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育有出息的男孩
5255500000024

第24章 把孩子当主角:不剥夺(1)

孩子的意志

很多妈妈郁闷: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就不听呢?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我作对呢?其实,孩子也很郁闷。孩子郁闷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不讲理,总是做出限制自己自由的事情。

如果家庭生活充满了郁闷的情绪,那么教育就会变得别扭、不顺利,甚至出现畸形。要想不出现这种情况,妈妈就先要明白,自己的想法不等于孩子的,要把孩子当成主角。

我们的话,说了没效果

那天在朋友家遇到一位情绪非常糟糕的妈妈,她说:“我那儿子,我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我强调了几次,不要在窗口喊叫,那样会惊扰邻居,可是,他仍然站在窗口对着小花园里的孩子们大喊大叫。有一次我直接把他从窗户前面拉过来,反锁进了卧室。即使这样,这孩子还是没有记性,依然如故。

“我告诉他回到家里一定要换鞋,可是他总是忘记,穿着运动鞋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我刚擦完地板,他也敢这么做。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简直要把我气死了!最要命的是,他还不停地冲我扮鬼脸,好像故意气我一样。唉,这个孩子,为什么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呢?是因为男孩主意太大吗?”

我又一次见到一位被儿子搞得无比狼狈的妈妈,这些妈妈们虽然平时仪态万千、八面玲珑,可是面对儿子,就像被捆住了手脚、锁住了思维一样全无办法。其实,不是孩子太难弄,而是妈妈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是否听进了自己说的话。

说了,就要男孩听进去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沟通是为了交流思想、表达想法的,所以,在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的交流对象是否能够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话孩子喜欢听,听了能够按我们说的去做。否则,我们说了也是白说。本来想实现的教育目的,也难以达成。

我们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殊不知,我们自己也有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不合理,也是他们意志的体现,我们只能别无选择地尊重。所以,我们要想改变孩子,就要接纳他们当下的想法。不管孩子的想法有多么荒谬,我们都不要打击、指责孩子,而要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要知道,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别人的脑海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跟孩子说,绝不可以蛮横,更不可以挖苦、讽刺。那样的话,孩子的心门还没有对我们打开就紧紧地关死了,就算我们说一千句一万句,也都进入不到孩子的耳朵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空谈。

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和好感是交流的美好开始,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我们平时对孩子一定要说话算话,绝不可以蒙骗孩子,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兑现。所谓说话算话不单单是指给孩子做的承诺要兑现,还包括制订的处罚孩子的规则也要照章办事。这样,当我们很郑重地和孩子谈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重视起来,而不是当成耳旁风。

当我们有了一个一定要让孩子听进去的目标之后,还要讲究一些谈话的方式方法,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说出来,这样,我们说的话才会有效果。

换成孩子喜欢的方式说出来

那么,孩子都喜欢什么样的谈话方式呢?我觉得以下几种方式孩子都是愿意接受的:

1.父母愿意倾听他们

小男生比较傲气,他们不善于倾诉,很多事情宁可埋在心里自己吃亏或者干脆忘记、被误解也不愿意跟别人说。所以,当我们想搞清楚一些事情,或者被看到的情景气到了的时候,要压住心中的火气,问问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并告诉孩子我们很担心。

如果孩子愿意说,说明亲子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习惯,孩子信任父母;如果孩子还是闭口不答,那么,我们绝不可以态度强硬地去逼迫孩子。要知道,这样做的话,我们倒是显示了自己的无能和软弱。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有自信,要相信孩子是愿意说的,需要的是我们拿出诚意来。孩子对父母诚意的感知,来自于父母平时就愿意倾听孩子讲话的习惯,还有就是父母要平静地等待孩子开口。

大多数孩子是不会对父母撒谎的,所以,当孩子说出情况后,我们就要认真倾听,即使内心有怀疑,也不要当场揭穿,而要默默地寻找孩子撒谎的理由。等一切都搞清楚了,再温和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态度和观点。

2.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别看男孩平时粗粗拉拉,其实他们也喜欢温馨、融洽的氛围,所以,我们和儿子谈话,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心情不错,孩子心情也不错的时刻,在家里比较整洁时或者到外边的茶楼去谈。总之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诚意,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孩子才愿意说出心里话,我们说出的话,孩子也才会认真思考。

3.用好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机会

当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不是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做交易,让孩子按我们的想法去做,而是借着这个机会了解孩子,委婉地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请求,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这样,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中了。

男孩为何总是在惹事、找麻烦

那天,一位妈妈打电话来跟我说:“我的肺都要气炸了!我现在在外地出差,补习班老师打电话来说,我儿子两天没有去补习班上课了。我打电话到家里,儿子也不在家。于是我又打电话到儿子几个同学家里,结果有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去补习班。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几个放学后就瞒着家长一起去球场打球。有个孩子不小心腿部骨折了,住进了医院,另外几个孩子就去陪他。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样?私自做决定,大人怎么能够放心呢?”

等这位妈妈说完了,我对她说:“等你回来再说吧。孩子少去了几次补习班,也不会影响成绩。孩子也没有惹事,你不要担心了。”其实,我心里想,孩子在这几天收获的东西也不见得少。他们进行了体育锻炼,巩固了同学间的友谊,也收获了一些安全常识。虽然有同学受伤,但是并无大碍,这是孩子人生路上一段非常美好而刺激的经历啊!

男孩惹事有原因

在记忆当中,男孩的成长就是一路的磕绊、惹事、给父母找麻烦、让老师头疼的过程,如果我们因此而被孩子气炸了肺,那么真的是我们自己太容易生气了。孩子虽然不断地出状况,但是他们没有去做偷摸抢的违法事情,更没有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和心灵,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接纳并守护他们成长的方式才是最令孩子满意的教育。

举个简单的例子,打篮球是男孩非常喜欢的事情,但是,有队友受伤又是他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当喜欢的和不愿意的事情都发生了的时候,孩子就会既满足又不安。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谴责孩子,也不是让孩子以后不可以这样,而是要安抚他们此时内心的不安。

打篮球是一件于成长有利的事情,孩子喜欢打篮球,说明他们需要通过运动来使自己每天生活得更快乐。男孩是向往外边的世界的,他们需要不断地运动使身心达到平衡,才能顺利地成长,否则,将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所以,当男孩因为太活跃而惹了一些小麻烦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太生气。我们不但不要生气,还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帮助男孩消耗掉体内旺盛的精力。

帮助男孩把精力消耗掉

如果妈妈足够用心,就会发现,儿子做事越多越能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表现出一种能够担当的强大魅力。所以,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去做事。

1.多做户外活动

一个习惯了户外玩耍的孩子,要是长时间待在家里就会觉得闷,因为他的快乐来自于在自然界里奔跑、探寻、彰显生命的张力。这样的孩子,他们热爱自然,会把自己生命的意义与自然界联系起来,他们的心底也会更加善良和美好。

所以,我们不妨经常带着孩子来到大自然,让孩子与土地亲密接触、与动植物交流、认识环境、探索地质、感受四季的不同等等。这些活动不但需要时间,还要花费一些精力,但能够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乐观、开朗,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

2.一定要有运动的时间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科学家为了攻克一个科研项目,连续几周不回家,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但是,就算这么忙,他也要带着科研所的同事们一起出去打上几十分钟的网球,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工作。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我们多么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更卖力一些,都要给孩子运动的时间,即使孩子不喜欢运动,我们也要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3.去做一些工作

孩子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雪天去小区里帮助物业人员扫雪,帮助老年人买菜,帮助父母擦车,做室内卫生,做饭,等等。这些工作是与玩耍完全不同的劳动,需要孩子克制住玩耍的欲望,把精力放在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的付出上,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技能,这对于孩子来讲是一项不错的理解人生的锻炼。

儿子背离了父母的意志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是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后一个月收入8000元,父亲嫌孩子工资低,不停地打电话骚扰孩子。这虽然是一个极其少见的案例,但是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家长其实在“拼孩子”。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一旦发现孩子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当官”、“高薪”,就会心灰意冷,觉得丢了面子。

这样的父母其实已经丢失了自我,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他们“主观的我”,于是,父母便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要求孩子,殊不知当下的孩子与父母那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这样的要求只会导致孩子非常痛苦。

养育目标更纯粹一些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的发展不如家长的意,家长大动干戈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的养育目标不那么纯粹,很多家长的脑子里还存在着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孩子振兴家庭、孩子出人头地自己才算熬出了头的想法。这种“母凭子贵”的想法,不但增大了孩子的压力,还容易剥夺孩子的自主意识,使孩子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自己而活,都要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让自己最需要、最开心的生活方式,这个寻找的过程比较漫长,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熟才最终确立下来的。如果我们从小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意识,把自己的意愿放到孩子身上,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推上一条家长规划好了的道路,就会使孩子成长的道路掺杂上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世俗的金钱观等,孩子就不再是为自己而活。

家长这么做,折射出家长对社会现状的焦虑,为了孩子长大后不再继续这种焦虑,于是便提前着手准备了。其实,家长这么做是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的。因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未来的职业选择不是当下的延续,而可能是当下情况的颠覆和改变,所以,家长对孩子的精心规划可能是对孩子的捆绑,孩子越长大越会感到不舒服。到那时候,孩子的一生都将会处于生理上挣脱和心灵上怯懦的纠结之中,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所以,我们要净化我们的养育目标,不要把太多自己的意愿加入到孩子的养育当中去,我们只需要注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帮助孩子发展成他自己最宜于成就的人”即可。

从小就尊重孩子

一个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自尊观念建立得很好,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懂得尊重别人,那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父母。所以,尊重孩子,不但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同时也是父母送给自己最好的人生礼物。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

1.把孩子当成家庭里独立的一员

当我们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孩子自己做主而感到不舒服。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从小培养,需要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事务,这样有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一个孩子能否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能否拥有社会化人格,跟父母是否大胆地放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包办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的家长,看似对孩子关心得少,实则是对孩子成长的尊重。

2.不给孩子消极的评价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评价。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消极的评价,或者动不动就挖苦讽刺孩子,甚至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负面标签,就是对孩子人格的极大不尊重。不管孩子有多么让我们不满意,我们都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好孩子,跟孩子说积极的话。

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遭遇一些小失败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因为望子成龙而谴责孩子脑子笨、不够机灵,那样的话,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形成自卑的人格。

另外,孩子天真可爱的表情、稚气的语言、半知半解的样子总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让我们陶醉。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就取笑孩子,那样的话,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产生自卑的情绪,影响孩子自尊心的建立。

与伙伴相互打斗

曾经在小区里目睹过一个特别搞笑的孩子打架的场面。那几个孩子的妈妈都很年轻,而且比较熟悉和友好,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她们就坐在一起聊天。那天,我正好路过,也就凑上去和妈妈们聊天。

聊着聊着,就见孩子们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