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寻找收益翻十倍的长牛股:价值投资时代的选股策略
5232200000007

第7章 寻找超级长牛市的根(4)

由此可见,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将是全国性的。北京在争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各方人士纷纷推出奥运经济预测:中国经济将因此每年提速0.3~0.5个百分点,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贡献将达到1.4至1.6万亿元人民币。有关经济专家还预测,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大于北京奥运会,这种作用还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惯性地持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个“舞台”,“舞台”搭建后,许多相对固定的经贸关系也就形成了。有数据显示,自从中国申奥和申博成功后,不少早年已介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已从原先的观望情绪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在中国大幅增资,并更加坚定跨国公司“以中国为家”的信心。

奥运火炬已燃烧百年,尽管百年来亚洲只举办过两届奥运会,它们分别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但这两届奥运盛会造就了两个经济强国,韩国还由此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世博会对举办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自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国际大都市一直热衷于举办世博会。法国巴黎举办了6次,美国纽约等城市则举办了10次。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日本关西经济带,并促成了该地区长达10年的经济迅猛发展。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举办的巴黎世博会,参会人数空前,井为这次世博会建造了一座主题塔——埃菲尔铁塔,从此埃菲尔铁塔就成为巴黎的“摇钱树”。埃菲尔铁塔至今还是法国和巴黎的象征,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而今,奥运会、世界杯和世博会,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加速一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超级引擎”,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已“独揽”了这其中的两大引擎。

新主导产业群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整个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某些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带动的。罗斯托列出了与各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经济起飞前夕,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部门的启动;起飞阶段,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综合体系的形成,如纺织工业;到了经济成长的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成为一国的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化肥等部门;再向上则到高档消费阶段,这是汽车工业综合体系时代;最后到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包括服务业、城市建筑等部门为主导的综合体系。这些不同阶段的主导部门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增长率高出许多,对其他部门有广泛的带动作用。主导部门对经济增长主要有三种影响:(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数据的部门影响;(2)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

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加工工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发展迅速,进步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两者之间的失衡状态开始明显得到改善,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对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显示出指导性意义。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国内对选择哪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众说纷纭,一直难以达成共识。人们曾经列举出的主导产业有: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钢铁、能源、交通在内的主导产业群;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服务业为代表;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汽车工业和住宅建筑业;家电工业等。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二三十年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群的选择,首先应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从中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城市需求结构变动以及可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准看,汽车工业、住宅建筑业、家电工业将成为中国21世纪前二三十年的主导产业。由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网络信息产业对于工业的拉动作用将逐渐增强,并在21世纪前期上升为中国最重要的主导产业。

1.住宅建筑业是未来几十年中国一个最为至关重要的产业主导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便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2005年与1978年相比,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3.6平方米上升至8.6平方米,农村由8.1平方米上升至21.2平方米。但城市居住紧张的情况并未有大的缓解,仍有相当数量的缺房户和无房户。按21世纪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这个对于目前的发达国家来说并不算高的标准来衡量,从现在起中国需新建住宅上千亿平方米。因此,中国城乡住宅业发展所引发的需求量将是极为可观的。

推动住宅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住宅质量的提高。除了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建筑设计的改进外,室内装潢将更趋复杂化和高档化。据估算,室内装修费用一般占住宅总造价的30%以上,并且这个比重将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以及对生活高品位的追求而不断上升。

住宅建筑业是产业关联度最为广泛的产业,其发展将带来众多相关产业的连锁发展。据统计,建筑工程每年消耗钢材约占钢材总消费量的25%,木材消费的40%,水泥消费的70%,涉及建筑材料的品种有1800多个,包括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机械、电子、轻工、仪表等十几个行业,各种建筑材料的总消耗量每年都是各产业部门物资消耗量最多的一项。另外,建筑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领域广阔,可以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的大国来说,发展建筑行业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一条重要出路。

2000年~2005年,中国年平均住房建设投资额为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居民消费支出尚不足5%,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巨。住房市场发展还将带动诸如钢铁、建材、水泥、术材、化工、家电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最初两年痛苦的调整期后,全国房地产指数出现了大幅飙升。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到位,中国在21世纪初已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发展高潮。虽然一段时期内会受宏观经济调控和房产新规的约束,但未来五年中国住宅建设每年仍将以15%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上升到40%左右,这将大大推动城镇新住宅的建设和危旧房屋的大规模改造,从而促进中国房地产业超常规的发展。此外,城镇居民近14万亿元的人民币储蓄,也将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资金依托。这一庞大的民间储蓄除一部分地流向股市和保险业外,更大部分将被房地产所吸纳。因此可以坚定地相信,21世纪头一二十年间,房地产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靓丽的增长点。

按人均卡路里摄入、人均纺织品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人均轿车保有量这几个指标衡量,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最大的是人均轿车保有量。随着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和汽车关税率逐年大幅度下降,轿车已昂首阔步地进人中国城镇中等收入家庭。随着中国新农村运动向纵深发展,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农村的轿车需求量将不断扩大,轿车进入多数农民家庭是可期的。到那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轿车市场和消费群体,从而迎来真正的轿车时代!

大众汽车中国公司总经理张绥新博士直率地说,中国有13亿人口,但每年只卖70多万辆轿车。这个销售数字和中国众多人口相比太不相称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轿车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张绥新估计,到2010年,中国轿车年销售量将达到200万辆。

通用中国公司总裁墨斐对中国汽车市场前景则显得更为乐观。他估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将达到400万辆。墨斐说,中国市场为通用中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所有外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都是不容错过的地方,在下一个10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无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将占到全球增长总量的20%。他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到2025年,中国将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业务就成了通用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第一,和房地产业一样,汽车工业也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据日本的相关数据,汽车工业对其他产业拉动的直接相关度是1;2.4~2.7。如果考虑到更多层次的间接相关度,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另以美国为例,汽车工业消耗了美国25%的钢铁、60%的橡胶、50%的锻铁、33%的锌、17%的铝、40%的石油。在商业中,经销汽车商行的收入占美国批发商业的17%和零售商业的24%。

第二,汽车工业能够创造较高的附加值。在日本,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运输机械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4.1%提高到1980年的14%,一跃从制造业的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

第三,汽车工业是技术进步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据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1966年对日本1952年~1961年间技术进步率在各行业的分布测算显示,运输机械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名列第二位。同时,汽车业被称作是“最大的技术和技能储藏库”,能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第四,汽车工业可吸纳较多劳动者。在工业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较大,日本约为六十分之一,美国高达六分之一。在美国许多高速公路上,每隔几千米就出现一个小镇,镇上设有加油站、汽车修理店、汽车旅馆、各种饮食店、电影院、医疗门诊部、警察局,整个小镇的就业人员都因汽车应运而生。

有人测算过,到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是日本1970年的水平,而日本1970年每千人拥有小轿车43辆。如果中国在2005年时家用汽车普及程度达到或接近日本1970年水平,那么,中国社会私人轿车拥有量将是2800万辆,从而产生非常可观的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新三步走”小康目标的提前实现,大批城镇居民的收入将陆续达到可购买家庭轿车的水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将使中国轿车价格因受发达国家轿车价格的冲击而大幅下调。当中国能源、交通、工业原材料“瓶颈”状态得到较大缓解,生产规模初步形成和生产经验有效积累之后,中国轿车年产量可望在21世纪头10年里就达到年产240万辆的规模,届时中国将实现挡住进口轿车冲击国门的目标。

未来,中国汽车技术档次也将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在轿车工业带动下,相关钢铁、塑料、橡胶、有色金属、电子仪表、石油化工等部门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新兴家电制造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新兴家电制造业就一直是中国工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979年~2005年,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放音机的年增长率分别高达64.6%、105.3%、146.7%、76.4%。由于城乡居民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目前农村居民这些家电产品的拥有率显著低于城镇居民。但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从21世纪开始,中国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出现了强劲的需求,由此带动现有家电制造业的再度繁荣。

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也不容低估。这是因为,已有家电的更新换代速度正在加快,而更新原因往往并不是已有产品不能使用,而是由于追求新档次、新款式使然。同时,随着城镇住房紧缺状况大为改善,城镇人均收入增加以及家电因竞争加剧所产生的价格下降,使每一城镇家庭家电拥有量的增加成为可能,由此而带动的家电更新数量的增加就变得十分可观。

目前,中国的数码高清晰度彩电大量投放市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原来的模拟制式电视机将被彻底淘汰。另一方面,新一轮如数码摄录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笔记本式计算机、数字家用空调等新一代家电产品,正成为中国城镇居民趋之若鹜的追逐对象。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21世纪初乃至今后的一二十年内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将非常迅猛,并不断以更新换代形式进行扩张。

目前,正在酝酿或已着手研制的能全面安排家庭生活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从事家务劳动的机器人,能当家庭教师、私人秘书、生活伴侣和口头与文字翻译用的人工智能机,以及现在还尚难想象的家用电子产品及各种计算机软件,都会层出不穷地成为21世纪上半叶市场上的畅销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电制造业是最具潜力、也足以在一个长时期内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

工业生产由于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的使用而趋于生物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活动的舞台将由陆地扩展到海洋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由于采用超导技术,将一反传统的通信、电力输送方式而全面更新,工业部门间的界限更富有弹性,相互关系的变动更具戏剧性,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的发展、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高速超导电磁推进船、超高速喷气客机的使用,超导输电的实现,将使跨国界工业活动易如反掌,经济全球化速度迅速加快。这样一幅使人心驰神往的图画也因为新技术的广泛出现和全球产业化而不再是遥不可及,它离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近。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就启动了国家“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在生物工程、外层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几个当今世界最前沿领域,组织精干力量,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1996年底,由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现为国家发改委)、电子工业部(现已撤销)、机械工业部(现已撤销)等诸多部委组成了联合小组,规划21世纪起新的十年的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是1986年在中国开始实施的“863计划”的扩展和延续,是“863计划”实施的第二个阶段。计划通过“跨越发展、开拓创新、系统集成、示范带动”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带动,选择有限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以高科技研究成果推动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其虽终目的就是为了在21世纪高科拄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