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育有出息的男孩
5255500000025

第25章 把孩子当主角:不剥夺(2)

两个小男孩像两座小山包一样对峙着,几秒钟不到,一个孩子的拳头就砸到了另一个孩子的胸脯上,与此同时也换回了对方的拳头,于是,我们便看到两双拳头来来往往。

一位妈妈要上前制止,因为她家的孩子占了便宜。谁知,吃亏孩子的妈妈不让,笑呵呵地说:“多好玩啊,你别管,再看看!”话音没落,她家孩子就被打翻在地了,但她还是不让那位妈妈干涉。两个孩子在地上开始扭动,此时,已经看到别的小朋友站在边上维持和平了。但是,两个孩子打得还是很起劲儿,你上他下,他上你下,根本看不出谁占了便宜。

打了一会儿,两个孩子几乎同时从地上站了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各自去玩了。

这回几个妈妈笑得前仰后合,仿佛刚刚看了一场免费的拳击比赛,没有一个人顾及孩子身上是否沾了土、是不是被打疼了。我觉得这种感觉真的是很好。

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另一幅孩子打架的画面。孩子还没怎么着呢,两个家长先打起来了,互相谴责对方的孩子太无礼,结果孩子这边已经一起玩了,家长那里却见面都不说话了。

看来,在孩子眼里不存在欺负不欺负,家长乐观一些、大度一些,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要太计较谁欺负了谁

当孩子相互打斗的时候,相对于孩子来讲,家长好像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那么,家长的这种在意是利于孩子成长还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呢?

我们先一起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小森林里,住着猫、狗、猪、老虎、狮子等很多动物,这个大家族和谐而快乐。当然,小矛盾也一直不断。最让狮子头疼的是,虽然自己一再地减免税负,动物们仍然是怨声载道,因为常常会有怪事发生,那就是家里的美食会不翼而飞。很多动物都在背后埋怨狗家族工作不努力,狗成了众矢之的。

那天,大狗家的一只烤鸡不翼而飞,那只烤鸡本来是准备给大狗儿子过生日吃的,为此,大狗儿子很不开心,一整天都在抱怨治安太差劲儿了。不巧黑猫家的儿子听到了他的抱怨,便忍不住讽刺他:“你们不是以‘看家护院’闻名吗?怎么连自己家的东西都看不住?”大狗儿子听了,很伤自尊,两个孩子便打起来了。黑猫儿子跳来跳去,大狗儿子不停地追,最后腿撞在树上,瘸了,黑猫儿子却跳到树上喵喵地大笑了起来。

大狗媳妇知道了这事,非要去黑猫家理论,但是被大狗拦住了,他拉着媳妇去狮子那里,提了个建议:“我觉得以后让黑猫家族负责咱们这里的治安,那样就太平了!”狮子觉得这事蹊跷,想听听黑猫的意见,于是派人请来了黑猫。黑猫说:“我愿意为咱们动物王国效力,但是,我要邀请狗族、猫头鹰族、鹅族一起工作。那样的话,当我们发现有偷盗现象的时候,就可以提醒大家了。”

狮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任命黑猫为警长,狗做检察官。从那以后,森林里变得非常太平。

这则小寓言说的是动物之间发生矛盾后的解决办法,其实也适合人类。那就是,有矛盾不可怕,为了碰撞出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吵架、辩论。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当孩子打架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太着急,打架其实是孩子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这与男孩富有攻击性有关,也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而不是一个孩子要伤害另一个孩子,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太在意孩子之间的这些行为。

教孩子一些处理矛盾的方法

男孩好斗,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更习惯于用武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以此让对方服从自己。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要从小教孩子一些处理矛盾的方法。

1.有分歧时,自己先冷静

对于喜欢和大家一起玩的男孩来讲,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那么精力充沛、好斗、好胜,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内在能量骤增,表现欲特别强,一点点的不满都可能激发他们的攻击性,所以,很容易发生打斗事件。

这样,即使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也会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不愉快,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告诉孩子,发生矛盾、有分歧的时候,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大家的分歧在哪里,对方为什么会那样想,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想。这样,就能用理智战胜情绪,抑制自己伸出拳头的欲望,同时,也有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

2.避开脾气暴躁的人

如果小伙伴中有哪个孩子脾气比较暴躁,我们要特别交代孩子,不要觉得这个孩子有什么缺点,而要接纳他脾气暴躁的特点,尽可能地不要和他发生争执,“你横,我比你还横”的做法只会导致双方最后失去友谊。即使自己真的很生气,也要对别人态度友善。

还有一点,我们要告诉孩子,对于脾气暴躁的孩子,平时尽量不要惹他们,要避开他们的“爆发点”,这样,才不容易发生矛盾。

3.坚持快乐的原则

大家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给对方带来快乐,所以,不要老是挑别人的毛病,如果看不惯对方就不要往一块儿走,但是一定不要激起不愉快的浪花;也不要因为觉得别人错了,就总是盯着不放。快乐真的比正确更重要,有原则地忍让才是聪明的表现。即使发生了冲突,也要控制自己,千万不要争一时的对与错;即使和一些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公开场合谈论,甚至要避开这个话题,以免影响了大家融洽的气氛。

儿子和父母对着干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自己让孩子干这个,孩子偏干那个:让孩子吃点鱼,他偏吃其他肉;不让他玩水,他偏要弄盆水满屋子泚水;让他写作业,他偏上网;让他出去运动运动,他偏窝在家里;让他杯子用完了放到托盘里,他偏到处放;让他不要和某个成绩差的孩子在一起,他偏要经常和对方玩;让他注意饮食卫生,他偏吃苹果从来都不削皮,顶多洗洗……

从小到大,男孩好像总是这么和妈妈对着干。有一位妈妈甚至说:“我真担心有一天,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却怎么也不肯结婚,我这当妈的该怎么办啊?想想将来,真是害怕啊。”

妈妈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看似是对孩子的一种难以把握的不确定,实则是对自己教育的不自信。孩子将来是什么样取决于教育,只要我们的教育适当,完全可以养育一个不和妈妈对着干的孩子。

男孩为什么要作对

男孩与大人作对,是男孩成长的需要和表现。

男孩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属于逆反期:两岁至五岁的时候孩子处于第一逆反期,这个时候,按孩子自身的成长需要来讲,要发展自主性,需要被人承认他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为了彰显独立,他们喜欢用“不”来反抗别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手试试,很难“对付”;出去玩耍,很容易与其他小朋友争抢东西。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60%~80%会有“不听话”的表现。

还有一个阶段是十二岁左右,男孩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要向世人宣告“我长大了”,于是期待父母把他们当成大人,以对待大人的行为方式对待他们,否则他们就要反抗。可是,此时的家长还把孩子当小孩子,孩子逆反的时候,就觉得是和自己对着干,还很苦恼。

男孩和大人作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管得过多、过严、过细,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使孩子有窒息的感觉。于是,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发生了一场围绕着“自主权”的保护与争夺的战争。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的作对行为,可以说是孩子对压力过大、父母管教过分的反抗信号。

如果你的儿子在行为或情绪上突然出现变化,很有可能就是在向周围的人发出“求救讯号”,希望引起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注意和帮助,以便摆脱压力的折磨。男孩最常见的求救信号有:对老师或者学校表示反感、不愿意上学、容易激动、乱踢东西、粗野、暴力,或者一直申诉身体某个部位疼痛、不舒服等等。

以上是最为常见的孩子和父母作对的原因,作为家长,如果积极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面对的将不会是一个和自己作对的孩子。

充分地理解孩子

要想教育行为适当适度,被孩子接受,最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然后依此做出契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行为。

1.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

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想法被孩子看穿了,可是他们却不了解孩子。比如,父母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好有出息!”而孩子想的却是:“不好好学习,也照样有出息!我长大了,靠买彩票中个500万,然后去做生意!”当父母和孩子的想法大相径庭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就会遭到孩子的反抗甚至是抵制。

如果我们多和孩子沟通、多留意孩子接触的信息、多观察孩子崇拜的人,再思考思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就不会和孩子真实的思想相距太远,我们劝解孩子好好学习的话,或许就变成了:“你或许会成为那个靠买彩票发财的富翁,不过,眼下你还是好好学习比较靠谱。”

2.别惹孩子烦:少说、不重复

唠叨的人,谁都不喜欢。唠叨除了让人烦,没有任何作用。可是还有那么多唠叨的父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唠叨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从心理学来讲,不断地重复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貌似在听,其实根本没有往心里去。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唠叨,点到为止的不重复的表达方式似乎更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男孩不愿意去上学

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真是多了去了。小一点的孩子说:“为什么非得上学呢,还得天天去?”大一点的孩子说:“学校里真是烦死了,上课铃总是在我玩到兴头上的时候响起来,简直是要气死我了!”有的孩子宁愿被绑在树上也不愿意去上学,有的孩子为了不去学校而离家出走,过着乞讨的生活……

上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老师讲课,听不懂的还可以再讲一遍,为什么那么多的男孩都不喜欢上学呢?

导致男孩不上学的原因

导致男孩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很多,最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刚入校门,不适应学习方式

学校里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着听的方式,对刚入学的男孩来讲,有一定的束缚感。男孩喜欢运动,以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更倾向于直观动作思维,听讲对他们来讲会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情。

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要求还特别严格,那么,孩子可能就会非常不喜欢上学,即使去上学了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集中精力去学习。

2.讨厌学习

如果孩子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或者学习带给孩子很大的挫败感,那么,孩子就不会喜欢学习。特别是,当孩子没有搞清楚学习对自己有多么大的好处的时候,他是不会因为学习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会看到孩子因为玩耍、看电视、玩游戏而耽误了学习。

3.缺乏成就感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的时候,他就会拥有做这件事情的更强的动力;相反,如果从没有获得任何成就感,而且这件事情还特别辛苦,那么,他就很难坚持下去。当下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很重,而且学习也显得很枯燥,当孩子还没有形成“好好学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信念的时候,那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件多余的事情,他们就会讨厌学习。

以上是导致孩子不喜欢上学的一些主要原因,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孩子太懒惰、太贪玩、学习环境不好、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就是为了想办法让孩子喜欢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父母不抱怨,陪孩子一起跑

孩子有不喜欢学习的权利,可是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就不应该不爱学习,于是,当孩子厌学的时候,他们就会谴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做法,也是一种把孩子往反方向推的做法。要想孩子喜欢学习,我们唯有成为孩子的助力,陪孩子一起往前跑。

1.先要和孩子共情

当孩子作业错误率高、感到学习辛苦、考试分数很低的时候,我们不该以法官的身份审问孩子为什么表现不好,而应该以一个苦恼的学生的姿态和孩子站到一起,这样,孩子心里就会舒服很多,最起码能让孩子接纳自己眼下成绩不好这样一个现实。这是改变当下状态的一个基础,因为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改变现实。

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糟糕的现实,如果以认命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就显得很被动了。相反,如果我们相信孩子一定能行,然后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帮助孩子,那么孩子的情况就会慢慢地变好。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变化,并从中体验到乐趣、获得了尊重的时候,孩子就能够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从而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学习上。

2.尊重孩子的认知模式

不同孩子的认知模式不一样,记忆能力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面对相同知识的时候,不同孩子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不一样”只是暂时的,如果落后的孩子继续深入学习和巩固知识,他就会弥补自己在能力上的不足,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这样的话,就不会比别人落后了,甚至还会超过别人。

孩子在认知上的这个特点提示我们,不要过快过早地对孩子的学习下评论,而要等一等,那样才会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成绩。

3.多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一种是给孩子正面的评价,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这有利于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觉得自己还行,于是,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有的家长出于自谦的目的,常常会用一些消极的词语形容孩子,比如“不努力”、“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等,这样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的作用,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利于孩子形成在学习上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