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5237700000013

第13章 荣登九五:承继大统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南唐元宗皇帝李璟病逝。作为皇储的太子李从嘉为其父皇料理完丧事后,顺天应民在金陵举行登基大典。李从嘉的即位,纯粹是个意外,他的对手相继一个个去世,他本无意于皇位,却偏偏这一国江山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他的几位皇兄都已经去世,尽管他后面还有几位皇弟在世,但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皇长子,更何况他又是元宗皇帝钦点的国家储君,舍他其谁?就在他即位的前一阵子,朝中大臣也对他说了很多好话,都劝告他,国不可一日无君,要是李从嘉不顺天应民,先帝在天之灵也不会安息的。李从嘉这才被赶鸭子上架,被人硬扶上了皇位。李从嘉继位以后,南唐便由强盛走向衰落,国力甚至一天不如一天,庸弱自守的李从嘉等待他的最后就只有亡国。六皇子李从嘉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这是为什么呢?他是有德,他的德无疑于妇人之仁,太过于善良,以至于生性懦弱,无争强好胜之心,无争名夺利之心,更加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他更不想连年征战,胡乱用兵只会造成生灵涂炭。

登基这天,李从嘉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故改名李煜,李煜时代由此开端。太子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元宗皇帝李璟已然驾崩,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天满朝文武大臣凡正三品以上必须要觐见新主。这天,毕竟是全新的一天,先帝驾崩,新主即位,很多曾经见过李从嘉的没有见过的,都想一睹新皇之风采。于是,大臣们早早的就等候在金銮殿上。登基的当天,太子李从嘉打扮的很显眼,毕竟这是新皇登基,负责新皇梳妆的太监、宫女也要把新皇打扮的光彩照人。大臣们在大殿上等候了半天,终于等来了太子李从嘉,他的确打扮的光彩夺目,成为百官瞩目的焦点。但是作为新皇的李从嘉脸上看不到丁点笑容,反倒一副愁容,他走到龙椅前,犹豫了一下,勉为其难的走到龙椅前坐下,他的样子看起来很勉强,对这个皇位不是太在意,甚至有种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李从嘉一坐到龙椅之上,就觉得很不自在,如坐针毡,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正好周娥皇在他的旁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暗示他,李从嘉这才规规矩矩的端坐在龙椅上。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从嘉以太子之尊坐上了皇位,那么他的原配妻子周娥皇也理所当然成为皇后。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见新皇端坐在龙椅上,便对高坐在龙椅上的李从嘉三呼万岁。李从嘉受完大臣们的叩拜之礼,不仅没有觉得有丝毫的成就感、虚荣感,反而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愈发的沉重,他恨不得马上撂下手中的担子。李从嘉继任大统纯粹是偶然的,他重来就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但是现在木已成舟,毕竟已经坐上这个位子了,就要扛下这大唐江山。在龙椅上发呆了好一阵子的李从嘉,要不是妻子周娥皇在身旁提醒,他还像是在做梦,他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他觉得事情发展的太突然。

周娥皇再一次轻轻地拍了拍李从嘉的后背,低声提醒道:“皇上,诸位大臣还在等着你回话呢,皇上,皇上。”

不知道李从嘉在想什么,他坐在龙椅上一动也不动,殿下的人回话也不见他吱声,就连周娥皇说话他也没有听见,周娥皇说完,用手轻轻地推了推李从嘉,李从嘉这才回过神来。

李从嘉恍然大悟,道:“诸位爱卿平身,朕今日初登大宝,日后还必须得仰仗诸位爱卿的悉心辅佐!先帝不幸病逝,朕甚是难过,先帝在位时南征北伐,勤政爱民,却不想我大唐竟会受大周欺压,朕深为先帝不平!朕反思原由,认为这是我大唐臣子内讧所致,若诸位爱卿能够精诚团结,同仇敌忾,我大唐也不会有今日之下场,向周割地称臣,这是我大唐的奇耻大辱!朕文治武功皆不如先帝,朕何德何能继承大位,全受先帝信赖托付之恩,朕自即位起必将传承和发扬先帝德政,不敢因私废公,必将中兴我大唐,重新开创新的大唐盛世!”

殿上群臣听到新皇有这样的鸿鹄大志,他们感到很高兴,认为大唐中兴有望了。尤其是一些忠臣们对新皇的这番话更是欣慰,他们完全相信李从嘉有这个能力,但就是不知道他是否有信心去跟敌人对抗。

大臣们便再次齐呼道:“国主英明,国主有此大志,实乃我大唐臣民之福!国主此番话足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国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臣们再一次三呼万岁,李从嘉的兴致高涨,突然间信心十足,方才感觉到受群臣拥护原来是这样有成就感。

本来还在为当皇帝的事深感不满、郁郁寡欢的李从嘉,这下从大臣们异口同声的支持声中找到点做皇帝的感觉,凝重的心情也逐渐的舒展开来。

李从嘉喜笑颜开的宣布道:“朕自今日起改名李煜,封母后为圣尊太后,封周娥皇为圣后昭惠国后。朕今日大赦天下,群臣尽可普天同乐!”

散朝后,新皇李煜作为南唐第三任国君,而且已向宋称臣,并且奉宋为正朔,李煜继位以后理应向宋朝述职,说明其新主继位一事,哪里敢有丝毫的怠慢,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宋太祖打报告。于是,李煜便派遣使臣前往宋朝廷,向宋太祖表陈袭位大事。并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一书,原文如下: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因非虚词,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

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箓,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员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扆。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论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后主李煜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的这篇表文大意是:臣只是诸多皇子中的一子,实则惭愧自己非出类拔萃之人。自从攻完学业以后,却有心脱离尘世,向外世外的生活,不愿意卷入皇家争斗当中,更加不稀罕什么功名利禄。但从小受到祖父、父兄庇护,喜欢安逸自在,更加向往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一向仰慕先贤伯夷、叔齐的高尚德操。臣以诚恳之心上报先君,并非虚词假话,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只因父兄相继于臣之前去世,按皇子主次顺序以此后推,先世认为我为人正直,既是长子又是嫡子,因此让臣掌管国事。先君去南昌以后,让臣以太子之尊留金陵监国,以储君之职授予监国和抚军权力。臣担心能力不够,常常勉励自己。父兄去世以后,臣不认为这是上天对臣的惩罚,子承父业,不敢隐没本性。先帝建立江东基业,已有二十年矣。先帝当政期间,日理万机,身心疲惫,请求解除背负。臣兄长文献太子从冀,本来即将要继承皇位,臣也已做好归隐打算,但是世宗劝说已久,先世上表论因此终停。陛下恩威四海,臣深感陛下恩情。臣将告诫子孙,投靠并报答陛下的统治。我乐意舍去王位,也不求什么名分。既然继承祖宗之庙,怎么敢忘记祖宗托付之责?臣只想恪守本分,奉大宋为天朝。臣掌管一国生灵,依靠着陛下恩泽才能生息。而今陛下笼络各国,广施仁义,必将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太平盛世。但臣忧虑的是,吴越国与臣国接壤,两国结怨已深,臣总是担心两国会因为边界问题而大动干戈。臣必须整顿军纪,以防不测,但绝对不敢有侵略行为,以免造成生灵涂炭,从而冒犯陛下。臣仍然担心朝中有挑拨离间的奸臣挑起是非,希望陛下能够明察秋毫。明论是非,但愿让远方之臣,实现安定的恳求。

后主李煜继位后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的这篇表文让宋朝皇帝很满意,既然南唐已奉宋为正朔向宋称臣,再加上李煜给赵匡胤的这篇述职表文言辞恳切,宋太祖已无法再挑剔李煜的不是。赵匡胤的讨伐重点已不再是南唐,他便将注意力投向了其他国家,这也是李煜的高明之处,他的文采着实让人佩服。既然赵匡胤的讨伐重点不再是南唐,那么南唐也能安享一隅。自此以后,李煜每年派出使臣出使大宋,向宋称臣进贡,因此,李煜主掌南唐可以相安无事十多年。

就在后主李煜即位的同一年,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和国后周娥皇的第二个儿子李仲宣出世。次子李仲宣的出世让李煜信心倍增,这一年他继承大统,随后举行了大规模的封禅大典,对自己的母后和妻子都进行了加封,还封赏了有功于南唐的文臣武将。这些都不算什么,虽然继承大统当了一国之君,但他却无心当这个国主,即位之后,每天都郁郁寡欢。当了一国之君肩上的担子也变重了,每天都忙于国事,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和妻子周娥皇吟诗作对、谈情说爱,这些对一个帝王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直到次子李仲寓的出世,让李煜重新找回了信心,尤其是在他登基的这一年出世,对李煜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李煜认为这是上天厚恩于他,才让他李唐家人丁兴旺,这也让他有了继续当好国主的信心。李仲宣,小字瑞保,是南唐后主李煜次子,出世后被李煜封为宣城公。李煜这两个儿子李仲寓和李仲宣可能也是遗传到了家族的优良基因,从小就很聪明,在才艺方面尤为突出,除了基因遗传外,很多程度上是受到了李煜和周娥皇的影响。在李仲宣三岁的时候,就能将孝经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宫中太监、宫女对李仲宣都是特别的喜欢,昭惠国后周娥皇尤为疼爱次子李仲宣,对他更是悉心教导、呵护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