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5245400000003

第3章 韩信的身世(2)

不过,青少年时代的韩信虽然穷困潦倒,活得不像个“大丈夫”,但他还是保持了他的矜持本色。他是贵族后裔,虽然是破落得不能再破落的贵族,但他还是要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他要告诉世人自己还是贵族身份,只是时运不济罢了。因此,尽管他不能自食其力,但仍然挟书带剑。大家知道,青少年时代的韩信生活在秦朝末年,主要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很多项旨在加强统治的措施,其中有两项颇为引入注目:一项是“焚书坑儒”,推行愚民政策。即把民间的书(卜筮、种植方面的书除外)统统收起来,除了在皇宫留存若干套完整的供皇子皇孙阅读外,其余的统统烧掉。一句话,就是不让老百姓读书,他也相信“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种说法,认为只要老百姓不读书,就讲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也生不出那么多的反心来。在“焚书”的同时,他还把那些诽谤朝政、以古非今的儒生、方士抓起来活埋了,一共坑杀了460多人,这两件事情合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另一项措施就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镝,以之为金人十二。”即把天下的兵器都收缴起来,将其重新熔化冶炼,铸成金人,以纪念自己统一六国的赫赫武功。其实,秦始皇此举并不在于纪念赫赫武功,而在于防范老百姓造反。他知道老百姓之所以要造反,有两大诱因:一是思想上的煽动,因此,他实行了“焚书坑儒”;二是武力上的驱使,当一个人生计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他手上有武器,那么他很有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找别人借钱或者外出打工来渡过难关,而是利用手中的武器铤而走险,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秦始皇才决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让老百姓手中没有武器。的确,经过秦始皇这么一收,流落在民间的武器就非常罕见了,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拿的就不是刀、枪、剑、戟等铁制武器,而是“锄耰白梃”,即锄头、木棍。既然如此,那么韩信为什么还能挟书带剑呢?因为他是贵族后裔,挟书带剑这是身份的象征。六国虽然灭亡了,但秦始皇本着为巩固帝国的政权着想,对六国贵族多少有些优惠政策,在某些方面作了些让步,毕竟那个时代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处处都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那时候的人讲究门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所以,秦始皇剪灭六国后,一方面在压制六国贵族,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笼络六国贵族。这就是韩信在“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的时代能挟书带剑的原因所在。虽然作为破落贵族的后裔,此时的韩信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可以自食其力,而韩信不能),但他还是保持了贵族后裔的装束,挟书带剑,四处游走。这就像后来的孔乙己那样,虽然科举已经废除了,秀才举人已经进了历史的博物馆,但他还是要穿长衫,哪怕站着喝酒也行。当然,韩信没有那副寒酸相,他虽然贫寒,但绝不酸溜,他不会像孔乙己那样去和人家争论“窃书”不等于“偷书”,也不会在乎“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事实上,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不会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和别人较真,有时哪怕是碰上有损他人格和面子的事,他也会委曲求全,不过,在韩信自己看来这不叫委曲求全,这叫忍辱负重。这可以从下面这件事情中看出来。

虽然我们常常说贫穷不是罪恶,但是在任何社会,穷愁潦倒的人往往都是被人看不起的。青少年时代的韩信也不例外。正因为此时的韩信不但贫穷,而且还要保持贵族的装束,这样一来,社会上那些混混、地痞、流氓就很看不惯他。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你小子分钱没有,还要装大,活脱脱的一个穷光蛋,还要冒充高干子弟,看老子怎么收拾你。终于有一天,某位杀猪卖肉的地痞看不惯韩信了,他要让韩信难堪。这天,韩信背着他那口祖传的宝剑在淮阴大街上散步,当然不是像我们今天吃了晚饭,一家人出去溜弯,此时的韩信没有那份闲情逸致,脸上照样有饥色,面容憔悴。于是,那位杀猪卖肉、长得五大三粗的地痞大摇大摆的走过来,横在街中间,两手一叉,挡住了韩信的去路。韩信往左边走,那屠夫便往左边移;韩信往右边走,那屠夫便往右边挪,一句话就是要找你韩信的茬儿。他们这样移动了几个回合,引来了一大群围观的人。那屠夫是存心要让韩信出丑的,人越多,他越来劲,见火候到了,他便对韩信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是这个意思:韩信你过来,你小子看起来长得又高又壮,其实一点儿也不中用,别看你喜欢带刀使剑,你其实就是个软蛋,你内心怕得很,你是个怕死鬼。这地痞这么一说,立刻引起围观人群的一阵哄笑。这一笑,那地痞更来劲了,他扯高了嗓门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也就是说,你韩信不是有剑吗?但我认为你就是个怕死鬼,你不服,是不是?你要是真的不服、不怕死,有种你就拿剑来刺我!可是你敢吗!你要是不敢,对不起,那你就得从我的裤裆下爬过去。

围观的人听了又是一阵大笑,有不少人在吆喝,有人说:韩信杀了他,他欺人太甚……也有人说:算了,钻过去……总之,这群人除了帮闲,就是帮凶,要不就是看热闹的。怎么办呢?考验韩信的时候到了,这是他平生遇到的第一次重大的考验,也许他要过了这一关,以后的那些关就好过了。此时的韩信异常冷静,“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即两眼盯着地痞,看了一阵子,然后把头一低,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看到这个场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整个街上的人都在笑韩信,纷纷认为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胆小鬼。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胯下之辱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韩信为什么要甘愿受胯下之辱呢?难道他真的是个怕死鬼吗?不是。因为对于一个靠混饭吃过日子的人来说,拼命并不是一件难事,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富人不敢和穷人拼命的,哪有穷人不敢和富人拼命的道理,更何况是当众受辱、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剥夺尊严、手中又拿着利剑的韩信呢?韩信之所以愿意从胯下钻过去,是因为他认为和一个地痞拼命太不值得,要死也不能这样死,要死就应该死得“重于泰山”,而不能“轻于鸿毛”,和这样一个地痞拼命那简直是死得比鸿毛还轻。此时的韩信还不想死,更不想这样地死,要是死了,谁还记得历史上有韩信这么一个风云人物。他之所以不想死,是因为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正如他对漂母所说的“吾必有以重报母”,要是死了,他又如何“重报母”呢?反正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既然他们说自己是怕死鬼,那么就让他们说去吧。

其实,韩信不仅不是怕死鬼,而且是位大智大勇之人。要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别人的胯下坦然钻过去,那也是需要勇气的,能够承受这种奇耻大辱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精神完全麻目、毫无荣辱观念、形同行尸走肉,那么他必然是位大智大勇、忍辱负重的人。韩信当然是属于后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智大勇之士。这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留侯论》中所论的那样:“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的英雄豪杰之士,一定有其过人的节操,他们能够忍人所不能忍。相反,那些凡夫俗子一旦受到一点侮辱,第一个反应就是拔剑出鞘,挺身相斗。其实,这算不上什么勇敢,这叫鲁莽,这叫逞匹夫之勇,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智大勇之士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即使别人无缘无故把罪名加在他的头上,他也不会为此大动肝火,而是泰然处之。因为他们的心里有着远大的志向,有一整套长远的计划,他们不会被眼前的是是非非所左右,他们始终着眼于长远和全局,他们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毫无疑问,这次胯下之辱使韩信在淮阴市井上尊严尽失,也许在淮阴人的眼里,他已经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但这也恰恰使韩信了却了对故土的最后一丝眷念,这也是他后来一听说项梁起兵渡淮,便义无反顾地“杖剑从之”的原因之一。他要向世人证明,他不是怕死鬼,他是能左右千军万马生死的人,更是可以左右天下格局走势的人。

在历史上,流氓无产者的存在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一个在社会上毫无尊严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造反往往是最积极的,毕竟只有推翻现有的一切,才能为自己重新找回尊严。当然,古时候所说的流氓和我们今天的流氓意思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所说的流氓是指那些品质败坏、调戏妇女、搞打砸抢、不靠正当手段谋生的人,而古时候所说的流氓是指那些没有正当职业或者说无职无业的人。青少年时代的韩信不但没有自己的正当职业,而且不善谋生,他一个人挟书带剑四处游逛,他是那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流氓无产者。这样的人一到了乱世,往往能找到自己的表演舞台,他们属于乱世,乱世就是他们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