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你可以和他们一样有钱:福布斯40位常客的发家秘史
5266700000002

第2章 白手起家的创业精英(2)

1968年,美国陷入一场政治动荡中,而股票的交易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大屏幕”的一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纪录还要多30%。巴菲特注意到有个基金的管理人员宣称,单从每周每小时股价做出研究是不够的,“证券必须以分钟间隔来进行研究”。巴菲特评论道:“这种人使我觉得出去取一听百事可乐都有负罪感。”巴菲特的合伙人企业在1968年锁住了4.000万美元的赢利,也就是赢利率59%,他的资产增加到1.04亿美元,巴菲特身价2.500万美元。他击败了道·琼斯指数整整50个百分点。他说,这结果应视为一种反常现象。

这时,牛市正断断续续发出死亡前的呻吟,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了40~46倍之高,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倍,尽管如此,基金经理们仍乐观地认为人们在特定的时刻认为某种股票价值多少,股票就值多少。巴菲特对寻找股票彻底失望了。1969年5月,巴菲特宣布隐退。有关他开始清算巴菲特合伙人企业的消息震惊了他的合伙人: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准备退出了。在华尔街,人们绝不会关闭企业,将资金偿还出资人——不会在鼎盛时期,也不会在他们业绩最佳的年份。然而巴菲特却那样做了。其实他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他可以只售出他的股票,将其换成现金,然后等待机会。但是每个合伙人都渴望他来运作,他总是感到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我要参与到公众中去,我就身不由己地要去竞争。我明白,我并不想毕生都在忙于超越那只投资的兔子,要让我放慢脚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停下来。”

就在1969年的6月份,巴菲特隐退的决定开始被认为是英明的了。道·琼斯指数下降到900点以下,一个个高空飞行者坠落,而这只是一个下降的开端——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年初下降了50%。巴菲特在1969年竭力维持了7%的收益水平,这是合伙人企业最后一次运作,尽管这是结束的一年,它还是超过道·琼斯指数18个百分点。

伯克希尔的出现

随着1970年巴菲特合伙人企业的解体,巴菲特个人拥有29%的伯克希尔股票(474.948股,平均持股成本15美元/股),是最大的股东。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的合伙公司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并任命巴菲特为董事会主席。在控股两家保险公司后,伯克希尔又并购了《奥马哈太阳报》公司以及规模更大的伊利诺斯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购并资金来源于保险公司。

1970年,伯克希尔控股公司来自于纺织业的利润只有45万美元,但是,它从保险业赚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赚了260万美元,而这两个行业在年初的时候,动用的资金量和纺织品业是大体相等的。

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中期,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之中,恶化的经济形式使投资者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一度热衷于以80倍市盈率买下“漂亮的50种股票”的基金管理者们,此时竟害怕买下哪怕只有5倍市盈率的股票。巴菲特的反应却很独特,“当别人害怕时,你要变得贪婪。”他说。

1973年,巴菲特在一个月内买下了9%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卖给他股票的人们把他们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以8.000万美元卖给了巴菲特,他们之所以愿意如此,是因为电讯业股票已在下跌,投资者们都抛之唯恐不及。与此同时,巴菲特的股票一跌再跌,到1973年年底,伯克希尔公司曾花费5.200万美元的组合市值跌到只有4.000万美元,到了1974年,账面损失更加严重了,用伯克希尔股票价格来衡量的净价值跌了一半多,然而这些事实对他却没有形成任何打击。他自信光明即将到来。他在给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信中写道:“我们觉得手中持有的证券具备在未来显著升值的潜能,因此我们对股票投资组合很满意。”对巴菲特而言,“未来永远是模糊的”,他从不靠对未来的预测去购买股票,他所关心的是某种证券可以比资产额小许多的价格获得。

最大胆最大规模的一次投资

由于在以色列国内,恐怖袭击时有发生,一般商人都不敢轻易投资到以色列。而巴菲特却以他的独特眼光看问题,2006年做出他人生动用资金最多的一次投资行动。他以40亿美元购买以色列伊斯卡尔金属制品公司80%的股份,这是巴菲特在美国以外进行的最大一笔投资交易,也是以色列历史上来自海外的最大一笔投资。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获知巴菲特的投资消息后高兴地表示:“他(巴菲特)此举告诉外界,他支持以色列经济,并认为其非常稳定。”巴菲特的投资消息对奥尔默特政府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以色列政府将会从这笔交易中获得近10亿美元的税金,相当于以色列年平均税收的2.5%。

在一些投资商看来,以色列是一个高风险投资国家。巴菲特此举表明他对以色列的经济充满信心,足以打消部分投资商对以色列投资风险因素的担忧。

“没有人情味”的慈善家

巴菲特在钱的问题上对子女非常没有人情味:女儿需要20美元在机场停车时要给他带回发票,当巴菲特给孩子们贷款时,他们要订协议。除了改善生活外,巴菲特认为孩子们无权大把花钱。那样他们的财力会太多,而他认为这是社会的财富。“这些钱必须回到社会中去。”他说,“我想给子女的,是足以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最后一事无成。”这段话后来被《CSI犯罪现场》电视系列剧所引用。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全球首富榜第三、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巴菲特将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

巴菲特被美国人称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

传媒帝王默多克

在传媒世界里有一个超级媒体大亨,他就是鲁珀特·默多克。他的新闻集团已经影响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他的公司声称是世界上报纸发行量最大的发行商。默多克的传媒王国价值130亿美元,涉及新闻、出版发行、卫星电视和电影。

默多克是个典型的投机者。多年来,他冒着巨大的经济风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赌博,而结果是他赢了。他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媒体王国,控制着世界范围内的大众传播媒体。

默多克是一位残忍、好斗、肆无忌惮的企业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认为自己无力与陈规陋习相抗争,但他通过他的精神产品赢得了胜利。他的企业不靠色情,也不靠轰动效应和掩盖事实真相来赚钱。他对财富的渴望是他成功的动力。

爱好报纸的“叛逆少年”

在地球的另一端,这位传媒大亨曾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在澳大利亚的吉朗精英寄宿学校,这位报界名人的儿子受到了来自特权阶层的排挤,这种经历在默多克心中播下了蔑视权贵的种子。那时他一点儿也不快乐,充满了叛逆精神。他很少交朋友,因为那些出身“高贵”的孩子们觉得,从报纸堆里钻出来的默多克不配和他们交往。

默多克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新闻记者,后来又成功地创立了他的报业王国,包括《公报》和《每周时报》。作为澳大利亚势力最强的传媒组织,他着力拓展他的“默多克传媒王朝”。

然而,小默多克却似乎缺乏守业精神。十几岁时,他喜欢偷偷地跑到赛马场。他属于那种“边缘少年”,是一个反传统的人,还有些桀骜不驯。

默多克学生时代的另一个爱好是报纸。从某种程度上说,报纸几乎成了他的主修课。他对报纸的如醉如痴,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达到的。在学校里,他曾出版了一本名为《复兴》的校园杂志。他会很果断地说,这一版不错,版面设计很好,这一版不行。小默多克对报纸的兴趣很让父亲愉悦。

1950年,默多克进入牛津大学。在那里,他再次感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只是一个卑微的澳大利亚人。面对这种冷漠,他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开始萌生“反英情绪”。然而,默多克在牛津的日子却突然中断了。1952年10月,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匆匆赶回墨尔本。遗憾的是,他没能赶上父亲的葬礼。父亲在遗嘱中说,他希望默多克能够将其平凡的一生致力于报纸和广播事业。如果他同意,律师将为他提供相应的资助。

在阿德莱德的胜利

为了获得实际办报经验,默多克返回英国,并在弗利特街开始工作。那里是英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有12种全国性报纸各自拼占着自己的市场份额,竞争非常残酷。

默多克在《每日快报》找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在这里,他知道了通栏标题、双页版面、人物特写和娱乐新闻等等。他开始相信报纸主要是为了娱乐,而不是教育。不久,他返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去经营父亲留给他的那份小镇报纸,当时他年仅22岁。

面对缺乏经验的默多克,那些曾是他父亲竞争对手的同行们希望能乘机将他挤出报界。但是,默多克开始相信:商场即战场。他决心斗争,因为他别无选择。

经过两年的努力,默多克打赢了这场发行大战。两大报纸以默多克的名义合并。他的“新闻有限公司”获得了印刷权和经营权,并且获得了大部分利润。

默多克从阿德莱德获取了利润,并开始收购全澳大利亚的各类小报。他把那些经营不善、濒于倒闭的报社收购回来,通过科学管理,让它们起死回生,摆脱困境。他将这些报纸投入市场,并且大大提高了发行量。他和当时已在澳大利亚站稳脚跟的一些出版物同台竞争,但他显然更胜一筹,击败了对手。

总比别人抢先一步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电视悄然兴起,默多克又将目光转向了这一极具潜力的产业。

当时在悉尼以南64千米处的一座小城伍伦贡有一家小电视台。这家电视台正濒于倒闭,经过谈判,默多克接管了它。他的目标是将这个小电视台的发射器指向悉尼,直接对悉尼的电视经营者构成威胁。

为了击败那些势力强大的电视台,他不得不采取更有力的策略。默多克从美国各大电视公司手中,购买了可以播出一年的新节目,并又花了近300万美元,买下节目的澳大利亚版权。虽然周围的很多人认为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会因此而破产。默多克生性好赌,这种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本加厉。

澳大利亚另外一些电视转播商也派出自己的人马,想购买美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版权,但他们比默多克晚下手两三个星期。当他们发现已无货可买时,便转而同默多克交涉,要求瓜分这个市场。默多克总能做出判断。他说:“你所付出的在当时来说可能有些得不偿失,但最终你会发现,只要你能比别人抢先一步,每次你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太阳报》起死回生

虽然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拥有了主要的报纸、电视和其他传媒机构,但在英国他还只是个小字辈。购买了英国销量最大的《世界新闻》之后,为他建立世界报业王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还有一个难题:《世界新闻》是一份周日报纸,而他需要的是一份每天都能见到的日报。

当入不敷出的《太阳报》挂牌出售时,默多克买下了它。有人想用卖给默多克的《太阳报》来拖垮他,让他背上巨额的债务。因为连弗利特街最精明的报界精英也没能成功,一个一无所知的澳大利亚人又怎能让这份报纸起死回生呢?

1969年11月17日,新版《太阳报》重新面世。默多克年轻的妻子安娜参与了首张报纸的印刷。默多克买下《太阳报》以后,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改版。默多克认为,报章杂志只是娱乐业的分支,人们购买报纸并不是为了聆听说教,受到启发,或是了解世界,而是为了放松自己。《太阳报》曾有一句动人的广告词:太阳报,展示太阳底下最动人的风景!他把它变成了一份快捷、激进而有活力的小报。

《太阳报》的销量从100万份很快猛增到了400多万份,成了全英国销量最大的通俗小报。而其他一些小报受到了极大威胁,发行量锐减。于是,它们纷纷效仿《太阳报》的做法,甚至包括《太阳报》第三版上的袒胸女郎。《太阳报》的成功,让默多克又开始了另一轮冒险。借着伦敦报纸给他带来的巨额利润,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世界。

20世纪70年代,可谓默多克报业的黄金时代。1976年年末,默多克又买下了《自由纽约邮报》,这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日报。这份报纸在默克多的手中迅速变化着,报纸大字标题越来越鲜艳,图片越来越大,姑娘们也越来越漂亮了。一张美国通俗日报从未有过这样的业绩,当初40万份的发行量在一年半以后变成了100万份。

20世纪80年代是默多克的事业迈向巅峰的时期。他在垄断通俗小报市场的前提下,一举进入主流市场。默多克挽救了《星期日泰晤士报》,使它的发行量成倍增长,号召力丝毫不减当年。

雄心勃勃建立全球电视网

1985年,他兼并了一家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福克斯”公司。这里的制片设备和影片资料库将成为他的娱乐王国的基石。

但福克斯的电视节目制作却起步维艰。节目一个一个陷入困境,他们经历了最艰难的两年半时间。最终,福克斯电视网起死回生。人们逐渐变得喜欢看福克斯电视网的节目了。它给大家带来了创造,成了一种在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产品。

默多克还率先推出了通俗新闻杂志类节目。他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设计,把深奥的电视知识当成教条。当然可以借鉴报纸出版方面的技巧,把它运用到节目当中。比如《突发事件》这个节目,默多克倾注了大量心血。有些故事会让你流泪,有些则会让你开怀大笑,有时,还会告诉你一些你从来都不知道的事情。《突发事件》显现了电视和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默多克雄心勃勃,他的庞大计划是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电视网。1989年,他发射了一颗广播电视卫星,以便使他的电视节目覆盖欧洲。

“Sky”电视网在欧洲的成功对他有所启发,他意识到可以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迅速崛起的亚洲市场拓展业务。于是,他向世界上最具潜力的亚洲和中国市场进军。他买下了基地设在香港的“凤凰卫视”。“Star卫星”覆盖了54个亚洲国家,收视人口为3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竞争中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