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五个大的戎族部落之外,秦穆公还收服了豲(huán)戎、乌氏戎、大荔戎等。豲戎是隗(kuí)姓狄人的一支,穆公攻伐翟戎的时候,豲戎首当其冲,所以秦穆公先打豲戎,豲戎部落较小,兵力单薄,所以最早臣服于秦。乌氏戎在今天宁夏固原县北边至黄河的一段地域,比翟戎还小,所以很快就臣服于秦。大荔戎在今天陕西大荔一带活动,北接山西,东至华山,南近黄河,其地沙苑一带水草肥茂,为秦之劲敌。秦穆公攻灭大荔戎国,去掉了心腹之患,从此,秦国“都地方三百里,并国十四,辟地千里,陇西、北地郡是也。”①从今地域分野来看,其时秦国疆域已经东至华山,西至甘肃西部,南达秦岭,北达榆林一带,方圆数千里以上,成为当时西方的霸主。
对于秦穆公灭国十二,开地千里,独霸西戎的胜利,周王室给予了高度肯定,周天子派召公过前往秦都城,送去金鼓以为贺礼。②孔子也称赞秦穆公此举:“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①《正义》韩安国语。
②《史记·秦本纪》:“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第二十五节爱民残民——野人之赦与三良之歼
作为奴隶制国家君主的秦穆公,在今天看来,既有仁爱的一面,也有凶残的一面。公平一点说,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相比,秦穆公“尚贤”、“崇仁”,很是有些仁君之风,可以说是宅心仁厚。前面讲到的两次借粮给晋国,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秦穆公的仁厚心性。最能体现秦穆公仁厚心性的,还是为史家大书特书的“岐下野人”的故事。
穆公初年,有一天,秦穆公最喜爱的一匹骏马不见了,于是穆公的手下就到处去找,费了好大劲,终于在岐山脚下找到了,可是马却被岐山脚下的300多个野人,也就是被在岐山脚下劳动的奴隶们分吃掉了。①秦国的官吏把这300多个奴隶抓起来,准备按律治罪,将他们杀掉。这件事被秦穆公知道了,他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人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的话,会伤害人的身体。”秦穆公让官吏放掉那300个奴隶,并且赐给他们酒喝。②
秦穆公此举,在当时可以说是很难以想象的,犯了罪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有酒喝,奴隶们当然是感恩莫名了。不过,秦穆公此举所得的“善报”,要远远大于那几匹马的价值。
公元前645年,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去晋国购粮,晋惠公不但不借,而且趁机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非常生气,就亲自率军出征,渡过黄河与晋国作战。岐山脚下这300个“野人”听说秦穆公要去攻打晋国,都主动跟着去了。秦穆公与晋军作战,三战三捷,晋军退到韩原一带,秦军奋勇作战,晋军败退,晋惠公的小驷马陷在泥淖里,穆公在追赶时,被晋军包围,而且受了箭伤。就在即将被擒之际,那300个岐山“野人”高举兵器杀入重围,个个争先死战,不但把穆公救了出来,而且还把晋惠公俘虏了过来。③这次胜利,震惊了诸侯,秦穆公由此声名鹊起,威镇中原。
但是,就是同一个秦穆公,在他的晚年却变得非常昏聩(kuì)和残忍。公元前621年,他在位39年时死去。这时,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已经逐渐被中原各诸侯国所废除,但是秦国却仍然保留着这种残酷的制度。《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临死之前,强迫177个活人为他殉葬,其中包括子车氏三兄弟。这三兄弟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他们为国作战非常英勇,在秦国人民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人们称为子车氏三良。当三良为秦穆公殉葬之后,人们悲愤难当,就唱出《黄鸟》这首歌来哀悼三位杰出的人才,并谴责秦穆公的残酷。《黄鸟》诗云: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的大意是:往来飞翔的黄鸟啊,落入了荆棘丛中,是谁被逼着为穆公殉葬呢?是子车家的三兄弟。他们为国作战是多么勇敢,如今却战战兢兢地被押到了殉葬的坑穴旁边。老天爷啊,你为何把这样的好人全都杀了呢?如果能够挽回三良的生命,我们情愿替他们去死一百回!
由歌词大意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人民对于人殉制度是多么的痛恨,对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英才是多么地爱戴。事实上,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人当中,绝不止子车氏三兄弟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堪称为国之干城的杰出人才也被杀殉死。历史地看,秦穆公用活人殉葬,更多的是秦国礼乐制度原因,但对于这一落后而且很明显的有损于秦国军力国力的制度的认同,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秦穆公晚年的昏聩自私。此外,正是制度的落后,所以秦国自穆公死后,其生产力发展步伐迟滞不前,也就无力再继续东伐了,秦国的国势也逐渐地衰落了。
①农夫住在田野小邑,所以称野人——依范文澜说
②《史记·秦本纪》:“初,穆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赐酒而赦之。”
③《史记·秦本纪》:“三百人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虏晋君以归。”
§§§第二十六节康公结楚——墨守成规拒晋无功国运初衰
和晋国相比,秦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要缓慢得多。
先说说晋国的情况吧!晋国从惠公时就开始开阡陌作爰(yuán)田①;晋文公时又作三军、五军;晋成公时,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权,奴隶主势力受到打击,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晋国国力发展很快,民富国强,远远超过了秦国。而这时,秦国仍然墨守成规,保留着落后的奴隶制度。如前所述,东方诸国早已经废除了的人殉制度,在秦国还盛行不衰,秦国的统治者穷奢极欲,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秦国的奴隶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剥削,生死无着,所以,在春秋末期,秦国开始走向衰落。
秦穆公生有40个儿子,穆公死后,由他的儿子罃继位做了国君,君号康公。
康公在位11年(前620年—前609),其时,秦国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分崩离析,康公虽然算不上无能之辈,但其军功战绩却无法和他的父王相比,虽然也曾几次与晋交战,但总归起来,还是胜少负多。当时就有一些奴隶主指责康公胸无大志,忘了穆公之业,说他治国无能,让他们“每食无余”。②对此现象,林剑鸣先生认为,这并非是康公故意为难大伙,而是由于奴隶制度衰落,康公也无可奈何。③我也非常赞同林先生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康公虽然武功不行,但却略有文采,《诗经》里还留下了他的一首诗,我们待会欣赏一下,现在我们还是看看康公在位时与晋国的关系处理的如何。
如果用宿命论的观点来看,康公也算得上生不逢时了。因为康公刚一上任,就碰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国际性事件。什么事呢?原来康公继位的时候,晋国国内发生了诸子争位的内乱。在康公继位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的时候,晋襄公姬欢也去世了。晋襄公有一个弟弟叫雍,是秦国之女所生。公子雍住在秦国已经很多年了,与秦国的宗室子弟多有交往。晋国的国卿赵盾认为太子年幼,只有几岁,担不起国君的重任,而雍比较有才干,和秦国的关系也好,把雍立为国君,对晋国好处多多。于是,赵盾就想拥立雍为晋国的国君。赵盾拿定主意定后,就派大臣随会(即士会)到秦国来迎接公子雍。④
秦国自然很愿意亲秦派的雍继晋君之位,于是就主动派兵护送雍回晋国继承君位。但是,秦国万万没有想到,就在随会到秦国来接雍的时候,晋国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抱着太子跪到晋王宫中大哭大闹,而且还跑到赵盾的家里来当面质问。穆嬴说,襄公活着的时候,曾经把这个儿子托付给你。当时他说,这个儿子能成大器,是托了你老人家的福,如果不成器,也是你没有尽心尽力。现在襄公刚刚去世,难道你就准备不认账了吗?在穆嬴的软磨硬泡下,赵盾无可奈何,只得改变主意,立太子夷皋为晋君,号为灵公。
可是赵盾的这个改变,被差遣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的两个大夫,也就是先蔑和随会都不知道,他们俩尽职尽责,辛辛苦苦地按照原来的计划,把公子雍从秦国接了过来,和护送公子雍的秦国军队一道,浩浩荡荡地把公子雍送到了令狐⑤这个地方。赵盾得知以后,为避免晋国内乱,于是就亲自率领军队在深夜里偷袭护送公子雍的秦军。这次秦军人数较少,又兼是送君之军,所以战败了,一直被晋军追到刳首⑥这个地方。秦军战败之后,迎接公子雍的晋国大夫先蔑和随会觉得赵盾出尔反尔,背弃信约,所以也就愤然地跟着秦军逃到了秦国。
上边所述的这场战斗,史书上记为“令狐之战”。公平一点说,这次战斗,晋军胜得很不光彩,也使刚上任不久的秦康公觉得脸上无光。公元前619年,也就是康公二年,秦国觉得赵盾出尔反尔,使秦国丢脸受辱,于是就出兵攻打晋国,攻占了晋国的武城,为令狐之战报了仇。在晋国这一方呢,自然不甘心武城被夺,于是就于秦康公四年(前617),发兵攻打秦国,攻占了秦国的少梁(今之韩城)。之后不久,秦国再次发兵攻打晋国,攻占了羁马。两军在河曲交战,秦军又把晋军打得大败。公元前615年,秦国再次攻打晋国,赵盾率军迎战,采取高筑壁垒坚守以疲秦军的战术,秦军久攻不下,难以取胜。随会给秦康公出主意说,秦军远来,利在速决,不能与晋军打持久战,康公听从随会的建议,先与晋军打了一仗,然后趁夜撤军西归,无功而返。
秦康公一看晋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于是就转而向南,联合楚国共同对付晋国。公元前611年,秦康公发兵帮助楚国攻打庸国,与楚结盟,联楚拒晋,此举被王夫之称为“深谋”之举。但是秦军此后又多次与晋国交兵,都是胜少负多,弄得朝野一片责怨之声。同时,秦晋交恶,也令赵盾饱受责难。
秦康公之所以能够把晋国的相国赵盾搞得一筹莫展,主要是得力于逃到秦国的晋国大夫随会。为了把随会弄回晋国,赵盾采纳了卿大夫臾骈的苦肉计,派善长权谋的魏寿余去秦国行计。实施苦肉计的时候,赵盾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令魏寿余去镇守魏城。魏寿余拒绝执行,遭到赵盾一番狠狠的“怒斥”。魏寿余当众受辱,回到家后借酒谩骂赵盾,收拾东西准备降秦。赵盾得到魏寿余手下人“告密”,当即命令大将韩厥逮捕魏寿余,并将其妻子关进监狱。魏寿余逃到秦国,向秦康公诉说委屈,表示“忠心”,并献上魏城的地图户籍,说:只要派一位熟悉晋国情况的使者与其同往,再派一支兵马在河西接应,晋国的魏城就唾手可得。利令智昏的秦康公对此深信不疑,就派随会同往。不料,魏寿余和随会一出秦国都城,就马不停蹄,直奔晋国而去。
康公在位20年,其间虽多次与晋交战,但他却不是一个绝情寡义的人,《诗经·渭阳》就记载了秦康公送别舅父晋文公重耳回国就国君之位时的甥舅情谊。其诗曰: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有何礼物赠与他?一辆大车四匹黄马。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亲娘。用何礼物赠与他?宝石玉佩表衷肠。
康公在位12年去世,死后葬在竘(qǔ)社。
康公的儿子于公元前608年继位,是为共公。共公名稻,又名和,又名貑。共公在位只有五年,其时,春秋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楚国铿锵崛起,楚庄王向北进兵,一直打到洛邑,并且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图谋夺取周朝的政权。而秦国,此时国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国运开始衰落。
秦共公当了五年秦国的国君,便去世了。秦共公死后,由他的儿子桓公继承了秦君之位。
①所谓做爰田是春秋时代晋国应国难而进行的改革。爰,即援,也就是为了获得国人的帮助,公室以族为单位赏赐国人以田,国人征野人入伍为步卒以报答国君,这是晋田井田制瓦解的开始。——依赵伟艳《晋作爰田再探》说。
②《诗经·秦风·权舆》。
③林剑鸣:《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④《左氏春秋传·文公六年》:“晋襄公卒,太子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
⑤今山西猗氏界15里。
⑥今猗氏西。
§§§第二十七节唯利是图——秦桓公背盟弃义丧师失地
秦桓公名荣,即位之后仍然奉行联楚拒晋国策。
其时,晋国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很想与秦结好,但却遭到了秦国的坚决拒绝。秦桓公这种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僵化态度,不仅使秦国和晋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且由于秦桓公不自量力地与晋交战,更使秦国的处境雪上加霜。
公元前601年,秦桓公亲自率领秦军进攻晋国,被晋军打得大败,秦国的将领赤也被晋军俘虏了。按说,秦桓公应该接受教训,反思外交政策,修好秦晋关系,但是,秦桓公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此次大战后不久,即公元前594年又挥兵伐晋。这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交战,秦军大败,就连秦国最有名的大力士杜回也让晋军捉去了。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就在这次大战中,晋国的将领魏颗和秦国的将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魏颗和杜回都是有名的大力士,真可谓势均力敌,胜负难分。可就在两人打得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看见一位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的脚,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秦军主帅被俘,自然大败而逃。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位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
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了以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魏武子的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把这个女子嫁掉,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魏颗这才明白了老人帮他的原因,是因了自己的一念之善。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