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富有天下的创业启示录
5245500000015

第15章 艰难中起步,要善于把握机遇

人们常用白驹过隙来形容机遇的稍纵即逝,这种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机遇的不可重复性,又独具匠心地提醒人们,在机遇到来时一定要积极争取和把握,否则很有可能会与机遇擦肩而过,并为此抱憾终生。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不得志,得不到机遇的垂青。其实,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它无处不在,又转瞬即逝,谁抓住了机遇,用好了机遇,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发展和壮大自己。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有善于捕捉发展的机遇,并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幻的高度警觉性、时刻保持对事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力,才能够成功地驾驭机遇,成为机遇的主人。

当年,出家后的朱元璋在外云游三年之后,重新返回了皇觉寺:然而,寺庙里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那样平静。一天,朱元璋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他小时候的伙伴汤和写给他的。当时,汤和已经参加了红巾军,并且成为了一个小头目。他不忘小时候的朋友,所以特意让人给朱元璋捎来书信,邀请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与自己共享富贵:不过,这是后人的说法。在当时,参加红巾军并不是一条理想的富贵之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红巾军就是一群造反的人,官府称之为反贼,与反贼有交往,是很危险的,一旦被官府得知,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据说,当时朱元璋左思右想,一时难以拿定主意,最后一把火把信烧了。但是,这件事还是被别人知道了,好在好心的师兄前来提醒,告诉朱元璋已经有人向当地的官府告发他。看来,皇觉寺无法容身了,朱元璋只好下定决心投奔红巾军。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这就是朱元璋自己后来所说的,在他接到汤和的书信后,就到寺庙里面去卜卦。当时卜卦的工具是用“珓杯”,把两个珓杯往地上一扔,扣着就是阴,仰着就是阳。朱元璋说,你要是想让我走,能活着出去的话,就给我两个阴杯;如果你说我在这儿守着不动,也能够好好地活着的话,就给一阴一阳杯。结果,他投下去以后,得到两个阴杯。朱元璋疑惑了,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又投了一次,结果还是两个阴杯。怎么办呢?朱元璋决定再投一次,可这一次更没有办法解释了。“玫杯”投下去之后,一个珓杯斜站着。看到这种奇异的卦像,朱元璋想,难道是上天让我自立门户、揭竿起义吗?如果是上天有意如此的话,那我就再投一次,看是否是两个阴杯。结果,他闭上眼睛投下去,再睁开眼睛定睛一看——果然,两个阴杯。于是,朱元璋就离开了寺庙,投到了郭子兴的部下,成为红巾军的一员,从此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创业史。

其实,无论是上述的“出逃论”,还是朱元璋自己所宣扬的“神灵暗示论”,其结果都是朱元璋选择离开寺庙,成为元政府眼中的反贼。可以说,朱元璋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在表面的风险之下也隐含着巨大的创业机遇。也许是凑巧,也许是朱元璋自己做出了选择,总之,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抓住了走向创业的机遇。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开始了自己创建帝业的征程。

机遇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虽然,有人认为机遇的降临是冥冥中的偶然,但是,任何偶然的东西都包含着必然。试想,如果朱元璋没有三年云游僧的人生阅历,他是很难对当时的局势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即使皇觉寺无法容身,他也很有可能选择外逃,或者其他们避难的手段。可是,时世造英雄,历史成就了朱元璋,把改朝换代的重任赋予了这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当然,他没有辜负历史对他的选择。

总之,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善于把握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如此,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周成武的创业故事。

1995年,周成武从中南财经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财政分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普通中专学校教会计学。作为一名教师,虽然很受人尊重,但是工资待遇却非常微薄,就是这点微薄的工资待遇也经常被无故拖欠。半年后,忍无可忍的周成武只身来到了上海,下火车时,身上只剩246元,这246元就是当时周成武的全部家当。几经辗转,他终于找到可以暂时落脚的地方——漕河泾集贸市场旁边一个批发方便面的仓库。

有了落脚的地方,周成武开始考虑谋生的手段,他先后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是都觉得很不如意。1999年,中国的通讯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就在这一年,周成武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兴通讯,而当时中兴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国内率先做手机自主开发。由于周成武的专业不对口,所以在单位内,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是,这并没有打消周成武的积极性,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随着中兴的急速扩张式发展,周成武也由一名普通的工人迅速成长为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职位升迁到这一级别,在外人看来,周成武应该满足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就在此时,周成武递交了辞职报告。他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开创自己的事业。

随着北京德信无线、上海龙旗通讯、SIMCOM等手机设计公司的相继问世,周成武的创业思路一点点清晰起来。就在这时,机遇降临了。2003年10月的一天,周成武与朋友江小平(当时正在武汉边读博士边打工,后成为恒烁公司总经理)通电话,无意中谈到手机问题。

“你说武汉有做手机的人么?”周成武问。“有啊,我就认识一些啊。”江小平答。听到江小平的回答,周成武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创业良机吗?

经过认真的准备,周成武将公司的地址选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近的光谷SBI创业街,“在这里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众多高校的专家和人才优势,回老家也挺近的”。接下来的日子,周成武四处奔波,2004年3月,周成武向武汉一家房地产公司详细介绍了自己项目的可行性,并描述了公司的发展前景,终于争取到该公司的投资。有了资金,接下来就是寻找能够与自己共同创业的人,于是,周成武找到江小平以前读研时一起做过项目的同学逐一谈心,哪怕他们最细微的想法也不放过。就这样,在周成武极富挑战性的建议下,这群年轻人聚集到了一起,专注于移动通信终端产品核心技术开发的武汉恒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顺利成立。此后,公司的发展虽然也历经艰辛,但是,却在无数的风浪中坚持了下来,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在业内叫得响的品牌。如果不是对那个偶然降临的机遇的有效把握,也许今天的周成武还在原地苦苦等待创业良机的到来。

事实上,每当机遇来临时,很多人都会去争取,但是,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铩羽而归,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人虽然善于发现和争取机遇,但并不善于把握和抓住机遇。这可以从以下这个创业故事中得到说明。

1979年夏明宪的父亲退休,他接父亲的班,成为重庆某钢铁企业的炼钢工人,工人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个稳定而令人羡慕的职业。不过,夏明宪对此并不满足,1986年他离开工厂,当上了一名水手。在大风大浪中历练两年之后,夏明宪利用业余时间,办起了五金店,从此逐渐告别了令人羡慕的标准工人阶级的身份,一只脚踏入到个人创业的行列中。在当时,有一段时间,夏明宪发现自己店里的某些器件销路非常好,他感到很奇怪,于是找人打听,得知原来重庆市正在流行自制防盗门 。这可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夏明宪想,自己能不能抓住这个商机淘到一桶金呢?于是,他马上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他找到几个有各种手艺的朋友,用一周的时间,在防空洞内焊了二十扇铁管防盗门。结果大赚了一笔。也就是从那时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把当时那个敲敲打打的手工作坊,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当时有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赚钱的机会,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争取。但为什么偏偏只有夏明宪能够异军突起,把一个手工作坊做大做强了呢?原因在于夏明宪比别人更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个机会,在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逐渐对行业和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他一直在坚持,并在坚持中寻找突破点。夏明宪有一个信条,他觉得无论做什么,都要尽量把它做大,做好,做深,也就是人家把它做到一分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把它做到十分、一百分的话,那么这个机遇就会是你的,一旦你抓住了这个机遇,你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扩大,相对来说,别人的市场占有量就会缩小。在此消彼长的竞争中,你的创业成功之门就打开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有善于把握机遇、用好机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佼佼者。所以,当机遇到来时,千万不要左顾右盼;当你拥有机遇时,千万不要浅尝辄止。一句话,要善于把握机遇,珍惜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