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5234200000061

第6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元1939—1945年)(11)

日军每到一地立即无偿地占有该地区的财富、资源和劳动力。1942年2月21日,日军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通过《应如何使用帝国资源圈的决定》,将日本、中国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划为“帝国资源圈”,将澳洲和印度等地划为“补给圈”,要求在15年内资源圈的年生产能力扩大到钢铁3 000万吨、煤2亿吨、铝60万吨、石油2 000万吨、船舶2 000万吨,力求在“大东亚”实现对上述物资以及粮食和被服原料等必需品的生产自给。其实,这是日本在“共荣圈”内不择手段掠夺各国资源财富的计划。

日本在东南亚普遍建立“劳动营”,强迫东南亚各国人民去修建道路和军事战略工程。在菲律宾,日军驱赶成千上万名劳工去“工人营”服役,并且规定16~60岁者每周必须无偿为占领者劳动一天。日军强迫荷属东印度人民为日军筑路、修工事、伐木、装卸与运输货物,把20~50万的荷属东印度民夫送到缅甸、马来亚各地前线为日军筑路做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客死异国,到日本投降时,幸存下来的仅有7万人。

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的一年间,日本强迫战俘及东南亚、中国等地劳工约40万人修筑泰缅铁路。该铁路全长约400千米,40万劳工和战俘在日军的刺刀和皮鞭下筑路,劳动强度非常大,供应却十分低劣,大部分人被摧残致死。等到铁路竣工时,各国四万多名战俘死亡1.2万人以上,劳工死亡约25万人。平均每修筑1千米铁路,就有650人死亡,每十米就埋着六个半死尸。这条泰缅铁路被后人称为“死亡之路”。

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统治和疯狂掠夺,给被占领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共荣圈”内,工人失业,经济衰败,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共荣圈”非但未能共荣,反而成为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的“共穷圈”和“共亡圈”。

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仵德厚、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名将指挥。在此次战役中,日寇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

台儿庄位于山东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千米的大运河北岸,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是徐州的门户,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为实现夺取徐州、占领武汉的战略目标,调集军队分别由津浦线南段、北段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欲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侦察到日军的战略意图后,立即实施台儿庄作战计划,在以台儿庄为重心的鲁南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3月22日,为保卫徐州,李宗仁在日军对台儿庄的疯狂进攻之下,命令孙连仲部进驻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决战。台儿庄之战极其惨烈,中国军队伤亡失踪7 500人,付出了巨大代价。

4月3日,国民党军队指挥汤恩伯率军由东向西、孙桐萱率军由北向南,形成对台儿庄内外夹攻之势,发起全线进攻。随即台儿庄守军与外围部队齐头并进,日军大败。

1938年4月7日,由国民党著名将领李宗仁等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第五战区广大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战役持续半个月之余,共歼灭日军精锐部队一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抗战时期,缅甸战场是东南亚的主战场,又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结合点。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以及保卫中国西南补给线的安全,组建了出国作战部队,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远征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在远东地区极力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对于中国,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极力争取与英国结成军事同盟。

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同年12月23日,两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这标志着中英军事同盟的形成。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随后,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结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可以说,缅甸对于中英双方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也不想让中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就一再拖延和阻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直到1942年,日本展开进攻,英缅军溃败,中国远征军才入缅参战。

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结果造成了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3月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 500余千米,不仅取得了同古保卫战等多次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也给英缅军提供了多次有力的支援。

缅甸的失守虽然给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但是也为保卫印度保存了力量,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

1942年后,中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新38师以及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3 000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

1943年,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订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中国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攻取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中国驻印军新编第22师和第38师占领孟关,先消灭了日本最精锐的主力,然后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了缅北重镇孟拱。随后,新38师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密支那被攻克。

中国驻印军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军发起了最后的攻击。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发动进攻,所向披靡,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随即南下,攻克腊戍后,与英军会师,至此缅北反攻战结束。

与此同时,日军在与菲律宾的战争中遭遇失败,不得不收缩战线,将兵力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远征军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飞虎队志愿援华

飞虎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成立的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空军部队,用于在中国、缅甸等地对抗日本。

1937年7月初, 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抵达,考察中国空军。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并且亲自驾机投入战斗。

在飞虎队建立时,陈纳德将队伍编成了三个中队:第一中队由前陆军驾驶员组成,队长是罗伯特·桑德尔;第二中队由杰克·纽柯克指挥;第三中队由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驾驶员组成,由阿维特·奥尔森担任中队指挥官。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10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13航空队,由陈纳德任少将。

第14航空队除了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的封锁,人称“驼峰航线”。该航线全长800多千米,横跨喜马拉雅山脉,路线起伏如驼峰,因此得名。在“驼峰航线”上,中美双方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急需物资80万吨,人员3万余人。

第14航空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战斗,至抗日战争结束,第14航空队共击落日敌机2 600余架,击沉商船、军舰和内河船只共计万余只,击毙日军官兵6万余名。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陈纳德被迫辞职,飞虎队的大多数队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后,陈纳德与飞虎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幸存的原飞虎队员也回到中国。

1942年7月4日,在美国独立纪念日这天,美国飞虎队在午夜12 时宣布解散。

除了美国“飞虎队”外,苏联飞虎队在抗战期间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立下了不朽战功。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和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同年10月,第一批苏联飞虎队先后到中国,分别以基达林斯基领导的轰炸机大队和库尔丘莫夫为首的战斗机大队组成。

1938年2月,苏联飞虎队轰炸台湾。日军没有料到会遭空袭,因而毫无戒备。苏联飞虎队机群投下炸弹,霎时间,松山机场浓烟滚滚,机场上的几十架日机被炸,十几座油库和机库陷入一片火海,松山机场完全瘫痪。

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库里申科的飞机被击中。返航至四川万县上空时,飞机失去平衡不能继续飞行。库里申科大队长因驾驶飞机突围而筋疲力尽,未能爬出机舱。20天后,人们打捞出他的轰炸机,发现了他的遗体。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对中国军事援助规模逐步缩小,苏联飞虎队也陆续回国。

广岛遭原子弹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以希特勒之死、纳粹无条件投降而宣告结束。在亚洲战场上,日本太平洋战争的前景也黯淡起来。到1944年年中时,他们的本土诸岛已陆续遭到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美国B-29轰炸机的狂轰滥炸。1944年底,美军在菲律宾登陆,第二年2月底,他们已迫使日本驻军投降。

对日本人打击更为沉重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三个师于1945年3月攻占了硫黄岛,在这场战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三万人中有两万人死伤,日本兵死亡两万人,二百多人被俘。硫黄岛离日本本土只有350英里(约563千米),而冲绳岛也被占领,美国空军将这两座岛屿用做基地,昼夜不停地对日本人口拥挤的城市进行暴雨般的轰炸。

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8月的近十个月时间里,美军B-29轰炸机对日本进行了32 000架次的轰炸,平均每天一百多架次,1945年8月6日这一天,美军一架B-29轰炸机在广岛市上空扔下一颗原子弹,让日本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大灾难”。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制造的第一颗试验性的原子弹“瘦子”在新墨西哥爆炸成功。此时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原子弹试验成功,非常高兴。对他来说,原子弹既是一种军事武器,可以用来对付日本,同时也是一种外交武器,可以用来抑制苏联。在8月2日从波茨坦回国途中,杜鲁门决定立即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关于对日本使用原子弹问题,美国朝野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物理学家西拉德首先提出反对。他说:“我期望的是美国先于德国拥有原子弹,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希特勒不仅没有原子弹,而且已经垮台。剩下的日本不可能拥有原子弹,我们决不能单方面使用这种武器,因为它的杀伤力太大。”主持原子弹实验的科学家也说,即使不依靠原子弹,对日战争显然也即将结束。而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原子弹在未来的文明中将意味着什么。

但是,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早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来抑制苏联。于是,他们决定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等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8时刚过,三架美军B-29轰炸机进入广岛上空。在这三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名叫“胖子”的五吨重的原子弹。9时14分,这架轰炸机上的自动装置被打开,1分钟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45秒钟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顷刻之间,广岛市沦为一片火海。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十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了灰烬;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共死亡7.9万余人,负伤和失踪人数为5.1万人;全市76 000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50 000幢,严重毁坏的有22 000幢。

第二天,杜鲁门总统在电台中向日本广播,他在电台讲话中宣布:“16小时前,一架美国飞机向日军重要基地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威力比20 000吨TNT炸药的威力还大。它的爆炸力相当于英国‘大满贯’爆炸力的2 000多倍,是世界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所使用过的最大的炸弹。”杜鲁门还说:“如果他们(日本)现在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无条件投降),他们的毁灭将从天而降。”

杜鲁门发表讲话之后,日军参谋本部组成了以原子能权威人士参加的调查委员会赴广岛,证实美国确实投放了原子弹,于是将这一情况报告了天皇。

但是,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当局醒悟过来,他们仍打算作垂死挣扎。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男孩”。结果,这座城市遭到了同广岛一样的破坏。

日本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