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统诗词要论解析
5297400000026

第26章 传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4)

七言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型顺序都是句型三、四、一、二。

以句型四打头的绝句:五言的如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句型顺序都是四、二、三、四。

这样,四个句型分别领头,构成四种不同句序的绝句。五七言合计八式。为便于记忆,也可用领头的句型作为绝句的代号。分别称之为“绝Ⅰ”“绝Ⅱ”“绝Ⅲ”“绝Ⅳ”。绝Ⅰ和绝Ⅲ首句都不入韵,四种句型都出场。绝Ⅱ和绝Ⅳ首句都入韵,只有三个句型出场。

以上说的是绝句的构成法,那么律诗呢?也是上面的三个原则。更简单点说,五律和七律都可以看成是两个绝句。

如果第1个绝句是绝Ⅰ,它的第4句是“句型四”,接下来的第5句必须和第4句相粘又不押韵,那就只能是句型一。这样,后四句还是“句型一”打头,还是绝Ⅰ。这样,以句型一开始的律诗,从平仄结构上说,可分为两个绝Ⅰ,也可说是由两个绝Ⅰ构成的。这样的律诗,可称之为律Ⅰ。五、七言各举一首为例。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句型二开头的律诗,第4句也是句型二:(仄)仄‖平平︱仄仄︱平。第5句与第4句相粘而不押韵的为句型三。由句型三带头的绝句是绝Ⅲ。那么接下来就要按绝Ⅲ的形式组诗了。这样组成的律诗叫律Ⅱ。它包含绝Ⅱ和绝Ⅲ。

五言的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宫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句型三为首的律诗,第一个绝句是绝Ⅲ,第4句是句型二,(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之相粘又不入韵的只有句型三。这样第二个绝句还是绝Ⅲ。

这样的律诗可以叫律Ⅲ。

五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如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句型四开头的律诗,第4句也是句型四,(平)平||(仄)仄|仄平|平。接下去的第5句,要与第4句相粘,但不能押韵。句型一符合。下面四句就是绝Ⅰ了。这样的律诗可以叫律Ⅳ。包含绝Ⅳ和绝Ⅰ。

五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七言的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由四个句型分别领头而构成的四种律诗,五、七律合起来也是八式。每一式都可以说包含两个绝句。所不同的是,律诗有对仗的规定,而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其实,只要第一句的句型确定下来,整首诗的句型顺序也就确定了。只需按照句型组合的三原则进行,就可组成合格的律绝和律诗。

关于句型组诗的原则,歌之如下:

句型四个如何摆?相对相粘韵脚平。两句形成一幅对,两联四句律绝成。

四联八句五七律,超过四联排律称。联际相粘联内对,对粘关键二声明(相对相粘只看各小节的第2个字)。

双行押韵声休换,首句分为两类型。四个句型轮坐首,绝名来自领头兵。

五七二律皆八句,超过十行排律称。对仗中间两联内,他联对否任君行。

一篇作品完成后,反复推敲是否通。顿挫抑扬音律美,情真意切好诗风。

最后几句不可忽视。因为按着这样原则组织起来的不一定就是诗,更不一定是好诗。诗必须要抒情达意,无情无意,只能说是句子群。情真意切,语言音律又美才是好诗。

为方便操作,现把近体诗的五七绝和五七律十六式制成《格律诗律式表》于下,供参阅。

格律诗律式表

说明:

1.○为平;●为仄;⊙为可平可仄;△为韵脚。

2.○-或●-处,如改变,会形成拗尾,特别是句型Ⅳ,如变,会形成三平尾。

3.句型Ⅲ的后三字,可以变成“仄平仄”,但此时,五言的一字(七言的三字)只能平而不能仄。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及其在律诗中的布局

近体诗在格律上,除去押韵和讲究平仄外,还有一个对仗问题。对仗能给人以较强的匀称美、音乐美,还具有很高的修辞效果。它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映衬、相互补充,能把思想情感表达得更为完美。

任何一个对仗,其本身都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说它对立,是因为一个对仗,总会包含相对的两个方面;说它统一,是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红颜”与“白首”对立,但红颜到白首又是生涯的统一。“弃轩冕”与“卧松云”对立,又是人格的统一。“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送瘟神》之一)“天连五岭”“地动三河”,两者不同,正是这个不同,恰好全面描绘了全国人民心情振奋、干劲十足这个统一。其他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哪一个对仗不是两方面对立的统一呢。正是对仗的这种虽对立却统一的特性,给人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画面和更宽阔的想象空间。

由于对仗词语的相关性,内容的凝练性,形式的匀称性,使人容易感知,容易联想,也容易记诵。往往一记就是一对儿。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对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上口,也加强了作品的音乐性。

有人说,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这是有道理的。对仗搞得好,确实能给人以一种多重美的享受。

对仗也是诗律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它不像平仄问题、押韵问题那样有章可循,就连对仗是否要“词性一致”、“结构相同”这样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至于要写出好的对仗来,就更不容易了。本文重在介绍,也兼谈些个人的观点。

什么叫对仗

关于对仗,王力先生有如下说法:“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根据王力先生的这些论述可以概括出如下观点:律诗中的“对仗”和一般的“对偶”并不完全等同。作为修辞手段的“对偶”,它在形式上的要求只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其实用的范围包括各种文体。格律诗中的“对仗”则是对偶在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方法。它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即成对语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即要受到平仄、押韵的限制,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尽可能不要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从概念种属关系上说,“对偶”是种,“对仗”是属。对仗是特殊意义上的对偶,它主要运用于格律诗(律诗、绝句、词、曲)和对联中。格律诗中使用对仗的表现手法,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通过对偶的字、词、句的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

律诗对仗的布局

广义地说,我国的格律诗包括绝句(律绝)、律诗和词曲。绝句对对仗没有要求,对也可以,不对也可以。词和曲的对仗因词牌或曲牌不同而有所不同。律诗(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对对仗有统一的要求:即除去首联和尾联外,原则上都要求对仗。这里主要讲最常见的五律、七律的对仗布局。五律和七律,每首四联,以中间两联对仗为原则,即颔联和颈联应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这就是说,颔颈两联对仗是基本的。三联对仗、四联全对仗,也是允许的。

纵观古人所认定为律诗的,颔、颈两联对仗的最多。但首联、颔联、颈联或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四联全对仗,也不是个别的。

除这几种情况外,也有几种特殊的情况。

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如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这几首都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评论家称之为“偷春体”或“偷春格”。如宋魏庆之撰的《诗人玉屑》中说:“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吴乔在《围炉诗话》里也说:“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再一种是四联中只有一联对仗的。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如,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元稹《归田》: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贾岛《下第》: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颔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诗人玉屑·诗体下》)。

上述各种对仗格局中,以颔、颈两联对仗为正格,其余都可以算变格。后两种唐以后比较少见。

有没有四联都不对仗的律诗呢?有,但很少。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他举出三例:

孟浩然的《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唐诗三百首》五律篇最后一首是僧皓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也是四联都不对仗。

为什么这种无对仗的诗也被视为律诗呢?大概是因为它“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明赵宧光语)。喻守真在评《寻陆鸿渐不遇》时也说:“这是一首不讲对偶的诗,但是细读它的音调仍旧合律,所以归入于律诗不入于古诗”。不过他也说:“既称律诗其中二联必须要对,偶一为之则可,否则律诗不对,未免取巧”。

二、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分类,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四种: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后来名目越来越多,越分越细。曾在唐朝留学过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其所编的《文镜秘府论》中,收集的唐人对仗名目,已达二十九种之多。2003年出版的朱承平的《对偶辞格》更在搜集374个传统偶格的基础上,总结出99种对偶辞格。这对于继承文化遗产,构建一个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对偶辞格体系,无疑是有益的。但由于名目繁多又互有混杂,对我们这些诗词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来说,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关于对仗的分类,笔者比较欣赏王佐邦先生在《诗词津梁》中的分类方法:按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可分为工对与宽对;按出句与对句的关系来分,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按调字遣词的方法说,有借对、就句对、掉字对、迭字对、双声迭韵对、隔句对、错综对和结构特殊的虚词对。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工对、宽对、流水对、错综对和比较特殊的数目对、颜色对与方位对。

(一)工对、邻对与宽对