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5234200000066

第66章 冷战时期(公元1946—公元1991年)(4)

从道义上讲,支持朝鲜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立场,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朝两国是长期的友好邻邦,自日本侵占朝鲜以后,许许多多的朝鲜人就来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并肩战斗。解放战争期间,有数万名朝鲜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革命政府和苏联在北朝鲜的驻军一起,曾给予东北解放区多方面的支援。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五星红旗上,染有朝鲜革命烈士的鲜血。”从这一点讲理应出兵。

但是,到底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谁也没有把握。

首先,朝鲜战争是一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斗争,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而我方则只有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两支军队。多国参战的局面使战争的规模、方式和进程都必然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与约束,这就决定了战争的复杂性。

其次,战争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异常悬殊。美国是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力量居世界首位。其军队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除陆军外,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在朝鲜战场上运用了除原子技术以外的所有现代军事技术成果,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有大量的火炮和坦克,火力强、机动快,其所进行的是现代化兵种联合作战。而中国大陆刚刚解放,战争创伤尚未恢复,久战思和,经济又极端落后,极需休养生息。空军和海军刚刚成立,陆军装备又相当落后,基本上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作战,火力和机动性远不如美军,技术装备落后会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带来很多实际困难。

再次,异国作战,语言不通,地理环境不熟,又会给行军作战带来诸多不便。

然而,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公众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正在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公众舆论负有义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并加强自己的阵地。他们过分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义正辞严的警告是“虚声恫吓”,拒绝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坚持向三八线以北大举进犯,企图以武力侵占全朝鲜。他们已把战火燃到了鸭绿江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能害怕冲突,但同时必须保持理智。为此,毛泽东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以其过人的胆略和气魄,于1950年10月2日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正式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由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

1950年10月19日晚,第一批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多万人开始分批跨过鸭绿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序幕。

初次入朝参战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天寒地冻、后勤供应困难和武器落后的艰苦条件下,英勇激战十二昼夜,歼灭万余美军和南朝鲜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

随后在11月25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中,中朝军队收复了平壤。

在1951年1月上旬的第三次战役中,中朝军队直抵三八线,攻克汉城和仁川等地。

在随后进行的第四和第五次战役中,中朝军队又重创敌军,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中朝军队发动的这五次战役完全改变了战场局面,中朝军队一共歼敌23万人,其中有11万美军。

1951年6月,美国被迫接受停战谈判的建议。在随后两年多时间中,出现边谈边打的局面。美韩军队多次发起大规模攻势,包括使用细菌战和凝固汽油弹等,但均遭失败,加之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使美国政府难以继续坚持战争。

1953年7月27日,美国不得不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同意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自此,朝鲜战争结束。至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国。

朝鲜战争中,美国动用除核武器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和大量兵力,据美国承认,美军伤亡至少15万人以上,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朝鲜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威。

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与日内瓦这个古老的名字一样,永远载入了外交史册。

瑞士名城日内瓦环山临水,风光秀丽。1534年,加尔文在日内瓦传教,建立了一个廉洁教会、一所大学和一个研究院。1749年,日内瓦与法兰西缔约,1753年与撒丁那缔约,从此确保了外部平安。这样一个小小的城邦,人口不足24 000人、散居在30个左右的村落,却拥有自己的主权,并且成为欧洲最为富庶的城邦。

1946年底,法国军队侵略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人民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1950年至1953年,美国纠集15个国家军队组成“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进行了反侵略战争。朝鲜战争停战以后,双方对峙在北纬38°线附近,朝鲜呈南北分裂状态。

1954年1月25日到2月18日,苏联、美国、法国、英国四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并发表《苏、美、法、英四国外长柏林会议公报》。《公报》指出,“鉴于用和平方法建立一个统一与独立的朝鲜将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恢复亚洲其他地区和平的重要因素”,建议由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武装部队参加朝鲜战争并愿意参加会议的国家代表,“于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以期对朝鲜问题取得和平解决”。《公报》还说,“同意在这个会议上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届时特邀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

在朝鲜问题的会议上(1954年4月26日到6月15日),参加的有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希腊、卢森堡、荷兰、菲律宾、土耳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泰国及韩国。会上,朝、中、苏等国提出恢复朝鲜的国家统一和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等方案,要求一切外国军队必须在全朝鲜选举前撤出朝鲜。而美国竭力反对这一提案,并纠集参加朝鲜战争的国家发表《共同宣言》,片面宣布结束会议,以致未能就朝鲜的和平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参加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1954年5月8日到7月21日)的有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越南民主共和国、柬埔寨、老挝及南越。由苏联、英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会议主席。主要议题是:一、关于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问题;二、关于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规定:一、协定签字后48小时生效,越南的北部、中部、南部应分别在5天、10天、20天内停火,停火应是完全、全面、同时的;二、在北纬17°线以南、九号公路以北划定一条临时分界线,此线以北为越南军队集结地区,以南为法国军队集结地区,双方军队将从对方集结地区撤退,在临时军事分界线的两侧各5 000米以内划定非军事区;三、禁止向越南运送军队武器装备,禁止在越南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越南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四、在30天内释放所有战俘和被拘平民。

《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规定:一、协定签字后48小时生效,上寮、中寮、下寮应分别在5天、10天、20天内停火;二、双方部队、军事物资的撤退和转移在120天内完成;在老挝的越南志愿人员应向越南撤退;三、集合于临时驻扎地段的寮国战斗单位应移往桑怒、丰沙两省等待政治解决;四、禁止向老挝运送军队、武器弹药,禁止在老挝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但法军可在老挝留下5 000人,作为训练老挝军队和维持两处军事设备之用;五、在30天内释放所有战俘和被拘平民。

《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规定:一、协定签字后48小时生效,8月7日8时在全境内完全停火;二、外国军队、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在90天内撤离柬埔寨;三、高棉抗战军队在30天内就地复员。

在签署协定的同一天,即1954年7月21日,老挝政府发表两项声明,其一是保证人民的和谐与一致,申明全体老挝公民都能自由地以选举人和候选人的资格参加秘密投票的普选,并保护“战时不在王国军队方面的老挝国民的利益”;其二是老挝“决心永不参与侵略行动”,“不与其他国家缔结任何协定”,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纠纷,不要求外国军事援助。这两项声明,分别成为《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的附件一和附件三。

柬埔寨政府发表了两项声明,其内容与老挝政府声明大致相同。这两项声明,分别成为《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的附件二和附件四。

法国政府也发表了两项声明,一是表示“从柬埔寨、老挝和越南领土上撤退其军队,但如经双方协议,一定数量的法国军队在规定的期限内留驻在规定地点者不在此限”;二是承认“在尊重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来解决有关恢复和巩固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和平的一切问题”。这两项声明,分别成为《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的附件五和附件六。

《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的基本点是:会议注意到老挝、柬埔寨、法兰西等国的声明;会议确认,关于越南的协定主要目的是解决军事问题,以便结束敌对行动,并确认军事分界线是临时性的界线,无论如何不能作为政治或领土的边界;会议声明,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所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关于维护生命、财产的各项条款,必须严格地予以执行;越、柬、老三国各方不得对战时参加另一方的人员及其家属施行报复;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各国在对柬埔寨、老挝、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国家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干涉。

美国政府代表没有在《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美国政府单独发表声明,将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妨碍上述协议的执行,但美国后来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及《停止敌对行动协定》的签署,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长期斗争的一个重大成果。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胜利召开。自此,万隆会议就载入了世界外交史册。

参加这次盛会的除五个发起国外,还有阿富汗、柬埔寨、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约旦、老挝、日本、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越、也门和中国,共29个国家,代表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印尼总统苏哈托在开幕词中热情洋溢地指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他说:“亚非两洲各国人民的领袖……聚集一堂讨论和商议共同有关的事项,这是世界历史上新的起点……亚洲和非洲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得到繁荣。”

开幕式后,大会举行公开的全体会议。22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在大会上致辞。发言的主题是谴责殖民主义,促进经济合作和呼吁世界和平。但也有少数国家的代表偏离大会主旨,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认为苏联对东欧和中亚的控制也是殖民主义,有的代表以“颠覆活动”、“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来影射并攻击中国。会议气氛异常紧张,许多国家代表担心会议会因争吵而一无所获。

为了阻挠这次大会的召开,美国指使台湾当局的特务进行阴谋活动,试图阻止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1955年4月11日,中国代表团的包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在从香港飞往印尼的途中,因特务放置的炸弹爆炸坠海,致使11人罹难。

到4月19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将原来的发言稿散发给与会代表,同时又作了一个针对性的补充发言。

万隆会议

周总理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的共同协议……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遭受过,并且现在仍遭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相互了解与尊重,互相同情与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与恐惧,互相排斥与对立……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他还就有些国家代表针对中国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并阐明中方立场和政策。周恩来总理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热烈赞扬,甚至对中国抱有疑惧的国家代表都主动上前与他握手。菲律宾外长罗慕洛称赞说:“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平的,表现了民主精神。”中国代表团提倡的“求同存异”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这为会议的顺利进行与成功奠定了基础。

全体会议后,代表们又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几天的秘密会议,经济委员会和文化委员会首先顺利达成一致意见,政治委员会则在殖民主义问题和和平共处问题上争论较大。中国和许多国家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和亚非团结的精神,终于克服重重阻力,最终达成协议。

中美关系是许多爱好和平的代表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尼、印度、缅甸等国代表团会谈时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并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周恩来总理的声明为翌年8月的日内瓦中美大使会晤开辟了道路。

1955年4月24日,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宣告大会胜利闭幕。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直接产生于苏联及东欧国家与北约组织的对抗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积极帮助一些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也因此扩张了苏联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