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上就办
5294900000022

第22章 马上就办的最高天职:完成任务(2)

林霖大咧咧惯了,觉得遵守时间不过是一件小事,主管不必那么苛刻。像林霖这样觉得反正没有迟到就好的员工大有人在,但是,对于一名员工来说遵守时间是多么的重要。也许林霖并没有把工作看得不那么重要,只是他不能早到那么几分钟而已,但正是这点给他的主管留下了一个时间观念不强的印象。其实上司正是从日常的这些小事当中,来看他的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与重视程度的。

一些年轻人刚到新的单位,对于规章制度看得较轻,工作上虽然十分卖力,却不遵守时间,做任何事都经常迟到早退。但是要知道,迟到早退却是很多优秀的公司所不能容忍的,他们觉得遵守时间是一个员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

“只要大错不犯就好”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既然身在职场,就应该知道遵守时间的重要性,这也是各种职业交往中最基本的承诺,也是体现诚信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依然觉得遵守时间只是件小事,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正是别人认为你不诚信的开始,会给人留下一种做事拖拉的感觉。你想,上司怎么会放心把重要的工作交给这样的人去做呢?

遵守时间和诚信是紧密相连的,守时与守信是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不少人把“言而有信”看得很重,但却视“相约准时”无关紧要。其实,遵守时间是在与时间有关问题上的守信。做事要从简单入手,因为简单往往是复杂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复杂的事即便一时能做好,也是难以巩固、极易反弹。

守时就是诚信的基础,无突发意外的不守时,实际上就是没有诚信的思想基础。

肖杰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来到一家私企工作。在培训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是一家时间观念很强的公司。同样都是新员工,在上班的第一天,肖杰是第一个来到公司的人,这样一个小细节让上司感觉他是一个十分重视工作的人。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肖杰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没过多久,上司就把一个重大的项目交给他去完成。项目的另一方是韩国人,韩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洽谈业务的当天,肖杰提前10分钟到达,熟悉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在原地没等多久,韩国人来了。肖杰以自己强硬的专业技能让韩国人诚服,项目谈得也很愉快。双方签完字之后,肖杰以主人的身份带着韩国人浏览了一个四周,韩国人还以为肖杰的公司就在附近,肖杰说,不是,我的公司距离这里很远。只不过我早到了一会儿,在周围转了一下。韩国人投以欣赏的目光。

回到公司之后,上司对于肖杰这次任务完成的这么顺利也就更为信任他。半年之后,肖杰提升为部门主管。

故事中的肖杰正是通过遵守时间这一点让上司与韩国人对其产生了信任,也正是遵守时间使他赢得了快速晋升的机会。

不要以为遵守时间是小事,正是这样的“小事”却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连遵守时间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岂能担当什么大事?又何谈诚信?连遵守约定时间的承诺都经常做不到的人又如何能做到需要他付出更大代价的承诺呢?

不遵守时间,也就失去了诚信的底线。不管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有多强,谁都不会对其产生信任感。

遵守时间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不按时赴约甚至干脆毁约的人,首先是在轻视对方,同时也是在轻视自己。不按时赴约甚至毁约的行为,是在告诉对方,你对我并不重要,我并不在乎我的迟到会给你造成什么不便甚至于损失。但是你想过没有,这样做的本身其实是在告诉对方,我是个不讲信用的人,所以我是一个不值得你重视和信任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小王跟一位朋友约好晚上七点聚餐,这位朋友却整整迟到了二十分钟。也许是太熟的缘故吧,他一句表示歉意的话也没有,只是一边翻看着菜谱,一边说:“路上车堵得厉害,这城市交通啊!”听罢他苍白的解释,一时间小王觉得下巴掉在了桌面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小王是外企干了近十年的老白领了。舞台上有个术语叫角色置换,小王想:如果坐在他面前的不是我,而是他的外国老板的话,他还会这样泰然自若吗?

在工作期间,不遵守时间的后果轻则会给客户留下不好印象,从而影响到你所在企业的形象;重则一桩本来有望成交的大买卖就会告吹。你辛苦奔忙的全部过程可能就在不守时这个“小河沟”里翻船搁浅,许多心血由此而付之东流。商业行为讲究的是“信誉”二字,守时不仅仅是信誉的体现,也是信用的表现形式。跟缺乏信用的人谈生意,谁不得好好掂量一番?

身为职场中人,你的职业化水准岂止仅仅体现在你的职业技能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规矩,又岂能成方圆?不守时是一种不良的个人习惯,一旦养成又不及时根除的话,很可能会从日常生活中迅速扩展到你的工作中。

守时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一种信誉。在崇尚信誉消费的今天,决不可等闲视之。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是在小题大做。事实上不少人正是漠视这等区区细节小事,而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信誉度下降,从而耽误了很多本可以办成的大事。

当然,不遵守时间之类的事例在职场中也非稀罕。一个小职员某日忽然晋升为管理人员,心态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就难免会发生变化,升了职连走路都有些姿态了。原先风风火火、开会非常守时的一个人,一旦“加冕”后,经常在业务会上全体下属都准时到场后,姗姗来迟,嘴里还不停地为自己辩解:“忙啊,太忙了!”每天早上视迟到为基本守则的一个人,记起别人的迟到来却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残酷无情。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他(她),信誉度急剧下降,终于有一天从没有坐热的管理者宝座上栽了下来。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3月2日上午11时之前到达。

康德3月1日就赶到了珀芬小镇,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的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很危险。”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中间的确已经断裂了。河面虽然不宽,但水很深,而且结了冰。“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

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了。

“如果赶那座桥,我们以平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康德问车夫。

“我想大概得12时30分。”车夫答道。

康德又问:“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以最快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

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妇大吃一惊:“您想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

“那就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

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按时修好了桥。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路上,10时50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

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

康德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对其提起为了守时而买房子拆木头过河的经过。

后来,彼特斯在无意中听到那个农妇讲了此事,很是感慨,他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您太客气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守时。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晚一些时间是可以原谅的,何况您还遇到了意外。”

一向一丝不苟的康德,在给老朋友的回信中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

遵守时间就是遵守承诺,按时到达事前约定的地点,没有借口,任何时候都得做到。即使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到达,也应该提前打电话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遵守时间绝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

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现代工作职场中,遵守时间已经成了作为一名优秀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份内份外的工作都出色完成

很多新人在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份内份外,认为自己只要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就行,其它不属于自己,不该自己完成的活儿,一点都不做。有的员工还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多做了,又没有人给我加工资,我干吗要做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

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又是不不应该做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职场新生代”,平时在家在学校都不免有些养尊处优,大事做不好,小事不屑做。工作中与同事的相处过程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容易怨声载道。其实在工作的过程中,多表达对别人的敬意并时常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或者热心跑腿,合理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完成份外的工作,都不是吃亏的事。平时工作中应该多考虑其他同事的感受,多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帮助。

职场之上事无大小,不要因为帮同事做了点小事就斤斤计较,你要清楚你是一个新人,对于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很多时候你自己解决不了,这时候,你就需要资历深的同事的帮助,平时多做点份外的事情,多给予同事帮点小忙,就能在同事心中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印象。当你有困难需要同事指点迷径的时候,谁会拒绝你呢?

小赵刚毕业没多久,就来到一家公司上班,这与其他还在苦苦寻找就业单位的同学相比,他已经很幸运了。小赵一直对自己说,记住自己是一个新人,多做点事累不坏。

和许多刚上班的大学生一样,小赵做的也是那些琐碎、低级、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不过,对此他没有什么怨言,毕竟学校里学的东西与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不同,他对于自己份内的工作认真完成,同时还主动做一些份外的工作。

每天早上,其他同事还没到,小赵就开始打扫办公室,然后再同事们的办公桌上,放一杯沏好的茶或泡好的咖啡。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在他来到这个公司之后,天天如此,慢慢的同事们觉得这小子很有韧性,所以,当小赵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事请教的时候,大家都很乐意为他答疑解难,还夸他很能干,很好学。

很多跑腿的活儿,小赵也都包了。晚上,当同事们奔向电梯回家的时候,他不言不语地收拾一天下来凌乱的办公室,然后坐下来,自己给自己再加个班,搜集白天业务会上提到的关键数据,回顾一下当天学到的东西。

有一次,开部门会议,主管提到了一个销售数据,在座的很多人都记不清楚,这时候,小赵说:“如果我急得没错的话,应该是XX。”主管与在座的同事都感觉惊叹,一边说,年轻的头脑就是灵光,一边不由得佩服这个平时不动生色的小伙子。

没过多久,主管就把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小赵,而他凭借平时积攒的经验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小赵也在公司中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威信。

有不少新人在工作中,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很难和其他的同事沟通。因为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忙,多希望能有谁空下来,教教他该如何工作。其实老板将你招聘到公司就是希望你能马上适应工作,这其中也包括你要马上适应你的工作伙伴。可是他们不会等着你来适应,因为他们同样有的是工作压力。上面故事中的小赵就做得很好,帮助他们送送文件,做个剪报,发个传真,热心跑腿,合理的情况下多帮助别人完成份外的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时间和你交流,教你如何工作。

工作中,不要过分强调份内份外,每一个员工都是整个公司团队中的一名成员,不论是谁都会遇到需要同事帮忙的时候,那么就应该平时都注意培养同事之间的感觉,当你份内的工作已经完成的时候,不妨主动请求帮助同事做点自己份外的活儿,既会给同事留下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印象,又会给自己留有充分的余地,当你需要同事帮助的时候,没有谁会把这样的人拒之门外。

张坤在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但很少与同事交流。有时候,其他有什么问题向他请教,他只注重于自己手头的工作,一句“我自己还没忙完呢,你先等会”就把人家拒之千里之外,其实,张坤并不是那种死掐着自己有的东西不放手的人,可他说话的语气实在让人接受不了。久而久之,同事们对他都有些疏远。

后来,同科室的同事出差的时候,请他帮忙取个包裹,或者参加职称考试的时候求他给代个班,他都不愿意,认为自己做好份内的工作就够了,没必要去为别人做什么。不久后,他便成了单位上的孤家寡人,连去食堂吃饭别人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个餐桌上。

张坤自己这才感觉有些不对劲,领导也多次找他谈话,说一定要搞好内部关系,我们是一个整体,即使单个人的工作能力再强,如果没有了团结协作,整体实力也不会很强。

不过,这时候,张坤想要扭转局势已经是为时过晚,毕竟想要改变自己留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他只能离开这个单位。

在与同事相处时,我们要记得多为他人着想和考虑,不要过分强调份内份外,否则很容易被人误解为自私、冷漠。因为眼里没有别人的人,别人眼里自然也不会有他。在具体工作中,更不要只埋头苦干不抬头看路,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学学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相互的沟通、协作,肯定会使你的工作与人缘更加出色。

能够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以后,再做些份外工作的员工,将受到企业或上司的欢迎。很多时候,这种工作干劲是会相互感染的,进而可以使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在一个国家形成一种势头,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定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来到异国他乡,常会遇上国人说的“文化震撼”。的确,不同文化的碰撞,常会让人领悟到一些什么。

王晓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就时常感受到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其中有两次给他印象尤深。

早就听说东京的夜景美丽壮观,是世界著名夜景之一。到日本后不久的一天晚上,王晓请在日本工作的弟弟陪他上了住友三角街的顶层,这里是东京观赏夜景的最佳地点。与纽约、洛杉矶、新加坡等地金光闪亮耀眼的夜晚不同,东京的夜景宛如星河泻地,银灿灿一望无际。

看着无数灯光通明的办公大楼,王晓问弟弟:“为什么这么晚了,办公楼还都亮着灯?

弟弟回答道:“一般公司职员都工作到很晚。”

在日访问期间,白天我有自己的活动安排,傍晚下班时分,王晓总在弟弟工作的公司附近与他会合,请他陪着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