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寻找收益翻十倍的长牛股:价值投资时代的选股策略
5232200000021

第21章 战胜非理性的市场(3)

成群的基金经理人为了提出最佳季度或年度业绩报告,便以分析师偏颇的获利预测作为依据,抢进抢出股票,以博取短线获利机会。他们每天被不为投资人所知的压力折磨着。一般基金经理人的持股种类多到难以监控,而且每个月还有投资人在不断涌入。由于每季度必须向投资人交出一份优良的绩效报告,他们通常采取的是先买进股票然后再进行评估的方式。一开始,许多基金经理人也设法采用买进抱牢的合理策略,但最后落到只能紧盯报价屏幕、猜测企业短期获利以追求蝇头小利的地步。因为他们若不这样做,就可能落后于同业或大盘指数。结果,连这些基金经理人也养成了从众心理,并采取快速不理性地进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而不为市场投资人所知的是,他们投资下单买进大量股票的依据却是真假混杂的信息,有时甚至是谣传。

最后,基金经理人赖以决策的基础就是分析师的个人臆测,而这些臆测还要配上上市公司的提示。由于上市公司早已摸清了投资人的心理和投资过程,他们会采取会计伎俩,在账面上作出获利的可预测性,这样可以和券商、基金集团等机构投资人维系长期良好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循环”这个词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公司总裁预估几个月后的获利以吊起饥渴的分析师的胃口,以便诱导基金经理人下数亿、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大赌注。

错误的预测导致的悲惨后果可以想象。即使分析师估计错误的概率在80%以上,参与游戏的各方有时仍然视而不见。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死抱着垃圾股,也没有人愿意错失预估的波段行情。这是一个自负的自我判断、自我断言涨升导向的体系,只要基本面看上去不破坏这个循环体系就可。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就是由上述这样的信息循环系统出错引发的。在当今中国大牛市道里,这些预测上的层层弊端都被大繁荣和市场的非理性掩盖了。随着股价越涨越高,市场投资人也越益重视近利。获利预估调升即抢进,预计无法达成目标的公司股票即被抛出。股价不断高涨,以致于买进的股票在基本面上再也站不住脚,市场终于在一片泡沫中崩塌了。所以,投资人一定要避免紧跟这种追涨杀跌的潮流,因为这一潮流通往的是无底的深渊。一旦用短期获利的思维方式来支撑自身的投资行为,肯定就会在预测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投资随即由理性转变为投机。如果获利目标变成了投资的唯一目的,投资人就再也看不清楚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就会随意地以任何价格买进公司的股票,以利己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投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预估获利是一回事,预估公司的价值是如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改变,这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对这一区别,市场上却几乎从未有人去认真地做过功课。例如,公司宣布合并,投资人通常在还没有来得及检验合并交易是否会增加公司的价值之前就跳进去抢进股票。他们只是依赖分析师对该购并案的背书,或管理层对该购并案的乐观期望来贸然行事。他们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来解读上市公司的信息,在几个交易日内卖出或买进股票。尤其是市场上的投资大众一旦看到股价急速上涨,便以为市场的解读和自己是一致的,于是也跟风抢进股票。美国分析师巴布森(Roger W. Babson)早在1951年时就为这种愚蠢的市场投资行为写下了最好的注脚,他说:“成功的投资主要不应来自预测,而是在对的时刻做对的事,以及随时谨慎地采取保护好自己的方针。投资人若想赚取更多利润,就不应尝试预测繁荣或衰退,然后相信该预测会实现,并完全依此制定投资策略;而应该在一个好的时机中买进股票,追求稳定获利,同时避开恐慌而带来的损失。”

即使拥有良好的内线信息,准确的商业预测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结论是不应该用预测作为价值评估的重点,理由是市场走势没有可靠可言,它是一种随机运动。所有的市场,不论是运动鞋、计算机、汽车、医疗、股票还是债券等,都是由完全不可预测的力量来主导的。市场的每日波动反映所有投资人的整体行为,也即买卖双方各自的理解,并且是完全依照个人的需求和欲望行动的。如果消费者基于某种理由在某一时段里特别渴望拥有某种商品,那么这类商品的销售额就将走强。然而,到了另一个时段又是另一回事了。要仰仗未来或不可预期的事,等于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下赌注。执著于这种不明智的投资,便容易招致最高风险。

尽管未来不可预测,但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优秀的标的公司终究会在股价上反映出其投资价值来,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并且也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说,未来才是可预知的。但是,我们却无法知道这个投资价值要等到何时才会反映出来。我们只知道所有的股票价格都会上下波动,却无法预知到底这些股票在未来的一年是波动向上还是波动向下。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投资人其实无需沉溺在对股票短期走势将如何的无谓的预测中,重要的是投资人是否已投资在一个好的标的公司上。如此一来,才可确定自己最终将从正确的投资中获利。

总之,投资者生活在一个行为模式经常被打乱,甚至有时剧烈变动的市场里。不管投资者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一个随时变动的世界里,这个变动的世界就像万花筒一样,从外形上看似相像,但变动的秩序却永不相同,因为每个模式都是全新不同的。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一“事物是在不断变动的”的哲学道理,其目的就在于,让广大市场投资者了解市场其实并非如我们原先预期的那样,一旦知道市场是一个复杂纷繁且不断变化的复合调节系统,你就不会再去相信市场是可预测的,也会知道市场总有春天和严冬,总会遇到多空、牛熊转折的时候。在中国大牛市道里,我们请投资者谨记巴菲特的话:“请面对两个不顺你意的事实:未来永远不明,想在市场上取得预测共识,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市场不确定性将是投资人做价值导向投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好朋友。”

投资者的最大敌人是自己

心理是左右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可是这一观点在效率市场等现代投资理论中却没有占得一席之地。依照效率市场理论的看法,市场效率的产生纯粹是因为投资人在取得所有信息后得以迅速而理性地制定价格。然而,事实上在处理金钱方面的问题时,人们往往特别容易作出情绪化且不符合逻辑思维方式的决策来。因此,将人类的心理因素作为重要变量来考量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越是在不明确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里,投资人受到有形、无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发现许多诱使人们买卖股票的因素,除了只能从人类包括心理在内的社会行为角度来加以解释外,舍此没有其他的解释。股票市场是由无数投资人的买卖意志和行为决定而形成合力的结果,所以我们尽可以放心地作出推论,整个股票市场的上升或下跌,其最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人的心理影响。

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认为,投资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自己。投资人就算具备了投资股市所必备的财务、会计等能力,如果他们在不断震荡的市道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那么也就很难从投资中获利。格雷厄姆最有名的学生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格雷厄姆有三点重要主张:第一,把投资股票当作一桩生意来看待,这样将会使你拥有与其他市场上的投资人非常不同的投资观点;第二,要有安全利润空间概念,因为它将带给你竞争优势;第三,要以一个真正投资人的态度面对股票市场。如果休具备了格雷厄姆主张的投资心态,你已经99%地领先于其他投资人了,这对你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人若想建立面对股票市场的正确态度,就必须在心理和财务上做好充分准备,因为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下震荡,投资人不仪在股价上升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以沉稳的情绪来面对股价下跌、有时甚至是猛烈下跌的局面。若你有那样的心理素质,那么可以说你已经具备了99%地领先于其他投资人的心理素质。“真正的投资人从来不会被市场形势所迫而轻易卖出自己看好的股票,也不会关心短期的价格走势。”尤其在中国长牛市的前提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抱牢你在低价位时买进的绩优股票是多么的重要!

为了更通俗化地阐述他的观点,格雷厄姆杜撰了一个寓言故事角色,并称其为“市场先生”。现在“市场先生”在美国投资界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投资人理解股票价格在一段期间后为何及又是如何偏离合理价位区间的极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