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5226500000057

第57章 当铺——风平浪静的产权转移

当铺是以物作抵押品,按物的实际价值打折扣借钱,并约期赎回的店铺。当铺还有典铺、解铺、解库、质库、长生库、僦柜、抵当所、流泉榜等不同的称呼。

■ 典当行——要想富,开当铺 ■

典当,是以一定的财产为担保,向有关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的商业活动,而当铺就是经营典当业务的店铺的通称。

典当活动,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时期,诸侯常以子嗣做抵押,待一段时间过后或事情完了以后再赎回来。汉代,典当活动在民间已很普遍,当时大才子司马相如曾把自己身上穿的袍子拿到集市上去赊酒,有了钱后再去把它赎回来。

唐宋时,商人办的当铺和官吏办的当铺都已出现,人们常用“典”“质”二词来描述各种典当活动。韩愈曾说,一到灾荒年,典当业便大盛,“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愤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

唐代有不少官办当铺,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民争利,影响极坏。唐朝曾下令禁止“官当”,禁令说:“如闻进列衣冠,或代承化胄,或职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

宋代的当铺更盛,佛教寺院做当押生意的叫“寺库”,商人开的叫“质库”“僦柜”“柜坊”;官办的叫“抵当所”。《宋史》说:“从都提举贾青请。于新口城外置四抵当,遗官掌之,……抵当以便民。”官办当铺的盛行可以抑制商人所开当铺的暴利,也可增加政府国库收入,所以久兴不衰。

清朝的当铺,一般持有官发的“当帖”,每年按期纳税。那时的当铺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铺中的伙计个个神气十足,不像其他行业的伙计那样满面和气。

我国最早开当铺的是和尚

现代意义上的当铺,出现在南朝。南朝崇佛,那时候每个寺庙都拥有很多的财产,僧尼们食肉饮酒,生活奢侈豪华。佛寺所设立的“寺院质库”是向民间开放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当铺。寺院之所以开当铺,是因为钱多;同时,他们可以不必冒风险,坐享其成;而借钱给人又是“善举”,所以“寺库”就一点点发展起来。那时有个人叫甄彬,因缺钱用,曾拿一束苎给长沙寺库房质钱,以后有钱就赎回了苎,但苎中夹有黄金5两,于是便问寺库是否有人搞错了。寺库一查,才知另有人拿黄金来质钱,管库和尚误置苎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小自束苎,大至黄金贵物,都可质钱,可见其经营范围之广。

当铺中对内部人的称呼,也与其他行业不同。经理人称“当家的”,此外还有“头柜”“二柜”“包袱褡”“管库的”等。当铺内收当用银两计算,而且“拐零抹底”,原物能当一元的,只定五六钱。押当者因急于用款,往往只得任其宰割。

典当行业的营业时间以秋冬两季为最佳,有“春添本,秋回利”之说。这是因为春夏两季当皮棉衣服的人多,当本就高;秋冬时多典当单衣、夹衣,当本就少。老北京俗谚有“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嘎,夹顶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

清末民初时,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估衣,指的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有绫罗绸缎的,也有粗细棉布的。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通常以吆喝做宣传。伙计们每天把所有的货物一件一件地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喝出价码来:“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招来无数围观的行人,有时交通都为之堵塞。

当时的老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们的买卖是漫天要价,所以没什么人会光顾。他们的销货对象主要是四乡八镇的乡下人,乡下人都穿不起新衣,买件八成新的估衣穿上就不错了。

典当业兴盛,有两个背景。一是灾荒年,百姓收获少,而靠典当业救急,赖以度过荒年恶月;二是举债活动促进典当业的发展,在商业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债务频繁,遂造成典当活动。当然,债务不仅仅是商业活动,穷人因没钱吃饭而借钱买米或买稻种等也是借债。

■ 当铺规矩——高利息低放款 ■

古代的商办“质库”较多,以典当贵重的珍宝金银或房屋田地为主,也兼当一般的物品。《梦粱录》中说,杭州城内外质库“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

“典”“当”有别

典,即持贷,典铺的规模较大,顾客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可来典铺质钱。当押的对象偏于小额的借贷,期限也比较短,一般仅几个月,但利息较高,多为三分九扣。当铺与典铺稍有区别,当铺的交易额不如典铺大,当铺可以拒当,典铺则不能。

明代当铺还有“解库””解铺”之称。古人称作“小押典”“小押当”或“押当铺”的,都是属于规模较小而利重的当铺。在乡镇之中,还有一种称为“代当”的,即顾客将物品典当之后,利用所得之款作资本,押得物品,再转押于典当者。

典卖也是典当的形式,又称活卖,即将物品出卖给当铺时,约定期限,到期时按价赎回。和“活卖”相对的就是“绝卖”,过了时间而没有钱取回物品,此物就归当铺。

旧时当铺所受当之物约有三种,一为田地,二为房产,三为物品,包括珍宝字画、日常用品等。

一些自耕农迫切需要钱,就会典地,一般典价极低,到期如无力回赎,这块地就成绝卖。出典人此时可以向当铺索取找价,但这个找价为数很小。承典人在交付农民典价后,在典当期间,即获得该地的使用及收益权,并可转典。一些地主和当铺以此不断来兼并土地。

房产也常成为典当的对象。在典当不动产时,有抵当权和质权的分别。一个顾客向当铺借一大笔钱用,以房子作为抵当品,为将来偿还做保证,称抵当权。若将来还不出钱,则房屋归当铺所有。抵当权与质权不同,质权必占有借钱人的物品,抵当权却不能占有。

典当铺在受押物品成交后,付以收据,称为“当票”,上面载明所当物品及抵押价款,交押款人收执。当标的双方交易的“契约”,最初称“质钱帖子”,帖上写明押当物品的名称、质量、所当几何、利息的多少,当然还要写明赎当日期。

当铺的利一般很高。《金史》载:“闻民开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简直是吃人的高利贷!清代的利息也很高,湖州郡典息向例,十两以上者,每月一分五厘起息;一两以上者,每月二分起息,一两以下每月三分起息,穷人衣饰有限,每一次典当不及一两者较多,利息就高;隔一二年后,本利最高可超过原物的典当值,常有人不能取回。

控告当铺盘剥

清代百姓非常不满当铺的高利息,当时有个人叫童同泰,向官府起诉,控告当铺的盘剥行为,官司打了13年,自己反而被关进牢房;后遇巡抚金公轸重新审讯,并规定当铺只能以一分五厘起息,一时得百姓欢呼,有人感叹“十年来贫民阴受其福,所省典息,何止累万”!

当铺收取利息极高,但放款额却极低,一般在抵押品价值的五成以下,并极力贬低所当的物品,压价凶狠,遭到百姓普遍憎恨。宋代大诗人陆游,揭露当铺盘剥百姓说:“今僧寺辄作为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极为鄙恶。”

《金瓶梅》中写西门庆开当铺,掠民财,真是生动形象:一日,西门庆正与应伯爵下棋,玳安儿来报:白皇亲家有一座大螺钿大理石屏风、两架铜锣铜鼓连铛儿,要当三十两银子,当还是不当?应伯爵看到物件后,估计一个铜鼓就值五十两,西门庆便让人兑了三十两给白皇亲家。不一会儿,谢子纯来拜访。西门庆请他估估这座屏风值多少。谢子纯近前观看了半日,夸奖不已,说道:“哥,你这屏风买得巧,也得一百两银子与他,少了他不肯。”当他听说总共才花了三十两时,拍手叫道:“我的南无耶!哪里寻本儿利儿,休说屏风,三十两银子还搅给不起这两架铜锣铜鼓来!”

西门庆是清河县的一个无赖,他开的当铺,小至衣物大至珍宝都当,管当铺的是他女婿陈经济。西门庆放利高而压价低,连没落的皇亲家都敢欺负,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

■ 种种黑幕——骗人与被欺骗 ■

俗话说:“要想富,开当铺。”在古代,开当铺一本万利,但名声很不好。有些当铺常常是乘人之危,剥削穷人。穷人的衣物再好,掌柜也只当给你一点儿钱;有时明明是好货,却说是坏货、差货,大杀价钱。穷人最怕进当铺,可是进当铺的十之八九是穷人。

强盗、小偷作案以后,也常将赃物送往当铺。当铺知其物来路不明,极力压价,贼人急于脱手,况是偷抢来的,也不太计较。不过,一旦事发,赃物就要充公,当铺则损失惨重。

在典当行,准备拿去典当的东西叫作“当头”,而当头和借款的凭证就是当票。当票是用专用的皮纸制成,上面印着模糊的蓝色字迹。当铺都用一种专门的草字填写当票,一般人很难辨认。凡是初入当铺的学徒,首先要练习写好这种怪字。他们还常写字仅写半个,以便日后做手脚,如衫为“彡”,袄为“夭”,棉为“帛”,皮袍为“毛天”。

对所当的物品,为压低价格,当铺伙计往往故意降低原物的成色。如新衣必写“油旧破孔”或“油旧破补”;皮衣必写为“光板无毛”“缺襟短袖”;呢绒衣服必写为“呢布大袄”;无论金银手表,必写为“铜马表”;玉器必写为“假石”,硬木梨檀必写为“柴木”。

看谁高明

当铺骗人,当然也有人骗当铺。据说,湘潭某当铺曾接受了某人所当的金镯,伙计看后,见该镯重四两,而包纸上只写三两六钱,便谋算在他赎当时可私吞四钱。付银以后,有人来告,刚才来当铺的人惯造伪金器,如要去寻找此人,请付五十金。伙计与当铺老板只好忍痛付给报讯人五十金。报讯人把造伪器的人带到当铺,谁知那人反诬当铺,说当铺偷换了他的金镯子,要去告官。结果当铺被他吓住了,只得贿赂给他银子,才息事宁人。

另外,当铺里通用一种行话,一般人都听不懂。“如数字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彼等即呼为‘摇按瘦扫尾料敲奔角杓’;如一市钱,则称‘摇得斋’;又如称呼人为‘饶’,姑娘称‘官妞儿’,老太太称‘勒特特’,东西称‘端修’,什么东西为‘杨木端修’。如有老妇当物,经甲伙计看过,言定写洋一元,老妇要求多写,如此交易不成而去。假若老妇换他的儿子或别的人来当,此时原物上已被甲作有暗记。甲伙计见该人来时,则以行话告诉另一伙计:‘照个勒特特的端修摇款斋。’乙伙计即已领悟,于是只写六钱,最多仍是一元,决难再加分文。”

当铺赚钱多,一些人难免要打它的主意。据说,曾有一伙人冒充官兵,到当铺查赃物,并且当场抓住了由两个同伙装扮的强盗,在当铺里公开审讯,吸引全铺的人一起来观看。看到一半时,忽然把当铺的伙计反缚,把铺里的东西全部搬走,押着两个假强盗,大大方方地走了。围观的人还以为是官府抓盗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