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可以和他们一样有钱:福布斯40位常客的发家秘史
5266700000003

第3章 白手起家的创业精英(3)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审时度势,而鲁珀特·默多克就是如此。

40多年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垄断了美国国家橄榄球队的比赛播映权。这是他们星期天的王牌节目。

1993年,默多克走进公司俱乐部,他宣称,福克斯将进军体育界。“我们想要橄榄球。”默多克在这个项目上所取得的成功,使他在今后的竞争中变得所向披靡。福克斯公司也因此而在电视广播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

以橄榄球作武器,默多克开始网罗其他传媒机构。他将“新世界通信”的12家会员招至旗下,另有十几家媒体加盟。即使海外传播、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成为他们的会员也不足为奇。

福克斯提供的都是一些人们爱看也能赚钱的节目。其他的电视机构每年不得不花费2.5亿美元,保证它们的会员不至于投入福克斯的怀抱。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和美国通信委员会联手,试图吊销福克斯公司的营业执照,理由是它属外国所有:虽然默多克已经是美国公民,但对公司营业执照的调查显示,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很显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报复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两个月后,中国的通讯卫星发射成功,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占领亚洲市场的希望破灭了。

对国家广播公司来说,默多克的卫星电视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国家广播公司撤回了起诉,并请求利用“Star卫星”转播节目。几个月等待之后,默多克胜券在握。在结论公布之前,他就准备作胜利后的陈述。

解读默多克的发迹史

从来没有谁像默多克一样,在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的同时被人们称为“魔鬼”。当默多克为了开拓美国的新闻事业,放弃澳大利亚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芝加哥一位专栏作家写道:默多克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变得更加富有和更有权势,他是一个得意忘形的暴发户,一个榨取美国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一个谎话连篇的家伙。但是,这并没有阻碍默多克获得《纽约邮报》——除了《时报》在纽约最有影响的报纸的所有权。就像一股黑色的旋风,他把在英格兰获得巨大成功的《太阳报》的低级趣味一夜间吹到新英格兰,大呼小叫地来到市区,“犹如一个返祖现象,一个19世纪晚期的赫斯特雕像,只是由于奇怪的时间错位而显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城”。

正当默多克被指责“围绕性、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报道强奸事实”的时候,他却在一步步地建立世界性的传媒帝国,在澳洲、英国、美国、亚洲、东欧,他所操控的疆土不断扩大,而且从来没有人看到这个老头有金盆洗手的迹象。他比自己在20岁时竞选大学俱乐部秘书职位时更加生气勃勃,那时他被称为“一个性格粗俗、出色的赌徒”,在整个城市贴满了宣传自己的传单,现在他正在地球表面插满“新闻集团”的旗帜。

被无数人诅咒、污蔑、诋毁、奉承、谄媚、敬仰之后,传媒大亨默多克已经找到了他所尊奉的哲学:作为出版商或媒体负责人,首先要绝对控制你的报纸,然后你必须具有独立精神。

从实践上,他则一直履行自己的诺言:“绝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这也许就是他面对“低级小报”的指责时经常说的:面对大众没有什么错,莎士比亚也是为大众写作,他今天如果还能写文章,也许还会给美国家庭肥皂剧撰写脚本,那些东西不会太高雅。

在新闻集团内部,血雨腥风的事件也经常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目标,人事变迁、家族斗争,而默多克永远都是旋涡深处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他喜欢这样,喜欢成为舆论的焦点,喜欢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这恰恰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恐怕是最早最深刻地领悟到吸引眼球这个“媒体秘诀”的人物。他在捕捉机遇的时候是一个赌徒,懂得把一条条新闻组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个产品慢慢扩张,最终的效果是当人们觉醒的时候,发现已经无法离开他所制造的这个世界了。他深悟人类的欲望,无论精英阶层如何贬低,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念,他把这称为“娱乐”。他的野心是创建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和娱乐王国。虽然很多人认为,默多克就是“要毁掉地球的恶魔”,早晨起来用报纸当早餐,白天再把粘满污秽的东西吐出来弄脏整个世界。

默多克的成功还在于,长久以来他在商界因为讲究信誉而赢得的尊敬。编辑和记者们可以不信任他,但经济人和银行家却把他当成朋友。每个人都愿意和他做交易,他身上似乎永远带着成功的信号。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财政困境之后,他更加为所欲为,甚至到了他和人握一握手就可以达成交易的程度。跟随和支持他的人把自己看做一个伟大的冒险者,充满激情并且正在实践一项影响全人类的事业,而且似乎注定会取得成功。这就是所谓“魔鬼”的魅力。

“偏执狂”总裁格鲁夫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曾说过:“在这个行业里,我有一个规则:要想预见今后10年会发生什么,就要回顾过去10年中发生的事情。”他在1987年升为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后,在引领该公司未来的11年里,格鲁夫把英特尔变成了也许是技术世界中最为自力更生的公司,在这一过程中,他给英特尔打上了自己不可磨灭的烙印。

新的科学技术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当世界在无节制的消费中进入新的千年时,具有支配力量的科技当然要数无处不在的微处理器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计算机就从科幻小说走进了人类的现实生活。

数字革命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从来没见过这么奇妙的事物。巨额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创造出来,为通往新世界搭建了高速公路。

二进制的核心人物

计算机巨头独领风骚。软件、硬件、网站,新兴巨富是掌握微芯片技术的人。

在计算机革命中,二进制方面的核心人物是安迪·格鲁夫,看看你的电脑,那上面也许会写着IntelInside。

安迪·格鲁夫会告诉你:“我们靠制造硅片为生,这就是我们的工厂生产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芯片。”奔腾、迅驰……都是他们的产品。

安迪·格鲁夫——英特尔公司的主席和前CEO。作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他在美国是一个路人皆知的公众人物,他出众的名声和财富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在英特尔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的进程中,他功不可没。但是有谁了解他早年坎坷的经历和动荡的生活呢?

安迪·格鲁夫,1936年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和别人合营着一个奶制品商店,他们一家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

童年的时候,安迪·格鲁夫的一个玩伴告诉他,犹太人杀死了耶稣,因为这个原因,犹太人都要被限制在自己的土地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发明了一种游戏:用椅子围成一圈,然后在游戏中让一些孩子进入到椅子围成的圈子中去,同时唱道:“他们要把犹太人关进定居点了,他们要把犹太人关进定居点了。”

那时候,空袭变得很频繁,犹太人将会被限制在一定区域里面的传言也开始在匈牙利国内四处传播。许多商店都打出了“本店谢绝接待犹太人”的标牌。然后纳粹德国就侵入了匈牙利,格鲁夫的母亲买通了政府的人,给自己家弄了一个非犹太人的文件证明。她告诉儿子,德国人问你姓什么,你一定要说姓米洛舍维奇。

格鲁夫和他的母亲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藏在布达佩斯郊区的一个基督徒家里,以躲避德军的迫害。他心存恐惧地看着窗外的德军卡车把犹太人拉走……

苏联红军打了过来,他们又藏在这家人的地窖里躲避苏军的炮火。

他的父亲在被抓去给军队劳动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战争结束后他却奇迹般地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是他们家的财产没要回来,店铺和房屋都被政府国有化了。格鲁夫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成为化学系的学生,一切都顺利的话,他将会在当地成为一位青年工人或者工程师。但如果真是那样,或许没有今天的奔腾和迅驰了。

匈牙利1956年爆发了一场革命,人民要求政府摆脱苏联控制,改善大家的生活。但是这次运动被血腥镇压了,苏军的坦克在街头处处可见。这次革命使格鲁夫不得不再次藏在地窖里躲避苏军。

他不能继续留在匈牙利了。身无分文、只会说几句带匈牙利口音的英语的格鲁夫来到美国,口袋里只有20美元。他靠当侍者支付自己的学费,3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纽约州立大学毕业,获得了化学工程学学士学位。又过了3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1967年出版了《物理学与半导体设备技术》一书。即使在今天,这本书也被视作半导体工程专业的入门书。

格鲁夫总共用了12年时间学完了高等教育课程,成为半导体方面的专家。不久他创立了一家名叫“英特尔”的微型处理器公司,后来那个地方发展成为有名的硅谷。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英特尔公司开始只是制造和出售电子存储器。当时市场狭小,公司的运营状况很一般。股东们不满之余,很想把总裁和董事长换掉。

但是格鲁夫抱有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庞大的电子计算机即将变小,变得实用,进入每一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制造个人电脑所必需的零件,那会是一个提升业绩的好机会。

1985年的一天,49岁的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办公室里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英特尔只是一个年销售额为16亿美元的半导体存储器公司,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何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

其后,格鲁夫开始了那个著名的“偏执”战略:砍掉存储器生产,将微处理器确立为新的战略重点。这个“偏执”的举动最终使标有“英特尔”字样的微处理器被装进了世界80%以上的计算机。

1996年,格鲁夫挥笔写就《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令全球商界为之侧目。但第二年格鲁夫成为英特尔CEO之后,他的另一面开始展现,准确地说就是:迎接挑战时要勇往直前,处理问题时要合情合理。

在公司战略上,格鲁夫绞尽脑汁地想要把计算机变成人们生活中最无法割舍的家用电器,而这样的话,英特尔必须自己创造购买需求。

为此,过去的5年中,格鲁夫实施了一系列看似与芯片制造毫不相关的计划:花很多时间与好莱坞名流闲聊,这些人经常被邀请参加每年在爱达荷州新瓦利避暑胜地举行的全美企业家晚宴,甚至掏钱帮星巴克公司建立用户电视会议网。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2011年英特尔微处理器的上亿销量。

今天,全世界90%的计算机使用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微芯片每秒钟能进行5亿8千8百万次计算。身穿太空服的工作人员将700多万个晶体管蚀刻到奔腾芯片上,每个晶体管的厚度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1/400。

在过去的10年里,英特尔的投资者每年可获得44%的利润。

对于他的产品——奔腾和迅驰,他亲切地称呼它们为:我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也是他和英特尔公司的摇钱树。

从格鲁夫从局势动荡的匈牙利逃亡出来后,在40年的时间里,他的个人财产就达到了3亿美元。

我们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个湖,大家都要渡过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渡过。有一个人渡过了,成功了,那就是格鲁夫。

百折不挠的地产大王特朗普

世界上的亿万富翁不在少数,但像美国地产大王唐纳德·特朗普这样的似乎并不多见。特朗普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他惊人的财富和招摇的生活方式,而是他对成功百折不挠的追求。在短短20多年里,他先是一个从20多岁起就拥有万贯家财的年轻富翁,后又一落千丈,成为身无分文且背负数亿巨债的“破落户”。然而,几年后他再度成了坐拥亿万家产的巨富。

傲慢的纽约地产富豪

“他是个传奇人物,一生起伏跌宕。”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在一次对特朗普的采访中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随后他又补充道:“现在没有低潮,未来只有高潮。”

特朗普于1946年6月14日出生在纽约,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由于祖父英年早逝,父亲为帮助家计,很早就决意创业,发现房地产生意颇具“钱”途,遂创设“特朗普公司”,专门在纽约市皇后区及邻近地区兴建并经营中型公寓,供一般民众租赁或购买。

在父母亲友的爱心呵护下,特朗普自幼即活力四射,无法静下心来用功读书。13岁那年,父母只好送他去“纽约军事学校”求学,希望军校的严格训练能帮助他力争上游。在军校就读期间,特朗普人缘甚佳,不仅学业成绩优异,也是运动健将。1964年自军校毕业时,领袖气质已隐然成形。

离开军校后,特朗普获准进入隶属常春藤联盟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就读。大学时代,特朗普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的新知识,培养机敏的生意眼光,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经营秘诀,大四时,已蠢蠢欲动,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他不时去国外考察最新与未来的经济走向,深切体认现今最重要的企业经营战略就是“市场行销”。

大学一毕业,特朗普即进入父亲创建的房地产公司任职,子承父业。不过,特朗普自认比父亲更具野心,他看出纽约市的经济潜力,于是带着两亿美元到纽约曼哈顿闯天下。

他把赌注押在摩天大楼的建造和房地产交易中,赚取了高额利润,并在高级社交圈结识不少有钱有势的政经名流,这对于他日后发展房地产事业,有莫大助益。

1980年竣工的“凯悦大饭店”,是特朗普房地产事业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以重金礼聘著名建筑师设计新颖亮丽的旅馆外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宾客,至今仍生意兴隆。“凯悦大饭店”的成功,彰显出特朗普锐不可当的企业才华,年仅34岁的他,已在纽约市颇具名气。

紧接着,他又以两亿美元在曼哈顿商业区兴建“特朗普大厦”,这幢高达68层的商业大楼,为高收入人群提供宽敞的办公室、精品商店以及豪华公寓,吸引了无数长期租客,特朗普亦因此赚进大把钞票。

然后,特朗普逐渐将投资范围延伸至房地产以外的行业,开设赌场、经营航运、主掌职业足球队、赞助职业拳击赛。他在积累财富的过程里,将自己的姓名冠在手下每一项房地产与投资事业上,连他拥有的泰姬·玛哈赌场内,供顾客装钱币的塑胶小桶也印上特朗普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