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再好的亲戚,有事情了也难以叫答应,答应了也常常姗姗来迟,而邻里之间 只要喊一声,就能马上得到帮助。但要想把近邻处得比远亲还亲,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 邻里之间共同努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互相尊重。邻居的职业有不同,年龄有长幼,地位有高低,文化有深浅,但不管怎样, 都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在邻居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以免引起 纠纷,影响邻里团结。
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 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 为 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 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 尺的巷子。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
与“六尺巷”差不多的故事还有一个。明崇祯末年,滕县城北黄氏与邻居何氏都是当地的大 家族,且两家在朝里都有当大官的。两家也因一墙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各给自己家族做 大官的人写信,要求帮忙打赢官司。不久,两家都接到了各自的回信。黄家收到的回信说: “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何家收到的回 信则说:“他争墙,咱让墙,让他一墙有何妨,地过千年换百主,还是人常地不常。”两家 接 到回信后,不但不争了,反而各自又让出了一墙的地方。两家这么一让,在两家之间形成了 一个胡同。从此,两家世世代代和睦相处。
“六尺巷”与“合家胡同”虽然距今都好几百年了,但至今仍不失为佳话,它们都是中华民 族邻里之间互敬互重、和睦谦让美德的历史见证。
二是互相体谅。人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难免不会影响他人,比如谁 家热闹的聚会肯定会吵扰其他人家。但是,大家应该互相体谅一下,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邻居的某些不良举动,能忍就忍着点,能装糊涂就糊涂点,天也不会塌下来的。
晋代有个少年叫朱冲,他为人厚道,好学沉稳,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常常到田间做农活,而 他家的邻居是个性情粗暴的人。一次,邻居家里丢失了一头牛犊,认定朱冲家的牛犊是他的 ,便牵走 了。后来,邻居家又在树林中找到了丢失的牛犊,非常惭愧,便把朱家的牛犊送回了朱家。 另 外,这个邻居的牛还常跑到朱冲家的田里去吃庄稼,朱冲不但没把牛打跑,反而将牛牵到一 根柱子前绑好,割了一大把青草喂牛。这个邻居见朱冲如此厚道,更加惭愧。在朱冲行动 的感召下,那个人逐渐改掉了他粗鲁的脾气,与朱冲成为了好邻居。
三是互相关心。邻里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相处时间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所以 应 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邻居家有了困难,应当积极地予以帮助;邻居家有了病人,应当热情 地给予关照。长辈要关怀爱护邻居家的孩子,孩子们更应当尊敬邻居家的长者。只有这样, 邻里之情才能胜过远亲,甚至亲如一家。
唐代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回到老家四川夔州,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每到 秋天果实累累,这时他的邻居--一个老寡妇常来打枣充饥,杜甫常任她去打,从不干涉。 有一年杜甫搬家便把房子让给了一个姓吴的亲戚住。这个亲戚来了以后就围上篱笆,以防老 妇人打枣。杜甫得知此事之后写了一首诗委婉规劝他的亲戚不要这样做,这便是那首着名的 七律诗《又呈吴邻》:
堂前扑枣住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
从这首诗,我们能真切感觉到杜甫对穷苦邻居的关心体贴。
此外,邻里相处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邻居见面,微笑点头打招呼;不要东家长西家短,背后 议论;关心邻居,但不要随意上门聊天,不要坐在沙发上就不想走;交换意见要讲究方式, 可以在门缝里留便条,也可以打电话、发邮件;登门拜访最好事先预约通知;不妨彼此留个 电话,相互有个照应;要尊重邻居的私人空间;友爱互助,邻居有难,尽力帮助;多参加邻 里之间的公益活动;外出远行告诉邻居,以备急用;孩子间发生矛盾,不要偏袒自己子女, 指责人家孩子;娱乐时不要影响邻居;邻里往来,经济上要一清二白,有借有还;不要破坏 公共环境,等等。
邻里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俗话说,行要好伴,住要好邻。隔邻居,不隔心。 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接触十分频繁,处理好邻里关系,做到互敬、互信、 互助、互让,和睦相处,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大家过得愉快,有利于各 家的生活幸福,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正如孟子所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 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他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 和爱戴,而且远近闻名。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与他接近和交谈。有一个有钱 人就在吕僧珍家隔壁买了一套房屋。有人问他:“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一千一百两 ,”那人笑着说:“一百两是用来买房屋的,那一千两是用来买邻居的。”
这个“千金买邻”的故事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一个人想要生活开 心,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邻里关系。整天和邻居别别扭扭,或者邻 里 之间总是互相找茬,三天两头打官司告状或让居委会调解,那不是成天给自己添堵,怎么能 有心思干好事业呢?
幽默是人生的开胃菜
1727年英法之间爆发战争,英国人对法国人非常仇视。当时,伏尔泰恰巧正在英国旅行。英 国人不分青红皂白,把他给抓了起来。
英国人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了他的身上,冲着他大喊大叫:“给这可恶的法国佬一点教训 … …”“把他吊死得了……”“快点把他吊死……”这时候,伏尔泰说:“可不可以让我这 个将死之人说几句心里话?”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伏尔泰给大家深深鞠了个躬,清了清嗓门,说道:“各位英国朋友!你们要惩罚我,因为我 是法国人。以各位的聪明才智,不难发现,我生为法国人,却不能生为高贵的英国人,难道 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
说完,英国人全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伏尔泰因此死里逃生,被当场释放了。一句幽默的话, 竟然让伏尔泰保住了一条命,可见幽默的价值有多大。
对于有苦有乐的人生来说,幽默是黑暗中的电灯泡、饭桌上的开胃菜、齿轮上的润滑油。不 少事情都可能因为幽默而出现转机,就像伏尔泰幽默一下竟然保住了一条命,可见幽默的力 量与价值。
幽默是什么?简单点说就是有趣、可笑和意味深长,就是人生的一道开胃菜。它可以让人 充满欢乐,可以让人年轻,可以化解许多矛盾,可以带给人很多机遇。
当年举行华盛顿会议时,丘吉尔早上淋浴,而恰巧罗斯福造访,碰到精光的丘吉尔,对于两 位元首 来说本应是很尴尬的事情。而丘吉尔急中生智:“总统先生,大英帝国对你可是毫无保留的 啊!”一句话不仅使得尴尬烟消云散,而且还赢得了罗斯福的信任。
名人如此,凡人也如此。有一位老公,回家看到老婆在煮菜,因为前一天吵架,老婆拉长 着脸。老公就问:“老婆,你在煮什么?”老婆很生气地回答:“煮毒药!”老公幽默地说 :“够不够两人吃?”老婆噗哧一笑,因此冰释前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双方争论激烈、剑拔弩张、僵持不下,往往由于第三者 的一两 句幽默的话语,即可使争执的双方哑然失笑,握手言欢,化干戈为玉帛。或者在一个死气沉 沉、单调乏味的场合,往住因为某个人的幽默谈笑,打破了这种沉寂局面,活跃了人们疲 惫麻木的神经,从而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健康风趣的氛围。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 。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 座。”梅兰芳和众人都不解其意。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叫‘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吗? 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坐。”满堂来宾为之大笑,并请他俩 并排坐首座。张大千自嘲似的幽默,既表现了他的豁达胸怀,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 。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与一个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的人打交道很难受,对这种人往往会敬 而远之。而与幽默风趣的人相处,会觉得非常轻松愉快,气氛融洽。
1930年2月9日,蔡元培70岁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国际饭店为他设宴祝寿。他在答谢时风趣 洒脱地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多做几年事。我活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 做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咯。”宾客一听,哄堂大笑,整个宴会充满 了欢声笑语。
蔡元培的幽默恰到好处。如果他摆出一副严肃相,一本正经地致答谢辞,就不会有这样轻 松愉悦的气氛了。看来,幽默就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很快拉近自己与他人的心里 距离。
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 多,风 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 等都雕刻成了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 身 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 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 传 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美好祝愿!”接着,他 又幽默 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 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幽默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会因语言或者行动的失误,导致处境尴 尬。这时候可以用幽默来对付窘境,不仅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还会让大家高兴一下,这 可是一种很高明的脱身手段,是一种可以让人反败为胜的智慧。
解放前,四川军阀刘文辉派一郭姓秘书参加成都建国中学的毕业典礼。郭某说:“希望 同学 们个个有出息,从武的都成为廉颇,从文的都成为兰相如……”话未讲完,下面的学生哄堂 大笑。郭某知道自己说错了,他灵机一动,马上又说:“刚才我说兰相如,你们都大笑,我 是想在你们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立志去做蔺相如。”学生们认为他真 的是故意出错,对他的讲话反而报以热烈的掌声。
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倒在地,众目睽睽之下,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 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 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土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加拿大时,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说。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时打断他 的演说,明显地显示出反美情绪。加拿大的总理特鲁多对这种无理的举动感到非常尴尬。里 根却面带笑容地对他说:“这种情况在美国也经常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 贵 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里根的幽默回答不但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还让特鲁多心存感激之情,可谓一箭双雕。
幽默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让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的 5700 万人口中就有1900万人在75岁以上,平均3万人中就有一个百岁老寿星。他们一个共同的特 点是:心胸坦荡、乐观开朗、幽默善谈。医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结论,意大利人长寿的 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幽默。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不妨在紧张的劳作之余,让幽默充当精 神上的“调味师”,让幽默成为人生中的一道开味菜。培养幽默感,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首 先要领会幽默的真实内涵。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讽刺,而是用影射手法,机智而又 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否定或肯定。其次是扩大知识面。幽默是建立 在 丰富知识基础上的,唯此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语连珠。最后要锻炼洞察力,能迅速地捕捉 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和诙谐的语言,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要过一辈子。与其将 太多的无奈与苦恼压在自己身上,还不如用平常心对待生活,用幽默来点缀生活,用快乐来 装满生活,这样的人生岂不更有乐趣?
多读书多受益
成功,人人都想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怎样才容易成功呢?答案只有两个字:读书!读书 是成才之路!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 , 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纵览古 今,横观中外,凡是有成就的大家们,没有不重视读书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从11岁开始 , 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 己 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这样当他读完某部书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 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这就是着名的《日知录》;最后,他在每 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 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王亚南从小就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 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 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这能让他一下子惊醒过来。醒来之后就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 此,从未间断。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他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泽东爱读书也是举世闻名的。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 、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 ,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有时还 要 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 ,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