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保持一颗平常心
5295000000003

第3章 淡泊--功名利禄是虚幻(3)

苏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聪明人之一,可是却多次被陷害、遭贬谪,大起大落的官场经历,几十年的苦乐人生,让苏东坡对于聪明与糊涂的领悟非常深刻。他认为自己苦难的原因就是“我被聪明误一生”,希望自己的儿子“愚且鲁”,因为那样才能“无灾无难到公卿”。

说起“糊涂”这两个字,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横幅书法,以及他对“难得糊涂”的注解:“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郑板桥对糊涂的理解不是指懵懵懂懂、无知无识的真糊涂,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犯糊涂,看似糊涂实际上是大智若愚。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功勋不可埋没。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这不能不令功勋卓着的王浚感到畏惧,因为当年消灭蜀国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诬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每次晋见皇帝,他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说得激动时,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

这时候,王浚的一个亲戚范通提醒他说:“你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你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当你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这样说:‘是皇上圣明,诸位将帅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还会有谁议论你呢?”

后来,王浚就按范通说的那样装糊涂,谗言果然不止自息,而且还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奖赏。

凡事不能不认真,但凡事又不能太认真。什么时候认真什么时候不认真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人、做事、做学问、干工作要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要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因为这能排除心中的一切烦恼与杂念。

大画家毕加索对冒充他的作品的假画,向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追究。有人对此不理解,毕加索说:“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做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穷画家混口饭吃不容易,我也不能和老朋友为难,还有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况且我也没吃什么亏。”

意大利的诗人、散文家和剧作家阿雷蒂诺说:“人不会装糊涂,就不懂如何生活。装糊涂既是盾,刀枪不入;又是箭,什么盾也挡不住。”如果说官场上的装糊涂能够让自己进退自如的话,那么在与人交往时装糊涂就能让自己左右逢源了。所以,在该糊涂的时候,我们就得装模作样、装聋作哑甚至是装疯卖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是现代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公司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在为人处世方面,洛克菲勒很有一套,尤其善于装糊涂。

有一次,洛克菲勒正在工作时,一位不速之客闯入了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办公桌,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办公室里所有的职员都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停下手中的活,像傻子一样注视着他,就如同没有知觉、如同被骂的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那位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了下来。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争论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会怎样回击他。但是,洛克菲勒不开口,他反倒不知如何是好了。不得已,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猛敲了几下,可是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了。再看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懂得装傻的人绝不是傻瓜,而是真正的聪明,比如说洛克菲勒。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斤斤计较、咄咄逼人,看似聪明绝顶但最后往往是机关算尽,这才是真正的傻瓜。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么借酒消愁,要么以牙还牙,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怎样才能在该糊涂的时候做到糊涂呢?首先,要学会理智处事,沉不住气时反复提醒自己要以理智的心态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其次,要学会苦中求乐,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发泄心中的郁闷。第三,遇到难受、挫折、失败之事,不妨找知心朋友聊聊天。第四,欲望少一点、心胸宽一点,这样更能保持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的人会活得很累。与其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真不如在现实生活中,用一种难得糊涂的思维方式,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该糊涂时就糊涂,这是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真能如此糊涂:淡泊明志、虚怀若谷、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知足常乐……那么他这辈子就会过得很悠哉!

将钱看得淡一些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金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有钱”,类似的一些话说明了钱真是一个好东西。的确,没人敢说他这辈子离得开钱。没钱,吃什么?没钱,穿什么?没钱,怎样养育儿女孝敬老人?总之,没钱寸步难行,一分钱憋死英雄汉的故事不是经常发生吗?

金钱的作用虽然是不可低估的,但比金钱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许多人却忘记了这个基本的真理。有一位30多岁的销售部经理,拼命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00万元的存款、一栋花园别墅、一辆本田小车。然而,这“三个一”的目标尚未达到,他却因劳累过度而猝死。虽然这种例子很少见,但为了多赚钱同时打两三份工,或者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毫无疑问也是在做着“今天以命赚钱,明天拿钱养命”的无用功。要知道,不管一个人有多么成功,有多少财富,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都是不值得的。这正如圣经上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用呢?

比如亲情。一位私企老板酒后驾车撞死一儿童,想出200万元摆平此事,但死者的父母拒钱不要仍把犯人告。当记者采访死者的父母时,他们凄凉而又悲凄地说:“也许我们这一生只有这一个孩子,抚养这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根本没花上200万元,但我们的情感与投入却是不能用金钱计算的,在我们的眼中,孩子的生命是无价的。”

扳着手指数数,除了健康和亲情,还有很多东西也远比金钱重要,比如生命、友情、爱情、理想、事业、人格等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很多东西是金钱都换不来的:金钱可以买到鲜花,但它买不到青春;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金钱可以买到帮助,但它买不到忠诚;金钱可以买到珠宝,但它买不到友谊……因此,我们在对待金钱时,要有着平常的心态,不要过分看重这玩意儿,要看淡些、再看淡些,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最重要的。

身价过亿的“小超人”李泽楷就曾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青年人,在选择事业时不要过于在意金钱回报,还应讲求个人兴趣和理想。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如果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钱到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只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所说的这个“利”字指的就是金钱。人生在世,追求财富本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过度追求金钱,二是千万别抠门,不要做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这些人的下场往往是可悲的。

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子,深得父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颇有武略,南开宁州,西通资陵,内劝农桑,外通商贾,财用丰饶,器甲殷积,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当作一回事,可这家伙偏偏平时就极其吝啬,一个子儿都要算计,因此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的一颗政治流星。

一次,萧纪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而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英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从不论功行赏。军心由此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十四城俱降,萧纪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金银财宝尽被掳去,落得个人财两空。

比萧纪还一毛不拔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他继承了祖父万历生性吝啬的毛病。小时候,他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为了节约,他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

崇祯没有搞清楚吝啬与节俭的区别。节俭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花费恰到好处;吝啬则是当用不用,不当省的也要省。所以,崇祯这种守财奴式的节俭,对于他的中兴帝国之梦,也是致命的一击。1645年,李自成进逼北京,大明帝国的心脏北京城已指日可下。无计可施的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但吴襄却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100万两银子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心痛的数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只得放弃了这一原本还算不错的计划,然后坐困城中。

要想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个大事。大明王朝国库里的存储竟然仅有区区40万两。而与此同时,崇祯个人的财产却丰厚无比。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能拿出内帑(皇室内府的库金)以充军饷。但这无疑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大概着急了,也顾不得是否当众顶撞圣上了。他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却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时,从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就多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为了节省100万两银子而丢掉了3700万,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这样一笔再简单不过的账,小学生都能算出正确答案,为什么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却到死也没有算清楚呢?就是因为他利欲熏心,将钱看得太重了,失去了平常心。平常心一旦失衡,做出的选择自然十分荒唐。

所谓的守财奴、吝啬鬼、铁公鸡等,都是指那些只知敛财不知用度的人。这样的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上至王侯卿相,下到豪绅百姓,大有人在。金钱的作用是什么?不就是用来过日子、干事业或者做善事的吗?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花则花,只要不铺张浪费就行了,否则,一沓沓的钞票与废纸、冥币又有何区别呢?

香港作家张立对金钱有一番妙论:“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存折里有钱,但心中无钱为大福也。”这句话就是说,有没有钱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钱。用平常心去看,就会看得轻,就会生活得自由自在;以功利心去看,就会看得重,就会感觉活得好累好辛苦。

过分追逐金钱与一毛不拔都容易让金钱主导灵魂,让自己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就会颠覆正确的世界观。如此钻进钱眼,只认钱的人不仅没有高远的追求,也注定不会有卓越的成就,只会是一个斤斤计较蝇头小利的可怜虫而已。因此,古人云,淡泊以明志,意思就是要清心寡欲、看淡金钱,这样才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做人还是要厚道

有一个无锁不开的老锁匠,想将最后保留的绝活传给两个徒弟中的一个,于是他决定考验一下两个徒弟。他搬来两个保险柜,一人一个,两个徒弟都很快地打开了保险柜。老锁匠问两个徒弟看到了什么。大徒弟两眼放光,兴奋地喊道:“里面有好多钞票!”而小徒弟却说:“我只按照您的要求开锁,并没有注意看里面有什么。”老锁匠当即决定把绝活传授给小徒弟,因为他厚道,他的心中有一把锁,能够锁住恶念和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