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的时候,为之兴高采烈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得意过了头,没有 了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言行举止失了分寸,变成了得意忘形,那么灾难祸害很快就会随 之而至。
明末清初,大清子弟自强不息、众志成城,以仅有的12万人对付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 居然势如破竹,横扫天下。但也许恰恰是因为太顺利了,这个曾经骁勇剽悍的民族,在得到 江山后不久,就蜕化成了在茶馆戏楼的提笼架鸟者,八旗子弟成了百无一用的庸人的代名词 。
春风得意、一马平川是人生旅途中的顺境。在顺境中做事,具有得天独厚 的优越的条件,前进的障碍和阻力较小,可以一帆风顺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居里夫人的女儿就是从小受到父母的“特殊教育”,才走上了科学的大道,并获得了诺贝 尔物理学奖。我国的着名词人苏轼苏辙两兄弟,因为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其父苏洵的良好教育和影响,因此成为了北宋着名的词人,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等人一起跻身“唐 宋八大家”之列。
顺境是人人向往的,也是十分难得的,假如我们有幸身处顺境,就要把握珍惜机遇,努力 成材,不要因为幸运而沉溺于享乐。真正的强者在顺境中会不骄不矜,会居安思危,会倍加 努力,因此他们能让成功与自己有个约会。
顺境,人之所求,却无法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如果我们处于喝水 都塞牙缝的逆境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14世纪,蒙古皇帝莫沃尔在一次与强大敌军交战中被打败,溃不成军,皇帝本人躺在一个废 弃的马厩里。他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这时,他看见一只蚂蚁正努力扛着一粒玉米,爬上一 堵 笔直的墙。这粒玉米比蚂蚁的身体大许多倍,蚂蚁尝试了69次,每次都掉下来了。当它尝试 第 70次时,终于把那粒玉米一直推过墙头。莫沃尔大叫一声跳了起来,“我也能获得最后胜利 !”于是他重整军队,终于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身处失意的逆境之中,就应该像莫沃尔或者说像他所看见的那只蚂蚁那样,不气馁、不绝望 ,反而要有更加坚韧的毅力,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努力追求成功。
台湾有一位传奇人物叫赖东进,他出身卑微,却不甘沉沦,缺吃少穿,而奋发刻苦。他的悲 惨家境以及和他在非比寻常的逆境中奋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让人不敢相信,世 间竟有如此不幸而又如此勇敢的人。
赖东进出生在乞丐家庭,全家14口人靠乞讨维生。他的父亲是盲人,母亲是智障,他是这一 对畸形夫妻的长子,他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十个弟妹。他们一家四处流浪,白天沿街卖 唱乞讨,夜宿坟墓,与死者为伍,世人所能遭受的耻辱和苦难,他们都遭受了。赖东进刚 学会走路时,就跟着姐姐开始乞讨。10岁之后边读书边乞讨,总共做了17年的乞丐。
在这 17年中,赖东进不但肩负起照顾全家的担子,还努力求学,发奋工作,最终由一个贫苦的乞儿 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荣获了1999年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奖。
人在得意之时,往往看不出谁是真正的强者,只有在失意的时候,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才会一 目了然。弱者在逆境中只会随波逐流、自甘失败,在困难面前选择放弃,结果只能是一蹶 不振。而强者在逆境中能契而不舍、坚忍不拔,往往会在绝境中创造出奇迹。
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位聋人研究生,但有谁知道,她是天生的双耳全聋。为了让婷婷说话,她 的父 亲周弘开始了艰辛的教女历程。他抱着饼干桶,一遍又一遍教婷婷说“饼干”,还说“不说 不给吃”,硬着心肠任她哭喊。整整40分钟后,婷婷终于石破天惊吐出两个类似的字音:“ 布单”。正常孩子能轻而易举地叫出“哥哥”的“哥”字,而婷婷吐出这个音整整用了三年 时间。正是 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16岁的周婷婷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 她又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研究生。
尼采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邓小平能成为一代伟人, 恐怕与他三起三落的政治生涯不无关系。对一般人来讲,会因为每一次的跌落而痛苦甚至 崩溃 ,但对于像邓小平这样的伟人来说,不过是将每一次的跌落视为家常便饭,日子该怎么过就 怎么过,工作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
得意就好比是走下坡路,走得好速度加倍,如果吊儿郎当,说不定就会栽跟头;而失意就好 比走上坡路,只要不放弃,努力走好每一步走,反而能爬到一个新的起点。所以,我们要好 好把握自己的脚步,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能吃苦,不叫苦
有一天,当渔夫来到沙滩准备挑选一颗有毅力变成珍珠的沙粒时,几乎所有的沙粒都蠢蠢欲 动起来。可是当渔夫说“你们必须有吃苦的准备,你们要忍受蚌中的阴冷和恶劣的生活环 境,并要经得起漫长的磨难和考验”时,很多只知养尊处优的沙粒便开溜了,因为它们无 法忍受恶劣的生活环境,也不甘心几十年光阴全耗在那里。最后,只有一颗沙粒在大家的嘲 笑中随渔夫去了。几十年过去后,这颗沙粒终于脱蚌而出,成了一颗璀璨的珍珠。当它再回 来看望大家时,却发现当年的沙粒大多早已风化。回首逝去的岁月,珍珠说:“感谢吃苦, 是吃苦为我推开了成功的门!”
这个小寓言故事说明,吃苦虽然是一种折磨,但也是一种成功的资本。为什么呢?因为成功 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理想和信念。而这些优秀的品质 ,只有通过吃苦才能锤炼出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痛苦的磨难是成功 必不可少的基石。无论是改变了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驰骋商场的亿万富翁,或者风 光无限的文化名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过苦难的磨练,要么是身体上的辛苦劳累,要么 是心理上的痛苦折磨,要么是事业上的几起几落,就因为他们不怕苦、能吃苦而且不叫苦, 所以获得了成功。
人生的本味是什么?就是苦!佛教对世俗所做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就是“人生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恨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一种有趣的 说法,说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一个“苦”字。
中国古典名着《围炉夜话》里有这么一句话:“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生无 安逸时。”意思是,人的脸是由眉、眼、鼻、口组成,两道眉好比就是草字头,两眼就像 一横 ,鼻子则为一竖,下面的嘴巴当然就是口字。这不恰巧就是一个“苦”字吗?由此看来, 人生是苦,如果你想得到幸福,就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
吃苦头还是尝甜头,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但吃苦头也是有好处的,不是有良药苦口、 十补九苦的说法吗?一个人只能吃甜,不肯吃苦,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如果人生想要 创造未来、耕耘前途、发展事业,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甚至是“自找苦 吃”。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很多人恰恰是在困难 中取得成就的: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 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后编着 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才有《吕氏春秋》流传于世。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 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人生有很多苦,环境之苦、气候之苦、劳累之苦、疾病之苦、 思念之苦、离别之苦、孤独之苦、挫折之苦……这些固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一个人若能吃 这些常人不能吃的苦,必然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干出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成就。
巴西前总统卢拉在家中的8个孩子中排行第七。因为家境贫困,卢拉小小年纪就要开始沿街 擦鞋,帮助邮差送信。上学后,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兜售花生和橙子。由于家境贫困,卢拉在 14岁时不得不中途辍学,进入一家仓库工作。随后他又成为一家钢铁厂的车床工。18岁时, 卢拉还因工伤失去了一个手指。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初中学籍册中记载他:“属小农,生活虽然贫困,但教育热情很高。”卢 武铉6岁时就把父亲教的千字文倒背如流,被周围人夸为“卢天才”。但是家里的境况未能 供卢武铉度过宽裕的学校生活。初三时,卢父的小果园被债主收走,卢家更加清贫。1966年 , 卢武铉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甚至没有钱购买参考资料。而在此之前,他因在建筑工地工作而 磕破牙齿。
秘鲁前总统托莱多从3岁起就帮着父亲放羊养家糊口。他们一家8口人挤住在一间小木屋里 , 他经常上街去卖口香糖、卖彩票、卖报纸、替路人擦皮鞋挣钱,帮父亲养家。但这个才六七 岁的小家伙却有一个非凡的梦想--长大了要当总统!
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小时候曾在印度圣城卖过报纸。他平日生活俭朴,衣着随意,还是个素食 者,滴酒不沾。据卡拉姆自己说,这是因为当时拮据的生活条件所致,虽然后来经济宽裕 了,但素食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英国前首相梅杰是一名马戏团演员的儿子,也是英国历史上读书最少的首相。迫于家境贫寒 ,16岁时他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打杂以补贴家用。
从这几位外国元首的经历不难看出,苦难会激发人的潜力,磨练人的意志,升华人的灵魂, 增强生命力。当他们经历完所有的苦难之后,成功的甘甜就会来了。因此,有人说 吃苦就是吃补,能补才能、补意志、补命运。
火车发明家斯蒂芬逊出生在英国一个八口之家的煤矿工人家里,贫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求学 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煤矿为资本家擦洗机器,直到17岁他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 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守着蒸汽机擦洗不停,生活单调,环境恶劣,地位卑下。 但年轻的斯蒂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屈服于命运和环境的摆布。他不向困难低头,毅然到夜 校学习文化,每天晚上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同那些七八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读书。他不畏 人言,不畏艰苦,只顾拼命学习。
后来,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机械师,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各种各样的非议,终于 试 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创了人类运输史上的新纪元。斯蒂芬逊在恶劣的环境下,靠 自强不息,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
自古瓜儿都是先苦后甜,世事也一样,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没有锄禾日当午的苦,哪来五 谷丰登 时的甜?没有十年寒窗的苦,怎有一举成名的甜?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曾得益于苦难 的磨炼。由此可以得知,能吃苦只需吃半辈子苦,不能吃苦则要一辈子吃苦。
有了错误及时改正
我国现代着名数学家苏步青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为了供他读书,拼死拼命地干 活挣钱。但苏步青却很贪玩,在县城小学读书的时候,一连三个学期都是班里的倒数第一。 父亲想方设法给他转了一所学校。那个老师对学生很关心,见苏步青读书不用功,就批评 劝导他说:“你能在这里念书,是父母流血流汗、省吃俭用换来的,你这样不用功学习,如 何对得起父母呢?”这一席话对苏步青震动很大,他第一次感到自己错了。于是,他痛下决 心,要好好读书。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绩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名。后来,他把数学作 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成了一代数学大师。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 东说得实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在娘胎里的 人。” 我们千万不要奢求自己不会犯错误,务实的做法是像苏步青那样,及时发现错误,敢于承认 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
春秋时期,宋昭公众叛亲离,不得不离开宋国出逃。路上,他对车夫说:“我知道我这次出 逃的原因了。”车夫问:“那是什么呢?”昭公说:“以前,不论我穿什么衣服,侍从无人 不说我漂亮;不论我有什么言行,朝臣无人不说我圣明。这样,我总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 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从此之后,昭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到两年,美名传回宋国,宋 人又将他迎回国,恢复了王位。宋昭公死后,被谥为“昭”,这个“昭”就是有自知之明的 意思,引申开来,就是人的反省能力。
所谓反省就是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错误,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省不仅是一种自我检查的活动,还是一种学习能力,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有 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 不能干好工作。
我们每个人总有性格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与经验上的欠缺,说错话、做错事是经常发生 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效仿古人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及时发 现错误。
一般人很难主动认错,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平和,功利心、名利心主导了他们的行为,在发 现自己的错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如何隐瞒自己的错误,害怕承认之后会很没面子,或 者会因此失去一些利益,总是想办法找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或者干脆来个死不认帐。这是极 不可取的做法。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而是一种自信、大度的表现。如果顽固地不 承认错误,则是虚伪、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比错误本身更为可怕、更为可恶。
在水门事件中,尼克松硬要掩饰水门丑闻的内幕,结果欲盖弥彰,反致破绽百出,最后让全 国人民及国会议员认为总统欺骗了他们,很快让他下台了。后来的克林顿吸取了这个教 训,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反而得到了美国国民的谅解,没有人逼他下台。
勇于承认错误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样才会吸取教训,积累经验,避免碰到相同或者相似的 问题时第二次犯错。错误承认得越及时,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补救。
汉武帝登基后,马踏匈奴、广开三边,使汉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也 正是汉武帝的不断拓展疆土,才促使了各民族的融合,一个兼容各族文化的大汉族就从那时 开始形成的。但汉武帝也会犯错误,巫蛊之乱逼死了太子,连年征战耗空了国库,这些都是 极 大的错误。好在他晚年能反思自己的过错,颁发“轮台罪己诏”对天下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赈灾、治水、恤贫、赦罪,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使社会重新走向 安定富足,为大汉江山长盛不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着名的“特里法则”,它是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提出来的 : “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汉武帝之所以是汉武大帝,不仅是因为他的雄才大 略和推动历史的贡献,还在于他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