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杂文
5251600000059

第59章 “何必曰利”

钟点裴。

孔子给人的印象,好像只是“讲道德,说仁义”,并不看重利的。但孔子本人却心中有数,如说:贫而无怨,难,可见他很懂得,“仁”“义”还得靠物质营养,空口说白话,是不行的。

“何必曰利”作为读书人的口头禅,大概起源于孟子,因为他去见梁惠王时,头一句话便说这个。自此之后,孔孟之徒便益发将此点加以夸大,好像世界的发展,只靠讲道理就行,一个社会中多有些讲道理的人,人民便可以餐风饮露而无怨了。

道理得讲,大道理尤其得讲。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离开了大道理,总是不行的。但只讲大道理,认为它可以当饭吃,便不对了。可惜的是,今天已经有不少人成天以讲“积极性”、“觉悟”、“增产”等等为能事,却不愿考虑那些既积极、觉悟又高,还增产了的人,每个月或每个劳动日的收入是多少?夫妇都工作,但孩子太多,每月还得靠亲友帮补过活的人,怎么办?职工们晚上睡在那里?上工既没有班车,又没有自行车,月票钱从何处出?有的单位夜里穷开会,却没有想到有人散会后得从西城走到东郊,不少单位为干部分配宿舍,却很不习惯考虑还该有个可供做饭的叫做“厨房”的地方。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的分工,似更严密,有人干脆便说自己是管“思想领导”的,别的死活不管,有人满壁图书,可就是瞧不见恩格斯写过的:“就追求幸福的意向说来,理想的权利是一种极端不够的食品。这一意向,首先要靠物质手段来营养……”远在九百年前,我国有个叫李觏的学者,便对那些专讲大道理而不顾及人们物质利益的清谈家们十分不满,并且说:“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照国务院最近在各地调查工资情况、总工会调查劳动者的福利情况看,各地领导人中,沾“儒”气的还很不少,他们的哲学是:“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致使许多本应早日解决的职工生活福利问题,迟迟不得解决。甚至如有些职工需要洗手用的肥皂,列车员需要用的雨衣等等,也求告无门。

作为孔孟嫡系的旧儒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儒又在开始作怪。他们究竟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怎样宣传社会主义的?

这倒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了。

1956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