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白诗选评
5297200000006

第6章 编年诗(3)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⑧。

永辞霜台客⑨,千载方来旋。

【注释】

①开元二十一年(733)自洛阳归安陆后作。白兆山,在安陆西;桃花岩,在白兆山中。白兆山旧有李白读书堂及洗笔池等遗址。刘绾(wan),《御史台精舍题名》“监察御史”下有题名,应为李白初入长安时所结识者。②云卧:指隐居。三十年:泛称,或指其年岁。时李白三十三岁。③蓬壶:即蓬莱、方壶,皆为传说中海上三仙山之一。④“饮潭”句:写山中所见。《尔雅翼》:“猿好攀援,其饮水辄自高崖或大木上累累相接下饮,饮毕复相收而上。”⑤翠微:山色。此代青山。⑥罗浮:山名,在今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问。 ⑦“两岑”二句:写白兆山形势。嶂,指山峰高耸如屏嶂。⑧区中:人世间。 ⑨霜台:御史台。御史台执掌监察百官,有风霜之威。故称霜台。此指刘绾。

【点评】

未成名前,李白在定居之处皆有隐居行为。借“隐”以扬名,这是唐人的风尚。

山中与幽人对酌①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欲醉眠卿且去②,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

①开元二十一年(733)作于安陆。山中,指白兆山。②“我欲”句:晋陶渊明性嗜酒,有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辄设之。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欲醉眠。卿且去。”其真率如此。事见《宋书·陶潜传》。

【点评】

颓放而不失其真率。第三句全用陶渊明语,与全诗融合无间,妙绝。

襄阳歌①

落日欲没岘山西②,倒著接蓠花下迷③。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辗》④。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⑤。

鸬鹚杓,鹦鹉杯⑥,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⑦。

遥看汉水鸭头绿⑧,恰似葡萄初酸醅⑨。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麴便筑糟丘台⑩。

千金骏马换小妾(11),笑坐雕鞍歌《落梅》(12)。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成阳市中叹黄犬(13),何如月下倾金晷(14)。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15)。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16)。

舒州杓,力士铛(17),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18),江水东流猿夜声。

【注释】

①开元二十二年(734)出游襄阳时作。 ②岘(xian)山:一名岘首山,在襄阳南,东临汉水。③接篱(li):头巾。④白铜提(ti):南朝齐梁时童谣名。鞮一作“蹄”。⑤山公:指山简,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幼子,字季伦。以上六句用山简事以自拟。晋永嘉三年。筒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简性好酒,荆州豪族习氏有佳园池,简常出游,多往池上饮,每醉酒而归,儿童为之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罱。”事见《晋书·山涛传》附《山简传》。⑥鸬鹚:水鸟,颈长。刻杓为之,称鸬鹚杓。镂杯为鹦鹉形,称鹦鹉杯。皆酒器。 ⑦三百杯:用汉郑玄事。《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玄)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⑧鸭头绿:指汉水清澈似鸭头翠绿毛色。⑨酦醅(po pei):酿酒新熟。⑩麴:俗称酒药、酒曲,酿酒时借其发酵。糟丘台:酒糟堆积如台。(11)“千金”句:用魏曹彰事。《独异志》载: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而其主惜甚,彰曰:“吾有美妾,可换,唯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12)落梅:即《梅花落》,笛曲名。(13)“成阳”句:用李斯事。斯为秦相,二世二年七月,腰斩于成阳市。斯出狱,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事见《史记·李斯列传》。(14)金罍:酒器。(15)“君不见”二句:用西晋羊祜事。羊公,即羊祜。祜字叔子,封钜平侯,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性乐山水,常登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为政颇得民心,死后,襄阳人于岘山祜平时游憩之所建庙立碑,民凡见碑者,莫不堕泪。其后杜预继任,因名为堕泪碑。事见《晋书·羊祜传》。一片石,指堕泪碑。古时碑座多刻作龟形,龟头剥落,谓年代久远。(16)玉山:形容人身躯伟岸,仪态美好。《世说新语·容止》:“山公(山涛)曰:“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如玉山之将崩。”(17)杓、铛(cheng):皆酒器。唐时舒州(今安徽潜山)上贡酒器,豫章(今江西南昌)以力士瓷所为饮器有盛名。(18)襄王云雨:用宋玉《高唐赋》事,见前《寄远十二首》(其十二)注。

【点评】

全诗寓狂放、傲慢于消极、颓废之中,是极颓放、极达观之作。其时韩朝宗以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韩朝宗以喜接纳下士出名于当时,时人为之语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白曾往谒见,有《与韩荆州书》,书中于韩属望甚殷,然似为韩所拒。积数年追求失败之愤懑,一化而为此诗。富贵功名如李斯、羊祜者,俱为过眼云烟;旷达无检束如山简、曹彰者,风流犹存。诗中鄙视前者而钦羡后者,未尝不是对包括韩朝宗在内的权贵的讥刺。宋欧阳修极欣赏诗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二句,然又云:“其所以惊动千古者,固不在此乎?”(见《王直方诗话》)可谓独具慧眼。此诗若尽作消极语读,定非李白知音。

江夏别宋之悌①

楚水清若空②,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

①开元二十二年(734)由襄阳至江夏时作。江夏即今湖北武昌。宋之悌,初唐诗人宋之问之弟。时以河东节度使坐事流朱鸢(在今越南河内南),与李白相遇于江夏。②楚水:指长江。

【点评】

诗末二句,兼为宋之悌之远流及己之遭遇而发。

太原早秋①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③,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④,无日不悠悠。

【注释】

①开元二十三年(735)作于太原。本年五月,李白应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今属山西),居留达一年之久。②大火:即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六月大火在南,七月则西倾,谓之“七月流火”。③出塞:太原为唐河东节度使治所,已临近边塞,故称“塞”,又称“边城”。④汾水:源出管岑山,南流经太原、汾、晋、绛诸州,于蒲州入黄河。

【点评】

思归(安陆)之作。李白曾以“牺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概括自己开元十六到开元二十七十年间的生活。十年间,他总是不安于家(安陆),故不断出游;出游则又思家(安陆)。安陆有妻子在彼,故出则思;安陆又并非实际意义的“敬家”,故归后又出。躁动不安是李白此期总的情绪。从这首诗里也可感知。

将进酒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②。

岑夫子,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⑥,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①开元二十四年(736)秋,李白自晋返洛阳,在元丹丘颍阳山居作。《将进酒》,乐府“鼓吹铙歌曲”名。将(qiong),愿词,“将进酒”犹言“请喝酒”。②会须:应当、一定。一饮三百杯:用汉郑玄事,见《襄阳歌》注。③岑夫子:指岑勋;丹丘生:指元丹丘。皆李白故交。④钟鼓:古代豪贵之家每有宴会,必鸣钟鼓、奏乐。馔玉:谓饮食之精美。⑤“陈王”二句:陈王,指曹植。植以太和六年封陈王。平乐,观名,在洛阳。斗酒十千,极言酒之昂贵。曹植《名都篇》有句云:“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⑥五花马:剪马鬃为五花状。泛指名贵之马。

【点评】

诗以黄河流水起兴,自然过渡到时光流逝、年华不再。想起自己早过而立,渐近不惑,而功业无成,诗人即万千感慨。此诗旋发牢骚,旋自慰解,于悲愁之中见豪放,于失望之中寄希望,句法、章法“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范德机《诗评》)。诗法固然如此,实亦李白个性使然、时代特点使然。开元之际,“圣主”、明时之光辉犹在,虽遭遇挫折,李白亦觉来日方长,尚属大有可为。发而为诗,遂有此大开大合、大抑大扬、明暗交错之特点。

赠孟浩然①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②。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注释】

①开元二十七年(739)自安陆出游襄阳时作。孟浩然,见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注。②“红颜”二句:谓孟浩然自年轻时即绝意仕进。孟浩然先隐于襄阳鹿门山,其后曾往长安应进士试,不中,即不再试。或隐于山林,或漫游大山名川。红颜,谓年轻时。白首,谓老时。③“醉月”句:谓孟浩然耽于饮酒。中圣,指中酒。三国时曹操禁酒甚严,时人讳言饮酒。称清酒为“圣人”,浊酒(未过滤的酒)为“贤人”,称饮酒为“中圣人”。《新唐书·孟浩然传》:“(襄阳)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日‘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④“迷花”句:谓孟浩然耽于林泉。不事君,不侍奉君主。⑤“高山”二句:高山,语出《诗·小雅·车奉》:“高山仰之,景行行之。”徒,徒然、空。清芬,喻孟浩然高洁的品性。二句谓孟浩然节操如高山景行(大道),自己敬之仰之,却永不能及他。

【点评】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声望极高,唐代诗人多有诗咏及。杜甫称赞其诗歌:“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之六)朱庆余叹其命途多舛:“命合终山水,才非不称时。”(《过孟浩然旧居》)张祜同情其才高位卑:“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题孟浩然宅》)李白则全从节操品格上说话。诸诗人着眼点不同如此。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①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②。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③,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④,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⑤,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⑥。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⑦。

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⑧。

【注释】

①开元二十八年(740)移家东鲁时作。东鲁,指今山东兖州、曲阜一带。汶上,即汶水之上。汶水,源出今山东莱芜北,西南流经兖州北,至东平汇入东平湖。②蚕凋:犹言蚕老。蚕经数次“眠”(蜕皮)后,即不食不动,随后作茧化蛾。桑柘:其叶用来饲蚕。③顾:语助,其义略同于“因”。不及仕:尚未出仕。④访前途:打听路途。⑤下愚:才智低下者。此指汶上翁。忽:轻忽、轻慢。 ⑥“我以”二句:用鲁仲连事以自拟。言其具大才能。战国时,燕大举攻齐,下齐七十余城。齐人或离间于燕,燕将保守聊城,不敢归。齐将田单攻聊城,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以矢射入城中,燕将见仲连书,泣三日,乃自杀,田单遂取聊城。田单欲赏仲连,仲连不受,逃隐于海上。事见《史记·鲁仲连列传》。聊城,今属山东。⑦“西归”二句:意谓自己当西入于秦,以直道干谒君主,惜朝廷昏蔽,身不得用。落日、阴虹,隐喻朝政不明。⑧转蓬:蓬草随风飘转。喻其转徙不定。

【点评】

李白移家东鲁,诗云“学剑来山东”,恐不足信。移家东鲁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安陆许氏夫人病逝,安陆难以居留;二、山东有其近族,可以依靠。李白在东鲁寓居之地,据地下文物发掘,经安旗先生考订,在瑕丘。瑕丘唐时为兖州治所。此诗内容,当与下篇同观。

嘲鲁儒①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②。

问以经济策③,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④。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⑤。

君非叔孙通⑥,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⑦。

【注释】

①与前篇为同时之作。鲁儒或即前篇之汶上翁。②“鲁叟”二句:谓鲁儒虽言必五经,但皓首白发,仅知死守章句之学。章句,汉代以来儒者分章分句解析五经字句大意的治学方法。 ③经济策:经邦济世之策。④远游履、方山巾:皆汉时儒生所服。⑤秦家丞相:指李斯。李斯相秦时黜儒术,罢百家。褒衣人:指儒者。褒农谓褒大之衣,广博之带。⑥叔孙通:汉初儒者,尝为高祖定朝仪。叔孙通为博士,征鲁诸生二十人,有两人以叔孙通所为不合古制,不肯行,叔孙通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事见《史记·叔孙通列传》。⑦“时事”二句:讥讽鲁儒不通权变,不如归耕于汶水之滨。

【点评】

与前篇《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当并读。气宇轩昂的李白在鲁地遭汶上翁之质疑,本篇倾全力予以讽刺,活画出鲁儒的刻板和不通权变。东鲁为孔子故乡,儒学特浓,儒风特盛。具有勃勃生气的新型知识分子与代表千余年传统的老儒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发生在鲁地,尤其具有典型意义。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①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②。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义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腮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注释】

①开元二十八年(740)初至东鲁所作。中都,春秋时鲁国邑名,汉时为东平陆县,隋唐时为平陆县,属兖州。今属山东。逆旅,客舍。②汶鱼:汶水所产之鱼。汶水自今山东汶上县北流入东平湖。

【点评】

县中“小吏”皆为“流外”之官,由县令聘当地人担任。诗写“山东豪吏”之“俊气”,即写山东人的“俊气”,古今民风,何其相似。写鱼数句,鱼之新鲜肥美,视觉、味觉、听觉皆可感知。“为君下箸一餐饱”即王维《少年行》之“相逢义气为君饮”,诗人唯饱餐一顿方能答谢馈者之豪。区区小鱼,写来字挟风霜。

客中作①

兰陵美酒郁金香②,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①开元末作于东鲁。②兰陵:在今山东枣庄南。后魏于此置兰陵郡,隋为兰陵县,唐初改为承县。郁金:香草名,用来浸酒。

【点评】

此诗因酒之美而引乡愁作陪,并非思乡之作。沈德潜谓“强作宽解之词”(《唐诗别裁集》卷二○),李镆谓“作客之苦,愈觉沉痛”(《诗法易简录》),似皆求之过深。

赠范金乡二首①(录一)

君子枉清盼②,不知东走迷③。

离家未几月,络纬鸣中闺④。

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⑤。

那能吐芳信⑥?惠好相招携。

我有结绿珍⑦,久藏浊水泥。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⑧。

摭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

辽东惭白豕⑨,楚客羞山鸡⑩。

徒有献芹心(11),终流泣玉啼(12)。

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13)。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