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发现水果
5264400000051

第51章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15)

46.丝虫病、淋巴腺炎:鲜龙眼根50克,土牛膝30克,水煎服;或龙眼树根60克,猪肚1个,同炖熟,食猪肚、饮汤。

47.久泻不止、崩漏、白带:龙眼树皮或根皮50~100克,水煎服;或龙眼花35克。水煎加红糖服。

48.睾丸炎:龙眼树皮(去外层粗皮,取二层皮),刮成竹茹状,每次12~15克,水煎去渣,白酒送服,每日2次。

相关链接。

栽培趣闻。

龙眼树是亚热带常绿乔木,春华秋实,一年四季,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龙眼外壳橙黄,果肉珍珠般透亮,肉中有黑圆核,颇像人们想象中的龙的眼睛,故名“龙眼”。关于龙眼的得名,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从前有条恶龙伤人害物,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与恶龙大战,斩劈龙头,龙的眼珠落地,萌发成株,所结的果实称为“龙眼”。

苏轼诗云:“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橘,未易相可否。”龙眼比荔枝小而圆,内薄于荔枝而有浆,皮较光滑,故龙眼还被称为“亚荔枝”。明代画家宋珏在《荔枝谱》描述道:“(龙眼)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渴扶饥,美颜色,润肌肤,种种功效,不可枚举。至于寄远广贩,坐贾行商,利反倍于荔枝,则龙目何可贬也?”如此看来,龙眼又称“亚荔枝”是当之无愧的。而“荔枝奴”的别名却未免有失妥当。明代王象晋的《龙眼》诗:“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应共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全诗对龙眼充满了赞美之情,也为先收荔枝后获龙眼而被称为“荔枝奴”叫屈,认为龙眼与荔枝不应以主奴之分,而应以兄弟并称。

绿色钻石—槟榔。

槟榔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明代李时珍说:“宾与郎皆贵客之称……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名盖取乎此。”果实槟榔取义于此,可谓美名。在闽南地区还称槟榔为“青仔”。

槟榔树高3~6米,其干笔直而无横枝,就像椰子树一样。树干上有节,羽状复叶,长在树顶端,叶子四面排开,远者临风招展,恰如凤尾。槟榔树潇洒飘逸的风度,是最能代表南国热带气息的风景树。槟榔树每年开花两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到翌年2月。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每年冬、春果实成熟时,将其摘下,剥去果皮取其种子,晒干备用。果实以个大体重、坚实不破、内有锦纹者为佳。其个大形圆坚实者称大白,残损破碎者称笋(损)白,形似鸡心者称鸡心槟,形如鸡心而个小者称四京子。生果经过加工后有干槟榔、咸槟榔、枣子槟榔之分。果实人口,甘浆洋溢,香气熏蒸,良久便红潮晕颊,似酒醉人。

槟榔原产东南亚地区,最先发现它的吃法的是马来西亚半岛的土著民族,他们将果实切细后,用胡椒叶子包着吃。我国古籍中最早有槟榔记载的可能是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这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学文献,于304年问世。由此推算,槟榔传入我国距今约1700余年。槟榔传入我国后,嚼食槟榔逐渐成为时髦和风尚,宋代诗人苏轼曾有诗云:“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可见苏轼对嚼槟榔的体味颇深,对嚼槟榔后的反应描写得十分准确。《红楼梦》中也有描写贾琏身上常佩“槟榔荷包”向尤二姐要槟榔吃的情节,可见槟榔在古代多为有闲者享受之物。

据记载,槟榔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东非及我国闽粤、海南、台湾等地区迎宾待客的佳果。这些地区的人们都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有的人用槟榔叶裹住槟榔子,嚼得津津有味;有的人用特制的剪刀,钳碎坚果来吃;有的人从随身携带的小盒子里取出消毒粉,与槟榔一起嚼食;有的人随身带着一个绣工精细的装有槟榔的荷包,以备饭后取食。另外,还有一种槟榔嚼烟,是一种配料制成的,有些考究的人,还在配料中掺进某些香料和茶叶,使嚼烟风味更浓。

相传台湾的槟榔树是300多年前由郑成功从广东、海南等地移植去的,由于台湾本岛尤其是南部的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宜槟榔的生长,所以到处都有槟榔树的倩影。“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支歌在台湾十分流行,说明了台湾人对槟榔的偏爱。20世纪80年代初,槟榔在台湾的全年消费量堪称世界之最,台湾把嗜食槟榔的人称作红唇族,这是因为嚼过槟榔后,口唇鲜红,就像涂了口红一般。但常嚼槟榔,牙齿会成棕黑色,十分难看。现代医学发现,吃槟榔容易患咽喉癌。据台湾“卫生署”的癌症登记报告,台湾十大癌症中,口腔癌的死亡率和发生率名列第七位,口腔癌病例的死亡数增加速度是癌症总死亡数增加速度的两倍,这个数字与嚼食槟榔有很大关系。同时,槟榔嚼过后,将残渣吐在地上,红迹斑斑,如同血渍,影响公共卫生,很不雅观。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把嗜食槟榔视作比抽烟更坏的不良习惯。尽管如此,如同抽烟一样,嚼食槟榔一旦上瘾很难戒掉。所以有人说戒烟容易,戒槟榔难。由于嚼食槟榔不健康、不卫生、不高雅,台湾有关部门作出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咀嚼槟榔。在台湾所有的农作物里,槟榔最特殊、最具争议。台湾当局对种植槟榔的态度是“三不”政策,“不禁止、不鼓励、不提倡”。

槟榔情结。

据说我国湖南长沙、湘潭等地嚼槟榔的习俗很甚,那里城乡的男女老少,以嚼槟榔为时尚。人们将槟榔硬果切成片,入口咀嚼不已。当地还有这样的习俗,客来不是敬茶,而是敬槟榔。长沙有民谚说:“拜年客人到我家,一口槟榔胜好茶。”客来请吃槟榔已成了长沙、湘潭一带的民俗。其实这种习俗在古代岭南地区就已盛行,槟榔常做人情来往的礼果。名门望族的富户采用金、银精制的槟榔盒装果相送,一般人家则用锡、木雕制的槟榔盒盛果互赠。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1178)所云:“亲宾来往,非槟榔不为礼。”槟榔成了待客的必需品。

槟榔还是男女订婚的礼品。男子向女方求婚,在精美的礼品盒中装上槟榔果送到女家。女方父母若当面开盒,并取出一个,则表示允婚。所以,女子定亲,也称为“吃槟榔”。结婚时,新娘要请父母、兄弟、姐妹和众乡亲吃槟榔。男方亦将槟榔切成数瓣,用盘托出,请前来贺喜的客人吃。在举行婚礼时,槟榔也是奉献给祖先的供品之一。直到现今。海南黎族仍保留着这种习俗。有民歌唱道:“槟榔结果蒂连蒂,送枚槟榔表心意。”“槟榔作情花作心,爱情长久千万年。”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习俗,即生下女孩,便在门口栽下一株槟榔树,待姑娘出嫁时,这株槟榔树就挖出来栽种到男家,以表示女子像槟榔一样正直、勤劳、忠贞。

在台湾民俗中,也有结婚送槟榔的习俗,取其“傧郎偕老”之意。槟榔还有个外号叫“和事子”,在别人吵架,诉讼时,准备讲和或已达到谈判和解程度的时候,由求和的一方亲往对方家送槟榔,以表示“冤家和解”的诚意,使宿怨冰释。可见,在台湾,槟榔的用途早已远远超出了其本来的价值,而充分地进入到社会道德领域。

关于槟榔还有两则历史传说。

其一,据《南史·刘穆之传》载:穆之家贫时,常往妻兄家乞食。食毕求槟榔,遭妻兄弟耻笑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后来,刘穆之虽做了大官,但不计前隙,亲请妻兄弟宴,及至招待醉饱后,还令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李白曾以此写道:“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故事和李白的诗不仅简述了槟榔的消食作用,也道出了古代能享受到槟榔的则多为富有者。

其二,相传很早以前,云南傣族山寨有个叫兰香的姑娘,与本寨勤劳憨厚的小伙子岩峰相爱,正当二人热恋的时候,兰香的肚子不知怎么大了起来,她焦急万分。岩峰怀疑兰香不贞,和她断绝了往来,使她有苦难言,悲痛欲绝。兰香的父母以为女儿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要赶她出门,就拿出许多槟榔逼她吃下,又逼她到森林中去死。兰香满腹冤屈,含着泪水吞食槟榔后,便头也不回地跑到森林中去。过了几天,兰香奇异地回家来了,而且腹平如常,周身上下也未见有何变化。家人和村里人都很诧异,就纷纷到林子里察看,只见兰香在那里便下很多虫子,这才明白,原来兰香是患了虫积蛊胀病,并且也知道了槟榔有驱虫、除胀、消积之功用。从此,人们放牧远山,就常备槟榔于袋中,以洗炎夏之瘴气,除远道之饥渴。用槟榔来消积杀虫,下气行水。

营养食刚。

槟榔的营养成分,见表45。

表45槟榔的营养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67.4缩合鞣质(克)15.0生物碱(克)0.6。

蛋白质(克)3.0脂肪(克)14.0。

其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其脂肪(油)中含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油酸6.2%,癸酸0.3%,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等;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此外,尚含有槟榔红色素、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等。

槟榔制成保健食品,亦具很好的疗疾作用。

槟榔汁新鲜槟榔120克洗净切碎,加开水500毫升,浸泡2小时后,以中火煎至200毫升,滤出汁液,清晨空腹顿服。本汁具有驱虫杀菌之功效,适用于绦虫、蛔虫、鞭虫、姜片虫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症。

槟榔生姜汤新鲜槟榔3个洗净捣烂;生姜20克洗净,绞取姜汁。将二者同放锅中,加水100毫升,煮沸后续煎5分钟,待温饮汤。本汤具有破积下气、行水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脚气上冲、心闷欲死等症。

槟榔苦瓜汤新鲜槟榔3个洗净切片;苦瓜300克剖开去瓤,洗净切片。二者共人瓦罐中,放入豆豉、精盐适量,清水300毫升,以中火煎10分钟,调入味精即可食用。本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适用于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槟榔性温,味甘、苦、辛;入脾、胃、大肠经。具有降气破滞、和中开胃、利水化湿、通便消肿、除胀杀虫之功效,适用于虫积腹痛、食积疳积、胸腹胀闷、痰癖作疟、泻痢后重、肾炎水肿、脚气、痔疮、疝气、青光眼及高血压等症。

《名医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食疗本草》:“多食(槟榔)发热。”

《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本草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

《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谓槟榔功用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食,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本草汇言》给槟榔的功用作了总结:“槟榔,主治诸气:祛瘴气、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槟榔所含的槟榔碱为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绦虫、蛔虫、蛲虫、姜片虫等均有麻痹作用。药理实验表明,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对牛肉绦虫可使其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体外试验时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还可使蛔虫中毒。所以,嚼食槟榔可降低肠寄生虫的感染率。

实验表明,用槟榔提纯的点眼剂对青光眼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槟榔水剂(1:3)有抗皮肤真菌作用;槟榔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甲型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据分析,槟榔肉浸液的抗病毒、抑真菌作用与其含有大量鞣质有关。

槟榔碱可兴奋M—胆碱受体,致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蠕动增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压降低等,因而有助消化、抗高血压、镇静等功能。同时也可兴奋N—胆碱受体引起骨骼肌、神经节兴奋,使积血运行加快,体内水液正常输布,起到行水破积的作用。嚼食槟榔还可改善因氯丙嗪引起的活动减少和记忆力损害。印度科学家曾报道嚼食槟榔可降低血糖浓度,此课题尚在进一步研究。

成熟槟榔剥下的果皮,中药称之为“大腹皮”。具有行气、利水、疏滞、消肿、宽中、除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阻气滞所致的脘腹胀闷,或水气外溢于皮肤的水肿、脚气等症。

槟榔花有芳香健胃、消凉止渴等功用。夏季用槟榔花煎汤加白糖饮服,是消渴解暑的天然佳饮。若用槟榔花炖肉吃,还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久咳不止等症。

食用须知。

为增进食欲,减少患肠寄生虫病及腹痛等病症的发生,在槟榔产区,不少居民有嚼食槟榔的嗜好。长期居住在高山寒湿地带的居民,有的为了发热驱寒也有嚼食槟榔的习惯。然而,嚼食槟榔过量会引起流涎、呕吐、头晕、昏睡及惊厥等不良反应。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者,不宜食用;病后、产后、泻后、疟后身体虚弱者切不可用;肝脏若有实质性病变,肝功能减退时,食用槟榔亦当慎之;孕妇过多嚼食槟榔,有可能造成流产。

医学研究报告表明,患口腔癌的病人中,有80%的人与吃槟榔有关。因长期嚼食槟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性病变,使口腔渐渐发白变硬,张口受阻,影响吞咽。如果既嚼食槟榔又吸烟喝酒,那么患口腔癌的可能又比单嚼槟榔者高出8倍。因此,长期嚼食槟榔者应注意定期检查。

民间验方。

1.蛔虫病:槟榔60~100克(7~9岁取40克,10~13岁取50克),切片,加水适量煮汁,分3次在半小时服完。

2.绦虫、钩虫、蛔虫、鞭毛虫、姜片虫等肠寄生虫病:南瓜子15~25克研细末加入白糖拌匀,用槟榔15~25克煎汤送服,每日1次;或南瓜子(带皮)60克炒熟去壳,空腹一次吃下,隔2小时再服槟榔45克水煎剂,隔半小时后,再用玄明粉9~12克化水服,小儿用量酌减;或槟榔60~100克,南瓜子100克,加水适量煎汁,于清晨空腹顿服,服药60分钟后再服硫酸镁20~30克。

3.丝虫病:槟榔12克,桑枝50克,五倍子6克,水煎服,每日分2~3次饮。

4.脚气病、水肿:槟榔、紫苏叶、木瓜、生姜各6克,加水适量煎汁,晨起空腹顿服;或槟榔15克,薏苡仁50克,加水适量煮至薏苡仁烂熟,每日1剂,食服。

5.流行性感冒:槟榔、黄芩各9克,加水适量煎汁服,每日2次。

6.食积满闷、呕吐痰涎:槟榔、萝卜予、干姜、半夏、砂仁各6克,白术8克,麦芽15克,同煎汁,温服,每日1次。

7.急性肾炎、浮肿:大腹皮(槟榔壳)9~18克,通天草(荸荠苗)50克洗净加水适量煎汁,温服,每日1剂。

8.急慢性肾炎:槟榔果皮(大腹皮)15克,通天草、车前草各5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9.饮食积滞、腹痛厌食:槟榔10克捣碎,炒莱菔子10克,橘皮5克,白糖适量,加水煎汁,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