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梦中的远方
5232700000057

第57章 莲育风流  晦养慧根

在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旅行期间,曾在深藏于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内,流连徘徊,不忍离开,遥想当年,朱子在此著书讲学,从者如云,其中皎皎者,更是遍布朝野;徜徉其间,多么的渴望能得到一些古代先贤之智的滋润啊!特别是当知道了养育朱子长大成人的五夫镇,就在离武夷山只有几十里的地方,便决定去看看这个曾经为中国贡献了“大宋擎天柱、一代帝王师”的古镇,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灵气。

去五夫镇的车不是太多,道路更是颠簸难行,见此情形,不但不恼,反而心里窃喜,私下想:交通不便的地方,人文与自然的景观,肯定都能保持着最原始的风貌。到了五夫以后,果见镇前荷塘成片,清莲扶风;镇中古木参天,气象非凡;镇外青山苍苍,蔚然隐秀。在一老伯的指引下,我首先拜访了位于小镇东南、屏山脚下朱子住了 50 年的故居紫阳楼。门前除了清波徐徐的莲塘和几株数人才能合抱的古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口“半亩方塘”了;塘中虽然已经干涸,但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却已千古不朽了。

进得故居之中,一幅破旧不堪却特别惹人眼目的国画《煮莲教子图》,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一问才知道:原来朱熹的老家是在徽州婺源,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的朱松病故前,把他们母子俩托付给自己五夫里的好友刘子羽。刘子羽把朱熹收为义子,在紫阳楼里安顿下刘氏母子,并送朱熹到镇里的兴贤书院读书。虽然刘子羽待他们母子很好,但毕竟是寄人篱下,母亲祝氏便靠替人加工莲子来补贴家用,生活非常的清贫。

有一天,朱熹从学堂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为了生计日夜勤苦操劳,心里很不好受,便叹了口气对母亲说:“如果不是父亲早亡,母亲怎致于吃这么多的苦啊!”儿子的话,唤起了祝氏心里万端的感慨。晚饭的时候,祝氏先端了一碗莲子汤给小朱熹喝,朱熹喝了,连声喊苦;母亲便又端过一碗给他,却非常的香甜,莲子更好吃。小朱熹问道:“同是莲子汤,为啥这碗恁么的苦啊?”于是,祝氏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莲虽从淤泥而出,却污斑不染;莲子吸天地精华而生,摘采后,又要经过去皮、剥衣、取芯、烘干四道工序,才成益品,用其熬汤做粥,才香甜无比。你喝的第一碗汤里的莲子,就是没有去掉苦芯啊!孩子,你是母亲唯一的希望,你若能好好的读书,将来学有所成,才能成为母亲的去掉苦芯的‘莲子’啊!”小朱熹懂事的点了点头说:“母亲放心吧,我一定好好的读书,将来让你过上甜蜜的日子!”正是因为祝夫人赋予了莲子如此深刻的内涵,所以,直到今天五夫人依然对莲情有独钟。

告别紫阳楼,来到古镇中心街道,那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当地人亲切的称之为“朱子巷”。年少时,朱熹就开始踏着这条路去兴贤书院读书,无论刮风下雨,日日不辍。他所师事的三位老师:胡安、刘子翚和刘勉之,都是饱学之士。深黯《周易》的刘勉之,为了让朱熹能记住“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的要义,曾亲自讲解道:“树根积蓄的养分愈多,春天来后便愈是生机勃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人积累的学问愈博、修养愈深,其内心便愈丰腴强大,愈是会像有神明暗助的一样走向伟大和卓越。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其奥秘全在一个‘晦’字上!”并为朱熹取表字“元晦”,以此来希望他不断的壮大自己,积蓄力量,成就自我。

这条朱子走了 50 年的古老小巷,见证了他的成长、成材和成为宗师与巨擘的历程。有人说,在朱熹的求学、游学、讲学的 50 年里,从这条鹅卵石早已磨得油光锃亮的小路上,他来来去去不下万次。应该说朱熹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知道怎样激励他发奋学习的母亲,因为他遇到了五夫的名震朝野、饱学多识的三位先生,是他们让朱熹从一个“晦”字上,悟透了做大自己、成就自己的真谛!如果说五夫有灵气,那么,这灵气就是来自三位先生高妙的思想和治学的精神,而朱子也正是在这样的灵气里熏陶出来的一代鸿儒和理学大师!

漫步在朱子巷里,从交谈中,知道五夫人皆以朱子为骄傲,他们又亲切的把巷中的小路,称之为“朱熹的小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也能踏着朱子的脚步,去成就人生的伟大和卓越;希望在朱子这盏明灯的照耀下,去实现他们心中非凡的理想和抱负!

五夫镇很小,但她却成就了人间的大风流。辛弃疾评价朱熹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古语道:石韫玉而山晖,水含珠而川媚。五夫养育了一个朱熹,足以灵韵千古了!

(注:“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一句中的“晦”字,在这里是暗暗积蓄某种力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