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杂文
5251600000058

第58章 “废名论”存疑

夏衍。

星期六到颐和园去,在附近看到一所中学,校名是“第一O一中学”。一位同游者脱口而出:“学校办在这样一个好地方,叫颐和中学多好。”

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在一个科学家的集会上,我听到过以下的对话:“您以前在……”“清华。1932年毕业的。”

“啊,那是老学友了。我也是清华。比你晚五年。”

“这次会上,咱们清华的人可不少啊。”“咱们清华”这四个字充满了感情。

这样,他们就谈到校园,谈到校风,谈到当时的学生风气,谈到老教授们的癖好,……两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回忆中了。

让学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让他保存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校风和传统,让这个名字成为先后校友的精神上的联系,我想,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会有什么害处吧。可是这几年来,“废名排号”却已经成了风气。

不仅教育界如此,其他各界也未能免俗。在知识分子心中有相当深厚印象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这些名称,不是早已不见了么?甚至许许多多老百姓熟悉的老铺老店,不是也纷纷改为第七门市部、第八供应站了么?

这种风气也流行到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文艺界。我们的文艺杂志、文艺团体似乎有了一套正名规律,不是“人民”,就是“中国”,如“人民文学”、“人民音乐”、“中国评剧院”等等。最彻底、也最有讽刺性的是漫画杂志。在外国,这一类杂志有的叫“鳄鱼”,有的叫“箭”,有的叫“牧鹅少年马季”,而我们中国,就直截了当地叫做“漫画”。正像一个人的名片上只印着一个字:“人”。

这种废名论的理论根据,据说第一是为了整齐,为了“统一”;第二是因为旧时代的名称都有封建性。那么,像河北、安徽这一类省名,宛平、长治这一类县名,也都应该废名排号了吧。我设想若干年后,人们的履历表将如下式:姓名:王十七,籍贯:第五省第三十八县、第二二六乡。

学历:第十一省第九十八中学毕业。

职业:第十五省第九市第三副食品商店第七门市部经理。

195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