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5264300000068

第68章 家乡的阁楼(2)

过了一天,这个大庆的妇女又跋涉了三十多里,出现在医院里。这次她带来的不是鱼肉鸡汤,她把八岁和两岁的两个儿子带来了,带到丈夫的身边,让孩子的小嘴亲亲爸爸的脸,让孩子的小手抓抓爸爸的头发,她给丈夫送来了生活的情趣,喂下生命的力量。这是残废病人极需要的治疗,这又是任何名医开不出的药方。妻子想到了,带来了。丈夫侧过脸,微笑地看着妻子,热泪却盈了眶:“我成了个没枝没叶的树桩,一个秃人了。”

妻子说:“秃不秃的,你不活着吗?为了救你这个秃人,国家花了多少钱!

“以后呢!怎么过?”

“靠我们不行,咱有社会主义。”

“咱就吃社会主义?”

“哪能啊!我有工作。你没手,脑瓜还不好使吗?”这些话,是她一宿一宿的哭,千遍万遍的寻思,才得到的结论,现在她在丈夫面前又背了一遍。

丈夫微微眯起了眼睛,泪水被一种奇特的光烧干了。他自语地说:“就象萤火虫那点点光,可不可以发出呢?……”

妻子脸上绽出了笑容。

三。

这位大庆妇女,不知她姓甚名谁,但却是那样熟悉,好象曾经相识。啊!我想起来了……

抗日战争的时候,不正是你,为子弟兵推磨压碾。在磨道上,你迈动缠过的小脚,你白发飘飘,你年行数千里,你碾的细面,喂过万千抗日大军。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那时候,暴风雪还在这草原上肆虐横行,大庆的石油也还在地层深处埋伏,你这女儿,也还没诞生呢!可是,多么神似。

解放战争的时候,不也正是你,牵着马,马上骑着披红挂绿的未婚夫,没过门的媳妇送郎去参军。你强压住乱蹦的心,驱不散脸上的红云,你仰头对马上的人儿说,“你去打败那老蒋,保住咱的胜利果实,家里事有我来……”没过门的姑娘,把根大辫子挽成一个不听话的髻,把他的妈改口叫成“俺娘”。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大庆的女儿,那时你才四岁呢,可是又多么像你。

孟良崮战斗的时候,又好像是你,喂饱了孩子,拜托绐乡邻,你给起了担架。敌人空袭的时候,你扑到伤员的身上,用你健壮的身体,火似的心,给解放军做成活的掩体。算起来,大庆的女儿,你那时正寄养在锦州大爷的家里,没有了母亲,你在孤寂中盼望着解放。很明白,那不是你,可是这又多么像你。

你,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庆女儿,你到底叫什么名字?

萨尔图—一个有月亮的地方(蒙语萨尔图意思是一个有月亮的地方)的人们说,“她的丈夫叫耿玉亭。”

耿玉亭说:“她就是我的爱人,大庆化工总厂的仓库管理员,一个普通工人。长得不怎么样,又不会说话,名字也不怎么样,叫个刘桂芬。”

“人家看见我这模样都掉眼泪,你怎么不哭呢!”丈夫问桂芬。

桂芬笑了一笑,立即垂下了眼睛。……草原上的风,吹过去又回过来,旋起了刚刚沉落下去的一切。

那只是二十多天前的事,但刘桂芬却象过了几个三百六十日。

四。

这是什么日子啊!一九七六年元月九日,哀乐回荡在中国大地上,萨尔图草原上的风,低低地哭泣着,围绕着钻井架、油井转着,游着,又磕碰在化工总厂的冷却塔上。化肥厂正在试运投产,但整个厂没有人声,工人们站在各自的岗位上,在默哀中实现周总理生前批准建立这个厂的遗愿。刘桂芬管理的工具仓库里是空荡荡的,没有人来借用工具,只有丈夫耿玉亭刚才红了眼圈,来借去一只万用电表。

突然,变电所那里发生了什么事,火花,爆声,焦味。工人们奔过去了,领导同志奔过去了,救护车急驰而过,刘桂芬呆呆地站在仓库门口,在人群中搜索着丈夫的身影。他是电气技术员,他怎么不来?他在哪里?……

“他在那里!”桂芬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喊,“是他,是他,那里是他的岗位呀!”刘桂芬头昏了,目眩了,她要冲到那里,去看个明白,要飞到那里,弄个清楚。但是刘桂芬把手深深地插进工作服的口袋,转身走进了仓库,这是自己的岗位。

有人来借工具了,但是来的人,低着头来,低着头去,躲开她的眼光,也不敢朝她看上一眼。刘桂芬的心在往下沉,沉,可是她脚步稳稳地,在货架当中走着,取着他们要的各种工具,像平常一样,只是脸色发白。直到下班,没有一个人告诉她出事的是谁,她也没有向任何人打听。她交完了班,换下了工作服,就径直向总厂所在地的龙凤医院走去。果然,他,由于伤情严重已经转到萨尔图医院去了。

从萨尔图医院回来的那个晚上啊,这个有月亮的地方没有了月亮,没有了星星。桂芬却依然端上了晚饭,告诉年老耳聋的父亲,说是玉亭出差去了。她安排八岁的乐为睡下,独独抱着两岁的孩子,倾泻了眼泪和不幸,她告诉孩子,爸爸已失去了双臂。妈妈以后怎么办呢!孩子啊,你在睡梦中还会用小手揉揉眼睛,抹掉母亲滴在自己脸上的泪水,但是爸爸不能了;孩子啊,你饿了会用小手拿着馍馍啃,你渴了会捧着杯子喝,你会用手绢擦鼻涕,你会拿着冰棍儿吮,跌倒了也会用手撑着爬起来,可是爸爸不能了,都不能了。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永远不能了,孩子啊!妈妈怎么办呢?……

冬天的夜是长的,桂芬流着泪想到将来的难处,她流着泪也想到过去那些蜜糖似的日子。当她在抚顺石油学校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在河北承德石油学校毕了业,他们都爱石油,于是就在石油的故乡见了面,在这有月亮的地方约定了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一九六八年的初春,他们花了四十元钱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家,一个简单然而可以过一辈子的家。结婚那天一早,他俩到哈尔滨去了,晚上回来,没想到家里已坐满了客人,同志们还给新房的门上贴了对联,窗上贴了剪出的红双喜。红双喜啊!你可以作证,两个年轻人处得多么好,在一起过一辈子都过不够啊!双喜的红色褪了,这屋里的喜气却越来越浓。有了孩子,做爸爸的总是晚上起来,给孩子喂牛奶,给妻子煮鸡蛋,他要妻子一个月不下炕,他要把她幼时吃的苦,受的亏都补上。现在这双手没了,一辈子都不会有了。孩子啊,妈妈怎么办?……

后半夜了,那贴过双喜的窗子外面,乌黑乌黑的,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桂芬的眼哭肿了,心哭乏了,没有力气更没有勇气,她想到了一条最后的路,一去不复返的路。老辈子的妇女中,有好些人都走上这一条路。她轻轻地把两岁的孩子放在八岁的哥哥身边,轻轻地给他们盖好被子,站了起来,她茫然地在屋里转了两圈,然后拉开了灯。电,这奇妙的东西,把屋里的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也把不在屋里的一切,照得明明白白。桂芬流着泪,想起了今天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种种,也是过去旧社会里梦想不到的种种。油田领导亲临医院,要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玉亭的生命,挽救他的两只脚。医院里有护士,领导上还另请了护理员,一个不行又请一个。领导的慰问,鼓励;同志们的看望、帮助,那一双双热情的手,关怀的手,多少手啊!桂芬朝炕上看看,两个孩子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正睡得香哪,桂芬一下扑到孩子身边,孩子啊!咱有社会主义,啥困难都易克服,你们放心地睡吧!

桂芬长在新社会,可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鲜明地、具体地看到社会主义。现在,一个人失去了双臂,全家人都实实在在看到了,感到了,社会主义,这是一双多么巨大的臂膀,具有无限力量的臂膀,有这样一双臂膀在庇护她(他)们,庇护着这个家,孩子啊,妈妈不害怕。

从软弱中斗争过来的坚强,是有韧性的,因为它已仔细端详过现在和将来的艰难。勇士也并不是都有一副威武的外貌,更不是生来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桂芬擦了擦红肿的眼睛,理了理凌乱的头发,收拾起桌上狼藉的碗筷和玉亭前几天正看着的书籍。一本折了角的书,自然地翻了开来,一句用红笔划着杠杠的字句跳了出来: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共产主义。这正是玉亭常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鼓舞着他以全副的精力,钻研了电气这门技术。桂芬慢慢地坐到炕沿上,“他活着!”这些天来,她第一次恍悟到他活着,他学的这些技术也活着,他的理想也活着,他那个倔强的性格也活着,这才是一个人最主要的东西。唉!桂芬,桂芬,你脑子里光装着两条胳膊,可是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

夜尽了,窗外已露出朦胧的曙光,桂芬着忙起来,她要烧早饭,要安排孩子上学,她自己也要上班去了。以前习以为常的上班,今天在桂芬的心里,却有一种崭新的意义。上班,好好工作。这就是具体地建设社会主义。以后,逢星期天再去看看他吧!

天亮了,大庆的路上行人还稀少,就有一辆自行车飞向化工总厂,车上是一位端庄的妇女,她脸上没有忧愁痛苦,有的是充分休息后才有的蓬勃精力,使不完的干劲。

五。

北方的春天,不过略露了露脸,夏天也没站多久,便和大雁匆匆去了南方。刘桂芬从秋到冬,表面上依然一个样,上班,下班,星期天就千方百计买些好吃的,去医院看望丈夫。但是当她和丈夫默然相对的时候,一块愁云罩着两个人,两个人的忧虑相通,心潮起伏相连。一股吹大庆红旗的风,在辽阔的草原上,正刮得天昏地暗,原油产量越高,便越是唯生产力论的典型。物资越来越少,调子越来越高。社会主义的基础在摇动,他们的生命线在摇动。大家担忧,残废人是更揪心啊!

妻子安慰丈夫说:“我养活你。”

丈夫说:“这不是一家一户的事。”

桂芬知道丈夫说得对。整个大庆工人都被这股风吹黑了脸,吹瘦了人,吹紧了心。大家都在顶风拉纤,产量仍然逐步上升。

一个晴天霹雳,毛主席逝世了。整个大庆在恸哭。刘桂芬、耿玉亭在恸哭。哭国家的命运,哭自己的命运。党和国家面临万丈深崖。刘桂芬的心翻了个,老辈子妇女走过的那条路,难道又要摆在自己的面前?……

十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兴妖作怪的“四人帮”,从悬崖上勒住了马,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云散雾消,桂芬掏心地大喊:“感谢党,给了我们第二次解放!”耿玉亭不能和妻子一起振臂,但和妻子同声地高呼。

经过忧患的欢乐分外甜,受过罪以后的解放更为舒畅。耿玉亭躺不住了,他要求出院,他要飞出去,飞回自己的热电车间,萤火虫迫切地要去发出自己那一点点的光。

十一月,领导批准他出院了,同时给他换了房子,同时批准刘桂芬同志长期在家照顾他。

两个人坐在家里,对国家毫无贡献,却象条虫似的吃社会主义?这样的活着,丈夫不愿意,桂芬不愿意。下了的决心,要是没有行动,那不成了骗人骗己的玩意儿,大庆人从不干这码事。

于是,两岁的孩子送到亲戚家里寄养,退掉了国家给的护理员。

于是,每天每月,早上桂芬要穿两个人的衣裳,刷两个人的牙,洗两个人的脸,上两次厕所,烧两份饭。一个碗里装的两样饭,给丈夫喂一口米饭,自己吃一口粗粮。晴天,她的自行车上载着两个人的重量。刮风下雪不能骑车了,她一半心思跟着丈夫先上了路,一半心思在家料理家务。家里收拾好,她再追上去,给丈夫扎紧松了的帽带,给他擦去被冷风刺出来的眼泪、鼻涕。中午的时候,她更像在打仗,赶回家烧饭,跟孩子老人吃了饭,再拎着饭盒,赶到车间把丈夫喂饱。她白天没有一分钟的空闲,夜里没睡过整宿的觉。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

但是,她看到萤火虫在车间徘徊,她看见丈夫为了不叫人代他开门,自己用嘴叼开,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嘴唇一碰上铁,拿不下来了。桂芬问:”你为什么不叫一声?”

丈夫说:“我上班做了什么工作?还要去打断人家的工作来给我开门?”

桂芬明白了,萤火虫活着就要发光。丈夫活着就要实现他的理想。光给他吃饱穿暖是不够的了。

于是,当玉亭做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车间辅导员,她就帮着翻参考资料;领导交玉亭画图表,她就想办法,用一块橡皮垫起来,不使纸在桌上滑动;玉亭移动计算尺有困难,她就设法在尺的两头,装上两个有机玻璃的小嗗嘟,让他用嘴叼着移动;玉亭要查资科,她天不亮就起来给他翻书。丈夫完成了领导上交给的一项又一项的任务,革新了高压开关柜,建立了技术资料,给青年工人上了技术课,工业六十条考试第一个交卷,得了满分,而且谁都说他用嘴笔写的字,比从前手写的还漂亮。

玉亭从来没有经验过这种胜利的喜悦,他对妻子说:

“唉!这一切都离不了你呀!要是没有你……”丈夫的话还没说完,桂芬一胡刷子,把他嘴巴周围凃上了一层肥皂沫,“说的啥呀!”真是,谈恋爱那阵也没说过样的话。这位大庆的女儿,跟中国历代革命妇女一样:内心正洋溢着一种从未经验过的幸福,只有斗争得来的幸福,才有这滋味。

1978年10月19日。

[鉴赏]

茹志鹃(1925~),女,浙江人。作家。著有散文集《惜花人已去》,小说散文集《高高的白杨树》,短篇小说集《百合花》、《草原上的小路》、《茹志鹃小说选》等。

女作家茹志鹃的《离不开你》是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它以流畅朴实的语言,给人们讲了一个普通而又感人的故事。一对大庆夫妇,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双臂,妻子以坚强的意志,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体贴和照顾,精神上给予安慰与鼓励,终于使丈夫重新振作起来,夫妻协力,在生活的道路上,为国家、为社会散发着自己所有的光和热。文章显示了国家主人翁的无私和无畏的奉献精神,妻子的镇定、丈夫的顽强也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

作者在对妻子这个人物的描写上,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写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少量的富有特征性的事件及典型细节或生活片断,着意刻画出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作者首先写了手捧鸡汤站在凛冽的、刺骨的寒风中的她在医院门口苦苦哀求门卫的情景,写了她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把一个善良、忘我,充满爱心的女子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丈夫躺在病床上,没有了双臂,生活上需要照顾,她会不辞辛苦,给丈夫送来鱼肉鸡汤,滋补身体;感情上需要慰藉,细心的妻子又会把心爱的儿子们带来,让他们的小嘴亲亲爸爸的脸,用他们的小手抓抓爸爸的头发,给他送来生活的情趣,播下生命的力量;精神上需要充实,她会坐在丈夫的床边,用于轻抚丈夫的面颊,柔声细语:“你没有手,脑瓜还不好使吗?”一句极自然而平常的话,却点燃了丈夫心中的希望之火。

丈夫的手没有了,可是领导的安慰与鼓励,同志们的看望与帮助,有多少双热情、关怀的手伸了出来,更有社会主义这一双无比巨大、具有无限力量的臂膀在庇护她们,这一切使她重新看到了曙光。她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充满了感激;感激之余,这个善良的妇女,她又想到了加倍的奉献。她退掉了国家给安排的护理员,自己充当了丈夫的双臂,除照顾他的衣食住行以外,还帮助他翻书,查资料,终于使丈夫在新的生活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她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丈夫的一个个的胜利和那充满喜悦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