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超值金版)
5264700000051

第51章 文化神话(15)

黄帝听完杜康的汇报,又品尝了杜康带来的浓香水,立刻请来各位大臣,把此事作了一番商议。

众大臣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给杜康降罪,而是命他下去继续观察研究,又命仓颉给起个名字。仓颉脱口说道:“此水香而醇厚,饮而得神,应起名叫‘酒’。”

黄帝和众臣都同意了这个名字。(汉族)

伏羲制网。

自从伏羲兄妹创制了人烟以后,世间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了。可是,那时候人不晓得种庄稼,一天到黑只晓得打野物,吃就吃野物的肉,喝也就喝野物的血。野物打得少,就少吃一些,打不到,就饿肚皮。在那个时候,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伏羲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难过。他想:要是老这样下去,岂不是要饿死一些人吗?他左思右想,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想出个办法来。

到了第四天,他走到河边一面转悠,一面想办法。走着走着,偶尔抬头一看,看见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从水面上跳起来,蹦起很高。一会儿,又有一条鲤鱼跳起来,再隔一会儿,又是一条。这下子就引起了伏羲的注意。

他想这些鲤鱼又大又肥,弄来吃不是很好吗?他打定主意,就下河去抓鱼,没费多大工夫,就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鲤鱼。伏羲欢喜得很,就把鲤鱼拿回家去。

伏羲的儿孙们看见伏羲捉来了鱼,也都欢欢喜喜跑来问长问短。伏羲把鱼撕给他们吃,大家吃了,都觉得味道不错。

伏羲对他们说:“既然鱼好吃,以后我们就动手捉鱼,好帮补帮补生活。”

儿孙们当然赞成,当下都跑到河里去捉鱼。捉了一个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捉到了一条,还有捉到三四条的。这下子大家都非常高兴,把鱼拿回去美美地吃了一顿。伏羲又打发人给住在别地的儿孙们送信,喊他们都来捉鱼吃。这样,没到三天,伏羲的儿孙们都学会捉鱼了。

好事多磨。没过几天,龙王忽然带了乌龟丞相跑来干涉,他恶声恶气地对伏羲说:

“哪个喊你来捉鱼的?你们这么多人,安心要把我的龙子龙孙都捉完吗?赶紧给我拉倒吧。”

伏羲没被龙王的话吓倒,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龙王:

“你不准我们捉鱼,那我们吃啥呀?”

龙王气冲冲地说:“你们吃啥,我管得到吗?就是不准你们捉鱼。”

伏羲说:“好,不准捉,我们不捉,以后没得吃的我们就来喝水,把水喝得干干的,把你们所有的水族都干死!”

龙王本来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听伏羲这么一说,心里果然害怕。他怕伏羲和他的儿孙们真来把水喝干,自己的命就难保了。想让他们捉吧,又实在回不过口来,正在进退两难,乌龟丞相凑到龙王耳朵边上,悄悄向龙主说:

“你看这些人都是用手捉鱼,你就和他们定个规矩:只要他们不喝干河水,就让他们捉去,但是不许用手捉。他们不用手捉就捉不到鱼。这下子既保下了龙子龙孙,又保住了龙君你的性命,让他们看着河水白瞪眼,该多好呢!”

龙王一听这话,高兴得哈哈大笑,转过脸来向伏羲说:

“只要你们不把水喝干,你们要捉鱼就来捉吧,可是得遵守这么个规矩,就是不能用手捉。你们若是答应,就算是说定了,以后双方都不准反悔!”

伏羲想了一想,说:“好吧。”

龙王以为伏羲上了当,便带着乌龟丞相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伏羲也带着儿孙们回去了。

伏羲回去以后,就想不用手捉鱼的办法。想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又想了一个上午,还是没有把办法想出来。到了下午,他躺在树荫底下,眼望着天,还是在想。

这时候,他看见两个树枝中间,有个蜘蛛在结网。左一道线,右一道线,一会儿就把个圆圆的网子结好了。蜘蛛把网结好就跑到角落里去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那些远远飞来的蚊子呀、苍蝇呀都被网子网着了。蜘蛛这才不慌不忙地从角落里爬出来饱餐一顿。

伏羲看见蜘蛛结网,心里突然开了窍。他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来当做绳子,像蜘蛛结网那样,把它们编成一张粗糙的网,然后又砍了两根木棍做成个十字架绑到网上,又拿了一根长棍绑到十字架的中间,网就做好了。他把网拿到河边往河里一放,手握长棍在岸边静静地等候着。隔了一会儿,把网往上一拉,哟,网里净是些欢蹦乱跳的鱼。这个办法真是对劲,比起用手捉鱼不但捉得多,人还不用下水。伏羲就把结网的方法教给他的儿孙们。从此以后,他的儿孙就都晓得用网来打鱼了,再也不缺吃的了。

龙王看见伏羲用网来打鱼,气得干着急。因为他们并没有用手捉鱼呀!龙王如果反悔,不但话不好说,还怕惹得伏羲和他的儿孙们起了火,真来把水喝干了。

龙王坐在龙宫里急呀急的,就把一对眼睛急得鼓出来了。所以后来人们画的龙王像,眼睛都是鼓起来的。那个不知趣的乌龟,看到龙王急得那个样,还想替龙王出个主意。哪晓得它刚刚爬到龙王肩膀上,嘴巴凑到龙王耳朵边,一句话还没说出来,就被龙王一巴掌打到面前公案上的墨盘里啦。乌龟在墨盘里翻了两次,染了一身墨汁。现在乌龟身上乌漆漆的,就是那回被龙王打到墨盘里染的。(汉族)

婆婆制陶。

很久以前,有个老婆婆,丈夫死了,她和儿媳妇在一起过日子。儿媳妇待婆婆很凶,只让她吃馊饭坏菜,穿破烂衣服,而自己却肥吃肥喝,穿好的,戴好的。

老婆婆的命很苦。一天,她走到屋前一棵大树底下哭道:

“老当家的,我的生活这样苦,这可叫我怎么活下去呀?”

话刚说完,就听树旁有声音说:“老婆子,别苦恼,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你用这树下的红泥做碗,想吃啥,碗里就有啥。”

老婆婆用树下的红泥做了一只碗,并用火烧得很结实。果然,她想吃什么,碗里就有什么。

一天,她正在吃饭,忽然被儿媳妇发现,冷不防把碗夺了过去。儿媳妇一看,饭里有鱼有肉,就冷笑一声说道:“好哇,这么好的饭菜,从哪儿偷来的?”

老婆婆无奈只好告诉她:“这是只宝碗,你想吃什么,碗里就会有什么。”

儿媳妇听了,把碗里的鱼肉往地下一倒,说:“好哇,有了这样好宝贝瞒着我!这回该我享受了,给我来一碗龙肝凤髓!”

话刚说完,碗里就立时出现无数条小长虫,吓得她“哎哟”一声,倒在地下,把碗摔了个粉碎。

冬天到了,儿媳妇守着火炉穿着皮袄,可是她却让婆婆穿着单衣,并把她撵到冷屋去受罪。老婆婆感到日子没法过,就又到那棵树下哭道:

“老当家的,我的生活这样苦,可怎么熬下去呀?”

说完,只听树旁又有人回答说:“老婆子,别苦恼,好日子还在后头哪!这棵树的周围有很多白花,你采回去,夹到衣衫里就不会冷了。别叫儿媳妇看见!”

老婆婆采了许多白花,把它夹到衣服里,果然特别暖和,哪怕大风大雪,胸前背后都像有一个太阳似的,再也不哆嗦了。

有一天,媳妇因为怕冷,躺在床上不起来,叫婆婆给她烧水做饭。她看见婆婆不但不冷,反而头上冒热气,就把婆婆叫过去问道:

“老东西!你的衣服怎么厚厚的?偷了什么东西夹到里面去了?”

老婆婆悄声说:“这是宝贝衣服,穿上它就特别暖和。”

“好哇,你又瞒着我,赶快给我脱下来!我得享一享这个福。”

媳妇说完,上前就把婆婆的衣服扒下来穿在自己身上。

她刚笑眯眯地说了句“好暖和”,那衣服却越收越紧,一直嵌到皮肉里,痛得她在地下直打滚。等到她站起来,已经变成了一只狗。这只狗爬起来“忽”的一下向老婆婆扑去,这时候老婆婆再也不怕她了,就用棒子把她赶出门去。

恶狗被赶走了,老婆婆又用树下的红泥做了一只碗,用白花絮了一身衣服,日子过得很幸福。从那以后,许多人都跟她学做泥碗和种白花。据说制陶器和种棉花就是这么开始的。(汉族)

宁封制陶。

黄帝的时候,有个名叫宁封的人,家住在一条河沿岸的一个“聚落”。他母亲是个捏陶泥坯的,宁封三岁时就跟着母亲来到窑场。他最爱学着妈妈的样儿捏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母亲看他聪明好学,就教会了他捏制各种陶坯的手艺。年复一年,星移斗转。宁封长大成人了,部落里就派他专门从事烧陶。

宁封受母亲的感染,对工作很负责,他专心专意地捏呀烧呀,可是烧出的陶器总觉得不满意,不是粗糙笨拙,就是形体不正。宁封说他对不起部落的人们,每天除了上窑场工作,就躲进自己的泥屋里,不跟外人接触,连妻子问他,他都不理。

他就这么闷闷不乐地待在屋里,每天都是妻子把部落分配的饭食,用陶钵给他端回来吃。宁封吃着,想着,食不甘味。妻子看他一心扑在制陶上,累得人又瘦又黑,吃过饭就叫他躺在草席上歇一会儿。说来也怪,往日里宁封根本睡不着,今天身子一倒,就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脚踩着五色的彩云,去了一万个国家,各处的人们送给他很多很多的陶器,那些陶器可好看了,样式别致,有尖底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带盖的,并且画了彩色的花纹和各种各样的图案,简直使人眼花缭乱,只当到了天宫。

宁封高兴地笑了,笑出了声,也笑醒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兴奋地说:

“好呀,你还不如到外面转转,多看一看别的部落的陶器,或许就能制好了。”

宁封正有此意,听了妻子的话,就赶紧收拾行囊。部落首领知道了宁封的打算,送给他一匹马,宁封骑着马就出发了。

宁封一去两年。妻子盼呀盼的,总算把他盼回来了。

他拉回来一车陶器,整天钻在这些陶器堆里,看呀比较呀,描呀画呀,又取来砂泥盘一盘捏一捏,没头没尾的。

这一天,天还没亮,他就叫醒妻子,两个人摸黑来到窑场和沙泥。泥一和好,宁封就坐在草席上盘陶坯。他一会儿盘一会儿捏,妻子端来饭也没吃。太阳都直射头顶了,他还在干着。妻子嗔怪地给他戴了一顶竹篱,又端详着男人捏的一大堆陶坯,高兴地说:“好呀!真好呀!”

宁封逗趣地说了一句:“比我梦见的还好看哩!”

一个一个的坯子制成了,放在草棚下阴干。快干了,妻子就蹬动转轮,宁封拿着陶坯在转轮上磨。磨光后,宁封又和妻子用赭石在坯子上画图案。他们不再重复画过去简单的图形和直线条。

宁封的妻子特别心灵手巧,天上飞过一只小鸟,叽啁地一叫唤,她就几笔画出一个飞动的小鸟;地头跑过一只梅花鹿,也没跑出她的手,让它静站在陶盆的壁上。她想起了男人们捕鱼的渔网和捕回的鲤鱼,也画在陶盆上。

快到收获季节了,想象着收获后全部落的人们在广场的欢庆场面,她就在陶钵上画了一圈手拉手舞蹈的人,有男有女,活泼热烈,连宁封都称赞她画得好。

后来,他们又画出一套变形的图案,好像不太像,却很传神,也有生活情趣。

他们还在陶罐上用指甲印出棱形排列的指甲纹,拿绳子印出一排排的斜纹,有时也给陶罐做了几圈的锥纹、蛇纹。最有意思的是罐盖的把手,他们在把手上捏出各种动物的形象,鸟头上刺着锥纹,小兽顽皮地站立着,还有张大嘴呼叫的人头。

一日日的辛苦,几年的心血,宁封终于制出了非常美观的陶器。这些既好看又实用的陶器,不光本部落的人喜爱,交换到外部落,也很受欢迎。

部落首领把宁封制的陶罐献给了黄帝。黄帝看到这样浑圆而又精致的陶罐,仔细地欣赏着上面的彩色图案,连声说:

“好,好!天下竟有这样的人才!”

立即派人把宁封请到了宫中。黄帝详细地询问了陶罐的制作情况,就委派宁封为陶正,专门管理全国的制陶。

从此,陶就现身于人间了。(汉族)

老君制锄。

远古的时候,农民种庄稼不用锄草,只要“当当当”一敲铜锣,杂草就会闻声死掉。久而久之,人们不靠天吃饭,连敬奉天老爷的事也渐渐淡漠了。

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发现信奉他的人越来越少,十分生气,便派一位天神到人间使出法术,敲锣除草从此不灵了。后来,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开烘炉打制出了铁铲。用铲子除草,虽比不上敲锣除草那么省力,可总比手薅便利得多。

玉皇大帝听说人间有了火,再次动了怒。他派了精通火功的太上老君,去灭人间的火种。太上老君虽是个体谅民间疾苦的神老头,可又不能违抗玉帝,只得硬着头皮从命。

太上老君驾祥云来到一个小村庄,看到几个人骑在一棵大树上,艰难地用小树枝钻木取火。钻呀钻,磨烂了双手,汗水湿透了衣衫,方才取到一星点点的火种。

火种到手,几个人高兴得眼泪直淌,欢跳着朝村中奔去。老君见此情景,哪忍心灭火种!他跟随着这几个人来到了一座烘炉旁。

只见一位小铁匠接过火种,赶忙升火,人们扇风的扇风,吹火的吹火,终于燃起了熊熊大火。小铁匠便操起家什打制铁铲。只听叮叮当当连声作响,一把把铁铲打了出来。

老君看在眼里,敬在心头,决心助人间取火制铲一臂之力。他不好直言点明,就想了个办法。

老君往烘炉前靠了靠,声言讨个火使。

小铁匠一看是白发长者,便十分恭敬地为老君引火。老君使了点法术,“扑”地吹出一股冷风,烘炉顿时火熄烟灭。老君转身拔腿就跑。

生一次火多不容易,霎时间竟被他灭掉,小铁匠怒上心头,喝了声:“哪来的妖人!”便抄起一把铁铲追去。

眼看快要追上,小铁匠将铁铲朝老君打了过去,只听“当啷”一声,火花迸飞,原来铁铲打在了一块大石上。再看老君早已无影无踪了。

小铁匠恍然大悟,才知道是太上老君前来点化取火的新法。于是,便打了一个火镰,取来石块撞击取火,比原来的钻木取火省力多了。

小铁匠还发现打老君的那个铲子碰在石头上折弯了,用这折弯的铲子一试,除草比往前省力得多。于是,他便和伙伴们合计,照弯铲子的样子打,从此农家就用上了锄头。

太上老君不但没熄灭人间火种,还为人们点化了生火和制作锄头的办法,玉帝为此将他打入天牢。但从此人间便有了锄头。(汉族)

海波琴音。

颛顼是西方帝少昊的侄子。小时候,他最喜欢到叔父的鸟国去玩。他的童年、少年几乎都是在少昊的鸟国度过的。

颛顼自幼聪明,很有才干。在他叔父少昊的鸟国玩时,他经常帮助叔父调兵遣将,料理朝政,而且干得有声有色,很得叔父赏识。

有一次,一只巨大的雕因为做错事,被少昊训斥了几句,心里不服,便鼓动各族所有鸟类起来造反。雕相貌威武,性情强悍,力大无穷,加上它曾被少昊任命为最高军事长官,所以经它一鼓动,大半鸟类都起来反对少昊。

这种场面令少昊愁白了头发,最后,颛顼设计活捉了雕,才平息了这场暴动。

少昊见侄子经常累得吃睡不香,于心不忍,就亲手制作了琴和瑟,教侄子弹奏琴瑟,以便更轻松地休息。

由于颛顼有音乐天才,他一学就会,只用两周时间,他的琴艺便超过了叔父。少昊手下的鸟国官员上朝议政时,由于意见不一,经常争吵不停,颛顼就弹琴鼓瑟,使大家的心情平静下来。

颛顼的这一绝技,使叔父更加喜爱他,视他为掌上明珠,上朝理政,出外视察时,都要带上他。这引起了少昊的儿子们的嫉妒。

“父王这么爱颛顼,以后定会把王位传给他的。”一个儿子说。

“我们得设法除去颛顼。”另一个儿子说。

于是,少昊的儿子便处处与颛顼为难。颛顼在鸟国待不下去了,只好向叔父告别,回自己的国家了。

少昊强留不住,见侄子坚决要走,只好为侄子饯行。他为侄子斟满一杯又一杯美酒,吟咏了一首又一首赠别的诗歌,叔侄之间的深厚感情使筵席上的百鸟无不感动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