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5237700000012

第12章 荣登九五:升为国储

太子李弘冀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死于东宫。死状是那样惨不忍睹,死因是那样的玄乎。太子李弘冀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了,他的死因仍然是个迷,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虽然他是拔剑自杀,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太子李弘冀处心积虑、费尽心思想要登上太子之位,为了这个储君之位他更是不折手段,为了皇位他怎么可能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再说李弘冀也不是一个轻生的人。只是在太子的死亡现场,看到他曾经挣扎过的痕迹,一个自杀的人又怎么会挣扎呢?有人说,他是被他叔父齐王李景遂的鬼魂给杀死的。太子李弘冀好不容易登上太子之位,篡权的阴谋已经得逞,结果却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元宗皇帝为了惩罚他,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将其软禁在东宫,这才让太子李弘冀的精神失常,脑子里面产生了很多幻觉,半夜三更总是莫名其妙的看见齐王李景遂的鬼魂,还被李景遂那凄惨的索命声给吓的三魂不见七魄。本来被废除太子之位的李弘冀已经感到一阵失落,但现在被他害死的叔父李景遂的鬼魂又找上门来索命,意志消极的李弘冀在叔父鬼魂的叫嚣下,这才迷失了心智,作出了自杀的行为。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太子李弘冀终于遭到了报应。元宗皇帝对太子的突然死亡,既感到难过,又觉得他是死有余辜。难过是因为他的儿子一个个离他而去,活在世上的皇子却剩下不多了,但是他毒害自己的亲叔父,这实在是天理难容、人神共愤,确实该死。元宗皇帝李璟体力日衰,即位以来南征北战、日理万机,精力早就消耗殆尽,再加上这次后周世宗皇帝御驾亲征大举进攻南唐,元宗皇帝李璟被迫向周称臣,可以说李璟已无力再统领南唐,知道自己气数将尽,已逐渐萌生退意之心。于是,元宗皇帝李璟便开始在心中酝酿太子人选,这个人必须要是德才兼备。他反复思量、斟酌,可以说为了苦思太子人选,李璟这段时间是寝食难安,茶饭不思。太子是储君,是后继之君,万万不可有丝毫马虎,李璟深知这其中的利害。上次就因为错信了李弘冀的为人才酿成了血案,所以,这次要慎之又慎,绝对不可以再重蹈覆辙。元宗皇帝反复的思量,在活着的这些皇子当中,只有皇六子李从嘉绝对符合他的要求,要才华有才华,要人品有人品,尤其是在皇长子李弘冀和齐王李景遂争夺皇储期间,他曾多次向元宗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迹,表明他对皇家内讧的厌倦之心,结果为了逃避政治阴谋,他曾携家带口游离于山水之间。对于这点,元宗皇帝李璟是非常欣赏的,一方面是因为李从嘉有菩萨心肠,另一方面是他对皇位对权势全然没有兴趣,正因为这样,李璟才十分看好。虽然李璟是皇帝,但是皇帝做决策也不能一意孤行,更不可独断专行,他想立皇六子李从嘉为太子,但还是要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元宗皇帝李璟怕立皇六子李从嘉为太子会有人反对,于是,他绝对先放出口风,试探一下大臣们的口气。

就在太子李弘冀去世不久,一日早朝,元宗皇帝坐在庙堂之上和大臣们商讨完国事以后,在龙椅上犹豫了一下,一筹莫展望了望殿上的大臣,道:“诸位爱卿啊,太子在不久前突然因病去世,朕深感痛心!但太子是国家储君,太子之位不能空缺太久,恐迟则生变,朕都这把年纪了,若不及时立太子,朕担心朕的那些皇子们又要为了储君之位而兄弟相残了!太子一日不立,朕都无法安心,诸位爱卿以为朕该立谁为太子比较合适呢?”

大殿上的大臣们对元宗皇帝这一决定开始议论起来,都觉得皇帝此时另立太子太过于突然。一些谄媚之臣知道皇帝心中恐怕早已有了合适的太子人选,只是今天不是来让他们帮忙选择的,而是来试探大臣们的口气,看大臣们都支持谁。于是,这些奸臣便都开始偷奸耍滑,唯皇帝意见是从。大臣们都知道,皇帝李璟心中已有合适人选,只是探探他们的口风,看是跟皇帝心中选择的一样则罢,要是不一样,恐怕会招来横祸,大臣们意识到了此事利害便纷纷闭口不答。

元宗皇帝见诸大臣不语,便接着试探道:“朕已初步拟定人选,立皇六子李从嘉为太子如何?”

一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大臣对皇帝李璟这一决定是争先支持,都认为元宗皇帝的抉择是英明的,并且这些大臣还向皇帝李璟说了一大堆六皇子李从嘉的优点,说他有才华,有德操,有胸襟等等,是绝对可堪重任的,皇帝李璟一时间也被奸臣的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深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因此还沉浸在沾沾自喜的自满当中。

但大殿之上也不完全是奸臣,总还有那么两个忠臣,他就是钟谟。钟谟早就看不惯这朝堂之上的那些小人的嘴脸,只会阿谀奉承的乱臣贼子们分明是在蒙蔽圣听,钟谟憋了一肚子的气。大臣钟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畏强权,在朝堂之上,他从来都是据理力争、据理力谏,见这次元宗皇帝执意要立皇六子李从嘉为太子,他已经在为大唐的江山担忧了。他深深的明白,六皇子在文艺方面确实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但是在政见上,在治国方面他却是一窍不通,且没有半点兴趣,如何能挑起一国这样的重担。

为了黎民百姓,为了江山社稷,他只好站出来,大臣钟谟再一次斗胆向元宗皇帝进谏道:“臣冒死向皇上进言,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之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元宗皇帝李璟一听,大怒,认为这是钟谟在怀疑他的抉择。

龙颜大怒的李璟从龙椅上站起来,拍案斥骂道:“好你个钟谟,朕平日里对你百般忍让,想不到你竟会如此嚣张,肆无忌惮到这种地步,朕的六皇子德才兼备,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他怎么不好了!你敢如此顶撞朕,你难道不怕朕杀了你!”

钟谟还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道:“臣无罪,臣只是据实而论,皇上当真要杀了微臣的话臣无怨无悔,如果让臣再重新选择一次,臣还是会说,臣进忠言,就是死,也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先皇了。”

性情耿直的人往往不会有好下场,钟谟的这番话彻底的激怒了元宗皇帝李璟,平日里李璟听惯了他的忠言,倒也无所谓,但忠言逆耳嘛,皇帝也是人,他也不怎么喜欢钟谟,早就想找机会将他贬到外地做官,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但现在钟谟竟然对李璟最疼爱的六皇子李从嘉说长道短,将他的爱子贬的是一无是处,李璟怎能不生气。

元宗皇帝李璟气急败坏,气的上气接不上下气,双手叉着腰,在龙椅前来回走了几圈。徘徊了好一阵子的元宗皇帝,终于忍不住停下脚步,怒气冲冲的李璟对着殿上大臣,道:“户部刚刚接到下报,说饶州发生灾荒,钟爱卿在救灾方面颇有经验,朕就着钟爱卿为饶州知州,即日起赴任,封皇六子李从嘉为吴王,尚书令,参知政事,居东宫。退朝!”

元宗皇帝说完,钟谟一阵大笑,道:“臣谢皇上不杀之恩,臣终于可以远离朝廷,去饶州过我逍遥快活的日子去了,终于可以不用为了繁杂的朝政而劳神劳心了。”

退朝令下,大殿上的那帮大臣可算是捏了一把汗,果然不出他们所料,皇帝李璟早就有意立六皇子李从嘉为太子,只是怕大臣不同意,所以才有意试探他们,幸好没有撞在皇帝的刀口上,不然也会有跟钟谟一样的下场,大臣们还在庆幸中。钟谟深知这是皇帝对他的惩罚才将他贬到饶州去,救灾充其量只是个幌子、借口罢了,不过他钟家几代忠良,他并不后悔向皇帝进言,对于钟谟来讲,元宗皇帝没有杀了他已经是万幸了,现在只是降职,小惩大诫。钟谟他敢向皇帝进这样的言,就已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好了杀头的准备,死都不惧,何惧降职?他只是冷冷的一笑,看了看大殿上的那帮可耻的大臣,苦笑了一阵的钟谟挥了挥衣袖,扬长而去,独自走向大殿之外。不过,钟谟的这番冒死阻挠还是起到一点作用的,最起码元宗皇帝没有马上立皇六子李从嘉为太子,只是先升他做了吴王,参知政事,居东宫,实际上已有了太子之实。首先,只有太子才有资格居住在东宫,另外将皇六子李从嘉的爵位升到了王,就已经很说明了问题。封建时期,诸侯级别大可分为六等,即王、公、侯、伯、子男。李从嘉在这之前还是安定公,是为公爵,现在升到王爵,再上也就是皇帝了。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太子李弘冀死,皇六子李从嘉被升为吴王,参知政事,居东宫,成为准太子。然而,后周内部也在这年发生了变化,自从周世宗柴荣死后,新主继位便丢了权力,权力此时已掌握在别人手中。在这里,我们要详细介绍一个人他就是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赵匡胤对后来的李从嘉影响很大。赵匡胤是汉人,祖籍在河北涿州。他本身就出生在军人世家,父亲是赵弘殷。周太祖郭威在位时,为周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在此期间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柴荣继位以后,赵匡胤官升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赵匡胤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规模南侵,领兵出征,将后周的兵马笼络到自己手上后,便发动“陈桥兵变”,在手下部将的怂恿和推崇下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王朝,定都在开封,随即改当年年号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从此,南唐便奉宋为正朔。后周世宗柴荣病逝以后,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时年才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辅政大臣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继位以后,鉴于赵匡胤是三朝元老,尤其重用和依仗赵匡胤,赵匡胤恃宠如骄,已经不能让他安分守己了,再也不愿意对这位幼主听之任之了,于是,便萌芽了皇帝梦。这才让赵匡胤有了发动“陈桥兵变”的勇气,当然这也离不开他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匡义的鼎力支持。

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曾派遣使臣到过南唐,代替世宗向南唐元宗皇帝李璟宣诏曰:“吾与江南,大义已定,然虑后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为子孙计。”李璟因营缉诸城,欲迁都洪州,群臣皆不支持李璟迁都,唯独枢密院枢密使唐镐支持迁都一事,元宗李璟随即升洪州为南昌,建立南都。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封六皇子李从嘉为太子监国,李璟迁都于南昌。南昌地处正南方,地理文化、气候环境皆不宜建都,迁往南昌的大臣们都盼望着能回归旧都金陵,李璟悔不当初。对当初支持他迁都的枢密使唐镐是又恨又怒,唐镐知道自己大难临头,皇帝李璟定会将迁都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以安民心。唐镐寝食难安,毕竟满朝大臣只有他支持元宗皇帝迁都南昌,现在失败了,皇帝肯定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一定会拿他垫背,拿他做替罪羊,说迁都一事全是唐镐的怂恿。唐镐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日复一日,恐惧之心日益加强,最终引发疾病,暴卒。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李璟因迁都一事闹得民怨四起,大臣们更是怨声载道,李璟本是个胸怀大志的君主,本想在有生之年能够一统天下,还世间一个太平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自己的国家不仅要受别国的欺压,反而还要忍受迁都之苦,此时的李璟觉得他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忍受巨大心理压力的李璟于这年六月的一天,抱病身亡,享年六十四岁。李璟病逝后,群臣将他的遗体从南昌运至金陵安葬,消息随即传至宋国,南唐即派遣使者前往宋国朝见宋太祖,向宋太祖征求李璟的身后事宜。宋太祖赵匡胤决定恢复其李璟的帝号,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皇陵为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