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富有天下的创业启示录
5245500000021

第21章 体恤人才,让“士为知己者死”

人都是有感情的,创业者在与人才相处时,一定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姿态。正确的做法是体恤人才,尽量为人才提供宽松优越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这其实就是一个感情投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的感情投资做得过于功利化,惹来了别人的反感;而有些人做得恰到好处,非常自然,为自己赢得了礼贤下士的美名,而才俊之士也纷纷乐于效劳。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如果创业者能够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善待人才,那么这些人才也会心怀感激,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答创业者的知遇之恩,与创业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所以,身为创业者,一定要谨记:对待人才要体恤,要用真情去感召、去抚慰,要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方面,朱元璋堪称楷模,他对待“四学士”的态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四学士之所以隐居深山草野,是因为他们虽然学富五车,但是苦于没有用武之地。当时的元朝政府吏治腐败,人分九等,民族歧视严重,他们对元朝的黑暗政治深感失望。尽管他们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混迹于元朝的官场,他们的最终选择将不是与其同流合污,就是因为独善其身而遭到排挤、打击。因此,本着明哲保身的原则,他们选择了隐居生活。隐居之后的四学士虽然表面上不问世事,其实对于当时的时局洞若观火。只是他们自恃甚高,不愿意辅佐平庸之辈。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因为朱元璋的盛情相邀而发生了改变。朱元璋的诚恳谦逊以及他的远大志向赢得了四学士的信任,有一句话很能说明朱元璋当初对四学士是非常真诚和器重的,他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可见,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不但已经胸怀大志,准备夺取天下,而且已经深谙用人之道。一个“屈”字已经足以表现朱元璋与四学士的心意相通,即:他理解四学士的苦衷,但仍希望四学士以天下为念,能够出山辅佐自己匡扶正道,解救天下苍生。得遇如此明主,四学士夫复何求,于是自然愿意放弃隐居的念头,出山辅佐朱元璋开创帝业。

此外,还有一件事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朱元璋非常体恤人才和善待人才。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第三天,朱元璋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由于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稳。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充当自己的亲军,在夜里守卫自己,而自己的身边只留下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得知此事,非常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了集庆。

可见,对待人才,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更要从感情上与他们拉近距离。从朱元璋的成功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创业者来说,只要善于体恤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那么往往就能赢得这些人才的心,从而使他们成为自己创业的左膀右臂。因此,如果你打算自己创业,即使你的创业项目只是一个很小的店面,那么你也要尊重人才,想办法得到内行或高人的指点,使自己的创业之路变得通达起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乎同时创业的两家规模大致相当的企业,创业者的素质也大致相当。但是几年后,其发展轨迹却不可同日而语:一家已经步入正轨,另一家却在苦苦支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前者能够吸纳人才、并且得到人才的倾力相助;而后者则纯粹靠创业者的感觉和经验在经营。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结果,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创业,人才都是成功的关键。而对于创业者来说,人才问题的核心就是要体恤人才、善侍人才,明白人才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并且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留住人才,让这些雄兵猛将惟自己的马首是瞻,形成开拓进取的强大合力,使自己的创业活动早日实现成功。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个企业所获取的全部成果的80%是靠20%的人来完成的。这个统计数字表明,作为创业者,作为企业的决策人,能否善待身边这20%的人,是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而留住人才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能够及时匡正创业者的失误,使创业者平安地渡过暗礁险滩。因此,一个创业者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明确在自己的身边究竟哪些人是人才,这些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要是什么。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创业过程中,有些创业者虽然也知道人才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对体恤人才、善待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些创业者看来,所谓善待人才无非就是给他们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尤其是工资和福利待遇,只要在物质上让他们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知足,不应该再有什么需要可是,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不再有什么需求,那么只能说明他对管理自己的人已经非常失望,他不再期待自己能够从老板那里得到多少回报。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大打折扣。而一旦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对创业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上个世纪末,巨人集团的轰然坍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巨人集团的崩溃曾经令很多人扼腕叹息,人们从各种角度分析了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虽然,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史玉柱没有善待人才却是一个致命的内伤。

早在创业初期,巨人集团就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把握宏观全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所以当他们的产业涉及到电脑软件、房地产、生物工程三大领域时,管理人才的奇缺就凸现出来。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当时巨人集团分公司领导的月薪大约在3000元左右,集团领导约在5000至6000元,同时配车分房子,这种待遇在当时的珠海是非常高的。但是,即使是如此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仍然没有办法留住人才,那些很有见识的人像走马灯似的走个不停。史玉柱迷惑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开出如此优厚的待遇,却总是留不住人才。其实,史玉柱的失策就在于他没有真正做到体恤人才和善待人才,没有满足人才的心理需求。曾经有人问史玉柱:“你尝试过用给股份的办法留人吗?你想过另辟出单独的一摊事让他们放手经营,以留住人才吗?”史玉柱回答说:“我举例说明你就能明白了。我曾经有两个很看重的人才,一直委以重任,并且与他俩很交心。他们俩临走时都说,不是我对不起他们,是他们对不起我。我没有尝试用股份留住他俩,因为这一动牵全局,我也不能单独给他们俩股份,那别人以此要挟我怎么办。我试过让他俩各自创一摊,可这也留不住可是,正是这怕“一动牵全局”的顾虑、“不能单独给他俩股份”,使史玉柱犯下了一个大多数创业者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没有体恤人才和善待人才。假如史玉柱分给那两位最终选择离开巨人集团的重量级人才以股份,让他们在大脑里产生这样的意识:我不是在为别人打工,我是在为自己工作。那么,巨人集团很有可能会避免出现后来的悲壮结局。要知道,在一个知名企业里,如果某两个重量级人才(尤其是大家都知道的关键性人才)无故出走,那么这件事在业界的反应往往是非常具有轰动性的,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可能因此而开人才流失的先河,并一发不可收拾,如果一个企业的人才流失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么企业的结局往往也是悲剧性的。

因此,一个人在创业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人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创业者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善待人才。事实上,大多数人才都不会提出非分之想,他们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作为创业者,要正视他们的要求,如果他们是“千里马”,那么他们的食量肯定比普通的马要大,因此,你要想他们为你日行千里,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食量。这是从物质层面上讲的。从心理层面上讲,如果他们真的是“千里马”,那么创业者就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诉求,应该满足他们日行千里的愿望,而不是像对待普通的马那样,让他们徘徊在乡间小道上驮运东西,或者干脆将其养在马厩里,使其不能一展高材捷足。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朱元璋正是满足了“四学士”建功立业和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四学士”才决定出山尽心辅佐他开创帝业;而史玉柱忽视了人才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巨人集团的悲壮结局。比较两人的得失,何去何从,创业者心里应该要有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