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白诗选评
5297200000019

第19章 编年诗(16)

自本年至病亟归当涂(时在代宗宝应元年),李白有其一生最后一次游历,足迹约在金陵一带。李白并未如其《庐山谣》中所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而是遍与金陵官吏交往。所以此次游历不妨看作李白最后一次政治出路的追求。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①

有身莫犯飞龙鳞②,有手莫辫猛虎须③。

君看昔日汝南市,白头仙人隐玉壶④。

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

历阳何异山阴时,白雪飞花乱人目⑤。

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乐酣秉烛游⑥。

谢尚自能鸲鹆舞⑦,相如免脱鹔鹴裘⑧。

清晨鼓棹过江去⑨,千里相思明月楼。

【注释】

①上元二年(761)冬游历阳时作。历阳,唐时属淮南道和州,与金陵隔江相望。今为安徽和县。王历阳,历阳县令,名字不详。 ②“有身”句:语出《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③“有手”句:语出《庄子·盗跖》:“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以上二句谓其从磷事,触犯了龙虎(皇帝)之威。④“君看”二句:用费长房事。长房,东汉汝阳人,为市吏。有一老翁于市中卖药,悬一壶,市罢即跳入壶内。长房于楼上见之,知为非常人,次日诣翁,翁与俱入壶中,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见《后汉书·方术传》。⑤“子猷”四句:用晋王子猷事。子猷居山阴时,夜大雪,遂乘兴访戴逵。事见《世说新语·任诞》。此以王历阳拟王子猷。⑥秉烛游:谓及时行乐。乐府《西门行》古辞:“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⑦“谢尚”句:谢尚,晋人,善音乐,博综众艺。司徒王导曾有胜会,谢尚即席为鸲鹆舞。见《晋书·谢尚传》。鸲鹆(qu yu),鸟名,即八哥。鸲鹆舞当是仿鸟飞翔之状。句以谢尚自比,谓其当今日之胜会亦可忘形起舞。⑧“相如”句:相如,即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居贫,曾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中换酒。见《西京杂记》。鹔鹴(su shuang)裘,以鹔鹴羽所制之裘。句谓王历阳对其有所馈赠,免其以裘换酒。⑨鼓棹:扣船而歌。此指乘船。

【点评】

开口即言其从磷蒙冤,与前首同。然其放言无忌,矛头直指当今皇帝肃宗,态度显得尤为激切。这是李白在政治追求几近绝望时愤慨之语,与《庐山谣》的神仙出世语并无二致。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①

秦出天下兵②,蹴踏燕赵倾③。

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④。

太尉杖旄钺⑤,云旗绕彭城⑥。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⑦。

函谷绝飞鸟⑧,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何论绘长鲸⑨?

恨无左车略⑩,多愧鲁连生(11)。

拂剑照严霜,雕戈矍胡缨(12)。

愿雪会稽耻(13),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14),剧孟阻先行(15)。

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16)。

金陵遇太守(17),倒屣相逢迎(18)。

群公成祖饯(19),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20),醉栖征虏亭(21)。

旧国见秋月(22),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23)。

孤风向西海,飞鸿辞北溟(24)。

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

【注释】

①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末作于金陵。李太尉,指李光弼。上元二年五月,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淮南、荆南、浙东等八道行营节度。秦兵,指长安派出之兵。请缨,自请受命击敌之意。西汉时,终军被派往南越,行前曾说:“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长缨即长绳。一割,“铅刀一割”之省辞。东汉班超受命出使西域,行前云:“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是自谦其才能薄弱如铅刀。但尽其所能,未尝不可一用之意。崔侍御,名字不详,据诗意,崔某时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唐润州治所)刺史。②秦:指长安。天下兵:犹言倾国之兵。③燕赵:指安史叛军盘踞之地,当今河北、河南两省之地。时安禄山、史思明俱死,叛军残部由史思明子史朝义统领。④赤羽:军旅旗帜上之羽饰。以上二句极言唐军之盛。⑤太尉:指李光弼。旄钺(yue):军中仪仗。旄为饰以牦牛尾之旗帜,钺为方形大斧。⑥云旗:指各色旗帜众多,远望如云霓。彭城:郡名,即今江苏徐州,唐时属河南道。宝应元年四月,李光弼军进驻彭城。 ⑦“三军”二句:谓李光弼治军整肃。《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⑧“函谷”二句:函谷,关名,在今河南灵宝南。武关,关名,在今陕西商洛东南。函谷、武关皆长安门户,二句谓李光弼兵力所及及卫护关中之功。⑨“意在”二句:巨鳌,指安史叛军。长鲸,指发生在浙东的袁晁农民义军。详后“点评”。 ⑩左车:即李左车。左车为秦汉之际人,初在赵,封广武君。汉使韩信率兵击赵,左车向赵王献计断绝汉兵粮道,未被采纳,赵于是为韩信所破。破赵后,左车归附韩信,韩信用其计谋,复取得洛阳地。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11)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见前《奔亡道中五首》(其一)诗注。 (12)雕戈:刻镂之类。矍胡:粗而无文理。缨:帽带。鬘胡缨是武士装束。二句谓其手持剑戟,武士装束,准备去从军。(13)会稽耻:春秋时吴败越,越王降于会稽。后遂以会稽耻代国耻。此处指发生在浙东一带的袁晁起义。(14)亚夫:即西汉名将周亚夫。此处代李光弼。(15)剧孟:汉洛阳人,以任侠著称。汉文帝时,吴、楚兵反,周亚夫用剧孟之策。平定吴、楚,事见《史记·游侠列传》。此处以剧孟自比。(16)吴京:指金陵。金陵曾为三国吴京都,时称建业。(17)太守:指崔侍御。唐时金陵属润州,太守即为润州太守。(18)倒屣:谓主人迎候之切。古人家居,脱鞋(屣)席地而坐。闻有嘉宾至门,急于出迎,将鞋倒穿。(19)祖饯:送行饮酒。 (20)临沧观:在金陵南劳劳山上。(21)征虏亭:在金陵南,为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名。(22)旧国:指金陵。 (23)“帝车”二句:以天象作比,谓四方必平,唐政权必获巩固。帝车,星宿名,即北斗。河汉,银河。(24)孤凤:飞鸿。李白自比。

【点评】

宝应元年秋,台州人袁晁率众起义,攻陷浙东诸郡,民疲于赋敛,多归附之。李光弼遣兵击袁晁于衢东(今浙江衢县一带)。李白当时或在宣州一带,闻李光弼军道出江南,往投,因病不果,退还金陵,此诗即告别金陵群官之作。此前诸家皆以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秋李光弼与安史残部作战时,其说不妥。不妥之处约略有三:李光弼与安史残部作战,战场均在中原,而诗题日“出兵东南”,地望不合;诗云:“天夺壮士心”、“无因东南征”,李白投军路线亦为东南。李光弼军在中原作战,李白投军路线应为“北征”、“西北征”,方向显然不合;诗中李光弼军彭城(徐州)情况,据史载,李光弼军进驻彭城已在宝应元年,(见《资治通鉴·唐纪》宝应元年),时间亦不合。另外,此首与下首时、地、事联系极紧密,两首诗连读,对目前学术界颇存争议的李白卒年有重要参证作用,故应予以充分关注。

关于李白以六十一岁高龄投军,郭沫若称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政治活甜,所言极是;但其又称李白所幸“半道病还”,倘参加了“屠杀起义农民刽子手”,李光弼军队,“岂不在他的一生会真正留下了一个不能磨灭的‘大耻’吗?”(《李白与杜甫·关于李白》)李白此次投军活动,是他一生政治上不甘寂寞、胸中理想之火永不熄灭的表现,无论李光弼军是出击袁晁还是出击安史残部,都不影响我们对李白的这个评价。对于农民义军,李白不可能有今天历史学家那样的历史观;李白固然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疾苦,但在他看来,作乱于中原的安史叛军与造反于浙东的袁晁性质上并无区别。远在蜀地的杜甫尝有《喜雨》诗,有句云:‘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句下自注云:“时浙右多盗贼。”即指袁晁起义。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①

金镜霾六国②,亡新乱天经③。

焉知高光起④,自有羽翼生。

萧曹安岘岘⑤,耿贾摧欃枪⑥。

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

虽无三台位⑦,不借四豪名⑧。

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⑨。

弱冠燕赵来⑩,贤彦多逢迎。

鲁连善谈笑,季布折公卿(11)。

遥知礼数绝,常恐不合并(12)。

惕想结宵梦,素心久已冥(13)。

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14)。

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