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保持一颗平常心
5295000000023

第23章 磨难--逆境之中心坦然(3)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说的是晋灵公无道 ,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错了,一定要改”,因此士季很高 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说,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 而 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可惜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 杀。

宝洁公司规定: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对此,宝洁公司全球 董事长白波先生的解释是:那说明他什么也没干。该规定实际上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 人的成功不在于他犯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不能努力改正错误。

“君子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很有意思,说君 子犯错就好像日食月食那样,大家都能看见,如果改正了,大家就会更加敬仰他。伟人同样 会犯错误,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伟人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使自己越来越好。

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着名的政治家及文学家富兰克林,是北美土地上第一个世界 伟人。人们把他称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科学的丰碑、“美国之父”。但富兰 克林年轻的时候,曾经想和朋友的情人发生亲密关系,结果遭到拒绝,以至朋友和他断交, 他甚至曾经还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嫖过娼。但他后来有所觉悟,马上改过自新,仍然成为了一 位伟大的人物。

细观人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错、不断进步的过程。所 以,我们对待错误同样要报以平常的心态,犯了错误就大大方方地承认, 并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及时改正。达尔文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 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一次错误无伤大雅 ,只要敢于承认错误,吸取教训,就能收获美丽的人生。

不平面前心平气和

“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句话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能做到 。 但面对利益纷争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吗?如果再遇到自己被冤枉、被暗算、被 打磨这些不平事情,我们的心情还能优哉游哉、荣辱不惊吗?

童莉是一位公司职员,工作兢兢业业,业绩有目共睹,但长期以来,公司里面的加薪进修 、晋升、出国等机会都被一个与她年龄相仿、学历一样但工作能力与业绩远不如她的女同 事捞到了。这让童莉心理很不平衡。在她看来,这女同事靠的不是真本事,而是跟领导套近 乎、献殷勤,甚至可能是一种不正当的关系才得到的。更让童莉气不打一处来的是,为了能 在单位生存,她还不敢得罪这位女同事,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谁让人家有靠山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常常会像童莉一样,遇到很多不平之事 :成绩不如自己的人考上了好大学、能力比不上自己的人找到了好工作、心爱的女孩被一个 痞子捷足先登了、曾经不屑一顾的同事当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好不容易有一个发展的机会却 又 被别人用下三烂的手段得到了、事业稍稍有成就的时候流言蜚语又来了……诸如此类的事情 层 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幸遇到了这些麻烦,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现代高僧广钦法师给了 我们答案。

广钦法师当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时候,曾独自一人在寺后山上岩洞内修持了13年,后来又回 到承天寺,他每夜都在大雄宝殿上通宵打坐。有一天,大殿上功德箱内的钱突然丢失了,法 师一下子成了最大的怀疑对象。因为他未回寺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而且法师每 夜都在大殿内打坐,如果是别人来盗窃,首先惊动的应该就是法师,现在既然法师没有反应 ,那么偷功德款的人不是他又会是谁呢?因此,全寺僧众、居士无不对法师另眼相看,十分 鄙视。

可是,法师处在这种人人怒目相视的环境中,始终心平气和,若无其事。他既没有站出来申 明 一句,也没有流露出半点受委屈的情绪,与平常没有两样,每晚还是去大殿打坐。七天后, 寺 中主持才出来揭开谜底:原来功德款并没有丢失,这是主持考验广钦法师的,是要看看他在 山洞 住的这十三年砺练出了什么样的境界。没料到他竟能在遭遇冤枉的情况下,不改常态,由此 大家无不由衷地对他表示崇敬。

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样样都尽如人意的,面对这样那样的不平之事,我们应该像广钦法师那样 ,心平气和、荣辱不惊,既要看得破,又要忍得过。与其在追问是否公平上花费精力,还不 如踏踏实实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不是任人摆布,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理智的生活方 式。你无缘无故被狗咬了一口,难道你非要在狗身上咬回来吗?道理就是这样。再说,我们 判断一件事情公平与否时,并不是百分之百都会正确。

一位心理学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堂心理课,这堂课的名字是《蛋糕分配不公的启示》。老师在 上课之前给全班同学分配蛋糕,分配的结果乱七八糟:有的同学拿到了蛋糕,有的同学 没有拿到;有的同学拿到了大块的蛋糕,而有的同学拿到了小块的蛋糕;有的同学拿到了有 奶油的蛋糕,有的同学没有拿到有奶油的蛋糕……于是,有学生对老师提出意见了,“老师 ,您分配蛋糕太不公平了?”老师没有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先思考,思 考10分钟之后再发言。

10分钟以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回答。有的说:“老师分得对,他平时表现得好,所以应该分 到大块的蛋糕!”有的说:“老师,我觉得你分得对,她个子小,应该分到大块的,让她补 充营养!”听完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又问:“很好!现在大家再来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 面 对不公正的待遇?”这次学生们的回答更踊跃了。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有一颗冷静的 心,先对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去下结论。”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多站 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有一颗积极的心,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 候 ,用积极的心去看待问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有一颗平 和的心,不能因为不平之事而着急上火,或者自寻烦恼。”

冷静、宽容、积极、平和,这几个关键词就是我们面对不平之事的正确态度。作家契诃夫就 倡议人们应该这样对待不平之事:“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烧起来,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 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被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多亏这根 刺不是扎到眼睛里了;要是有穷亲戚来找你,那你应当高兴,幸亏来的不是警察;要是你的 一颗牙痛,那你应当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牙痛。”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人能不能保持心理平衡,也就是对人对事能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对人体 健康影响很大。《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因此“百病生于气也”。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有关。人的健 康状 况,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如果心态不好,爱着急、 爱生气、没事找事、没气找气等,就容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易患高血压、冠 心病、动脉硬化等症,这样的人就会死得快。因此,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谁能 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心理学家提出了10条要诀:

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 ,根本实现 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 往往会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因此,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 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 得自己经常 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对亲人不要期望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 似乎是人 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 活道路,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何必非要别人迎合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呢?

适当逃避。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时,应该可以暂时“逃跑”,去做你喜 欢做的 事,如运动、打球、读书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不妨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尽量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 格。人 与人之间难免有利益争夺,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在小事情上面,不要 过分坚持,减少自己的烦恼。

对人表示友好。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 表示自 己对他人的善意和友好,伸出友谊之手,隔阂自然就会减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 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快乐忘忧。在人生的旅途中,千万不要让那些悲哀凄凉、恐惧、忧虑、彷徨 的心境困惑 着我们。不要让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及诸多的烦恼笼罩在心头,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管命运 如何,都要尽量泰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心境自然就会平静。

有一点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不但能调节情 绪、舒缓压 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绘画、书法、种花、雕刻等,都可以让我们拥有好心情。

知足常乐。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攀比心太重,处处以同事或邻居 作为竞争对 象,迫使自己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人如果能够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就很容易做到心理平衡 。

当我们面对不平之事时,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自暴自弃无疑于是慢性自杀。唯一可 取的做法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生活、工作。既然我们没有能力来 改变不平之事,那就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任何事都保持一颗平常心,问题往往就会迎刃 而解,矛盾和心结自然就能打开。

心甘情愿吃点亏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给后人留下了两条含有深刻哲理的字幅,一个是“难得糊涂”, 另一个就是“吃亏是福”。“吃亏是福”的来历是这样的。

郑板桥有个远亲叫郑煊。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眼看就血本无 归了。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便向郑板桥诉苦。这时,郑板桥便送了郑煊一幅勉词。这 副勉联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已则 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

看到这副横幅,郑煊精神上得到了稍许安慰,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便带着自己的商船回家 了。没 想到在回家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上涨,郑煊因此发了财。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 郑 板桥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了人生哲理,于是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 示后人。

人生的得与失是不断交替而且始终趋于平衡的,得到什么就会失去另外的什么,反之也是一 样。吃亏就是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去失去,那么,失去之后就肯定会有收获。吃亏是以退为 进,吃亏是损小获大,吃亏是失利得益,吃亏是弃轻载重,吃亏是除粗取精,吃亏是丢卒保 帅。能吃亏者,必定是参透了人生玄机的智者,能在得与失面前保持平常心,所以不怕吃亏 甚至会主动吃亏。

就拿做生意来说,主动吃亏不仅能换来长久的合作与源源不断的利益,还能为自己赢得 良好的商业信誉。如果某个商人吃不得亏,为了点毛头小利就与合作伙伴斤斤计较,就对员 工大肆盘剥,那这个商人迟早会输得精光。古代十大商帮之首是晋商,晋商之冠是乔家 ,而乔家大院上刻的却是“学吃亏”这三个大字,为什么他们不刻上“学赚钱”呢?因 为乔家在上百年的商海沉浮中,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吃亏就是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