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空,就能过得轻松
5266900000002

第2章 名缰利锁——放空,有何名利锁不能解脱?(1)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处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邹韬奋

放空了名利心你才活得轻松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名利,在汲汲营营中过完了忙碌的一生,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被这些身外之物压得透不过气来,而放空了名利心,就放下了各种烦恼,就能收获一份轻松。

名利心与生俱来。人一生下来就面对一个灯红酒绿、五彩缤纷的世界。如不能放下名利,人们会在“人比人气死人”的心理下产生嫉妒;在蝇头微利面前言不由衷;在逢迎拍马中殚精竭虑;为一得而忘乎所以,为一失而灰心丧气…… 有了这种名利物欲之心,你富了,还会“得一千,想一万”;你名利双收了,还会“昨怜薄袄寒,今嫌紫蟒长”;黄道无缘,你会诅咒命途多舛,宏图受阻,你会哀叹力不从心……从而使你陷入心力交瘁的泥潭而郁郁寡欢。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处去寻找快乐,可是找了很久都未能找到他想要的,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

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拦住农夫问:“我家财万贯,衣食无忧,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说:“你想要快乐?很简单,放下!”

富翁茅塞顿开:自己背负那么多的珠宝,老怕自己被人暗害,珠宝被别人抢,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救济穷人,在他看到那些穷人欣喜若狂时,他从中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世界上第一个不使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当他下山后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密时,他郑重其事地说:“这没什么秘密,我知道大脑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源,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思想在大脑中相互撞击时竟要消耗我们吸入全部氧气的40%,所以,为了减少对氧气的消耗,我只有向前这个念头,至于其它的任何想法我都把它们从脑子里抛掉。没有任何的杂念,我就等于放下了一个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轻松地向前。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密。”

放下名利物欲之心,你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豁达,从而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去自由自在地塑造你的心境。

人只有让自己的潜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他的人生才会变得丰厚起来。英国化学家法拉第早年投身到戴维主持的皇家研究所做研究员,做些杂务工作。正当法拉第在化学领域勤奋耕耘并频频取得成绩时,戴维劝导法拉第去做行政管理工作。法拉第断然拒绝,并继续从事他的研究,最终在该领域一枝独秀。他说:“如果我去从政,我充其量只是别人的幕僚而已,我的潜质告诉我适合从事哪种工作,我不能不珍惜。”是的,一个成就大业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懂得珍惜的人,是一个懂得“放下”的人。

很多人名利欲熏心,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他们往往一整天心事重重,做梦都半夜惊醒,老疑神疑鬼,阴翳不开,快乐又怎么会与你有缘?放下就是快乐,拨开云雾,卸下心灵的枷锁,在平平凡凡的生活故事中,你将体会一种轻松如风、畅快淋漓的感动。

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周遭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该执著的执著。然而,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心中的那扇天堂之门,才会为自己敞开。

尼尔·唐纳·沃许在《与神为友》一书写道:“我不会‘抓紧’任何我拥有的东西!我学到的是,当我抓紧什么东西时,我才会失去它,如果我‘抓紧’爱,我也许就完全没有爱,如果我‘抓紧’金钱,它便毫无价值,想要体验‘拥有’任何东西的惟一方法,就是将它‘放掉’!”

放空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放空了自我,才能想到别人;放空了个人,才能想着国家和人民;放空渺小和卑劣,才能赢得伟大与崇高。因此,放空,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幸运。放空,才会收获一份轻松。

追名逐利是不是舍本逐末?

有了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你就会发现,快乐其实就在生命中不为人注意的某个瞬间、某个角落,快乐就在你身边。

人皆有名利之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曹雪芹的《红楼梦》开篇偈语就是“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追名逐利,成为生存法则,无数人在其中上演着悲欢离合。有些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当名利尚未得到时,他会精心竭力、惨淡经营,甚至把名利当作自己生命的支柱而孜孜追求,待名利得到后,还要机关算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惟恐一个闪失而丢官失利,弄的自己身心憔悴,未老先衰,宁愿承受如此这般的非人折磨,就是拥有不了淡泊名利、笑看人生的做人心态。他们的可悲之处在于,既不知名利为何物,也不知应当怎样去获得名利,更不知应当怎样去驾驭个人之名利。由于这诸多的“不知”,往往把名利颠倒过来看,因而总是看不清名利,也得不到名利,不但得不到,还每每走向反面——被名利所捉弄。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只记住了“利”,而忘记了“义”。

从年轻时代起她就认真地宣誓,将来要住进豪宅,出门要有轿车代步,衣服要追逐时尚,饰品要讲究名牌,每天吃山珍海味,进出大门有仆人迎送,子女也要个个出色。

20年过去,豪宅、仆人、轿车、精品、美食、子女已样样不缺——但她还是觉得不够,总希望所有的东西都能更气派、更华丽。为此,她积极地将一笔笔钱拿去做投资,或用来将家里的生活品质努力精致化。她也继续严厉管教孩子,要他们好上加好。再将剩余的精力投注在生活中不够理想的地方。

就在她以为这辈子终于可以开始高枕无忧时,她的噩梦开始了。

她好不容易栽培成的优秀青年——最为重视的儿子,在一次和父母大吵后潇洒地将门一摔,两手空空地离开,从此再没他的消息。她最宠爱的小女儿进了大学,执意不选她梦寐以求的音乐系,反而读了她认为毫无出路的中文系,整天关在房里写文章做作家梦。

更难过的是女儿虽然不像儿子完全脱离她,但女儿毕业后就出去赚取自己的生活所需,存够了钱就邀朋友一同外出旅游。回家后又关进自己的小天地,虽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和离家出走的儿子其实并无两样。

她的先生自始至终都在埋头赚他们最爱的钱,她开始觉得自己好像住在高级精美的真空罐里。

几年又过去了。某个傍晚,女儿一如往常地晚归,看到母亲独坐在客厅沙发上,淡淡地说:“我想在6月份结婚。”

她吃惊极了。女儿什么时候交了男朋友,她竟毫不知情?

再三追问下,女儿才简单地回答:“反正不会是爸妈合意的对象,只是个穷小子,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不管你们怎么想,6月份我都会结婚。”

她不死心,平淡的日子多难过?她不希望女儿吃和她一样的苦。她劝女儿打消嫁穷小子的念头,甚至不惜威胁:如果不听话,她就不为她们办一场豪华的婚礼。

女儿听后,回到房间拿出空白的结婚证书,搁在她面前:“请告诉我,除了这张纸,外加一点公证费,结婚还需要什么?”

她支吾半天,答不出来。

女儿又指着她从头到脚所有昂贵的行头,一件一件地数,包括屋里大大小小她引以为豪的摆设和车房里人人称羡的几辆进口名车:“没有这些,日子会过不下去吗?我情愿不要这些,换回爸爸在家的时间,换回你……曾经好好看我一眼……”

这是女儿结婚前和她所说的最后几句话。再看见她时,已经披上婚纱。从此,她们之间的距离,继续无止境地扩大……

我们很容易将工作单单视为换取金钱的手段,不计代价地将自己投入工作,再将赚到的钱拿来填补生活的缺口——这原本是很单纯的谋生方式。然而,当我们剥夺太多的单纯与平实,以过多的奢华来装饰时,就得牺牲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关系去填补。这些关系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很多时候甚至得放弃自己。

一个人要掌握金钱还是被金钱掌握,全看他受多少金钱吸引,以及他是否看得到金钱以外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在朴实无华的心境中生活,于寂然中品味人生的艰辛,于宁静中净化自己的灵魂,你才不会因怀才不遇而怨天尤人,才不会为暂时的得失而牢骚满腹,才能做到得意时不轻狂,失意时不沮丧。平常心,它能使我们在沉迷中变得清醒,在贪求中变得淡泊,对什么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

一个拥有安详的人,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所以他是生活在满足中的人,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有了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你就会发现,快乐其实就在生命中不为人注意的某个瞬间、某个角落,快乐就在你身边。淡泊名利,看到别人享受荣华富贵而不羡慕;看到别人拥有家财万贯而不嫉妒,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从精神上摆脱物欲的羁绊,懂得欣赏他人的荣耀、成就和美丽。保持平常心就是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视为过眼云烟;把匆匆过往的人生看作一次旅行,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输或赢都是自己参与在内的一场观光。

成一时之功名不如活一世之自在

名利是人生的枷锁,正确地对待名利你才能成功地挣脱名利的枷锁,轻松的过完一生一世。

名利终究是人生的枷锁,很多人受尽其累却不知悔悟。有些人甚至为了一时之名而失去自我,失去所有。天定生性淡泊,即使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不要求做什么封疆大吏,也不要求位极人臣,只想重新回到过去快乐无拘的生活,吹笛牧羊,不受名缰利锁的羁绊,自由自在,更不用绞尽脑汁的谋划和算计,何乐而不为?

在一个风和日丽中午,一个富翁到海边散心,看到一个渔夫悠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好奇地走过去,于是并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富翁:"你没有出海打鱼吗?”

渔夫:"已经打回来了。”

富翁:"为什么不乘天气好多打一些呢?”

渔夫:"多打一些干什么,吃不了也浪费。”

富翁:"多打一些你可以去卖钱呀。”

渔夫:"卖了钱干什么?”

富翁:"卖了钱你可买大船啊。”

渔夫:"买大船干什么?”

富翁:"买了大船你可以打更多的鱼。”

渔夫:"打更多的鱼干什么?”

富翁:"打更多的鱼你可以卖更多的钱。”

渔夫:"有更多的钱又干什么?”

富翁:"有了更的钱你可以买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

渔夫:"买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鱼干什么?”

富翁:"你买了更大的船,打了更多的鱼,就可以卖更多的钱。有了更多的钱,你就可以盖漂亮的房子。”

渔夫:"我出海打鱼,盖漂亮的房子干什么?”

富翁:"有了很多很多的钱,你就不用出海打鱼了。”

渔夫:"那我做什么?”

富翁:"到时候你什么也不用做了,可以天天可晒太阳享清福了。”

渔夫:"我现在不是已经在晒太阳,享清福了吗?”

于名利而言,能而不为,有而不重,是谓淡泊,是一种高雅超脱。人生的所求所为,名利也好,淡泊也好,选择艺术或逍遥也好,都是人生的一种选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但是需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来量度究竟什么最能让人充实和幸福。人生万事百态,法无定法,理无定理,皆是各人自己的一孔之见,孰高孰低,也难一言以蔽之。但淡泊能使人不拘于外物,不以物喜不以物被,进退皆能豁然处之,此一点乃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可作为衡量的标尺。

有一个人,整天烦恼缠身,患得患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于是就去寻找能够解脱烦恼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一个生长着绿油油的草地的牧场,有一个牧羊人骑着马,嘴里吹着笛子,发出悠扬的韵调,非常得逍遥自在。于是他就问这个牧羊人,你怎么这么快乐?能教给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快乐,没有烦恼吗?

牧羊人说,没什么,骑骑马,吹吹笛,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但却改变不了他的烦恼的状态,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去寻找新的解脱的途径。不久,他来到一个庙宇,看见一个老和尚在洞中修行,面带微笑,看起来是个智慧的人。

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老和尚说明来意。老和尚说,你想寻找解脱吗?

他说是。老和尚说,有人在捆住你吗?

他说没有。老和尚又说,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人往往是自己不能醒悟,凡事执迷不悟,岂不知做人要几分淡泊,名和利都是羁绊,你若执著,哪有解脱呢?

烦恼和羁绊都是由于自己的不能舍弃或是看得太重而引起的。尤其是名利二字,人都离不开,谁能撇开这两个字去为人处事呢?人生于世,君子圣贤雅士也好,小人俗人凡人也好,谁也不能无所谓的舍弃。俗人爱财,君子就不需要么?圣贤若是没了一日三餐,也要去赚钱的。但不要执著,要懂得舍弃,这样做才是俗世的淡泊。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