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的崛起
5285600000038

第38章 涤荡尘埃(3)

事实证明,秦王政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六国犹如一条龙蛇,赵国犹如其首。战国后期几次合纵攻秦,赵国都是主要发动者、参与者。秦始皇六年(前241),赵、楚、魏、燕连兵攻秦,就是以赵国为首组织起来的。其余历次合纵攻秦,赵国也都是骨干力量。削弱赵国就会使东方六国群龙无首,结好齐、楚就会断其身腰,秦国就可以一段一段分食龙蛇,鲸吞宇内。因此,秦王政不惜动用数十万之众,选派得力战将,两度亲临战场,用了七八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个战略任务。弱赵之后,韩国束手就擒,赵国灭亡,诸侯土崩瓦解。战争的结局正如韩非所料。

韩非的献策延长了韩国的寿命,也注定了韩国的彻底覆灭。

韩非死后,韩王派使节纳地效玺于秦,请为秦臣。这时秦王政为正式启动统一战争所作的战略准备还没有最后完成,所以,秦国很“大度”地接受了韩国的请求,韩国因此又维持了一段称臣于秦又独立为王的时日,实际上是苟延残喘,延时捱(ái)命。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王政将战争目标锁定于灭韩。这一年的九月,秦军大兵压境,韩国为了延续一线生机,被迫剜肉医疮,再次割地求和,献出了南阳全境。占领南阳后,秦王政没有给韩国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第二年就命令内史腾灭亡韩国。

这时的韩国已经弱不禁风,韩军一触即溃,韩王安被俘。秦王政把新占领的韩地置为颍川郡。从此,曾经辉煌一时的韩国便彻底灭亡了。

韩国灭亡了,整装待发的统一大军,马首东向,潮水般地涌向有着“四达之国”之誉的赵国……

①《汉书·沟洫志》。

§§§第五十八节反间君臣——李牧冤死秦军破赵

和积弱积贫,剜肉补疮,一战即溃的韩国相比,有着百战之国称号的赵国,是秦国在统一战争中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拦路虎。如果从秦大将王翦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前228)起,到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计算,赵国在已经失去大部分国土和国都的情况下,与秦国还对抗了六年之久,晚于楚、燕,早于弱齐。

赵国之亡,是最耐人寻味而且是最具有悲剧意味的。

秦灭赵的悲剧意味,首先是“赵氏之先,与秦共祖”,也就是说,秦、赵两国的征战杀伐,从血缘关系上讲,属于煮豆燃萁式的自相残杀。前面讲过,秦、赵都出自殷商之际秦族部落里的蜚廉一支,赵氏的直系祖先造父善御,有功于周王室而受封于赵城,因此而以赵为姓。秦族的直系祖先非子为“秦嬴”,为嬴姓秦族的法定继承人①。

不过,秦国虽然和赵国同为一个祖先,两个祖先都曾经于周王室有功,可两个国家的立国之基却是很不一样的。秦人先祖经过几百年征战,跃马挥戈,踏着血水,一步步由西向东,这才在关中大地上站稳了脚跟,由附庸而诸侯。而赵国却是先为晋臣,由大夫而诸侯。不同的立国道路,使得秦赵两国国君的政治文化心态和两国政治走向大相径庭。

公元前376年,赵敬侯时三分晋国,晋国灭亡,之后又经历了两代,到下一代赵武灵王时,赵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著名的“胡服骑射”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赵国处于“四战之地”,经常受到周边强国及匈奴、林胡、楼烦、东胡的侵凌。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决心实行变革。他“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仿照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装备,建立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军队新的主力兵种。骑兵能离能合,易散易聚,灵活机动,适于长途奔袭等运动性很强的野战。这项改革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大的“革命性”意义。战国后期,唯有赵国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长期抗衡,这即得益于赵武灵王的改革。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经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大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在军事上,他不断发起战争,先后多次攻取齐、魏两国土地,拓展疆域。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是秦国兼并战争中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

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赵惠文王时,秦昭襄王愿以15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璧”,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破解了这道“以城诈璧”的难题。前279年,秦昭王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去会见,命赵王弹瑟,又为蔺相如所破解。

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长期抗衡,不仅因为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勇将和贤相,更是因为有赵惠文王这样的明君。正是他继承了赵武灵王的基业,广召天下有才之士,从谏如流,赏罚严明,才使得本来弱小的赵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与强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妇女,治国理念很是符合孔子的仁政思想。《战国策》上曾经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重要的而只问不重要的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遗憾的是,这位女政治家天不假其寿,才刚刚40出头,就病逝了。赵威后病逝后,年轻的赵孝成王处理赵国政务,接连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对赵国前途命运影响巨大的失误,比如魏齐留赵,长平之战的阵前换将,等等。

如前所述,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的相国,其时还是门客的范雎随着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得到齐襄王的赏识,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便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魏相魏齐。盛怒之下,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就让舍人把范雎狠狠地鞭笞了一顿。奄奄一息的范雎,以诈死的方式,在守者与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悄悄地逃入了秦国。

范雎在成为秦国相国之后,屡出奇谋,为秦昭王所宠爱。秦昭王为了替范雎雪恨,欲杀魏齐。当此时也,魏齐寄居在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门下。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同时还担任着赵国的相国。秦昭王知道平原君收留了魏齐,就发函邀请平原君到秦国来喝酒,平原君从赵国的外交利益考虑,出使秦国。到了秦国之后,秦昭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不答应,说:“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断然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昭襄王于是就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同时出兵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迫于形势,赵孝成王只好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捉拿魏齐。魏齐暗中早早得到消息,趁夜逃出,拜访德高望重、很受到赵王尊重的虞卿,希望得到虞卿的庇护。不料,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就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过了一段时间,魏齐看到信陵君不大愿意接纳他,就在魏国自刭而死。赵孝成王听说后,立刻索取人头,恭恭敬敬地送给秦国。秦昭王这才心满意足,下令撤军,并且把平原君放了回去。

除此之外,赵孝成王最大的政治败笔就是长平之战的失败。如前所述,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贪于韩国奉送的上党之地,不顾强敌在前,大祸临头,贸然接收上党,引火烧身,造成秦赵对战态势。其后,急于战胜秦军,又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谏,执意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惨败于长平,损失有生力量40余万人,被迫割地求和。尽管数年之后在魏、楚联军的协助下,赵国嬴得邯郸之战,并乘胜进击,迫使秦国放弃此前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使秦军东进势头受挫。然而,赵国此时元气大伤,已经走向衰落,再也没有一个大国可以与秦国抗衡。

本来,赵孝成王的失误已经使赵国丧失了军事强国地位,接赵孝成王继任的赵悼襄王,更是自毁干城。公元前251年,战功卓著的老将廉颇以八万之众大破燕军40万,斩燕将栗腹,与乐毅率军围攻燕都,迫使燕国割让五城求和,赵军声威复振,廉颇也因此而被封为信平君,并代行相国职权。应该说,如果让廉颇摄行国政,赵国一定会有较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机遇,国力军力也可得以恢复。然而,赵悼襄王即位后,却听从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让乐毅取代廉颇,这就使得廉颇与乐毅二人产生隔阂,廉颇率军打跑了乐毅,自己也一怒之下,逃到了魏国。

廉颇和乐毅都是天才级的军事人物,这两个人物的离去,毫无疑问,对赵军士气军心的影响都很大,赵王迁继位之后,赵军屡屡败于秦国就是明证。据说,廉颇逃到魏国之后,心里还一直惦记着赵国的安危,看到赵军多次为秦军所败,就动了重回故地、效力赵国的心思。可是,赵王迁宠信与廉颇有仇的奸臣郭开,轻易地相信了被郭开收买的使者编造的谎言,认为廉颇老迈无用,就放弃了重新启用廉颇的想法,使得赵国失去了一员良将。更为荒唐的是,赵王迁轻信郭开谗言,竟然冤杀李牧,毁掉了支撑赵国摇摇欲坠大厦的最后一根支柱。

李牧是赵国柏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笔者看来,李牧应为四大名将之首,因为李牧生平未曾打过一次败仗。李牧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时,实行坚壁清野战术,运用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一次歼灭10万匈奴骑兵,灭襜(chān)褴(lán)、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不敢再来侵扰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继赵奢、蔺相如已死,乐乘和廉颇离开赵国之后,李牧成为赵国朝中重臣。这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指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234),秦大将桓齮(yǐ)攻取了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和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在武遂斩杀了赵国的大将扈辄,斩赵军首级10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过太行山自北路深入到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蒿城西南20里),直向邯郸进军,形势万分危急。赵王迁从代地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秦将桓齮认为,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于是亲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将其歼于运动之中。李牧不为所动,待秦军主力去肥之后,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了全部留守秦军和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于是就部署了一部分兵力由正面阻击秦军,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战之后,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形进攻。经过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随冲出重围,害怕被秦王治罪而奔逃到燕国。秦军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秦王政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的重赏购求桓齮之首,可见这次大败对秦国的打击十分沉重。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王政再次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省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省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得胜后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这次大败秦军,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这一战又为赵国嬴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

赵王迁七年(前229),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国之军抵抗入侵秦军。名将王翦与李牧对阵,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两军对垒,相持不下,长达一年之久。王翦和秦王政都知道,李牧是秦军的劲敌,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可能速胜。于是,秦王政再行反间计,派奸细混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认为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王翦的对手,拒绝交出兵权。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赵王迁竟然会用最卑鄙的手段,暗中布置圈套逮捕了李牧,并且斩立决,就连李牧的副将司马尚也被废弃不用。

君主昏聩,奸臣当道,李牧冤死。至此,赵国良将尽丧,干城尽毁,军心涣散,两军形势发生重大逆转。只过了三个月,到了赵王迁八年(前228),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了东阳地区(约今河北省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称王。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十月,秦王政来到刚刚攻克的邯郸城。他故地重游,以征服者的姿态检阅奏响得胜鼓的秦军,并接受降臣的跪拜。

其时,这位被后人誉为“大略驾群才”的秦君,还做了一件与其身份极不相符,也为后人垢病千年的事情,即下令把曾经与母家有仇怨的人家,个个活埋。

①依张分田《秦始皇传》说。

§§§第五十九节攻魏拔卫——水淹大梁魏王投降

魏国之亡,与韩极其相似。

魏乃三晋故地,被山戴河,沃野千里。战国初期,魏国国势强盛,一度居于首强的地位。但是,和韩、赵覆亡之由一样,由于内政、外交、军事的失策,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便逐渐走上下坡路,至魏昭王之时,魏国更是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