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5245400000040

第40章 逍遥处世,做个明白人(1)

刘邦迁都长安后,留侯张良也跟随刘邦进入了关中。天下已经安定,虽然也有零星的反叛之事发生,但那些事有陈平及其他一些文武大臣帮助刘邦,刘邦对付起这些叛将来也并不怎么费力。

张良一贯身体不好,常常生病,来到长安后开始对养生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导引(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促进身体健康,类似于今天的体操或太极拳)辟谷(指不食五谷,专靠服气长生,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功)的养生方法,甚至有一年多的时间闭门不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朝中隐者。

而这个时候,宫廷里的斗争却非常激烈,尤其是吕后与戚夫人之争。前面讲了,汉王朝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夫妻店,这个吕后早在沛县时期就处处帮衬刘邦,刘邦犯事后逃跑,躲进了芒、砀一带的山泽岩石之间,但是,无论刘邦藏在哪里,吕后总能找到他,理由是“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也就是说,刘邦所在的地方上空会出现云气,所以只要往这些地方去找,总能找到他。当然,这是司马迁在瞎写,是为了证明刘邦的政权是受命于天。如果他所在的地方真的有云气,那么官府就朝上空有云气的地方去抓他,恐怕他早就落网了;或者说在楚汉战争的时候,项羽看见什么地方的上空有云气,就往什么地方攻击,那么刘邦早就没命了。一句话,抹开罩在这句话上的神秘色彩,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早年与刘邦患难与共的妻子,吕后对刘邦的举止和行踪非常了解。所以无论刘邦做什么事,吕后总喜欢在旁边插嘴、插手干预,也帮了不少忙,替刘邦受过不少委屈,比如彭城一战,刘邦惨败而逃,丢下吕后和他的父亲,仓皇逃命,结果吕后落入项羽之手,做了四年的俘虏和人质,威逼利诱,种种难堪的待遇恐怕她到受过了。不过,她还是挺了过来。对于刘邦的支持和付出,她是无怨无悔的,刘邦从心里也对她心存感激。然而,女人就是不禁老,上了年纪的吕后怎么也难入刘邦的那双色眼,再加上刘邦做了皇帝,吕后在他面前一点也不知收敛,什么事都想从中干预,横插一脚,而且有时候手段非常毒辣(比如彭越,刘邦并没有想到要杀他,只是想把他流放到蜀地了事,但吕后却不答应这样做,最后彭越被杀死,并被剁成了肉酱,所以司马迁说“诛大臣,多吕后力”),刘邦对此逐渐非常反感。于是,另一个女人便成了刘邦的专宠,这就是戚夫人。说来也怪,在彭城惨败后,刘邦丢失了妻子吕雉,可是,也同是因为彭城惨败,刘邦却得到了另一个女人。原来,刘邦逃出彭城,一路奔命,途经一村落,饥渴难耐,一老翁拿出粗食薄酒相招待,刘邦饥不择食,老翁的家庭很贫穷,刘邦见他倾其所有招待自己非常感动,于是毫不隐瞒,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老翁。老翁便让自己的女儿出来侍酒,刘邦见此女姿色非凡,于是顿生爱慕之意,老翁见状便主动提亲,要把此女嫁给刘邦,刘邦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当天就在老翁家中草草成亲,这个女人就是戚夫人。因此,刘邦在彭城惨败,是失了妻子,得了夫人。

戚夫人嫁给刘邦后,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刘邦给他取名为如意,意思是说这孩子和他妈一样讨他喜欢。刘邦废掉赵王张敖(张耳的儿子)后,就封刘如意做了赵王。

大概是爱屋及乌和恨屋及乌的缘故,刘邦厌烦了吕后,对吕后所生的儿子——太子刘盈也看不惯起来。刘盈生性懦弱,全不像在乱世中历练出来的人,没有阳刚之气,刘邦认为他经不起大事。相反,赵王如意却非常聪明伶俐,长相及一举一动和刘邦颇有几分神似,深得刘邦喜欢。于是刘邦便产生了废立之意,打算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

然而,刘邦此议一出,立即招来了众多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对。一则因为,自周朝以来,嫡长子继位已是法定的惯例,一些大臣甚至引经据典,说当年晋国之所以会引起大乱就是因为废长立幼,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同样是因为废长立幼,尤其是那位给汉朝制定礼仪的叔孙通更是不惜以死相谏。二则因为,刘邦的汉王朝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夫妻店,吕后经常参与军国大事,文武大臣都和她很熟,尤其是跟随刘邦从沛县起兵的那帮文臣武将,他们都很尊重吕后(樊哙还是她的妹夫),吕后自从在沛县嫁给刘邦后,一直待刘邦的这群难兄难弟不薄,所以他们普遍都支持和同情吕后,尤其是那位樊哙,在一次宴会上还准备带兵杀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但被吕后阻止了,不过刘邦事后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这也是他在临死之前要杀樊哙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不管群臣怎么反对,决定权取决于刘邦,只要刘邦没有放弃这一想法,那么对于吕后和太子刘盈来说,就像没有被摘除的肿瘤一样痛苦不堪。一向遇事比较从容镇定的吕后也感到非常恐惧,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有人对她说:“留侯张良擅长奇谋,皇上对他非常信任,每到关键时刻总是会找他拿主意。”

吕后一听立刻有了主意,她说,这个张良也是,听说他爱好上了什么导引辟谷的养生术,整天呆在家里,不问世事,已经一年多没有上朝了,大家都快忘记他了。于是吕后赶紧派建成侯吕泽去求张良帮忙。

已经习惯于不问世事的张良当然不愿管这些事,他不愿意卷入党派之争,于是拒绝了吕泽的请求。吕泽语气强烈,恳求说:“大人,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皇上对你言听计从,众所周知,太子乃国之根本,如今皇上想废立太子,动摇国之根本,您身为大汉的谋臣,怎么能熟视无睹,袖手旁观呢?”

张良颇感无奈地回答说:“当初皇上多次陷入艰难的险境之中,不得已而采用了我的计策,并侥幸取得了成功,这哪里是我的功劳呢?如今天下已定,皇上哪里还用得着我们这些人呢?况且废立太子一事,完全是因为皇上根据自身的偏爱而定的事情,立谁都是立他的儿子,这是至亲骨肉之间的事,我们外人又怎么好去插手这件事呢?搞不好惹怒了皇上,说我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恐怕连我们的身家性命都得搭进去。话又说回来,如果皇上真的打定了废立的主意,即使有一百个像我张良这样的人去劝他,又能有什么用呢?”

但是,不管张良怎么推辞,吕泽还是不死心,因为得不到张良的计策,他回去在吕后那里交不了差,于是一个劲儿地强求说:“留侯,您就为我们想想办法吧,求求您啦,太子的前途只有你能替他保住!”

张良见无法推脱,看来不想办法是不行了。但是他已闭门不问朝事一年多了,这个时候出去劝说刘邦,刘邦肯定会不高兴的,说不定还会怀疑他闭门修练是假,于密室中图谋不轨是真。于是他对吕泽说:“我已经是不问朝事的人,这件事也难以用口舌去争辩,有一个办法或许能保住太子的储君之位。”

这吕泽一听,大喜,起身再拜,请张良赶快说出这个办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