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上,也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权势、金钱、荣誉等,这些东西看似美好,但如果 该放下的时候不放下,也会是人生辛苦的源泉,弄不好会成为我们心中沉甸甸的压力,压得 我们喘不过气来。如果我们也能遵循佛陀放下的教诲,将这些东西统统放下,压力自然 就烟消云散了,心情自然就轻松愉快了!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够腾 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一作家就说:“我不会‘抓紧’任何我拥有的东西 !我学到的是,当我抓紧什么东西时,我才会失去它,如果我‘抓紧’爱,我也许就完全没 有爱,如果我‘抓紧’金钱,它便毫无价值,想要体验快乐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东西统统‘ 放掉’!”
每天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因为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 :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则是不 能放下不应该执着的执着。
现在的人们,因为想生活的质量更好一点,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上 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压力、家庭压力、住房压力、养老压力……这其中任 何一个压力,都能让人累得半死。只要你还想食人间烟火,这些压力都是不可避免的,唯一 的办法就是放下,至少没必要时时刻刻去硬扛。
一位留学生刚到日本时,他一边上学一边在餐馆打工,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 回到家全身累得只想往床上一躺,什么都不想做。每当他一下子倒在床上时,都会情不自禁 地长长叹一口气。这让他回想起了把自己带大的奶奶。那时候他和奶奶睡在一张床上,每天 晚上都听到她老人家长长地“唉”一下,那时不能理解,也很不喜欢奶奶的这声“唉”。听 着好泄气,好像在抱怨什么。
现在他才终于理解了这一声“唉”不是泄气,不是抱怨,是让自己从白天繁忙的工作中解 脱出来,是让自己将身上所有的压力放下来。他觉得这一声“唉”真的很管用,每当他“唉 ”完这一声,总觉得心里就舒服了,然后就可以睡上一个好觉,也为天亮后的继续打拼养足 了精神。
人在江湖飘,谁人不挨刀?有烦恼、有压力很正常,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学会放下。 这“唉”的一声实际上就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法,它有利于肌肉群的放松,有助于使 人镇静下来。人为什么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唉声叹气?道理就在于此。
除了叹气之外,读书、运动、睡觉、郊游、聊天、下棋、做按摩、适量饮酒等,都是一些 简单易行的办法。但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地评价自己,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不 过于追求完美,不要与自己过不去,凡事需量力而行,随时调整奋斗目标,既积极进取又要 知足常乐。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压力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竞争环境的恶劣、生活 上烦心的琐事,都让现代人感到压力无处不在,情绪恶化,身体情况也随之变得糟糕,影 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形成了恶性循环。为此,将这些玩意放下已经是现代人迫在 眉睫的事情。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 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是什么呢?
原来,在下雪天,当雪松上的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 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却因 为没有这个本领,树枝都被压断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方方面面的压力。这时候,我们需要雪松那样的 弹性,主动弯下身来,释下重负,就又能够重新挺立了。这主动的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 败,而是一种放下的艺术。
一个叫吉姆的法国人40岁的时候继承了一笔财产,拥有了一家资产达30多亿美元的公司。然 而,面对丰厚的钱财,他表现得非常淡然,还将其中的大部分捐给了福利基金。人们大惑不 解,他却说,“对我来说,这笔钱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去掉它,就是去掉了我的负担 。”有一次,海啸给公司造成了1亿多美元的损失,他在董事会上依然谈笑风生:“纵然失 去了1亿美元,但我还是比你们富有10倍,我有多于你们10倍的快乐。”还有一次,他的一 个孩子因车祸不幸身亡,他却说:“我有5个孩子,失去1个痛苦,还有4个幸福。”吉姆这 种放得下的心态,让他几乎没有什么烦恼。
人生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生活舒坦与否,就看你是否学会了放下。放下是生 活的智慧,放下是心灵的学问。放下压力就轻松,放下烦恼就幸福,放下抱怨就舒坦,放下 名利就潇洒,放下狭隘就自在……
还有一个有关放下的经典故事。一个小和尚跟随一个老和尚下山化缘,在一条小河边遇 到一位姑娘不敢过河。老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吧!”说完就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河。到了对 岸放下姑娘,师徒俩继续赶路。对于师傅的举动,小和尚心中非常疑惑,心里感觉沉甸甸的 ,可是又不敢说,就这样一直走了二十多里。最后,小和尚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老和尚:“ 师傅,我们出家人应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能背那位姑娘过河呢?”老和尚说:“你 看,我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着她走了二十多里。”
小和尚感到的沉重来自他的心里,因为他在心里背上了,却没有在应该放下时放下,所以他 就会觉得越来越重,以致被压得快喘不出气来。现实中的很多压力也是如此,它们本身 的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拿起来后没有适时放下,所以才越来越重,才让我们越 来越累。
人生中太多的痛苦,都来源于不肯放下,放不下功名利禄,看不透恩恩怨怨,所以无端增加 痛苦。往往到了最后关头,才知道这些都无足轻重,只有健康、快乐、坦然、宁静的平常心 态,才能让我们感觉舒舒服服的。因此才有这样一说:拿不起放不下的是下等人;拿得起放 不下的是中等人;拿得起放得下的是上等人。
做什么都要适度
古往今来,健康、幸福、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理想,但是无数的偏方、秘方、仙方试 过了,无数的滋补品、营养品、保健品都用过了,都收效甚微,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物质 丰富了,吃穿不愁了,生活小康了,但各种慢性病反而增多了,各种怪毛病也越来越多了呢 ?许多人即使没有得病,身体也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破解这一难题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 古人说的适者有寿。
这个“适”就是指适度。凡事都有个度,如吃饭这个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要适度、适 中才好。民以食为天,不吃饭人要饿死。但吃得太多、太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大忌。
中医有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100只猴子随它吃饱 ,另外100只猴子吃七八分饱,定量供应。结果呢?随便敞开吃饱的这100只猴子10年下 来,胖猴多、脂肪肝多、冠心病多、高血压多、死得多,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外100只吃 七八分饱的猴子,苗条、健康,精神好得多,很少生病,100只猴子10年养下来才死了12只 。
“适”字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对我们为人处世也一样有用。因为世间万物,大 到治国,小到烹鱼,莫不是一个掌握好火候的问题。喝酒过度就会伤身体、伤和气,说话 过度就会言多必失,谦虚过度就会流于虚伪,热情过度让人心里不踏实,勤奋过度是透支 生命,志气过度只是好高骛远……把握好了这些“度”,则身心健康,事事顺心。反之 ,则物极必反,得不偿失。
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是肯定有好处的,它能增强人的体质,防止疾病的侵入,但如果运 动过量了的话,那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好的,但如果都拼 命地让自己的孩子学这样、学那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补品虽好, 但补得过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引起身体的一些不良反应。
所谓“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而超出 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比如水的沸点是100度,凝固点是0度。在0度到100 度这个范围内,水就是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了水蒸气,要么变成了冰。做事情就 是这个道理,过多、过度、过滥就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太平天国初期,天王洪秀全与杨秀清、石达开等几个王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打得清军闻风 而逃,很快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惜这么大的势力,说垮一下子就垮下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洪秀全封王过度。他在南京建立政权后,滥封王位,今天给张三封 王,明天给李四晋爵,封王竟达2700余人。有2700多位王,就得建2700多座王府,每个王府 都得配备许多人员,冗员众多,全靠老百姓养着,实在是劳民伤财。最关键的是,这些多如 牛毛的王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其战斗力远不如当初的那几个王,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 力,因此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楚国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段话说明了恰到好处才是美,过度或不及都不美 。也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极点,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只能走向相反的那一面。难 怪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们无不重视对度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 证 唯物主义讲量变到质变,儒学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佛学谈心理平 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最妙的一句话是一位不知名的人说的:“过失,过失,一过就失 ;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佛祖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 佛祖大悦,心想若能带回寺里,供奉起来,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 能少。
佛祖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问佛祖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祖说:“500元足矣。 ” 众僧欷NC755不止:“那怎么可能?”佛祖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 芸众生,欲 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祖慈悲,普度众生,就让他仅仅挣到这500元!”“怎样点化他 呢 ?”众僧不解地问。“让他忏悔。”佛祖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祖说:“只管按我的吩咐 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 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 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买主一个比一个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 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 :“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祖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 当 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祖龛台一具。佛祖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 “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当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福不要享尽,势力不要使尽,话不要说尽,事不要做尽,心机不要用尽,好处不要捞尽…… 总之,做事不要走到尽头,否则,事物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 然的法则。
一般人的心态是随着自己心情的喜怒哀乐而波涛汹涌、上下起伏的,而平常心则是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反复无常。它能使自己的心情轻松平和,也能让人长久保 持一种豁达、平静、自然、理性的境界。因此,为人处世要做到“适度”二字,首先要有一 种平常的心态。具体来说,要做到下面几点:
不卑不亢做人:不同品行的人,做人的态度也不一样。溜须拍马的人表现为 卑躬屈膝,刚直 不阿的人则表现为不卑不亢。溜须拍马、投人所好,兴许能讨人一时欢喜,可以密切一下彼 此的关系,但那是不牢靠的,久而久之必被识破。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之人,最终能得到 人们的尊重。
不歪不斜立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将孔子的这句话 用在人际交往 上就意味着,一个人通过塑造自身形象,便可以影响别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按照你的意愿 去行 事;一个立身不正的人,一个品行不端、恶贯满盈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之相处的。只有堂 堂正正地立身处世,才能使友谊地久天长。
不偏不倚办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心,偏心就会遭人恨。不少人却往往忽 视了这一点, 他们在有些问题上喜欢拿原则做交易,放弃原则当好人,原以为这样就可以拉上几个朋友。 殊不知,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因为讨好了一小撮人,必将得罪大多数人,这不是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吗?到头来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办事要公平,讲 大局,讲原则,既不偏袒这一方,又不倚向那一方。
不亲不疏交友: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交际领域和交际方式也在 不断地拓展和改 变,以往那种交际范围相对固定、对象相对稳定的社交格局逐渐被交际的复杂化所代替。每 个人要与同事、同学、亲戚、朋友、邻居等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与这些人和谐相处,就 必须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对某个人过分亲密,又不能对有些人过分疏远。多个朋友多条 路,多道冤家多道墙,不亲不疏的交友之道能让自己多几个朋友、少几个冤家。
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强调的都是一个度的问题。 讲求适度虽然不利于个性的发挥和张扬,但在为人处世中,把握好分寸也就是度,是十分重 要的,这决定着人们对你的看法,影响着你周围的人事环境,进而决定着你事业的成功与失 败。看来,凡事要适度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略,也是维系我们一生能否幸福、 快乐的法宝。
凡事要对得起良心
张女士原是一位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几年前企业突然倒闭,她因此失业了。再就业时, 她发现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都要求大专以上文凭。于是,她的弟弟为她搞到了一份假大专文 凭,她顺利应聘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但因为持的是假证,她常常心里不安,时时刻刻有 一种做贼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张女士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就去了某保险公司搞营销。在应聘时,她只出示了 高中毕业证。这一次,因为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工作起来积极认真,自然而然就取得了很好 的业绩。对于那曾经折磨了她很久的用假文凭的经历,张女士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我 再也不会干这种事了。”
有人说人性本善,也有人说人性本恶,其实,人就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每个人 的灵魂深处都有丑恶的一面,这种丑恶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和土壤,就会转化为丑恶 的行为。靠什么才能洗涤灵魂的丑恶面呢?就要像张女士那样,用自己的一颗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