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发现水果
5264400000045

第45章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9)

杨桃原产亚洲东南部,以马来西亚出产的最为著名。杨桃由马来西亚、越南传入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考证,东汉粤人杨孚的《异物志》中就有杨桃的记载,称之为“蒹”或“三蒹”。《广志》记载:“三蒹,似剪羽,长三四寸,皮肥细,绛色。以蜜藏之,味甜酸,可以为酒啖。出交州,正月中熟。”现杨桃主要分布于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

杨桃为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其树姿优美,叶片细小,为奇数羽状复叶。一年内开花数次,其紫红色或白色的钟形小花,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浆果成熟。果身有3~6棱,以5棱居多。果实未熟时,皮色青绿;成熟后转黄绿色,呈半透明状如绿玉,故又有“果中翠玉”之誉。

杨桃有甜、酸两大类。甜杨桃肉质爽脆,味甜微酸,风味别致。广东的崛督杨桃、尖督杨桃;广西的白马杨桃、金边杨桃;福建的蜜杨桃、白杨桃、赤口杨桃均属甜杨桃中的代表品种。崛督杨桃,果色浅绿,果实肥短,棱缘细小,果肉清甜。又可分为大花、中花、细花3个品系。其中大花品质最好,历来受到欢迎的“青边红果”多数出自大花。所谓“红果”并非品种名称,而是当杨桃结果时,被有意识地择优留在树上者。它们要一直等到果色变红,到了足熟程度才采摘上市,这时的“红果”清甜无渣,而且带有桂花蜜的香味。这也是广州杨桃之所以久负盛名的原因。

按照果形的大小,甜杨桃又有普通杨桃和大果杨桃之分,前者为早期引进的小果形品种,后者是近年引进的大果形品种。目前,栽培上的推广品种大多为近年引进的大果形品种,生产上统称为大果甜杨桃。

酸杨桃一般果个较大、味酸,较少生吃,主要用来加工果坯复制蜜饯或调味配菜。

杨桃品质的优劣,除因品种而异外,还与其采收时间有关。每年8~9月间采收的“头造果”,多数为青果,品质较差。9月中下旬采收的“正造果”(指第二次采收的果实),果型端正,汁多味甜,品质最好。正造果若能留在树上到10月份采收,果皮变红,品质更佳。11~12月份采收的“三造果”,品质近似正造果。越冬采收的第四次果实,称“雪敛”,因果实经霜,酸味减少,故味甜似蜜,肉质爽脆,风味独特。

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时,非常喜欢杨桃。离开广州后,他曾赞誉杨桃说:“广东的花果,在‘外江佬’的眼里,自然依然奇特的。我所最爱吃的是杨桃,滑而脆,酸而甜。”似乎是“火星上来的果子”。

营养食用。

杨桃的营养成分,见表38。

表38杨桃的营养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92.5胡萝卜素(微克)20.0磷(毫克)27.0。

蛋白质(克)0.6硫胺素(毫克)0.01铁(毫克)0.6。

脂肪(克)0.1核黄素(毫克)0.05镁(毫克)6.0。

膳食纤维(克)1.1尼克酸(毫克)1.0锌(毫克)0.5。

碳水化合物(克)5.3抗坏血酸(毫克)7.0硒(毫克)0.84。

灰分(克)0.4维生素A原(毫克)0.02钾(毫克)126.0。

热量(千焦)385.2钙(毫克)3.0钠(毫克)0.7。

此外,尚含大量挥发性成分及胡萝卜素类化合物等。

杨桃除鲜食外,还可盐渍后当菜食。亦可制成保健食品,强身疗疾。

鲜杨桃汁新鲜杨桃3个,洗净切丁,捣烂绞汁;加温开水100毫升调匀,每日服用2次。本品具有清热祛风、止痛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关节疼痛、脾脏肿大等症。

糖渍杨桃新鲜杨桃3个,洗净切开,摆入盘中;将白糖50克均匀撒在鲜果上,腌30分钟后,慢慢嚼服。本品具有消暑利水的功效,适用于伤暑伤湿所引起的腹泻。

醋渍杨桃新鲜杨桃1个洗净,切成两半放入杯中,加红醋50毫升浸10分钟后取出,慢慢嚼服。本品具有消食和中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胸闷腹胀、醉酒等症。

杨桃芡米粥杨桃3个,洗净、切丁,晚米100克,芡米50克,淘洗干净,同放入一大瓦罐中,加清水适量,小火慢炖60分钟,再加入白糖50克即成。本品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作为大病初愈患者的主食。健康人食之亦能增进食欲,强身健体。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杨桃性寒,味甘、酸、涩,无毒;入肺、脾、心、小肠经。具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肺化痰、下气和中、利尿通淋、止血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身热烦渴、风热咳嗽、口腔糜烂、咽喉痛、牙痛、骨节风痛、慢性头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脾脏肿大、妇女白带、遗精、鼻衄、痈疽肿毒、跌打肿痛、醉酒等症。

《本草纲目》:“五敛子,去风热,解酒毒,治黄疸、赤痢。”

《岭南杂记》:“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岚瘴。”

《岭南采药录》:“止渴解烦,除热,利小便,除小儿口烂,治蛇咬伤症。”

《药性考》:“多食冷脾胃,动泄澼。”

《本草纲目拾遗》:“脯之或白蜜渍之,不服水土与疟者,皆可治。”

《陆川本草》:“疏滞,解毒,凉血。治口烂,牙痛。”

据研究,杨桃中所含的大量糖类、多种维生素及有机酸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常食杨桃可补充机体营养,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杨桃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胡萝卜素类化合物,果糖,有机酸及维生素B、C等,对口腔溃疡、咽喉炎及风火牙痛均有治疗作用。

杨桃中糖类、维生素C及有机酸含量较丰富,而且果汁充沛,酸甜爽口,使人食后顿感渴止多尿,体内热毒或酒毒随小便排出体外。

鲜杨桃中富含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及多种维生素,能提高胃液的酸度,帮助食物消化吸收,消除腹胀。同时,对孕妇妊娠反应也是理想的食疗佳品。

此外,杨桃花有解毒散寒之功效,可治毒瘾、寒战、发热;杨桃叶有利小便、散热毒、化淤血的功能,内服可治小便不利、血热瘙痒,外用可治痈肿、疥癣、蛇咬伤;杨桃树根有祛风止痛的功能,治头风、关节痛。可煎汤内服,亦可浸酒外用。

食用须知。

杨桃性寒、味甘,多食可引起腹泻,故脾胃虚寒、纳差腹泻者应少食;糖尿病患者忌食。此外,肺热咳嗽、痰白而多者亦不宜多食。

杨桃是带皮吃的水果,故食前应先清洗果皮,稍切两头,剥除棱上的筋皮嚼食。

民间验方。

1.风热咳嗽、咽喉炎、口疮、风火牙痛、痔疮出血:杨桃1~3个,洗净,慢慢嚼服,每日2次。

2.口腔炎、咽干喉痛:杨桃5个,猪瘦肉150克切片,加水300毫升,煮至熟透,下精盐、味精,分1~2次热食果、肉,喝汤。

3.尿路感染、小便涩痛、痔疮出血、骨关节痛:杨桃100克洗净切块捣烂,用凉开水100毫升冲服,每日2次。

4.脾脏肿大、疟疾、尿路结石:杨桃250克洗净绞汁,取汁用小火慢熬,直至液汁浓稠时离火待凉,加入白糖适量混匀,每次10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5.牙痛、口腔糜烂、石淋:杨桃100克洗净切片,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入蜂蜜30毫升煮沸即可,每日1剂,分1~2次饮服。

6.多汗症:杨桃500克捣烂,水煎洗患处,每日3次,同时内服盐渍杨桃15克。

7.跌打损伤、疖疮:杨桃叶100克洗净捣烂,取适量敷患处。

8.小便不利:杨桃叶200克洗净,水煎,代茶服。

9.顽癣、疥疮:鲜杨桃叶100克,煎汤,温洗患处。

10.痈疽肿毒:鲜杨桃叶捣烂,调米泔水敷患处。

11.蜘蛛毒、蛇咬伤:鲜杨桃叶50克,洗净捣烂绞汁搽患处。

12.慢性头痛:杨桃2个,豆腐150克,同炖服,每日1次;或杨桃根60克,枸杞子12克,川芎、天麻、菊花各9克,白芍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3.关节疼痛:杨桃根100克,桂枝、独活各9克,桑寄生、鸡血藤各30克,加水适量煎汁,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4.遗精:杨桃根60克,金樱子、杜仲、淫羊藿各20克,菟丝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5.关节炎、慢性头痛:杨桃根30克洗净切块,加水适量煎汁去渣,以汁与豆腐250克同炖熟,吃豆腐喝汤。

16.妇女白带增多:杨桃根30克,大枣10个,加水煎汁,取汁与猪肉250克同炖,煮熟后调味,吃肉喝汤。

17.心痛:杨桃根12~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18.寒战发热、口苦咽干:干杨桃花15克,柴胡、黄芩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9.戒毒、治毒瘾:杨桃花9克,加水300毫升,煎汁服。

热带果后—山竹。

山竹为藤黄科常绿乔木,原名“莽吉柿”。山竹原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栽培较多。素有“水果之后”和“上帝之果”之称。

山竹树高可达15米,一般种植10年后才开始结果,果树寿命长达70年以上,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产量较低,因而非常名贵,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水果。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盛产新鲜的水果,但被人称为“果后”的山竹每半年才收成一次,每到收获的季节,山竹因味道清甜而备受推崇,被东南亚人世世代代视其为生果中的极品。

山竹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水果,果壳厚,果形扁圆,熟了之后大小如橘子,其外皮光滑,呈深紫色,一般都带着一段果柄和黄绿色的果蒂。在果皮的脐部,有像花朵样的图案,从图案即可判断内有几瓣果肉,就是说,图案有几个花瓣,里面的果肉便有几瓣。用刀将果皮剖开,或用两手将果皮捏出裂口再掰开,便会露出雪白的果肉。果肉像蒜瓣一样紧密排列在中央。

山竹含有一种其他水果所没有的特殊物质,幽香气爽,滑润而不腻滞,其味道酸甜恰到好处,与榴莲齐名。习惯上,人们将榴莲称为“万果之王”,山竹称为“万果之后”,文人雅士则称它们为“夫妻果”。这是因为吃了榴莲之后再吃一些山竹,能让肠胃得到中和与舒畅,体现了“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意思。榴莲确有独到之处,然而榴莲性热,如果不慎吃过量,会导致热痰内困,呼吸困难,面红、胃胀,这时就应该立即吃几个山竹化解。和“果王”相反的是,“果后”山竹味偏酸,性偏寒凉,能化解脂肪,醒胃、润肤而降燥火。

凡能生长榴莲的地方,就能长山竹,榴莲和山竹盛产季节又相近,常常在市场上被摆在一块儿,彼此又能互补中和,是一对天生的形影不离的好伴侣。

营养食用。

山竹的营养成分,见表39。

表39山竹的营养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80.3核黄素(毫克)0.03磷(毫克)12.0。

蛋白质(克)0.6尼克酸(毫克)0.5铁(毫克)0.1。

脂肪(克)0.2抗坏血酸(毫克)3.0镁(毫克)18.0。

碳水化合物(克)17.5维生素A(微克)5.0铜(毫克)0.07。

膳食纤维(克)1.4维生素B6(毫克)0.04锌(毫克)0.61。

热量(千焦)280.5生育酚(毫克)0.7钾(毫克)100.0。

硫胺素(毫克)0.11钙(毫克)6.0钠(毫克)1.0。

此外,尚含鞣酸、树胶、黄硷素、酸性物质以及黄酮甙或甙元等成分。

山竹果肉爽口多汁,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水果。果肉瓣有大有小,大瓣中有的有褐色的核,小瓣则全是果肉。山竹除生食外,还可制成清热下火的保健食品食用。

山竹汤金银花10克,菊花、金钱草各6克,洗净之后用纱布袋装好;猪腰300克,山竹500克,蜜枣8个。以上各味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煲3小时即成。本品具有清热、润肤、解毒之功效。

山竹鸡汤煲柴鸡500克,山竹100克,加作料入锅煲汤食用。有降火、消脂、解毒的功效,对营养过剩而燥火重的青年人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山竹性寒,味甘、微酸。其皮味苦、涩,性凉。具有健脾生津、消炎止痢之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口渴口干、烧伤、烫伤、湿疹、口腔炎等症。

山竹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具有降燥、清凉解热的作用,在东南亚,山竹历来被人用来控制发烧及防止各种皮肤感染。

山竹味偏酸,有清凉皮肤的作用,能化解脂肪及醒胃、润肤而降燥火。对燥火重、皮肤不好的人有很好食疗效果。天气湿热,面部容易出油,身体容易出汗的年轻人往往虚火旺盛,皮肤易生疮及青春痘等,生食山竹会使青春痘去之无痕。

山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类,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及病后康复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山竹的果皮或外皮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有增进人体免疫系统健康的作用。

食用须知。

山竹性至寒,体质虚寒、腹痛泄泻者不宜多吃,更不应与西瓜、豆浆、啤酒、白菜、芥菜、苦瓜、冬瓜等寒凉食物同吃;山竹富含纤维素,在肠胃中它会吸水膨胀,过多食用反而会引起便秘;山竹含糖较高,肥胖者宜少吃,糖尿病人应忌食;山竹含钾较高,肾病及心脏病人应少吃。

一般人食用山竹,每天3个即可,若不慎吃过量,可用红糖煮姜茶解之。

山竹果肉容易变质,当果肉由白色变成黄色而且变硬时,味道会变得苦涩,就不能吃了。购买山竹时一定要选蒂绿、果软的新鲜果,否则会买到“死竹”,使您大失所望。可用手指轻压表壳,如果表皮很硬,手指用力仍无法使表皮凹陷,表示此山竹已太老,不适宜吃了,表壳软则表示尚新鲜,可食。山竹可在冰箱内保鲜两个星期。

山竹果皮既厚又硬,含有紫色汁液,味道非常苦涩,吃时千万不要舔到它的果皮,也不要让果皮的紫色汁液沾到衣服上,否则很难洗掉。

民间验方。

1.脾虚腹泻:山竹果每次1~2个,每日1~2次,生食。

2.口渴:山竹果1~2个,生食。

3.皮肤生疮、青春痘:每日生食山竹果3个,连食3~5天。

4.烧伤、烫伤:山竹果粗皮20克,晒干研粉,撒敷患处;或用花生油、凡士林调匀涂患处,每日1~2次。

5.湿疹:山竹子粉适量,用凡士林调匀涂患处,每日3次。

相关链接。

山竹可治红斑狼疮。

2007年10月,美国专门研究红斑性狼疮症的医师,发现山竹有很好的消炎止痛效用,在治疗红斑性狼疮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该医师在医治红斑性狼疮症患者的药方内增加了山竹成分,不但发现红斑很快消失,而且肿胀也消退了,使患者脱离了病苦。这一发现,为红斑性狼疮患者带来了福音。

热带果王—榴莲。

榴莲为木棉科热带常绿乔木,其果实亦称“韶子”,俗称“麝香猫果”,素有“热带水果之王”的美誉。

榴莲原产马来群岛,马来语叫“Durian”,“Duri”为刺,故亦可意译为刺果,较近似的译音应为“睹里焉”,因闽南人“D”与“L”音常混用,故变成榴莲。明朝马欢在其《瀛涯胜览》苏门答腊条中说,“有一等臭果,番名睹尔焉”,其译名较准确。据王大海《海岛逸志》记载:“流连树如洋桃,实大如柚,剖之,内颗颗如鸡蛋,色自如核,其香浓浓不堪;妇人嗜之,华人且掩鼻而过焉。”清朝谢清高的《海录注》中也称之为“流连子”,可见读成为“榴莲”,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关于这一水果的名称,据说还与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有关。明代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三下南洋,由于出海时间太长,许多船员都因想家而闷闷不乐。有一天,当地人送来一堆奇果,大家不知何物,都不敢吃,郑和同大伙儿品尝后,便越吃越上瘾,竟把思家的念头一时淡化了。有人问郑和:“这种果叫什么名字?”他随口答道:“流连。”后来植物学家取其音,改写为“榴莲”。

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和的船队遇上台风,不得已上了一个小岛,开始大家都急于离开,但后来郑和却找不到士兵了,他上岛查看,原来士兵们都在抢吃一种水果,迟迟不肯离去,于是郑和给它取名为“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