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5210800000044

第44章 倾听与观察(2)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苦难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挂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这是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对兰考自然环境之恶劣的观察描写。

它们都在静态之中为主题之开掘付出了自身的努力,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为主题刻画而设。

(4)观察情景

对于一个典型的新闻事件,聪明的记者总会通过观察捕捉到有特点的现场镜头,立体地托出强烈的主题意蕴。威廉·劳伦斯是获准现场采访美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唯一记者,他的杰作《“末日即将来临”》,就是一篇借细腻观察传神写照原子弹爆炸现场情景的情景观察记。例如他讲到了一些生动的场景:

这个直径为一英里的巨大火球在向上升腾,其色彩不断变化——由深紫色变成橘黄色——其体积不断膨胀,在膨胀中又不断升腾。被禁锢了亿万年的大自然的能量终于获得了自由。在短暂的一刹那,这火球呈现出一种人间没有的绿色,很像日全食的日冕的颜色。一朵巨大的云团紧跟在这巨大的太阳之后拔地而起。开始,它只是一根巨大的烟柱,随即又变成世间未有的蘑菇状,转瞬它又变成自由神塑像的形状,不过体积要大许多倍。

英国记者戴维森则以他的《在遇难者和垂死者当中度过的一夜》,带我们进入阿梅罗镇遭受火山喷发之灾后遍野死伤、呼号动天的现场。记者让“我”立在导语之中,已经给了人们一个强烈的刺激,而下面的这段文字索性让每一个读它的人心灵颤动:

我蜷缩在当地一座寒冷光秃的山顶上。每当我抬起头来看看那些奄奄一息的人们——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见他们浑身沾满了灰白胶泥,毛发僵直,只是眨动的眼珠在夜色下还隐约可见,才知道他们还活着。烛光,唯一的光源,使这儿的气氛变得更加可怕。绵绵的细雨声和被碎石、死尸压住的受伤灾民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声汇成哀歌大合唱,给这个夜晚罩上了更加凄凉的气氛。“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受伤了!”这喊声响彻了寒冷的夜空。 ……死牛仰躺着,腿上沾满了泥巴。躺在血泊中的人尸遍地皆是,偶尔还有伸出来求助的人手。有一个人站在浸没到他脖子处的泥水中,他的两腿被浸在水面四英尺以下的一具死尸紧紧拖住,使他不能动弹。另一个人的脚被碎石压碎了,他躺在他的三个孩子的尸体上。他的怀孕的妻子也幸存下来了,浑身沾满了泥和血。

诸如此类的目击式采访,借着记者现场发觉到的细情详况,不但领我们介入现场情景,体味当时状况,心思敏慧与时空共体,而且,也在观察所得之中深化主题,发挥最高技巧的大朴素功能!

大多情况下的观察是复合式的,涉及人、物、空间、情形的方方面面,糅合渗透,水乳交融。 3.观察的方式 观察的形态与它所面对的社会现象一样复杂,分类也不一。例如心理学者曾将各种观察分为不同的类型:

主动观察型——能根据自己的任务与兴趣进行观察,不受环境信息之干扰;

被动观察型——易受环境刺激影响;

分析型——特别注意细节;

概括型——注意事物的整体性和轮廓性;

快速型——敏锐但不持久;

精确型——有精细的观察力。

瑞芒德·勾德有他自己的另一种分类:完全参与者、观察的参与者、参与的观察者和完全观察者,它关注于主体与客体之关系。完全的参与者可以是他所研究事件的真正参与者或装作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观察的参与者则在参与全部的过程中说明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参与的观察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与社会过程的参与者交往,并不装扮为参与者,他的范例是新闻记者;完全的观察者对社会过程做纯粹观察而并不打算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他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被观察者并不知晓。

瑞芒德的分类很有代表性,现代新闻学中的参与性观察。体验性观察、微服私访性观察、旁观性观察正与此相对应。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位研究者视新闻记者为参与的观察者是较为狭义的一种看法,与广泛意义上的认知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看来,他所提到的四种观察方式正是实际上所出现的观察报道方式。例如完全参与者的观察极易与“新新闻主义”中所出现的情形相对应,新闻记者本身就是当事人之一,他的观察有较强的主观性,视角自由游移,就像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这部作品那样。在这部介于小说与纪实报道之间的作品中,梅勒让自己扮演了许多角色,“梅勒”、“冥思者”、“畜生”、“存在主义者”、“历史学家”、“参加者”等,在多角度多样性中自由介入。他的描写也颇具象征性特征,例如“巫师和摇滚乐队”一节:

梅勒先听到音乐,然后再注意到演奏者和他们的服装……现在他们身披橙色、黄色和玫瑰色的彩色披肩,看上去像印度宗教首领、法国滑膛枪手和南方骑士头目。姑娘们看他们表演,事实上也跟他们一起站在台上,颈上挂着彩色念珠、皮铃——穿拖鞋的,戴花的,戴钢架眼镜的为数众多。音乐,或者说表演,刚刚开始,和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相似,报幕上总会摆噱头说会有很大的乐趣,此时梅勒才知道原来这是为五角大楼驱魔的开始。在梅勒的《刽子手之歌》、卡波特的《冷血》(中译为《残 杀》)等作品中,这样的介入、这样的观察更为丰硕,它们刻画 的是灵魂,一个时代的堕落的灵魂、失范的灵魂。

观察的参与者近似于体验性观察,感受较深,却容易把别的 注意力都吸引到所做的研究上来,结果观察的事物便不那么典 型。谁能确保被观察对象不在有意无意地作秀、表演,虽然他们 的活动方式、内容并未有大的改观。

参与的观察者的活动以公开的记者的身份打问观看,就是普 通意义上的“旁观性观察”,到了现场后,记者亮明身份,然后 在旁观看、体味。

完全的观察者可以坐在一辆汽车里观察市政府幼儿园早8点 至8点半的情况,也可以是坐在一个汽车站旁边观察不按交通规 则过街的行为。他既不影响被观察对象,也不会像完全参与者那 样陷入被观察的事物之中,但也不易对观察对象做系统、深入 的、充分的研究。

另一种分类方法将记者的观察分为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宏 观观察与微观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三组。

定向观察是一种主动的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对象明确,观 察目的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从而能自觉地对映象进行认真的、综 合的分析。例如,带着了解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目的去观测他们 的书包和身体弯曲程度,为了探究一个单位选拔人才制度是否合 理而观测一次完整的投票、选举过程。

机遇观察是一种偶然的幸运与心智复合的成就。它没有明确的目的,而是记者偶然之作。下面是一篇采访心得,它出自日本记者之手:

有一次,我在宾馆前散步,这正是早晨上班时候。一路上,但见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我发现不远处有个中年男子,他拿着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正在发给过路行人。倘若有人摇头或者摆手,示意不要,他也不硬塞。这种神情,看来不像通常那种大公司派出来散发广告单、招徕生意的伙计。于是,我怀着好奇心走到他跟前,接过一张纸。打开一看,“春斗”两个大字赫然跳入眼帘。噢,原来他散发的是工会号召工人进行春季罢工的传单。这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样的观察要求记者有新闻意识,并能快速反应,否则,一切有价值的新闻都将失之交臂!

宏观观察强调对整体、全局、轮廓进行全面观察,微观观察却着眼于细微,见出一份独有的素质来。记者的采访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结合它们为一体而进行的。例如《大公报》名记者朱启平在他的《落日》中既有“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200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16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也有“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人椅,倚仗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它们在全体上炫人眼力,给我们宏丽的景观,也在细密的雕刻之中愈加让人真切领受当下气息。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让事实透过压制感受阳光的另二类观察之道。依照1976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曼切尔)一书的提法:“新闻采集的主要手段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要求通过现场勘探获得第一手材料,它们具有可靠性、直接性。1975年9月,福特访问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市时遭遇一次枪击事件,合众国际社记者理查德·李尔尼通过窗户看到了总统,他决心再近一些。当年轻的女人莱尼蒂·斯奎克·保罗密从裤兜里拔出一支o.45口径的手枪时,李尔尼离她只有8步多。他看到了这个女人,看到了手枪,也看到了总统的反应及保镖是如何制伏这~女人的。后来,保镖对报界说,这支手枪一直未拿到这个女人的大腿高度以上,但李尔尼却看到枪是从这个女人的腰部拔出来的。他的报道由于有自己的观察而独特,别的记者就只能等待官方的说辞并套用它们。由于没有看到这些情况,他们的报道只能慢一些,也缺乏独特性与说服力。

间接观察是弥补缺憾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又被称为“还原性观察”,指事件发生后,记者通过采访目击者或当事人,引导他们结合现场情景和有关资料反复回忆有关人物、情形,从而尽可能立体地再现其时风貌、图像。“事实上,这些目击者或当事人头脑中都保存着当时的‘录像’,虽是个别的、淡化的、片断的,但综合在一起,就能‘转播’出当时的实况。”间接观察的典型例证是黄钢在《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的开头:

1949年9月底的一个夜晚,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步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矫健;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0.85米……

为了再现这一几十年前的“场景”,黄钢访问了大量的有关人士,请他们反向回忆、核证,透过历史再现了这一被人们反复引证、诵读的场景。

间接观察是一种寻求解放的途径,然而,它能否为报道所用,却必须结合其他手段而进行,因为在记忆之中有许多信息是以个人化方式储存的。最好是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如若不然,也一定以别的手段来保证信息的真确性。这里也用得上“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道理,让多样、反复、立体的意识占据心魂。这些观察采访的分类实际地存在着,并以各种各样的能量产生作用,有志于“人生采访”的人们,应当就具体的交流语境作出选择,并在复合的人文主义空间里让它们彼此影响,共铸强力通道! 4.观察的技巧 观察的实施当然要更有价值一些,但它几乎对大多数执行者都构成一种挑战。就一般情况来看,如下一些问题是观察实施中最为重要的关口。

(1)清晰的理念

西谚有云:“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观察需要更强烈的主体介入,它是对某人某物某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而看则是一种消极的、惰性的视觉活动。观察中有相当的背景知识在发挥作用,并需要理性思辨做成指导,进而穿透外部现象之迷雾看到内里的问题;观察要求主体将微观与宏观相协调,最终作出合理的取舍。观察不等于看!

人所共知的例证是,当《泰晤士报》的总编辑向每个新记者询问“刚才你走了多少级楼梯才到了我这儿?”时,并不是每个应答都是令人满意的。中国记者陈乃文与一位老记者同去采访一位电话员,结果却得着一次感铭难忘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