得;它无限制地拓展新闻源,由网上各商业站点、个人网页、电子公告牌等,记者可以得到无限丰富的新闻源,甚至网上讨论所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变化,都可能成为新闻素材;它可以加快报道速度,使传播质量有所提高,因为在传统采访中需要花上30~40小时的一篇5000字左右的解释性报道,在网络采访中可至少减掉一半的时间;它使报道的公正性、公平性也有所提高,因为,在Internet上,新闻事实的有关方面向网络媒体提供各个侧面信息的条件十分优越,特别是那些有争议的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供给各自角度的信息,使报道空间丰满,意见平等交流更为彻底;它也能打破惯常报道的界限,使许多传统社会中讳莫如深的内容浮出水面。

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与相应的社会反应产生。一种被称为“计算机辅助新闻学” (Computer Assisted JOLIrnall‘sm,简称cAJ)的新学科越来越受重视。按照一般认识,这里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四个“R”:

(1)计算机辅助报道(COITIputer Assisted Reporting,简称CAR)。即主要利用互联网络上的大量的、实时的信息,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寻找报道主题和灵感。并寻找相关的背景材料,以供理解事实与组织文本使用。甚至可以使用

1999年4月12日《中华新闻报》。户参与新闻报道。例如cNN的“电脑新闻记者”带着笔记本电脑去采访,在现场将所见所闻输入互联网络,供用户阅读。然后将现场有关人员、当事人等采访对象叫到电脑前,将他们介绍给网络用户,请不在现场的网络用户向他们提问。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新闻采访活动,因此被称为新闻的“共同创造者”。

(2)计算机辅助参考(COiTIputer Assisted Reference,简称CAR)。即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如辞典、百科全书、地名索引、年鉴和汇编资料等,进行数据的检索和事实的交叉验证。

(3)计算机辅助研究(Coreputer Assist,ed Research,简称cAR)。即利用在线服务提供的各种报告与文章数据库、新闻稿等,开展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调查研究。例如美国《新闻观察家》报的记者即通过检索和调查美国各州政府3000多个数据库发现,一家被火烧毁的鸡肉加工厂,在其存在的几年中,竟然没有受到健康与安全局官员的一次检查。

(4)计算机辅助聚会(Computer Assisted Rendezvous,简称cAR)。即利用互联网上的数千个新闻组、布告牌和新闻论坛等电子讨论组,定期与遍布世界的相同兴趣者进行访谈讨论。这里的信息可以是“离线”(OffLine)的,即仅发布出来供组员们收到后在闲暇时间阅读;也可以是“在线”的或实时的,例如当下较常见的“接力侃谈”(relay chat)等。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Brian S.Broks著有《信息时代的新闻学——记者编辑学习计算机导读》(JOUI。nalism in the InforIlati on Age: a Glaide-to C()mp LJters for RepoI。ters and Edi—tors)一书,详尽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概念和性质、公共信息网、商业数据库服务、Internet、如何开发数据库、如何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理解网络法律与规则等,显示了CAJ的基本框架。

另一些讨论更具体地涉及诸如在线采访等问题,显然更适合于我们的问题。

在一篇题为《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程》的文章中,作者卜卫介绍了关于CAR的技术工具问题,并有图表显示。

计算机辅助报道中最为看重的工具是联网数据库(online databases),它可以为某个特定的目的由一数据处理系统直接存取或操作。例如,美国记者Bumharn利用互联网络上司法部建立的数据库,检索了20年来联邦调查局的记录,发现联邦调查局几乎不注意大公司和白领阶层的犯罪行为,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毒品犯罪、银行抢劫等方面;ROcord则利用劳动局建立的数据库比较分析了教师的工资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其余较为重要的工具有环球网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