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5210800000035

第35章 人际交往与新闻采访 (1)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传播、交往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社会交往方式。“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它具有如下特征:

(1)发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社会环境里。

(2)它受对对方的了解程度的指导。

(3)人际传播所传递的符号类型各不相同。

(4)人际传播是为某一目的服务的。

(5)人际传播是一种资源交换。

(6)人际传播场面多样化,有严肃认真、剑拔弩张、轻松愉快、倾心吐腑、虚于应付等多种构型。

(7)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因为在语境下的交往总要配合着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而进行。

(8)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程度高。

(9)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具有非强制性特点。

人际传播、交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就,这些可由帕洛阿尔托学派的《人际传播实用学》一书中看出。

在该书中,保罗·沃茨劳维克、珍妮特·比文、唐·杰克逊以系统原则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总结:

第一,人不可能不进行交流,即使他的行为表现为非交际关系,他仍然在传达某种信息。例如,在飞机上你如果没有情绪交谈,你可打开一本书来读,这一举动向邻座传达的信息是:“我现在没有情绪讲话。”

第二,任一谈话无论多么简短,都包含两种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交流的双方都在向对方传达信息,同时在较高一层次上对信息作出评价。这种通常以非言语形式同时进行的关系交谈称为“元信息传播”。例如,当教授宣布将作一次测验时,许多可能的关系信息的传播均可成为元信息传播。如:“我是这里的决策者”等。

一些补充研究提到了关系传播中的可能因素,一般称之为“关系传播中的基本问题”——统领关系、亲密关系、至亲关系、连带、包容、信任、敷衍、煽情、镇静、相似、形式化以及面对任务与关系的社会因素如何取舍等等。进一步去简化它们,则有了如下四个基本的、各自独立的方面:

1.煽情、镇静、形式化

2.亲密、相似

3.直觉性(喜好)

4.支配一服从。

而四种行为在元信息传达中似乎至为重要:亲近对于传达亲密、吸引、信任、关爱、支配、说服力以及攻击性特别重要,微笑对于传达除了亲密与喜爱之外的煽情、镇静和拘泥必不可少,触摸也能表达亲密感;而对视如同惊叹号一样可以加强效果。

第三,交流者总是将相互作用融人有意义的模式中,这称之为点读。也就是平素意义上所说的,行为只有置放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第四,人们使用数码、类比代码两种代码进行传播。也就是语言与非语言两种传达式。

第五,交流者回应的方式可能是对称式的,也可能是互补式的。交流双方行为相似差异降至最小时形成的关系称为“对称式”关系,而双方反应的差异达到最大时形成的关系称为“互补式”关系。例如,合伙者彼此让对方告诉自己该做什么就是对称式交流,否则,一方控权、另一方乐于服从,则称为互补式交流。

有关非语言传达的理论总结已经形成了一种称之为体语学的学科。实际的发展却十分复杂。

伯贡关于非语言传播的分类是:身势语,即躯体活动;空间关系感觉,即对空间的利用;形体表现;肤觉,指触觉的利用;发声,指语音的利用;⑥时用觉,指时间的利用;⑦物用觉,指物品的利用。

爱德华·霍尔以他的文化学者眼光建构了一种身势语体系。他特别关注空间意涵,例如,当人们进行谈话时,在建立距离中牵涉到八个因素:

(1)姿势一性别因素:包括参与者性别及基本姿势(站立、坐势、卧躺)。

(2)社会逐出一社会寻求轴线:“社会逐出”一词指阻止相互作用,而“社会寻求”却鼓励相互作用。轴线指肩膀相对于另一人的角度。说话者可能面对面、背对背或者其他角度,其含义有别。

(3)动觉因素:这是从可触及性角度看个人之间的密切程度。例如双方身体很近、很远或者什么。

(4)接触行为:人们之间可能处于爱抚、相拥、触摸等方位。

(5)视觉代码:这一分类包括视线接触的范围,从直接的到无视线接触。

(6)热量代码:这一因素指能感觉到对方传出的热量。

(7)嗅觉代码:这一因素指对话中感觉到对方散发的气味的种类及强弱程度。

(8)声响强度:说话声音轻重可以影响人际空间。

其他的解说比之于这些说辞更为翔实具体。例如阿伦·皮斯的《绝妙的人体语言》等著述,就十分科学地对领域与区域、手掌的姿势、手和手臂的姿势、眼睛的信息、桌子与座次等作了介绍,对现实生活的行为有积极性参考价值。

人际交往的理解绝不止于此。

查尔斯·伯杰等人在“不确定递减理论”中做出了探索。该理论有两个重点——自我意识与对他人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有以自我而不是环境中的其他对象为中心的“客观自我意识”和自我被置于边缘位置从而融入体验的溪流之中的“主观自我意识”。研究表明,客观自我意识普遍存在,因为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必须对自我全神贯注。但差异还是存在的,那些高度的自我监视者十分谨慎,对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比较在意。这种人敏感于他人反应,并会灵巧地做出调整以迎合他人;那些被称为轻度的自我监视者则极少关心他人反应,与前者倾向于表演不同,他们更愿意“有啥说啥”。至于对他人的认识则源自一种认识他从而减少不确定性的欲望。一般采取的行动有被动策略、主动策略和相互作用策略。“被动策略”是只需要观察,“主动策略”需要观察者采取行动以获取信息,“相互作用策略”则直接依赖于与他人的交流。一种被动策略是“反应性搜索”,亦即观察者在被观察者行动时观察他的表现;另一种被动策略叫“抑制性搜索”,此时被观察者处于自我监视较少、行为举止较为自然的非正式场合,例如办公室以外的家庭等。获取信息的主动策略则包括向别人打听所感兴趣的人与事,以及操纵环境使该对象处在被观察者位置。相互作用策略包括质询与自我揭示,以个人努力换回等价反应,它反对弄虚作假、言行不一、反馈乏力,主张敞开心扉、自我袒露。

在信息交换与披露过程中另一被人们反复提及的是礼貌。它与个体生命的自尊需要通常联系在一起。人们都好“面子”。我们需要以表示关切、赞扬、使用尊称来维护人们的尊严;假如伤害了面子,则一定要妥善予以处理。假如你想让老师为你的某次考试重评分数,你可能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实在抱歉,我知道您非常忙,但我能占用您一点儿时间吗?如果您不是特别忙,能够重新考虑一下我的分数,我将分外感激。”许许多多的新闻记者也正是借着这一套准则赢得采访机会的。

社交渗透理论是人际交往传播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总结。该理论观点认为,随着交流者透露自身信息的增多,他们的关系就会日益密切,交流就会具有某种感情色彩。这一观点将整个交往视为一个发展过程,初始时交往较为生疏,信息量较少;继后,向更具个人感情色彩方向发展,信息量加大,融人个人生活的主题范围与多样性也会增大。支持这种发展延伸的是回报与代价,也就是说,如果交流者断定回报高于代价,他们会继续加深交流,反之则减缓渗透速度。在这种理论的设计中,关系历程分为探测方向阶段、试探性情感交流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流阶段。不用说,刚开始的交流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交流者只披露一些非常公开的关于个人的信息。

冲突矛盾也是一种传播交往的形态。正如库利这位社会学家说的:“人们越是深入探讨,就会越清楚地看到冲突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一个过程的每个阶段总是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

冲突的特异功能在于它所具有的交流可能性。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冲突产生了对抗者之间的若干互动,在许多地方扮演着一个激发器的角色,激发着新规则、新规范的产生,冲突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冲突也迫使冲突者在评价方式上作出调整,例如观察对手的行动,统观冲突全局,与之直接交流。由于这些调整,冲突的态势会有所减弱,交流会有所加深。艾伦·西勒斯认为有三种解决人际关系中冲突的一般策略,其中包括旨在避免或减少矛盾冲突的策略、以赢为目标的策略以及试图使双方都获益的策略。西勒斯将其中的行为分为规避行为、竞争行为、合作行为。规避行为不使用交流,最多使用间接交流;竞争行为涉及负面信息;合作行为需要更开明、正面的交流。下列引文显示了西勒斯在研究中发现的多种策略:⑨

矛盾冲突控制规则表 ——规避行为 否认与规避 (1)直接否认。明确否认矛盾存在。

(2)间接否认。通过阐述否定观点的原理暗示否认,尽管否认并未直接表示。

(3)规避语言。对方陈述或询问矛盾时拒绝承认或否认矛盾的存在。

话题控制

(4)话题转移。对自然进行的讨论的打断,将话题从当前正在讨论的问题引向直接当事人。不再过问事后的话题转移这一点似乎已达到一个自然高潮。

(5)话题回避。在矛盾未加充分讨论之前明确表示中止谈论的声明。

含糊其辞

(6)抽象言论。即抽象的原则、概括或假设。高度抽象地谈论事物,对直接当事人之间的事物的真实情况不作提及。

(7)含糊陈述。对矛盾的存在不置可否,既非规避性回答,也非转移话题性的陈述。

(8)模糊问题。漫无目标的问题或对研究人员的问题的重新表述。

(9)程序性陈述。对矛盾的讨论取而代之的程序性陈述。

不相干言论

(10)戏谑之词。打断或取代对问题严肃考虑的无恶意的戏言。

——合作行为

分析言论

(1)说明。对问题的性质及范围不加褒贬的实事求是的说明。

(2)限制。通过联系具体行为事件明确地限定问题的性质与范围的表述。

(3)揭示。提供“无法观察的”信息:如思想、感情倾向、行为原因或者当事人没有机会看到的与问题相关的过去的经验。

(4)恳请揭示。询问与他人有关而自己可能没有机会观测到的具体信息(如思想、情感、意向、行为原因、经验等)。

(5)恳请批评。恳请批评自己的无恶意的问题。

抚慰言词

(6)移情或支持。表示理解、支持,对对方的接受或对对方的优秀品质、共同兴趣、目标和相容性的评价。

(7)让步。表示愿意改变、显示灵活性、做出让步或者考虑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的表述。

(8)承担责任。表示自己愿承担问题引起的部分损失责任。

——竞争行为

对抗性言论

(1)对个人的批评。对对方反面评价的陈述或暗示。

(2)拒绝。以暗示着本人的拒绝或不同意见的方式反对对方的观点。

(3)非友善性命令。暗示谴责对方以及希望对方改变的威胁、命令、论辩或其他指令性表述。

(4)敌意的询问。挑剔或谴责对方的问题。

(5)恶意的嬉笑或嘲讽。用以挑剔别人的玩笑或嘲弄。

(6)强行归咎。将对方并不承认的思想、情感、倾向、事由归咎于对方。该规则为“恳请揭示”的反面。

(7)责任的拒绝接受。否认或尽量减少个人责任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