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厚道?简单点说,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复杂点说,厚道的内涵远比老实宽泛得多,包括诚实、守信、有道德、有爱心、修养好、替人着想、待人友善等等。这些做人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儒、道、佛各教,还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对此都是持赞成态度的。可见,做人要厚道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通行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缺乏厚道,就会缺乏信任、缺乏融洽,人与人之间谈不上坦诚与友爱,就不能和睦相处。生活中,为什么有尔虞我诈的欺骗、有明枪暗箭的争斗、有卖友求荣的小人、有农夫与蛇的悲剧呢?就是因为有的人做人不厚道。
《易经》中的坤卦的主旨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像以厚重的身体托载万物的大地母亲那样,具有大地的博大与厚重,只知奉献,不会索取,从不与人争功、争名、争利。具有了这样厚道的品德,才能广纳万物,滋养万物。如此立身处世。以德服众,才是真正的智者。
力帆集团的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尹明善的管理诀窍就是做人要厚道。他说:“其实一个老板,不必有太大的能耐,最要紧的是要厚道。厚道的老板会把员工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来爱护,替员工着想,这就会使老板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够使员工也逐渐具有厚道的人品,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尹明善还说:“员工病无所治,老无所养,厚道的老板心何以安?”
尹明善说的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做人做事也是大有裨益的。也许我们做不了尹明善那样的大老板,但我们在与其他人打交道、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都应该一切从厚道出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也不要恶言讥讽,更不要落井下石,而要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俗话说得好,地基愈厚,愈能载高;础石愈厚,愈能负重;湖床愈厚,愈能纳深;人性愈厚,愈能受众。对于厚道人,鲁迅先生真切地愿“引以为朋友”;陶行知先生对老实人的赞美是“唯有傻瓜,能救中国!”
大仲马说过,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的确,做人不需要太聪明,需要的是厚道。厚道是打造秩序社会、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要让世界成为充满爱心的世界,就断然少不了厚道人。
汉朝时的NC753阳有一位李姓大户人家的仆人,名叫李善。他忠实老成、勤勉厚道,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地侍奉主人。后来,李府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一家老小都接二连三地过世了,只留下了万贯家财和出生不久的婴儿--李续。
李家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刹那间成为了婢女和仆人争夺的对象。他们忘恩负义,心里就盘算着怎么杀害李家这个唯一的命脉,然后霸占其财产。为了保住主人的血脉,万不得已之下,李善只好带着幼小的李续逃离了李家。
他们逃到了深山中,开始了无比艰难的隐居生活。意志坚强的李善有着男子汉的坚定气魄。他吃苦耐劳,不但要耕种采集、煮饭洗衣,还得像慈母一样,细心照顾小主人。虽然李续年幼无知,但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会恭敬地向小主人禀报,因为他把李家唯一的命脉李续看做是主人的化身,一样地尊敬他。他希望李续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将来能重振李家门风。
日月如梭,转眼间,李续已经10岁了。李善决心为李家恢复家业,于是就来到官府击鼓申冤,希望能讨回公道。县令钟离意了解了李善忠义的节操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为李家申了冤,收回了财产,谋害李续的佣人也都受到了惩治。李善带着小主人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县令在感佩之余,还把李善感动天地的事迹呈禀给了皇上,他相信李善忠义的节操,不仅能够移风易俗,而且能够教化后人。光武皇帝得知其事迹后,也非常感动,于是就礼请李善担任太子的老师。
因为教导太子卓有成效,李善被任命为河间太守。在上任途中,途经NC753阳时,阔别了李家多年的李善想起多年来,李元夫妇一直都把自己当成是李家的一分子,无尽的关怀和照顾常常令李善感动不已。看见如今物是人非,李善真是百感交集。
在距离李元的坟墓一里地之外,李善就命人停下了轿子。他卸下官服,换上粗布衣裳,一步步地来到主人的墓旁。抚摸着残损不堪的墓碑,他禁不住心中的悲恸,跪地放声大哭,哭声哀凄,闻者莫不为之动容泣泪。看见墓园里面荒芜的小径,杂草丛生,李善就提起一把老旧的锄头,认真地清理杂草。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他又筑起炉灶,准备了丰富的祭品来奉祀主人。他跪在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地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来探望、祭拜你们,愿你们在天之灵都能够得到安慰……”一连几天来,李善都徘徊不忍离开墓园,时时刻刻追思恩主,抚着墓碑暗自抽泣。纵使今天他已经不再是卑微的佣人,而是令人尊敬的朝廷命官,但是他依然不忘本,他依然感念李元当年关心照顾他的恩德情义,就好像自己仍然是昔日的李善,随侍在主人的身旁。
李善的美德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就在于,不仅卑微之时能忍辱负重,尽忠职守,显达之后,仍然对主人感恩戴德。千百年来,他的忠义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见贤思齐,不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能够做一个尽职负责之人。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结合了恩义、情义与道义,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做人要厚道的不朽典范。
做人能否厚道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态平常的人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对人对事都很宽容、豁达,不会因为得失而不择手段,也不会因为名利而厚颜无耻……总之,有了平常心,才能拥有诚恳、踏实、坦率、大方、宽容、善良、沉稳、忍耐、博爱这些好品质,这就是厚道人的大智若愚。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咱们中国人最喜爱的对联之一,也是咱们中国人的处世智慧之一。厚道不是懦弱、不是迂腐,而是做人的科学发展观,能让自己的人生可持续发展。因为厚道的人容易得到信任,厚道的人办事容易得到支持,所以厚道之人的前途会更加广阔。
耐得住寂寞
公元676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嘛!”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大师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所有的人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啊!”
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都希望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日子真过得平平静静的话,又会不甘寂寞,就像那两个和尚,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心动了。
过去,这个风动还是幡动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批判唯心主义的靶子,但其实这是禅宗里面一个着名的公案。它是告诫佛家僧众,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要做到熟视无睹甚至是物我两忘,这样才能潜心向佛,早成正果。
做人也大抵如此。人要在滚滚红尘里、横流物欲中、功名利禄下、美色诱惑前,保有平常心态,超然情怀,视若无物,才能静下心来做事。一般的人耐不住寂寞,耐得寂寞的则不是一般的人。古往今来的智者贤者成功者,莫不是耐得寂寞、安于平静的。
着名医学家李时珍耐得27年的寂寞,写下了医学巨着《本草纲目》;司马迁在屈辱中耐得寂寞,终有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问世;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为了能静心完成巨着《复活》,吩咐仆人对外宣布他已死亡;作家苏童成名之后,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各种笔会、研讨会邀请雪花般飞来,苏童却很冷静地表示门外的繁华与自己无关;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一向拒绝采访,不出席各种会议,以至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在喧嚣而躁动的世界里,一般人是很难耐得住寂寞的,因为滚滚红尘中有太多的诱惑,残酷现实中又有太多的羁绊,从而使得人们的心饱受世事的碾压。
但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又必须耐得住寂寞,十年寒窗、十年面壁、十年磨一剑……寂寞是锻炼人的意志的一种方法,也是孕育成功的一个环境。
软件业的民族英雄求伯君当初为了编写WPS,从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他把自己关在深圳某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WPS,只要是醒着,他就不停地写。在这16个月中,求伯君始终是孤独的。有了难题,不知道问谁,解决了难题,也没人分享喜悦。但他还是耐住了寂寞,写出了后来一炮而红的WPS。
某文坛巨匠说:“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人,就吃亏在耐不住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就难有所成。”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就是这样。虽然他在29岁时就登上了苏联文坛,并凭借《青年近卫军》一书当上了苏联作协主席。但是,自此以后,他因为忙着出访、开会、作报告,就再也没有写出过一篇小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寂寞与成功的关系。名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无人问津的寂寞中坚持做事情。钱钟书的《管锥篇》是一部体大思精、必然传世的学术力作,但却是他在“文革”时被下放到干校期间完成的。从1969~1972年,整整三年的时间里,钱钟书不以物喜,不以己忧,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篇》。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要想成才、成功、成大气候,除本身具有的天资、才能、毅力、见识等因素外,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人生短暂,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甘于寂寞,沉溺于花花世界之中,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作保证,就难于在学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
明朝的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因为他耐得寂寞、学习刻苦,最终跻身江南四大才子之列。当同学们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弈、消磨时光的时候,只有文征明不凑热闹,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他每天临摹《千字文》,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
我们每个人都是肉眼凡胎,都要食人间烟火,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们应该在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找到个平衡点。有了这个平衡点,我们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安静,就不会被宴请、聚会、考察、报告、旅游这些热闹的场面所包围了,就不会被扑克、麻将、彩票这些诱惑迷了心窍。面对功利、奢华、喧嚣,保持平和与淡然的心境,这才是做事应有的心态。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着名的翻译大师,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学术界称为难得一现的巨匠。傅雷不仅在翻译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着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为什么能有如此天才呢?他的成功就是源于他的寂寞。傅雷的儿子傅聪曾经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至于傅雷本人,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琴多维奇,曾被纳粹单独关在一间牢房里。被寂寞和孤独折磨得几乎崩溃的琴多维奇乘被提审的时候偷了一本书,但是他做梦也想不到,他冒险偷来的竟是一本他一点也不感兴趣的棋谱。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对象棋一窍不通的琴多维奇开始静下心来研究这本棋谱,翻来覆去研究了无数遍,并自己和自己下棋。在度过了一年极其孤独的囚禁生涯后,琴多维奇竟意外成为世界级的象棋大师。
这个故事也说明,只要能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专注于某项事业,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齐白石成名之后,有人就问他是如何从一个乡下木匠成为一代国画名师的。齐白石的回答是:“作画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追求,需要独善其身,耐得寂寞,远离诱惑,敬谢浮名,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齐白石以及所有大师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